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必修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必考+选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 第1题,图中所体现的是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人们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所以由图中信息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B项正确。第2题,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应从恢复地表植被入手。‎ 答案 1.B 2.A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5.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解析 第3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第4题,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第5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减少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3.B 4.B 5.C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强 B.气温年较差大 C.土壤肥沃 D.地形平坦 ‎7.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8.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 第6题,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条件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图示区域降水稀少而光照强。第7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8题,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地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答案 6.A 7.B 8.C ‎9.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沉积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据报道,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0~11题。‎ ‎1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垦草皮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 第10题,由于浙江省降水丰沛而且时空分布不均,且地形复杂,故浙江省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不少地方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已由“绿色宝库”变成了“红色荒漠”。第11题,我国江南丘陵广泛分布着红壤,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开山取石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滥垦草皮、过度放牧这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并非江南丘陵地区。‎ 答案 10.C 11.C 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断裂抬升、风力侵蚀 B.断裂下陷、风力堆积 C.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13.造成河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  )‎ ‎①地下水位高 ②蒸发大 ③降水少 ④地势平坦 ‎⑤降水强度大 ⑥植被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第12题,读图,河套平原北面是断层,说明地质历史时期是断裂下陷地带;低洼地区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平原;图中明显有河流影响,且北部有山脉阻挡,减弱了风力的影响。第13题,河套地区位于黄河沿岸,地下水位高,①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大,②③对;地势平坦,农业活动引黄河水灌溉,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碱化。‎ 答案 12.D 13.A ‎14.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干旱程度________。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2)从“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________的退化。‎ ‎(3)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题,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距海远,且周围山岭环绕,故降水少,气候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由于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干旱程度则不断增强。第(2)题,根据“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来看,荒漠化的发展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而实质是土地的退化。第(3)题,本区荒漠化扩展主要从人为原因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过度用水等方面分析。第(4)题,治理措施针对原因入手,从恢复植被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干旱 递减 增强 ‎(2)土地生产力 土地 ‎(3)①乱砍滥伐;②过度放牧;③盲目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15.(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材料二 包兰铁路部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的草种和灌木,如图乙所示。‎ ‎(1)描述图甲观测断面处的地表环境特点。‎ ‎(2)说出该地区冬季盛行风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解析 第(1)题,地表环境特点包括地势、植被、水源和土壤等方面。第(2)题,‎ 从位置上看,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在亚洲高压的影响下,盛行西北风。第(3)题,注意材料三中信息“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说明砂砖能为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和温度;另外,砂砖还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阻止沙丘前移。‎ 答案 (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荒漠植被)。‎ ‎(2)西北风。冬春季节,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从高压中心呈顺时针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为西北风。‎ ‎(3)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和温度,有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同时,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