• 260.08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真题训练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真题训练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考点】西学东渐思潮——“中体西用”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答案】C ‎2.(2020·全国Ⅱ卷高考·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 ‎【答案】A ‎3.(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说明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以对抗外国经济入侵,故选D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强的方针,排除 C项。‎ ‎【答案】D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传统社会结构受冲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答案】B ‎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C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答案】B ‎6.(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 ‎【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 ‎【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相继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向世界开放,不是主动开放,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但整个近代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并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日常生活用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和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但并非完全丧失,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 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 ‎13.(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14.(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A ‎15.(2020·山东高考·17)(14分)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考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作为切口,给出詹天佑,邹容,周恩来三个典型人物的相关材料,谈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考查近代中国相关史实,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根据材料“1900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等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粱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的角度对粱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②根据材料“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一京张铁路,震惊中外。”等信息并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成就,从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的角度论述;根据材料“开始撰写《革命军》”“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等信息并结合邹容的思想及其影响,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论述;根据材料“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等信息并结合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贡献的角度论述。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粱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 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 从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成就,从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的角度论述;‎ 结合邹容的思想及其影响,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论述;‎ 结合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贡献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 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关税率的变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1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 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汉阳铁厂的建立);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略 ‎18.(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考点】(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曼彻斯特的发展);近代上海的发展 ‎【解析】(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据材料一上海“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得出两者都有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彻斯特“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19.(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答案】略 ‎20.(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由“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由“1872年”“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得出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第二小问原因,雍正年间,据材料一,由“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得出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由“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70年代,据材料一,由“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结合所学可得列强的经济侵略;由“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据由“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 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考点】(2)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对比材料一相同时期的移民数据可分析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依据材料二“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第二小问原因,依据第一问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相应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分别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小问贡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结合中国近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别从实现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中国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两大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 ‎2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的背景和影响等。首先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提取信息可以从这两种载体入手。从文字上看,商埠的开放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自开商埠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等;从图片上看,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东北地区数量较多,并且涉及到长江中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取的信息必须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其次对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信息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如提取信息“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从原因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和影响“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等方面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可从多角度分析。最后最好能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20世纪20年代度量衡的混乱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需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排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排除D项。‎ ‎【答案】A ‎2.(2020·全国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据材料“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和“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表明经济出现不正常现象,结合所学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得出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说明工业生产减缓且材料未反应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据材料“难以维持再生产”说明生产减缓不是恢复,排除B项;材料主要提及194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不是国民党军阀混战时期,排除D项。‎ ‎【答案】C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平、津、鲁、豫”等可知,日本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主要流通于沦陷区而非国统区,故A项错误;日本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流通于市场,这是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是转嫁战争负担的体现,B项正确;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是通过军事手段和限制物资流出等实现的,C项错误;“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不能体现对物资管制的强化,D项错误。‎ ‎【答案】B ‎5.(2019·江苏高考)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D项正确。根据材料“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可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有限,并不是没有发展空间,A项错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只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之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B项错误;因果倒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C项错误 ‎【答案】D ‎6.(2017·江苏高考)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可知,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高于英国和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英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在外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外国在华投资总额情况,没有涉及其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掌控问题,排除C项。‎ ‎【答案】D ‎7.(2018·江苏高考)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知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喜字纱灯”“演奏钢琴曲”“着蓝袍黑褂”“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表述过于绝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3.(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正确。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长袍马褂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4.(2019·江苏高考)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废止缠足的诏令虽已颁布,但是仍然有卖脚带这一行当,而且“四乡八镇销场远”,说明女子缠足的现象在当时仍然普遍存在,C项正确。诏令颁布后,仍有卖脚带这个行当,说明脚带并不是无人问津,A项错误;妇女普遍解放不符合清末的社会现实,B项错误;废止缠足只是当时一部分人的主张,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 ‎5.(2019·浙江4月选考)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图中两个男人仍然穿着长袍马褂,故①正确;“知识女性”由材料不能得出,故②在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服装不能明显反映等级身份,故③不正确,排除;左图反映了服饰趋向短袍窄袖的时代特征,故④正确,故选A项。‎ ‎6.(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节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节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