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9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进细胞
(尚无试题)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江苏卷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NA含有脱氧核糖,RNA含有核糖,A项错误;DNA和ATP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项错误。T2噬菌体遗传物质为DNA,故其遗传信息也储存在DNA中,C项错误。双链DNA嘌呤总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故两者数量相等,D项正确。
江苏卷3某种蛋白酶是由12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蛋白酶分子结构中至少古有l29个氨基酸和l29个羧基
B.该蛋白酶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利用透析法纯化该蛋白酶时,应以蒸馏水作为透析液
D.用含该蛋白酶的洗衣粉击除油渍,效果比其他类型加酶洗衣粉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酶的化学本质、组成、结构及鉴定等。该蛋白酶只有一条链时,所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目最好,都至少含有一个,A项错误。因其本质为蛋白质,故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B项正确。用透析法纯化蛋白酶时,应用缓冲液做透析液以保持蛋白酶的活性,C项错误。因酶具有专一性,油渍为脂肪,故利用蛋白酶去污比用含脂肪酶的效果差,D项错误。
上海
9.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C )
A. 纤维素和尿素 B.脂肪酸和磷脂C. 腺苷三磷酸和核糖核酸 D. 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5·右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A,需要解旋酶 B.属于水解反应
C.会有能量变化 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
广东卷29、(16分)假设你去某饲料研究所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选用恰当的试剂检测某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提供的试剂有:①碘液,②苏丹Ⅲ溶液,③双缩脲试剂,④斐林试剂。你选用的试剂应该是 ;蛋白质与相应试剂反应后,显示的颜色应为 。
(2)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资料: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一般低于20%;普通饲料可维持小鼠正常生长;
A动物蛋白有可能用于饲料生产。
一、 研究目的:
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二、 饲料:
1、 基础饲料:基本元蛋白质的饲料;
2、 普通饲料(含12%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植物蛋白;
3、 试验饲料:基础饲料+A动物蛋白。
三、 实验分组:
实验组号 小鼠数量(只) 饲料 饲养时间(天)
1 10 基础饲料 21
2 10 试验饲料1(含6% A动物蛋白) 21
3 10 试验饲料2(含12 %A动物蛋白) 21
4 10 试验饲料3(含18 %A动物蛋白) 21
5 10 试验饲料4(含24 %A动物蛋白) 21
6 10 Ⅰ Ⅱ
备注:小鼠的性别组成、大小、月龄、喂饲量和饲养环境均相同。
四、 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略
①实验组6中,Ⅰ应该为 ,原因是 ;Ⅱ应该为 ,原因是 ;
②要直观和定量地反映小鼠的生长情况,可以测量小鼠的 和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要鉴定蛋白质,需要利用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原理进行。要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A动物蛋白的组合即2、3、4、5为实验组,且为相互对照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排除基础饲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缺乏另外一个对照组,来排除植物蛋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第6组,所以Ⅰ应该为普通饲料,饲养时间为无关变量,应处于相同且适宜的状态,所以Ⅱ应该为21;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可以选择测量小鼠的平均体长和平均重量。
【答案】
(1)③ 紫色
(2)①普通饲料 要排除普通饲料中的植物蛋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1 无关变量应该处于相同且适宜的状态
②平均体长 平均体重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上海23.下列关于颤藻和水绵的描述,错误的是(B)
A.生活状态下颤藻呈蓝绿色,水绵呈绿色
B.相同长度丝状体中颤藻细胞个数少于水绵
C.颤藻细胞内有色素,水绵中有带状叶绿体
D.滴加碘液后,水绵细胞内呈现山黄色结构,颤藻则无
江苏卷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mRNA合成的同时就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台到mRNA上
B.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C.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进出的通道
D.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线粒体集中分布于细胞两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MRNA合成在细胞核中进行,而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进行翻译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因此mRNA合成的同时不会结合核糖体,A项正确。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式有关,所以唾液腺细胞核胰腺细胞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含有的高尔基体多,B项正确。核孔为酶和mRNA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正确。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时需要耗能,故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的线粒体在吸收物质时集中分布在细胞两端以提供能量,D项正确。
全国二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答案B
解析: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
2010山东高考理综5.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
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
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溶酶体与酶、运输等的关系,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
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加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
生膜成分的更新。H+的转运万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正常状态下机体也要产生衰
老、凋亡细胞,死亡后溶酶体要对它们进行分解消化
湖南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细胞核。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不同。细胞膜、内质网膜等膜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结构的结构特点。
【评析】本题考察了生物必修I中关于细胞的内容,讨论了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以及细胞周期的内容,应该说考察的难度不高,非常适合作为高考的第一题。不过个难度的试题处在高考中还是有点让人意外的。
湖南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C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的有色液泡。而要RNA和脂肪就应该选择含有脂肪的并且有蛋白质等合成过程的并且是无色的液泡。
【评析】一个质壁分离的实验和颜色反应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并且融入了一个RNA染色实验,从而使得这道题难度有点提高,质壁分离部分很好选择,而在脂肪的鉴定的时候也不难,但是为什么选择花生子叶还可能做RNA的观察实验呢?其实就是对RNA要进行染色,染色剂当然要选择吡罗红了,因此也就要求所要观察的实验材料必须是无色的,这就和脂肪的鉴定实验相吻合了。
北京卷2.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在拟核区转录信使RNA B.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乳酸
C.衣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高尔基体的功能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而不是合成蛋白质。
四川卷1、与酵母菌相比,硝化细菌具有的特点是w_w*w.k*s 5*u.c_o*m
A.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B.无固氮酶,只能以含氮有机物作为氮源
C.无细胞核,只能通过出芽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D.无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及微生物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是需氧型生物,进行有氧呼吸,A错。硝化细菌无固氮酶,但能利用无机氮NH3作氮源,B错。硝化细菌无细胞核,但进行分裂生殖,不能进行出芽生殖,C错。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所以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D正确。
重庆卷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形成
B.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
C. 分泌蛋白合成后在内质网和细胞质基质中加工
A. 质粒和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的细胞结构
答案:A
解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形成,而细胞壁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故答案A正确。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所以答案B错。分泌蛋白合成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故答案C错。质粒是只是环状的DNA,线粒体是双层膜的结构里面有DNA,故答案D错。
分析:此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有丝分裂过程相关知识,以及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选修),此题属识记类,为容易题。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上海卷综20.某同学拟选择一种半透性的膜材料,用于自制渗透计。他采用
如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对收集到的四种材料甲、乙、
丙和丁进行试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如图2)。据图分析,该同学应选择的膜材料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天津卷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来源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B
思路分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进行着K+外流和其他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供给,进行着葡萄糖的跨膜运输和葡萄糖的分解。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溶质相对增多,渗透压升高。抗体分泌过程属于胞吐,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到达细胞膜时,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全国一 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而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全国二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答案B
解析: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
广东卷1. 图1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物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被动运输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矿质离子的跨膜运输有两个特点:一是逆浓度梯度,二是消耗ATP,故应为主动运输。
【答案】C
2010山东高考理综3.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分析与坐标曲线的综合。
【解题思路】分析坐标曲线可以看出,a为自由扩散,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即方式a)运输,因此A错误;方式a与载体无关,只与浓度有关,因此B错误;方式b的最大的转运速率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因此C正确。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输受阻,而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无关,因此D错误。
2010山东高考理综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进行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部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与膜蛋白有关,因此A正确;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
少量的固醇,不含有脂肪,因此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部会产生ATP,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
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因此C错误;只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因此D错误。
安徽卷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必需的结构
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细胞相关的知识,生物膜的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与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如一些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葡萄糖进入人呢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是主动运输,但都必须有载体的协助,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有的信息交流的受体是在细胞内部,C选项中的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着合成ATP的酶,也有合成H2O的酶等;D选项是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进出,但不是自由进出,而是主动选择。
上海10.右图表示一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
A. 该膜中载体也能运输蔗糖
B.碘以该方式进入海带细胞
C.该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D. 该方式发生在被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
上海20.右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A.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
B.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浙江29.Ⅱ.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
(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 实验思路: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解析:实验目的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所以需要设置不同梯度浓度的NaCl溶液,实验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浓度为0.9%,在浓度低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吸水膨胀,在浓度高于0.9%的NaCl溶液中动物细胞会失水皱缩,且浓度差越大,现象越明显,但是一段时间后,形态又会恢复到原来形态,因为离子可以透过细胞膜。在清水中,动物细胞吸水过多而破裂,
答案:(1)实验思路:①用1.5%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出NaCl质量分数为0.3%、0.6%、0.9%、1.2%、1.5%的溶液。②取6片载玻片,标记为1—6,滴加适量且等量的红细胞稀释液在1—6号玻片上,再分别滴加等量的蒸馏水、0.3%、0.6%、0.9%、1.2%、1.5%的NaCl溶液。③制成临时装片持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做好记录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
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上海22.右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C.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D.着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二、细胞的能量通货
三ATP的主要来源
上海18.右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B)
A.②处发生三羧酸循环 B.①处产生ATP
C.②处产生二碳化合物 D.③处发生H+与O2的结合反应
上海21.右图是酵母菌发酵实验示意图, 其中X、Y、Z分别代表(D)
A.石蜡油、CO2、蓝色 B.石蜡油、O2、黄色 C.菜油、O2、蓝色 D.菜油、CO2、黄色
湖南2.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应该是乳酸或者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物水。无氧呼吸不需要O2参与,但是并没有[H]]的积累,[H]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反应,产生了无氧呼吸的产物。质量相同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更多,因此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评析】代谢的内容是高考的必考部分了,而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扣得如此之详细,的确很难得,从细处入手,需要学生对细胞呼吸掌握的很扎实。
湖南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主,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评析】这道题深究并不难,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想到的是西藏问题,玉树地震时候的一些报道,总是出现那个常见的词“高原反应”,原因就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从而导致高原反应的出现。而一些喜欢体育的学生也知道,足球高原训练的原理是什么,那么从这些生活中的现象的解释,那么把这个问题放到水中也是一样,因此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但是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把同样的问题以玉树地震为引子呢?
上海7.在人和植物体内部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C)
①葡萄糖彻底氧化 ②葡萄糖转化为乙醇 ③葡萄糖脱水缩合 ④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光合作用
上海26. 右图中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右图②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D)
A. 水培的洋葱叶 B. 生长的柳树幼叶 C. 培养的衣藻 D. 秋冬的银杏落叶
天津卷1. 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①叶绿体基质 ②类囊体薄膜 ③线粒体基质 ④线粒体内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思路分析: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5
(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C3(一种三碳化合物),这个过程称为CO2的固定,CO2的固定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所以在叶肉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四川卷3、.有人对不同光照强度下两种果树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净光合速率,以的吸收速率表示,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对恒定)。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光强(mmol光子/)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龙眼
光能得用率(%)
-
2.30
2.20
2.00
1.80
1.60
1.50
1.40
1.30
1.20
净光合速率(umol /)
-0.60
2.50
5.10
6.55
7.45
7.90
8.20
8.50
8.50
8.50
茫果
光能得用率(%)
-
1.20
1.05
0.90
0.85
0.80
0.75
0.70
0.65
0.60
净光合速率(umol /)
-2.10
1.10
3.70
5.40
6.50
7.25
7.60
7.60
7.60
7.60
A.光强大于0.1mmol光子 / ,随光照增强两种果树的光能利用率逐渐减少
B.光强小于0.5mmol光子/,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素含量
C.光强大于0.7mmol光子/,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浓度
D.龙眼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大于芒果,但龙眼的最大总光合速率反而小于芒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光强大于0.1mmol光子 / ,随光照增强两种果树的光能利用率逐渐减少,A正确。光强小于0.5mmol光子/,随光照增强,净光合速率增强,因此光强小于0.5mmol光子/,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光强大于0.7mmol光子/,随光照增强,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强,因此光强大于0.7mmol光子/,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态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主要是浓度,C正确。
上海(六)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11分)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
相等时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
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
(mg/100 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mg/100 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41. 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 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判断的依据是
。
42. 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B植物光合速率 ,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 跟不上 反应。
43. 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 (mg 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
(mg CO2/100 cm2叶·小时)
光合速率也受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速率的影响。某植物正处于结果期,如右图①。
44. 若只留一张叶片,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如右图②,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 ,原因是 。
【答案】(六)41.弱光 因为A植物在我饱和时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A植物在光和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
42.不再增加 暗反应 光
43.45 1.5
44.增加 枝条上公剩一张叶片,总光合产物减少,但结果期的植物对营养的需要量大,因此叶中光合作用产物会迅速输出,故光合速率增加。
全国二31、(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______①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______② 。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 。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时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 ;
丙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 。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_____⑦ 。
答案(1)氮、磷 氮、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提取溶剂(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叶绿素a
解析:(1)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含有C H O N P 。细胞膜也含有这五种元素。
(2)缺镁叶绿素不能合成,叶片显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浙江卷29.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请回答: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中___和____更高。
(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_______,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____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和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考查学生对曲线的解读能力, (1)从甲图来看,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要比加蔗糖的培养基高,且光饱和点也比加蔗糖的培养基高, (2)图乙表示一昼夜中CO2浓度变化曲线, 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凌晨温度较低,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较慢导致CO2释放减少所致;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 CO2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而大气CO2比瓶内高,所以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3)从甲乙两图中可以得出不加蔗糖的培养基,适当增加CO2浓度,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等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 (1)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2)温度较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较弱,产生的CO2较少 c-d段光照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消耗大量的CO2,所以CO2浓度急剧下降 升高 (3)延长光照时间 增加光照强度 加CO2浓度(任选两个
福建卷26.(25分)回答下列I、II题
I.东海原甲藻(简称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研究甲藻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可为认识赤潮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一)某研究小组探究pH对甲藻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将生长旺盛的甲藻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藻液pH分别设定为6.0、7.0、8.0、9.O、10.0,在黑暗中放置12 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相同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涮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右图。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 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若甲藻{圭时间处于pH10.0条件下,甲藻 (能、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据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
(4)实验表明,甲藻光合作用适宜pH6.0—9.0。但海水在该pH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赤潮,原因是生赤潮除了与pH、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外,最主要还与海水的 有关。
(二)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根据这些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答案:(1)CO2 (2)原设定的PH值(起始PH值) 自
(3)不能 因为长时间处于PH10.0的条件下,甲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负值,甲藻不能生长繁殖。
(4)富营养化(N、P含量 或 矿质元素含量)
(二)
解析:本题关注生态环境方面,以引发东海赤潮的东海原甲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温度与pH等环境因素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东海赤潮发生的机理。
(一)净光合速率的观察指标有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淀粉的产生量。有题意可知本题是为了探究pH对甲藻合作用的影响,所以PH值是自变量,且开始时pH分别设定为6.0、7.0、8.0、9.O、10.0,但是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作为实验的自变量要保持稳定,才能说明不同实验组所出现的实验结果不同是由自变量不同引起的。所以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原设定PH值或起始PH值或者分别调到6.0、7.0、8.0、9.O、10.0,都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10.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甲藻不能正常生长。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与N、P
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被大量消耗致使水体缺氧,是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加剧氧气的消耗引起的现象成为赤潮。
(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在这个温度范围来净光合速率必须大于零;最适温度为25℃左右,所以在25℃曲线达到最高点;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在9℃和33℃时,净光合速率必须小于或等于零。
安徽卷29、Ⅰ(8分)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⑴与D点相比,B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因素是 ,C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
⑵实验结果表明,在 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除本实验所涉及的因素外,从增加光合面积的角度考虑,采取 措施能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
Ⅱ(10分)面对去冬今春我国西南部分地霉菌可以与植物区严重旱情,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摩西球囊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能提高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增强抗旱性,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是否具有提高紫花苜蓿(牧草)的抗旱能力。
材料用具:紫花苜蓿幼苗,摩西球囊霉菌菌种,栽培土(经灭菌处理的田间土与河沙混合,体积比9:1),大小一致的花盆。
方法步骤:⑴每个花盆中放置栽培土3㎏,并将花盆平均分成A、B两组
⑵A组各花盆中 ,B组各花盆中 。
⑶将等数量的幼苗移栽于各花盆中,置于 条件下培养;
⑷6周后, 处理10d,每天观察、记录并统计 。
结果预期与分析
【答案】Ⅰ⑴光照强度 水分 ⑵土壤含水量在40%~60% 合理密植
Ⅱ⑵接种等量的摩西球囊霉菌菌种 不接种 ⑶适宜且相同
(4)干旱 紫花苜蓿死亡率或存活率或存活天数
结果预测与分析: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提高了抗旱能力
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等于或高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不能提高了抗旱能力
【解析】Ⅰ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含水量、矿质元素等因素影响,B点与D点比较是光照强度,C点与D点比较是含水量影响,通过图解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大于40%,增加光能利用率一般是合理密植。
Ⅱ
考查有关实验设计内容,根据题意可知,设置对照实验,遵循等量且适宜原则,放在干旱环境中进行选择指标为紫花苜蓿的存活率。
江苏卷33.(8分)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光合速率会产生影响。某课题组测定生长于A地(平原)和B地(山区)银杏叶片不同时时间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右图。
(1)植物中叶绿素通常和蛋白质结合成为结合型叶绿素。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影响下,部分结合型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成为游离型叶绿素。A、B两地银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见下表:
①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完成总叶绿素含量与采样日期关系的二维曲线圈。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导致银杏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2)为提取银杏叶片中的叶绿素,研磨前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 。经快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3min后,试管内的氧含量 。
(3)a、b是7月1日和10月1日B地银杏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典型照片,推测 (填字母)是10月1日的叶绿体照片,理由是 。
【答案】
(1)① ②结合型叶绿素含量降低
(2)酒精(丙酮)、碳酸钙、石英砂(二氧化硅) 基本不变
(3)a 10月1日的光合建率低 a中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同学们的识图、绘图能量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1)叶绿素只有和蛋白质(包括一些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不能单独发挥作用。
(2)研磨时,二氧化硅(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调节液体的pH,防止叶绿素被破坏保护叶绿素不分解;丙酮(酒精)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只有在和类囊体相似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氧气,因此提取出来的色素在试管中不能产生氧气。
(3)10月1日时光合作用速率大大降低,因此可以推测其场所——类囊体的结构很多被破坏。
【技巧点拨】第(1)画曲线图时要注意标明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名称以及相关的图例,这些往往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要加强注意。
上海卷综六、(本题共14分)地球上自养生物获能方式有两种。包括绿色植物在内的大多数自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太阳光能,少数则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能量,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探究光谱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某同学将丝状绿藻和一些细菌放在暗箱中一起培养。经过反复实验后,他观察到的现象如下:黑暗时,细菌不围绕在丝状绿藻周围;日光通过三棱镜射入暗箱,一段时间后,细菌围绕在藻体周围并在红橙光区和蓝紫光区聚集成两堆(实验示意见右图)。
50.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这类细菌是 (填“需氧菌”或“厌氧菌”)。
51.细菌聚集成两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2.指导教师建议该同学补充对照实验,以使实验方案更完整。简述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二: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洋中脊2600m深处一个裂缝的热泉口周围,聚集着科学上尚未认识的新奇而美丽的生物。研究认为,整个群落的生活依赖于硫细菌。
53.硫细菌的生物能量,主要来源是 ( )
A.光能 B.电能 C.热能 D.化学能
54.大洋中脊裂缝附近没有发现光合自养的生物群落,原因是 。
55.硫细菌和其他生物一样,都能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将它们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这个新陈代谢过程,称为 作用。
56.地球上所有生物通用的能量载体是ATP。高等植物细胞的ATP主要来自 作用和 作用,与此过程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 和 。
【答案】六、50—60题,共14分。
50.需氧菌 1分
51.丝状绿藻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多,蓝紫光区和红橙光区的藻体产生氧气多 2分
52.去掉三棱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让日光橙光多,蓝紫光区和红橙光区的藻体产生氧气多) 4分各2分
53.D 1分
54.2600米深海无光(黑暗)
55.同化
56.呼吸,光合
线粒体,叶绿体 4分
每空1分(前后不对应的得一半分)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天津卷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A.剪取5cm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
B.右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解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
C.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视野中,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一半
答案B
思路分析: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2~3mm,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解离,用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染色。在解离时,根尖细胞已被杀死,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不会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视野中,N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M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2倍。
上海19.下列是关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变化的叙述,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C)
①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 ②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
③中心体发生倍增 ④着丝粒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A.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江苏卷28.(6分)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
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预计最快约 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
(2)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期的时间,处于该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是
。
(3)若向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人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人过量胸苷约 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4)乙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 h,M期时长为l.9 h。若要在显徽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 (填“甲”或“乙”)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
(5)在光学显徽镜下观察,同处于分裂末期的动物肠上皮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形态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
【答案】
(1)2.2 (2)M 12→24→12 (3)7.4
(4)甲 (5)动物肠上皮细胞膜凹陷,细胞缢裂;洋葱根尖细胞形成细胞板
【解析】本题借助细胞周期的DNA含量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周期及分裂期特点,同时考查学
生的识图判断能力。
(1)根据题意S期细胞被标记,洗脱放射性的胸苷后,S期的细胞经G2期变化后变为M期细胞,故最短时间为G2时期,即2.2h
(2)细胞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因此从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M其细胞总数比例最大值,即变为间期细胞,故经历的时间为分裂期的时间,即M期的时间。因染色体只在分裂后期加倍,故分裂期染色体数目变化为12-24-12
(3)加入过量胸苷后,只有处于S期的细胞被抑制;刚结束S期的细胞,再次经过G2、M、G1期后再次到达S期后受到抑制,经历时间为2.2+1.8+3.4=7.4h。其他各期细胞达到S期的时间均短于该时间,故加入胸苷后7.4h后细胞都停留在S期
(4)从图可知,甲动物分裂期所占时间比例为1.8/(3.4+7.9+2.2+1.8)=1.8/15.3=11.2%;乙动物分裂期的比例是1.9/24=0.08,观察染色体形态变化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的细胞,而分裂期细胞数目的增多与其所占细胞周期的时间的比例呈正相关,因此选甲动物作为观察材料。
(5)洋葱根尖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有细胞壁,因此分裂末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而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上海30.豌豆的红花对白花是显性,长花粉对圆花粉是显性。现有红花长花粉与白花圆花粉植株杂交,F1都是红花长花粉。若F1自交获得200株F2植株,其中白花圆花粉个体为32株,则F2中杂合的红花圆花粉植株所占比例是 B
A.7% B.8% C.9% D.10%
上海
31.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果买重120克,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D
A. aaBBcc B. AaBBcc C. AaBbCc D. aaBbCc
江苏卷20.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基因决定雌株。G对g。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是两性植株.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 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柑.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从题意可知,Gg、G 均为雄性,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为g可产生两种配子,B项错误;两性植株g可自交可产生雌株,C项错误;若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则纯合子比例会比杂合子高,D项正确。
广东卷5.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环境因子不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 B.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C.黄曲霉毒素致癌是表现型 D.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可知,A项是错误的;由于是多基因控制的这一性状,所以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不相同;依据表现型的概念,可知黄曲霉毒素致癌不属于表现型,但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答案】D
上海卷综19.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
对相对性状(见右图)。约翰是平发际,它的父母亲都是V形
发尖。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 D )
A.1/4 B.1/2
C.1/16 D.1/8
安徽卷4.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
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 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北京卷4.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A.1/16 B.3/16 C.7/16 D.9/16
【解析】BbSs×BbSs得到B_ss的机率为3/4×1/4=3/16
【答案】B
天津卷6.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
答案A
思路分析:据题,TS在男性为显性,男性为短食指的基因型可能为TSTS或TSTL,TL在女性为显性,女性为短食指的基因型为TSTS。由于该夫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可确定该夫妇的基因型为:丈夫TSTL,妻子TSTS,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只能是女儿为长食指,生女儿概率为1/2,女儿的基因型为TSTL的概率为1/2,整体考虑,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4
误区:本题中,TS在男性为显性,男性为长食指的基因型为TLTL,TL在女性为显性,女性为长食指的基因型为TLTL或TSTL,男性和女性长食指的基因型不同,这是一个陷阱,是考生应该注意的一个雷区。
上海11.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黑翅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B
A. 33% B.50% C.67% D.100%
全国一33.(12分)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 :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
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扁盘:圆 = 1 :1 ,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1)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F2的分离比 9 :6 :1可以看出,南瓜果形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2)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F2的分离比 9 :6 :1可以推测出,扁盘形应为A_B_,长形应为aabb,两种圆形为A_bb和aaB_。
第(3)小题中,F2扁盘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9AABB、2/9AABb、4/9AaBb和2/9AaBB,测交后代分离比分别为:1/9A_B_;2/9(1/2A_B_:1/2A_bb);4/9(1/4A_B_:1/4Aabb:1/4aaBb:1/4aabb);2/9(1/2A_B_:1/2aaB_)。
【答案】
(1)2 基因的自由组合[来源:]
(2)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
(3)4/9 4/9 扁盘:圆:长 = 1 :2 :1
浙江卷30.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使螟虫死亡。研究人员将表达这种毒蛋白的抗螟虫基因转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组中,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抗螟水稻。请回答:
(1)染色体主要由________组成,若要确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_______。
(2)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F2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抗螟非糯性
抗螟糯性
不抗螟非糯性
不抗螟糯性
个体数
142
48
50
1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亲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种。
(3)现欲试种这种抗螟水稻,需检验其是否为纯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检验过程(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并作简要说明。
(4)上表中的抗螟水稻均能抗稻瘟病(抗稻瘟病为显性性状),请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卷27(15分)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园桃
矮化蠕桃
矮化园桃
甲
乔化蟠桃×矮化园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园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 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台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
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台定律,则甲纽的杂交后代应出现 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
答案:(1)乙 乔化 (2)DdHh ddhh (3)4 1 :1 :1 :1
(4)蟠桃(Hh)自交 或 蟠桃和蟠桃杂交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2 :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3 :1
解析:本题主要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通过乙组乔化蟠桃与乔化园桃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园桃,说明矮化为隐性。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我们可以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乔化与矮化交配后,后代出现乔化与矮化且比例为1 :1
,所以亲本一定测交类型即乔化基因型Dd 与矮化基因型dd,同理可推出另外一对为蟠桃基因型Hh与园桃基因型hh,所以乔化蟠桃基因型是DdHh、 矮化园桃基因型是ddhh。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知甲组乔化蟠桃DdHh与矮化园桃ddhh测交,结果后代应该有乔化蟠桃、乔化园桃、矮化蠕桃、矮化园桃四种表现型,而且比例为1 :1 :1 :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两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是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两圆形的南瓜杂交后代全为扁盘形可知,两亲本均为纯合子,而从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接近9∶6∶1看出,F1必为双杂合子。所以本题是考查基因间的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代表现型有3种,比值为9∶6∶1。所以两圆形的亲本基因型为选项C。
安徽卷31.(24分)I.(15分)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_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涉及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答案】Ⅰ⑴显性 隐性 表现型为棕色、低酚
⑵AaBB aaBb
⑶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
F1 棕色、高酚
基因型 AaBb
基因型 AABB aabb
P 棕色、高酚 × 白色、低酚
AB Ab aB ab (花药收集)
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
AABB AAbb aaBB aabb 自交
表现为棕色、低酚(AAbb)即为所要选育品种
湖南.32.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l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紫×红,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
实验2:红×白甲,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实验3:白甲×白乙,Fl表现为白,F2表现为白;
实验4:白乙×紫,Fl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遗传图解为: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
答案:(1)自由组合定律 (2)如下图 (3)9紫:3红:4白
【解析】纯合品种有四各,因此这是两对相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应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熟练掌握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写出该遗传图解并计算。
【评析】这是近年来遗传规律的考题中,比较简单的一类的,但是再次考了遗传图解,让老师们更注意在中对学生遗传图解书写规范的培养了。
四川31.(18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Ⅰ.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入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性T。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1)某T。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让该植株自交,在所得种子种,种皮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2)某些T。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
① 将T。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类型;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类型。
② 让图C所示类型的T。植株自交,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Ⅱ. 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试验材料。
(1)果蝇对CO2 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
(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
实验二 将甲品系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蝇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
① 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 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①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②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F1代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__。
③ 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_。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__________。
I:[答案]:(1)100% 75%
(2) B A
15/16
解析:本题考遗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1小题:T植株含一个HVA基因,可以考虑为Aa,A代表HAV基因,自交,种皮是其体细胞,基因型全为Aa,胚为F1幼体,含A基因的比例为3/4。
第2小题:A图考虑为AA,而非转基因小麦考虑为aa,则A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100%,B图可考虑为Aa(因两个HAV基因都在一条染色体上),则B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50%,C图可考虑为AaBb(A,B任一都抗旱),此时非转基因小麦考虑为aabb,则C图杂交后代抗旱比例为15/16(仅aabb不抗旱)。
II:[答案]:1、(1)控制CO2 的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 耐受型(雌)X敏感型(雄)
2、(1)X 3
(2)n XNXN XNXn
(3)N 1/11
解析:本题考遗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该实验为验证控制CO2 的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要证明是细否细胞质遗传可进行正交和反交。
第二题: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由此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雌蝇2种,雄蝇1种。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n,亲本基因型为XNXn, XNY,F1代雌蝇基因型为XNXN XNXn ,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N,亲本基因型为XNXn XnY 。F1代雌蝇基因型为XN Xn XnXn , 比例1:1,雄蝇基因型为XnY,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1/11
重庆卷30.(16分)请回答有关绵羊遗传与发育的问题:
(1)假设绵羊黑面(A)对白面(a)为显性,长角(B)对短角(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①在两组杂交试验中,I组子代只有白面长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3:1;II组子代只有黑面短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1:1。其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I组 ,II组 。
②纯种与非纯种的黑面长角羊杂交,若子代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面长角羊,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 。
(2)假设绵羊的面色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则不同面色的羊杂交,其后代面色性状 (填“能”或“不能”)出现一定分离比。
(3)克隆羊多利是将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注入苏格兰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将此融合卵细胞培养后植入母羊体内发育而成。
①比较三种细胞内的X染色体数:多赛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 多利羊的体细胞 苏格兰羊的次级卵细胞(填“>”、“”、“<”、“”、或“=”)。
②已知哺乳动物的端粒(由DNA组成的染色体末端结构)在个体发育开始后,随细胞分裂不断缩短。因此,多利的端粒长度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 。
解析:
(1)①杂交试验中,I组子代只有白面长角和白面短角,而这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因子代只有白面(隐性性状),所以亲本就面色这对基因来说就必是aa和aa,而子代有长角和短角且为数量比为3:1,所以亲本就角这对基因来说就是Bb和Bb,因而I组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aaBbⅹaaBb;II组子代只有黑面短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1:1,即只有短角(隐性性状),所以亲本就角这对基因型来说为bb和bb,子代有黑面和白面且数量比为1:1,所以亲本就面色这对基因型来说为Aa和aa,因而II组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Aabbⅹaabb。
②由题意得出遗传图解:
P:纯种黑面长角羊 ⅹ 非纯种黑面长角羊
AABB A——B——
↓
F1: ---------------- 相互交配
↓
F2: 白面长角羊
aaB——
由上用逆推法可知,因子二代有aa基因型,所以子一代个体必有a基因,子一代有a基因可推知亲代必有a基因,所以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黑面基因型为Aa;又因子二代能出现白面长角羊,有可能出现短角羊(bb),并且长角羊可能为Bb,所以子一代有可能有b基因,从而推知亲本也可能有b基因,故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长角基因型可为Bb,另外子二代也可能只出现白面长角羊,并且为纯种(aaBB),所以推知子一代无b基因,从而推知亲本也无b基因,故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长角基因型可能为BB,由上可知,非纯种黑面长角羊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ⅹAaBB、AABBⅹAaBb。
(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一就是后代不能出现一定的分离比,注意但要出现性状分离。
(3)①多赛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Y和XX;克隆羊多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来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所以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苏格兰羊的次级卵细胞含的X染色体复制后若着丝点还没有分裂,则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在减数第二次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则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答案为“” 、“”。
②多利的染色体是来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而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是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的,即多利的体细胞分裂次数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多,已知哺乳动物的端粒(由DNA组成的染色体末端结构)在个体发育开始后,随细胞分裂不断缩短,因此,多利的端粒长度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短。
分析:此题考查了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以及解遗传题用的逆推法的运用,还考查学生对克隆知识的了解和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此题涉及的知识非常多点,并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完成,但难度不太大,属偏难题。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上海27. 右图是对某种遗传病在双胞胎中共同发病率的调查结果。a、b分别代表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百分比。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A. 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易同时发病
B. 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受非遗传因素影响
C. 异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可能患病
D. 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患病
全国二33、(11分)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条带1代表______① 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② 、
______③ 、______④ 和______⑤ 。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______⑥ 、______⑦ 和______⑧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⑨ 。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______⑩ ,其原因是______ 。
答案(12分)
(1)A Aa AA AA aa
(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
(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的个体
解析: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条带1是A基因,条带2是a基因。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同8 、9一样,在图乙中应该只有条带1.。9号和白化病个体结婚,后代的基因型只能是Aa,不会患病。
江苏卷29.(7分)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
(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②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 。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伴X显性遗传
(3)1/1296 1/36 0
【解析】本题以系谱图为载体,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
(1)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特点,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乙病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的特点,因此不可能伴X显性遗传病
(3)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则II8有病,I3 、I4基因型均为Aa,则II5基因型概率为2/3Aa和1/3AA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因此III2基因为AA的概率为2/3.*1/2=1/3,为Aa概率为2/3,同理III1基因概率2/3Aa或1/3 AA,因此其子代患病概率为1/3*1/3*1/4=1/36,正常概率为1/36,因此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概率为1/36*1/36=1/296②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全为男性,因此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Y传,因III2患病,则双胞胎男孩患病,故IV-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36*1=1/36。子代女孩不一定会患乙病,故IV2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0
【规律总结】遗传病遗传方式判定方法:
1遗传方式判定顺序: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是否患者全为男性)→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是否为母系遗传)→确定是显、隐性→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2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1)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为伴X隐性遗传。
(2)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为伴X显性遗传。
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如果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就只能从可能性大小上判断:
(1)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率相当,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几率相关很大,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性遗传。
山东卷26.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黑体残翅果蝇与灰体长翅果蝇杂交,F1全为灰体长翅。用F1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只出现灰体长翅200只、黑体残翅198只。如果用横线(_____)表示相关染色体,用A.a和B.b分别表示体色和翅型的基因,用点()表示基因位置,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可分别图示为_____和_____。F1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图示为_____。
(2)卷刚毛弯翅果蝇与直刚毛直翅雄果蝇杂交,在F1中所有雄果蝇都是直刚毛直翅,所有雄果蝇都是卷刚毛直翅。控制刚毛和翅型的基因分别位于_____和_____染色体上(如果在性染色体上,请确定出X或Y),判断前者的理由是______。控制刚毛和翅型的基因分别用D.d和E、e表示,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和_____。F1雌雄果蝇互交,F2中直刚毛弯翅果蝇占得比例是______。
(3)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根据隐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I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II如果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III如果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答案:(1)
(2)X 常 刚毛性状与性别有关且每种刚毛性状雌雄均有(或:交叉遗传)
XDXdEe XdYEe 1/8
(3)①这只雄蝇与正常雌蝇杂交 ②F1互交(或:F1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
③统计F2中雄蝇所占比例(或:统计F2中雌雄蝇比例。
结果预测:Ⅰ. F2中雄蝇占1/3(或F2中雌:雄=2:1)
Ⅱ. F2中雄蝇占的比例介于1/3至1/2之间
(或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Ⅲ. F2中雄蝇占1/2(或F2中雌:雄=1:1)
【命题立意】本题以果蝇为背景考查遗传学方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
(1)根据亲本杂交的结果,可以判断控制体色和翅长度的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根据F1的表现可以判断灰体、长翅为显性。所以两个亲本的相关基因是
F1雄果蝇的基因型是F1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
(2)根据F1中刚毛性状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为该性状的某一表现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同。又因为子代中雌果蝇的刚毛性状与亲代中的雄果蝇相同,雄果蝇的刚毛性状与亲代中的雌果蝇相同,所以可判断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F1雌雄果蝇表现型相同。根据提干信息可以判断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EeXDXd 、EeXdY,F2中直刚毛弯翅果蝇占的比例=1/2×1/4=1/8。
(3)(3)为了探究该果蝇的致死突变情况,可以选择该果蝇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得F1,再用F1互交(或F1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最后F2中雄蝇所占比例(或统计F2中雌雄蝇所占比例)。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结果预测。因为题中已经交代了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该隐性基因用f表示。若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比例为1:1;若发生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2:1;若发生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上海(十一)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11分)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
66. 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1代中的 。
67. 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是 性遗传病。
68. 若Ⅲ-14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患甲后的概率是 。
69. 假定Ⅲ-11与Ⅲ-15结婚,若a卵与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Ⅳ-16患两种病,其基因型是 。若a卵与b精子受精,则发育出Ⅳ-17的基因型是 ,表现型是 。
若Ⅳ-17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不患病的概率是 。
70. 采取 措施,可估计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并提出预防措施。
答案
(十一)66.Ⅰ—3或Ⅰ—4(3或4) 67.常 隐 68.1/6
69.aaXBY AaXBX 仅患乙病的女性 5/1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上海2.以“-GAATTG-”的互补链转录mRNA,则此段mRNA的序列是
A.-GAAUUG- B.-CTTAAC- C.-CUUAAC- D.-GAATTG-
【答案】A
【解析】互补链转录的mRNA序列通它本身,只是mRNA中不含有胸腺嘧啶,所以用尿嘧啶代替胸腺嘧啶的位置即可。难度适中,一般学生都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上海4.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 C
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 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
上海25.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
A. 一定有35S,可能有12P B. 只有35S 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 只有32P
江苏卷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考查蛋白质的多样性等特点。蛋白质不具备热稳定性,也不能复制,故选C项。其他选项所述的蛋白质的特点,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一致,可作为遗传物质的理由。
江苏卷21.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散最多可达92条 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及考生理解能力。人精子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单体可达到92条,A项正确;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带着遗传信息可能不同,B项正确,姐妹染色单体壳发生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即同源染色体分开前,C项正确,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种类型4个精子,D项错误
7.(2010山东高考理综)7.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
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DNA复制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综合
【解题思路】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放射性。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所以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每个染色单体含一个DNA分子,所以一半的染色单体含放射性。
安徽卷2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 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分裂相关知识C1 C2 是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而有丝分裂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所以C1 和C2的遗传信息相同;而S1和S2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刺激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平均分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所以遗传信息不同,且XY两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答案B正确。
北京卷30.(16分)
科学家以大肝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液中唯一氮源
14NH4Cl
15NH4Cl
14NH4Cl
14NH4Cl
繁殖代数
多代
多代
一代
两代
培养产物
A
B
B的子Ⅰ代
B的子Ⅱ代
操作
提取DNA并离心
离心结果
仅为轻带(14N/14N)
仅为重带(15N/15N)
仅为中带
(15N/14N)
1/2轻带
(14N/14N)
1/2中带
(15N/14N)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 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 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 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 组和第 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
(3)分析讨论:
①若子Ⅰ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 代,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 复制。
②若将子Ⅰ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 (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Ⅱ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 ,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 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Ⅰ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 。
【解析】(1) 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即2组的结果,所以应培养多代,唯一氮源为15NH4Cl。
(2)第3组实验最为重要,因为B为15N/15N,B的子一代为15N/14N,这就说明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但中带只有与轻带和重带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所以它要与第1组和第2组进行比较。这样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①若子Ⅰ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说明不是半保留复制,而是全保留复制。重带是原来的B。②若把DNA双链分开,就无法得知DNA的复制方式了。③当对子二代的14N/14N、15N/14N进行培养n代后,离心还是得两个密度带,位置和原来相同,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④当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含有少量15N时,条带会比正常情况下宽一些。
【答案】(1)多 15N/15NH4Cl (2)3 1 2 半保留复制
(3)①B 半保留 ②不能 ③没有变化 轻 ④15N
江苏卷32.(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DNA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材料处理:称取新鲜的花菜、辣椒和蒜黄各2份.每份l0 g。剪碎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20℃、另一组置于一20℃条件下保存24 h。
DNA粗提取:
第一步:将上述材料分别放人研钵中,各加入l5 mL研磨液,充分研磨。用两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备用。
第二步:先向6只小烧杯中分别注人10mL滤液,再加人20 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
溶液,然后用玻璃棒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使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第三步: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2 mol/L NaCl溶液溶解上述絮状物。
DNA检测: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4 mL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溶液的颜色深浅,结果如下表。
材料保存温度
花菜
辣椒
蒜黄
20℃
++
+
+++
—20℃
+++
++
++++
(注:“+”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是 。
(2)第二步中”缓缓地”搅拌,这是为了减少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①结论1:与20℃相比,相同实验材料在-20℃条件下保存,DNA的提取量较多。
结论2: 。
②针对结论I.请提出合理的解释: 。
(4)氯仿密度大于水,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与水和DNA均不相溶,且对DNA影响极小。为了进一步提高DNA纯度,依据氯仿的特性.在DNA粗提取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操作的步骤是: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溶液使DNA析出。
【答案】
(1)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
(2)DNA断裂
(3)①等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在相同的保存温度下,从蒜黄提取的DNA量最多
⑦低温抑制了向光酶的活性,DNA降解速度慢
(4)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吸取上清液
【解析】本题考查了DNA粗提取技术的原理、操作过程及同学分析、判断能力,从题目实验看出,该实验的课题是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在试用第二步中,为了防止DNA断裂,要缓缓的搅拌,从表中结果看出,由于低温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DNA降解慢,使得相同材料在低温保存下,DNA提取量大,在相同条件先,蒜黄蓝色最深,说明相同条件下从蒜黄中提取的DNA量最大,由于氯仿密度比水大,可使蛋白质变性后沉淀,而与水、DNA不相溶,这样可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吸取上清液即可得到较纯净的DNA。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上海卷综21.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正确表示感染人体过程的“遗传信息流”示意图是( D )
广东卷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 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B. 每种氨基酸仅有一种密码子编码
C.DNA 复制就是基因表达的过程 D.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一种氨基酸可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基因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即复制和表达;基因的复制是以DNA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基因的表达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天津卷2.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B.UGA C.ACU D.UCU
答案C
思路分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作1个密码子。
据表,mRNA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可推知mRNA的密码子最后的碱基为U;DNA的一条链为TG,另一条链为AC,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TG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ACU,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AC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UGU。[来源:学科网]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江苏卷6.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蛛,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卷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突变实例为载体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鉴别应用等。因不知该突变体的基因型,故不能判断其变异为隐性还是显性突变引起,A项错误。若一杆双穗为隐性突变,则该植株为隐性纯合体,则自交后权威一杆双穗;若为显性突变,则该个体为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一杆双穗纯合体比例为1/4,B项正确。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项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后形成的植株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可育,D项错误。
江苏卷10.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用被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人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方法操作,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项错误,用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项错误。C项利用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项错误。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项正确。
山东卷1.(2010山东高考理综)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
A.细胞分裂素延迟植物衰老
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
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的作用与具体事例的综合分析
【解题思路】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过程是受基因控制合成的相关酶作用调控;因此与基因作用有关;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可能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极端低温由于结冰导致细胞膜破裂,与基因无关,因此B选项正确。
福建卷3、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10年福建省考试说明》生物知识表中所列出的16个实验。A项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着丝点照常会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形成子染色体。B项解离液是由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其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C项人教版必修二88页《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人教版必修一115页《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D项在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因为间期时间较长;而且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会加倍,因为突变具有低频率性。
福建卷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敬交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甘氨酸:GGG
赖氨酸:AAA AAG
谷氨酰胺:CAG CAA
谷氨酸:GAA GAG
丝氨酸:AGC
丙氨酸:GCA
天冬氨酸:AAU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转录、翻译等基础知识,及突变对性状的影响。第一步先根据基因结构和氨基酸种类先确定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即mRNA上建基排列顺序(…GGG AAG CAG…)。由于1169位赖氨敬(AAG)交为谷氨酸(GAA GAG),结合题干意思即①②③④四处只有一处发生突变可确定谷氨酸密码子是(GAG)从而推出是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所以选B项。
湖南
6.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答案】B
【解析】如果要检测是否是基因突变,那么就应该检测DNA的碱基序列是否发生了增添、缺失或者是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评析】这道题就是考了一下基因突变的定义: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试题的难度很低,学生比较容易做出答案,其实简单点考虑也很容易找到答案,测定DNA序列。
江苏卷34.(8分)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一端结合,沿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 ,铁蛋白基因中决定 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
(2)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 ,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
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 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 。
(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 。
(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
【答案】
(1)GGU, -----GGUGACUGG------ ---CCACTGACC---
(2)核糖体上的mRNA上的结合于移动 Fe3+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
(4)C—A
【解析】本题考察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及同学们的识图能力以及从新情景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一色---天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
(2)当Fe3+浓度较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原件结合,使蛋白质的翻译缺少起始代码,从而阻止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遏制铁蛋白的合成,由于Fe3+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这种机制技能减少其毒性,又能在其含量较低时减少铁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3)mRNA并不是所有序列都参与蛋白质的翻译,有一部分是不具有遗传效应的。
(4)色氨酸密码子为UUG,对应模式链碱基序列为ACC,当第二个碱基C-A时,此序列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UG,恰为亮氨酸密码子。
全国二34、(12分)
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
(1)根据上述资料推论:甲中酶______① 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② 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③ 的功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④ (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______⑤ 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_⑥ (野生型、甲、乙)。
(2)将甲、乙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⑦ _______________ 。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合成速度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_____⑧ ,使X排出菌体外。
答案(12分)
(1)b a c 不同 基因 甲
(2)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供给乙,使乙能够合成X,保证自身生长产生菌落(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通透性
广东卷28、(16分)
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请回答:
(1)画出该家庭的系谱图并注明每个成员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B 和b 表示)。
(2)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 (填 “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 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3)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①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②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大?
(4)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 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遗传系谱应该包括代数、个体及个体关系和图例三部分。该男孩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Y,,其父亲基因型为XBY,其母亲基因型为XBXb,可见该男孩的来年各个X染色体均来自母亲,且是其母亲的生殖细胞在简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分开形成的。如果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就无法通过配子影响到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概率为1/2Xb×1/2Y=1/4 XbY。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要测24条染色体的碱基续列。
【答案】
(1)
(2)母亲 减数第二次
(3)①否 ②1/4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江苏卷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
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
项,因细胞液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抗性增加,与题干中的信息向符合,因此干扰下极强。含糖量增高可防止冻害,但含糖量增多是因酶活性所致不是为防冻害而导致,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做类似题目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在进行判定对错。
全国一 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全国二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答案A
解析:根据亲代AA、Aa两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求出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按照遗传平衡,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AⅹA=4/9 ,Aa=2ⅹAⅹa=4/9。
2.(2010山东高考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诀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货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性,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
上海28. 某白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B
A.55%和32.5% B. 55%和42.5% C.45%和42.5% D. 45%和32.5%
上海卷综17.细胞色素C是一种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别测定兔、蛇、龟、鲸和马五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了马与其他动物的氨基酸差异个数(见下表)。据此推测,四种动物中与马亲缘关系最近和最远的分别是( C )
动物
兔
蛇
龟
鲸
氨基酸差异个数
6
22
11
5
A.蛇和鲸 B.兔和鲸 C.鲸和蛇 D.鲸和龟
天津卷Ⅱ.(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
Ⅱ(12分)
(1) 基因突变
(2) 97%
(3) 不再使用杀虫剂;低
(4) 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则RR基因型频率为95%,R基因的频率为R/(R+r)=(4=2×95)/2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
上海(九)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56. 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
57. 右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 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 。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90至2000年间3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58.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00
46000
5
1
1000
5
1
1920
45000
5.5
1
850
7
1
1940
48000
7
1
850
9
0.8
1960
44000
8
1
800
12
0.6
1980
42000
6
1
600
10
0.8
2000
40000
5
1
550
11
1
59. 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 。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60. 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 ;种群规模与基因 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答案:56.生存斗争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57.① ③
58.
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新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59.A
60.小
2010年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安徽卷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A错。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2CO3构成,B错。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错。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D对。
江苏卷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屎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稳态调节异常考查内环境稳态含义。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寒冷时出现寒颤是通过骨骼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清除抗原;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出现肺水肿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液含量增多,故说明内环境稳定被破坏,故选B项。
上海8.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A)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 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 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浙江卷5.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①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且电位大小相同,②中指针偏向乙,说明乙为受刺激的部位,甲为极化状态,乙为反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过程,③中指针不偏转,说明甲和乙都为极化状态,④指针偏向甲,说明甲为受刺激部位,处于去极化过程,乙为极化状态,⑤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都处于极化状态,所以答案为D
湖南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评析】;对于动作电位的产生,这道题出的难度适中,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需要阳离子内流才能实现的,因此如果溶液S中阳离子的量少,就会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北京卷3.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解析】感觉神经元有较多的树突有利于其接受信息,运动神经元领先较长的轴突传送信息。因此A、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手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后很快失去活性,而被分解,因此C项错,核糖体与分泌蛋白质的形成有关。
【答案】C
江苏卷13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田,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抻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反射弧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反射弧结构识别及神经调节等。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A项正确。b为该反射弧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肌肉伸缩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级反射中枢来实现其控制功能,B项正确。Ⅰ处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导到a处,a处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然后恢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C项正确。Ⅱ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该过程没有通过整个反射弧完成,因此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上海6.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C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全国一 32.(10分)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
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本小题的答案为:皮肤,脊髓。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山东卷25.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___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_____。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___兴奋,导致____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_____。
(3)试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长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____导致了糖代谢一场。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____区域被损伤,引起了_____缺乏。
【答案】
(1) 单 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 与(后膜特异胜)受体结合
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一体掖
(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4〕下丘脑或(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万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1)在动物体内,兴奋的传导都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以化学物质的形式进行的,神经递质释放以后,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对某一神经纤维的两端进行同强度刺激后,传递到中间时,中间部位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且中点与相邻两点间的电位差正在消失,所以兴奋的传递也终止。
(2)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然后发出神经兴奋引起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3)糖代谢直持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题中的应激性引起了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异
常,所以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结构损伤后,搞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
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安徽卷30、(12分)⑴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 (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 。
⑵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⑶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 。
【答案】⑴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 ⑵ ④⑤⑥ ③②① ⑶抗原 浆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神经细胞生活环境与神经冲动传递过程和有关免疫知识。由于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需要钠离子从膜外进入膜内,而海水中还有钠离子,所以放在海水中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自主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感受到刺激传递到大脑,根据幸福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的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自身免疫病是把自身正常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误认为是抗原。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二、通过激素调节
福建卷4、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索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及其结构基础。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降低的途径是,1、加快细胞加速摄取血糖,使血糖浓度降低;2、阻止肝糖原分解;3、促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受体缺失使得细胞无法识别胰岛素,从而使胰岛素作用丧失,哪么就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四川4、.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热后,呼吸、心跳会加快,但心肌细胞中ATP不会大量积累,A错。发热又轻度腹泻,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中钠离子不会降低。发热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发热时,代谢增强,加上轻度腹泻,糖元合成不会增强,D错。
重庆卷1.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
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
正确答案:C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应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达到正常值80-120mg/dl,而分泌胰岛素的是胰岛B细胞,所以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故答案A错。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肝糖元,而肌糖元不能直接利用,而必须先转化为乳酸运输到肝脏再合成肝糖元才能利用,所以答案B错。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作为热能散失,少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贮存,当ATP含量过多时ATP中的一部分能量又转移到磷酸肌酸中贮存,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是正确的。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故答案D错。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代谢中的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的利用、转化和调节以及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内容,此题目为容易题。
江苏卷22.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
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与体内雌性激素有关,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正确选项为BCD。
上海15.右图表示人体某细胞及发生在其中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 该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再排出体外
B. 在该细胞中,甘油转变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糖代谢
C.在该细胞中,甘油转变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糖代谢
D.该细胞中的代谢受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上海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B
【解析】刚进餐时还没有消化,所以血糖浓度低,饭后一段时间消化吸收进去高峰期,血糖浓度也到了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血糖用于供给人体正常的能力消耗,逐渐降低,等降到一定值市,由于体内的反馈作用,人体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代谢使用,所以处于轻微的波动。故选B。
上海12.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D
A.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上海13.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 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
B. 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 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
D. 长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上海17.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 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
全国二32、(9分)
请回答[来源:学科网]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① 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② 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______③ (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④ 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⑤ 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
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⑥ 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___⑦ 。[来源:Zxxk.Com]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mg/dl 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⑧ 。
答案(9分)[来源:Zxxk.Com]
(1)载体 主动运输[来源:学+科+网]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尿量 砖红色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属于主动运输。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断被消耗,浓度比小肠上皮细胞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鉴定尿糖的方法是用班氏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
广东卷27.(16分)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 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 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
是胰岛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分泌减少。
(3) 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来源:学科网ZXXK]
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 、
______和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
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直接提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了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直接提供。
【答案】
(1)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
(2)B 胰岛素
(3)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ATP
北京卷31.(14分)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的影响,用玉米油和环境激素H分别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小鼠(每千克体重注射12.5mL,每天1次,连续21天,n=20
)。实验结束后,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对照组
实验组
1
2
注射物
玉米油
H(农度100mg/L)
H(农度200mg/L)
精子数均值(×107个)
7.13
5.09
4.35
请分析并回答:
(1)表中数据显示,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 。
(2)小鼠脑中的 调节 释放的相关激素能刺激睾丸分泌雄素和少量雌激系,并生成精子。精子是由睾丸中 细胞(2n)经 发育来的。
(3)正常雄鼠体内性激素浓度偏高会抑制脑中相关激素的释放,该调节方式称为 。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精子DNA分子发生 和NDA片段 所致。
(5)环境激素可沿着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 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
【解析】(1)由图可知,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减少。
(2)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刺激睾丸分泌雄素。精子是由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
(3)通过负反馈调节,可以保证体内性激素的平衡。
(4)精子染色体缺失,是精子DNA分子发生断裂或丢失引起的。
(5)环境激素可沿着食物链传递,可以做用到人的靶细胞,从而影响人的生育能力。
【答案】(1)减少 (2)下丘脑 垂体 精原 减数分裂 (3)负反馈 (4)断裂 丢失 (5)食物链 细胞
天津8.(18分)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甲。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手术应切除 。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 来计算。
(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
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 (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
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乙。
(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 ,原因是 。
(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 ,通过检测注射前后期周围血液中 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答案(18分)
(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垂体和胰腺;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大于
(4)降低;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 胰岛素;胰岛血糖素
思路分析:(1)图1的横坐标为注射生理盐水、胰岛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天数,纵坐标为体重,可推知该试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好生长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为排除体内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影响,手术应切除垂体也胰腺,在动物实验中,每次注射试剂的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来计算。
(3)注射胰岛素的大鼠的体重大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据图,注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大于注射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也大于注射胰岛素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他们单独作用之和。
(4)据图2,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上升,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血糖浓度将下降。
(5)若要证实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再检测注射前后期周围血液中胰岛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胰岛血糖素浓度下降了,即可证明。
误区: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上提到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并没有谈及胰岛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本题中的实验—给出了注射生理盐水和注射胰岛素的大鼠体重对比,可推知胰岛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不要局限于教材,解题时要从题干新前景出发,这是考生应该注意的一个雷区。
江苏卷31.(6分)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 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荆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 。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
(3)给丙注射胰岛素 (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
【答案】
(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胰高血糖素
(2)蓝色 砖红色 砖红色 乙的胰岛 B细胞受损 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血糖浓度高
(3)不能 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血糖调节剂考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1)运动初期,机体能量需求激增,血糖消耗速率迅速增高,由于机体血糖平衡调节需要一段时间导致血糖消耗速率大于产生速率,从而导致机体血糖含量降低,随后机体会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加快血糖产生速率,最终达到平衡。
(2)甲由于胰岛功能正常,其尿液中不含血糖,因而像是菲林试剂的颜色为蓝色 乙由于胰岛B 细胞受损,丙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从而二者血液内胰岛素含量低甚至没有,导致血糖分解大大减少,使其尿液中含有血糖,因而呈现砖红色。
(3)由于丙体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从而导致胰岛素不能和受体结合,因而尽管注射了胰岛素也不能发挥作用。
上海(八)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9分)
52. 写出图中A、B的名称:A 、B 。
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时,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
53. 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
。
54. 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
55.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A的调节效应是 A的活动,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其意义在于 。
【答案】52.下丘脑 垂体
5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54.此时出汗增加,血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促使抗利尿激
素分泌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同时,下
丘脑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
55.抑制(负反馈) 维持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维持内环境∕系统∕机体的相对稳定)
三、免疫调节
江苏卷5.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答案】A
【解析】本题借助裸鼠特点考查胸腺作用及免疫类型及过程。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需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A项错误。因其免疫力低下,故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项正确。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以及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过程都属于细胞免疫,由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对异体组织及癌细胞等进行识别并排斥,裸鼠无T细胞,故无排斥反应且不能清除癌细胞,C项、D项正确。
全国二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细胞免疫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
广东卷3.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在患者体内
A.正常生长 B. 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 C.分泌抗体 D. 杀死各种病原菌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白血病又称血癌,病人产生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量减少。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答案】B
广东卷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可知重症肌无力应该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低甚至丧失,但不影响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
【答案】A
浙江卷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C)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的知识,疫苗的接种是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但记忆细胞(淋巴细胞)的种类是不变的,效应B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所以答案为C.
福建卷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的基础知识。人教版必修三课本37页最后一段叙述如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会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湖南
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验可以说明 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 ,任何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 。
【答案】(1)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2)抗原;(3)浆细胞(效应B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
【解析】因为A组去除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能力消失,而重新移植后又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因此免疫反应所需要的是淋巴细胞。如果要证明A组大鼠获得了产生抗体 能力,就应该给大鼠注射抗原,从而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进入动物体内后,通才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使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消灭抗原。编码抗体的基因属于遗传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评析】免疫的部分这样进行考察,的确很吃惊,难度很低。对于免疫因子、免疫细胞的种类的讨论更是出人意外。
四川30、(24分)回答下列I、Ⅱ两个小题
I. 某实验室通过手术获得下丘脑部分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1)实验一 按下表准备两组实验大鼠并作如下处理: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的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将适量脾细胞悬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检测SRBC破裂情况(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OD值越大)。
组别
材料准备
数量(只)
培养液的OD值
甲
手术摧毁组(做手术并损毁丘脑前部)
12
0.20
乙
正常组(未做手术)
12
0.40
①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 。
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 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称为 。
③有人认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做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你认为有必要吗? 。
请说明理由:
④请为此实验拟定一个题目 。
(2)实验二 另取正常鼠和手术手损毁鼠多组,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测定大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正常鼠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绘出手术损毁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变化曲线。
②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
。
③
在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这是由于该大鼠下丘脑释放的 减少,使垂体释放的 降低所致。
答案:I:1、(1)抗原
(2)抗体 效应B细胞
(3)有必要 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2、(1)
(2)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解析:
I:本题考查免疫、体温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从题中可知,适量脾细胞悬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SRBC破裂情况,红细胞会破裂,是因为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因此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作为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
第2小题:从题中可知,红细胞会破裂,是因为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导致,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抗体物质,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
第3小题:手术本身是一种变量,因此有必要做,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第4小题:综合题干及试题1,2,3,本实验题目应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题:
第1小题:手术损毁鼠不能进行体温调节,因此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第2小题: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下丘脑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会引起肝糖元分解,血糖升高。
第3小题:下丘脑会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会作用于性腺,引起性腺生长发育。
上海(五)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10分)
35. 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 (至少答出两个)。
胸腺 脾脏 骨髓 淋巴结(至少答出2个)
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36. 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 A 。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粘膜 D.胃酸
37. 图中细菌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
38. 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 和 ;⑧和⑨分别表示和 。
39. 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
40. 接种疫苗属于 免疫方法。
答案:
37.非特异性
38.B淋巴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
39.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40.人工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江苏卷23.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 mol/L的生长索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从图中看出浓度为10-6时也是促进生长的,只是弱了,A项错误;从曲线看出,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项正确;从曲线看出,乙烯增加到一定程度,则生长素储量降低,即其储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C项错误,D项正确。
重庆卷1.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题4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答案:B
解析:此题也为识图题,但图形是书上没有的,是原创的,这就更加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了。结合文字和图形可知,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而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表面上是一个均匀光照而实际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则是一个单侧光,表面上植物的茎在上、下方要受重力影响有差别而实际上因缓慢匀速旋转各方向受重力影响相同,所以植物的茎只受单侧光的影响而不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多于向光侧,此时两侧的生长素的浓度都是促进生长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更有利于植物细胞的纵向伸长,故茎向光(下方)弯曲生长。同理植物的根不受重力的影响而自然水平生长。所以答案B正确。
分析:此题同是一个识图题,但考查的层次更高,要求学生把图看懂,同时还要结合文字理解其含义,并且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知识以及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的关系,此题属理解类,为中档题。
全国一 31.(8分)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
从题干上来看,(1)幼茎段无叶无侧芽,暗示我们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2)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暗示我们只考虑低浓度的促进效应,不考虑高浓度的抑制效应;(3)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暗示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单纯归结为内外两侧的细胞吸水膨胀不同引起的。
从图示的情形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比外侧快形成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可能是:(1)内侧生长素比外侧高,这可能与内侧细胞和外侧细胞的吸水能力不同有关;(2)内外两侧细胞内生长素的浓度是相等的,但是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致;(3)其他合理的原因。
【答案】
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湖南30.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 。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
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
【答案】(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值。(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解析】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
【评析】生长素的两重性是生长素复习中的一个要点,对于这个实验应该说是让人很意外的,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实验的能力,这样这道题才能解答的很完整。
北京卷29.(20分) 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乙。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 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 。
(3)生长素类似物A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葙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解析】(1)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的生长起调节作用。由图2可看出在浓度为1mg/L
时两次实验切段平均长度都最高。因此1mg/L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的作用是增加氧气,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
(3)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作为实验组应该与对照组存在单一变量,在这里单一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照组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0,其它的成分应该一样。因为对照组是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所以生长素类似物A应该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通过蒸馏水的浸泡主要是消除原本切段中的生长素的影响。
(4)由图可以看出对照组浓度为0,切段平均长度为7.0,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虽然促进,但作用比1 mg/L要减弱了一些。
(5)对于偏差较大的数据,在原始记录时要如实记录,为增强可靠性,可以做重复实验。
【答案】(1)调节 1 (2)氧气 均匀 (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段中内源激素 (4)7.0 有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5)C 重复实验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上海14.右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圈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 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 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
上海24.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 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 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 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 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广东卷2.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A
山东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解题思路】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浙江卷3.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选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缔增长,所以答案是A
安徽卷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m]
12
0
42
0
21Zx
10[来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
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
福建卷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
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四川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 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乙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丁。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 :1、(1)被滨螺捕食 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1)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2)水坑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重庆卷31.II.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 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 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分析;此题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曲线识图题,三种生物数量不多但对应三种不同环境,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因难了,如对于这六条曲线分析不清楚,此题就不能正确解答。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读好题,审清题,抓条件,找关键,求对应,进类推。此题属理解、应用类,为难题。
此套高考题知识全面,几乎覆盖高中生物三本课本中的所有知识,又突出重点动植物的代谢及调节和遗传的相关知识,又不忘记实验。此套高考题难易适中,又不偏不怪,选择题第四小题相对偏难,第五小题容易出错,30和31题每小题都是由易到难,对一般学生有可做性,但又有梯度,能区分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程度,对于选拔人才具有很好的作用。答案具有相对的唯一性,但知识又非常的活,如31题的第二小题,若未分析明白又很难填出正确答案,这样避免随意给分现象,对考生比较客观公正。此套高考题考生喜欢,家长满意,老师踏实,社会叫好。希望以后的高考题就这样出就好,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所有获,如出得过偏过怪,教不教学不学一个样,谁还想教谁还愿学?
湖南31.(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
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江苏卷26.(7分)右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
别是酵母菌____ ___;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酵母菌 。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 (填序号)。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的结构是
(填序号)。
(4)为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除去结构①,但应在 溶液中进行。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1)没有叶绿体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成形的细胞核)
(2)②④⑥⑧
(3)⑥
(4)等渗(或高渗)
(5)①④⑤
【解析】本题以酵母菌亚显微结构图为载体,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以及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实验操作步骤。
(1)酵母菌为真菌,与菠菜叶肉相比,无叶绿体;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与作为原核生物蓝藻的蓝藻相比,其主要区别是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成形的细胞核)。
(2)RNA包括mRNA、tRNA、rRNA三种类型,后者存在于核糖体中,前两者可以存在于核糖体中,前两者可以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细胞核中。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分解的底物都是丙酮酸。
(4)酵母菌具有细胞壁,可以保护酵母菌不会因吸水而涨破,因此去除细胞壁时,为防止酵母菌吸水涨破,需要在等渗或高渗溶液中进行。
(5)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进行酵母菌记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震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准确性,其他操作均正确。
江苏卷30.(8分)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
④接种与培养: 。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散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傲羹蕞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同的差异。
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
【答案】
(1)个体小 世代周期短 无性生殖
(2)光照 无机营养 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②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徽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
【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华形成的原理及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1)由于铜绿徽囊藻个体小、时代周期短且进行无性生殖,所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龄个体而形成水华。
(2)当着两种藻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光照、无机营养和二氧化碳等而进行竞争。
(3)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徽囊藻的生长,可用粉绿狐尾藻的培养液培养铜绿徽囊藻,看其生长情况,如假设成立则对照组中铜绿徽囊藻能生长,实验中受抑制。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对照原则,既要有对照组,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全国一 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来源:Ks5u.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C
全国二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热带雨林气温较高,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有机物不易积累。
山东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
【解题思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D
思路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先项为D。
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广东卷 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咋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答案】C
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
上海卷综16.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B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广东卷25.小李尝试制作果酒,他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试验,恰当的做法是(多选)
A.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B.一直打开阀b通气
C.一直关紧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
D.把发酵装置放到4℃冰箱中进行试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果酒的制备过程中先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迅速扩增,再让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
【答案】AC
北京卷1.在家庭中用鲜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A.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 B.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C.向发酵装置通入空气 D.将发酵装置放在45℃处
【解析】本题考查果洒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CO2和酒精,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要适时的排气。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0oC左右。在发酵过程中不能接受光照。因此只有B正确。
【答案】B
江苏卷7.右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都③只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反应条件等的区别。①过程有氧无氧条件均可以发生,②过程只能发生在无氧条件下,A项错误。①在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③在酵母菌线粒体内进行,B项错误。③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需要氧气参与,④需要氧气参与,C项错误。过程①、②、③为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最适宜温度约为20°C左右;④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C,D项错误。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安徽卷3.大肠杆菌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也可以通过合成 -半乳糖苷酶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加以利用。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测定其细胞总数及细胞内-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0~50min,细胞内无-半乳糖苷酶基因 B.50~100min,细胞内无分解葡萄糖的酶
C.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
D.培养基中葡萄糖缺乏时,-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微生物相关知识,作为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有酶的合成和酶的活性调节两种,本题考点是酶的合成调节,在有葡萄糖存在时,大肠杆菌直接利用现有的葡萄糖,当没有葡萄糖时才合成分解乳糖的—半乳糖苷酶,才利用乳糖作为能源物质,所以D选项正确。
全国一 34.(12分)下列是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请回答:
(1)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KH2PO4、Na2HPO4、MgSO4、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凝固剂是_______,碳源是_______,氮源是____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故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___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____。
(2)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菌体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到细菌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___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___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微生物的营养。[来源:Ks5u.com.Com][来源
第(1)小题,该培养基中,琼脂为凝固剂,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由于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可以用来选择出能够合成脲酶的细菌,在功能上称为选择培养基;由于其化学成分明确,故又称为合成培养基;由于该培养基中存在着有机碳源葡萄糖,故可推测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异养型。
第(2)小题,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定期取样,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之所以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菌体数目往往非常大,且变化率也很高,直接以菌体数目为纵坐标不利于作图。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对数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稳定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答案】
(1)琼脂 葡萄糖 尿素 选择 合成 异养型
(2)群体生长 菌体数目往往非常大,且变化率也很高,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有利于作图 对数 稳定
重庆卷31.(26分)
I.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
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I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
解析: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高压蒸汽(98KPa蒸汽)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有机碳,因炭疽杆菌代谢的同化方式为异养型。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因细菌比较微小,必须放大后才能看见。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细菌大量繁殖,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要运用实验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照原则,噬菌体的宿主具有专一性,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实验组加入的噬菌体就会侵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就会裂解,细菌数量减少浑浊度低。
④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因此时抗体的产生是易感人群第一次接触抗原,所以与记忆细胞无关。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细菌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及实验的原则的掌握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的知识,比较基础,属识记类,中档题。
上海(十)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问题。(10分)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61. 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 。
62. 上图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 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甲烷细菌的生长状态最能由试管 代表。
63. 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成分
葡萄糖
KH2PO4
MgSO4
NaCl
CaSO4
CaCO3
琼脂
蒸馏水
含量
10g
0.2g
0.2g
0.2g
0.2g
5g
3.5g
1L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数目比刚接种时 ,主要原因是: 。
幽门螺杆菌形态如右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64. 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pH在1~2之间,但胃粘膜的粘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
65. 依据第十题中信息分析幽门螺杆菌是否属于古细菌? 。
原因是 。
【答案】61.拟核(核区)
62.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 ③
63.少 缺少氮源(缺少氮源和生长因子)
64.幽门螺杆菌进入胃腔后,首先依靠鞭毛运动至PH值较高处缓冲,然后分泌蛋白中和胃酸,提高PH值,以便继续生存和繁殖。
65.否 幽门螺杆菌不能生存在极端环境中
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
江苏卷25.右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剐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
B.图1中X溶液为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C.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D.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操作过程。熔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A项错误;图1中氯化钙溶液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项正确;图2中要进行搅拌以使培养液与细胞充分接触,C项正确;图1
中制备的凝胶珠要以过洗涤再移到图2装置中,D项正确。
专题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山东卷34.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产生的脂肪酶作用下,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如下图)。
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植物油不易发挥,宜选用_____、_____方法从油料作物中提取。
(2)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选择培养基中的添加的植物油为微生物生长提供____,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____法。
(3)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_____法直接计数;从微生物M分离提取的脂肪酶通常需要检测______,以确定其应用价值;为降低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可利用______技术使脂肪酶能够重复使用。
(4)若需克隆脂肪酶基因,可应用耐热DNA聚合酶催化的_____技术。
【答案】
(1) 压榨;萃取(注:两空顺序无先后)
(2) 碳源 高压蒸汽灭菌
(3) 显微镜直接计数;酶活性(或酶活力);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
(4) PCR(或多聚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多种生物技术。
【解题思路】(1)因为植物油不挥发,所以不适合采用蒸馏法提取,应用压榨法或萃取法提取。(2)植物油中有含矿质元素,只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培养基适合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3)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分离出的脂肪酶要对其活性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实用价值。可以利用酶固定技术重复使用脂肪酶。(4)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基因。
湖南 37.【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 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 (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当原料量等其他条件一定时,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 ,原因是 。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
的地方,目的是 。
(5)某植物花中精油的相对含量随花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提取精油时采摘花的最合适时间为
天左右。
(6)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时 (能、不能)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 。
答案:(1)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不是 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 (2)蒸馏温度 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定时间后提取量不再增加 (3)下降 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 (4)较低 减少挥发(或防止挥发) (5)a (6)能 薄荷油与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相似
【解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而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所以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评析】选修I没有考微生物的培养部分的内容,有点意外,也有点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与一些老师交流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微生物部分上,而高考就是这样的让你抓不住,越是认为能考的,就越可能不考。精油的提取是我的老本行,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杜香馏液制取和利用,而对于学生来说,选修I的内容考的可不简单。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上海29. 图中a表示基因工程,c表示发酵工程,d表示克隆技术,则e和b分别表示 ( C )
A.胚胎移植和细胞培养 B.显微注射技术和细胞培养
C. 细胞培养和花粉离体培养 D. 显微注射技术和花粉离体培养
专题一基因工程
江苏卷18.下列关于转基因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入到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可能通过花粉传人环境中
B.转抗虫基因的植物.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撷宰增加
C.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人植物后不能表达
D.如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转入到油菜的基因,可以通过花粉传入环境中,A项正确;由于植物与害虫间是相互选择的,转抗虫基因植物可使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B项错误;动物生长素基因转入植物后也能表达,C
项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要通过验证才能得到证实,D项错误。
上海卷综18.运用转基因技术培养的单细胞“工程硅藻”,可把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脂质形式储存起来。科学家计划在海水中大量培养“工程硅藻”,捕捞后从中提炼“生物柴油”。与矿物柴油相比,使用这种“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A )
①可再生 ② 不显著增加碳排放
③不排放含硫废气 ④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全国二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是人为转基因的过程。A为细胞工程C为人工诱变D为自然基因重组。
浙江卷2.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来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福建卷32. [生物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0分) 。
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体内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可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等疾病由于天然EP0来源极为有限,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来自于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期间要生产流程如右图
(1)图中①所指的是 技术。
(2)图中②所指的物质是 ,③所指的物质是 。
(3)培养重组CHO 细胞时,为便于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严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定期更换 。
(4)检测 rhEPO外活性需用抗rhEPO单克隆抗体。分泌单克隆抗体的
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
答案:(1)PCR (2)mRNA rhEPO (3)培养液 (4)杂交瘤
解析:本题主要以
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为材料来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四种(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用PCR扩增技术、用反转录法、用化学合成法)由图以核DNA为模板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可知①为PCR技术。进行反转录的模板是mRNA。由题意可知重组CHO细胞适用于生产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所以重组CHO细胞能过表达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或者红细胞生成素。培养动物细胞是用液体培养基——即培养液,细胞从培养液中吸收营养,并同时向培养液中排放代谢废物,当代谢废物积累时会危害细胞,因此要不断更新培养液。制备单克隆抗体是让淋巴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然后由杂交瘤细胞来分泌抗体。
江苏卷27.(8分)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甲、图乙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图甲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 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 。
(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rna Ⅰ切割,原因是 。
(4)与只使用EcoR I相比较,使用BamH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 。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 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
(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 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答案】(1)0、2
(2)高
(3)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4)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
(5)DNA连接
(6)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7)蔗糖为唯一含碳营养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特点
(1) 质粒切割前是双链环状DNA分子,所有磷酸基团参与形成磷酸二酯键,故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从图1可以看出,质粒上只含有一个SmaⅠ的切点,因此被改酶切割后,质粒变为线性双链DNA分子,因每条链上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切割后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 由题目可知,SmaⅠ识别的DNA序列只有G和C,而G和C之间可以形成三个氢键,A和T之间可以形成二个氢键,所以SmaⅠ酶切位点越多,热稳定性就越高
(3) 质粒抗生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由图2可知,标记基因和外源DNA目的基因中均含有SmaⅠ酶切位点,都可以被SmaⅠ破坏,故不能使用该酶剪切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4) 只使用EcoR I,则质粒和目的基因两端的粘性末端相同,用连接酶连接时,会产生
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连接物,而利用BamH Ⅰ和Hind Ⅲ剪切时,质粒和目的基因两端的粘性末端不同,用DNA连接酶连接时,不会产生自身连接产物。
(5)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后获得重组质粒,该过程需要连接酶作用,故混合后加入DNA连接酶。
(6)质粒上的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和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
(7)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后,含有重组质粒的个体才能吸收蔗糖,因此可利用蔗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受体细胞,含有重组质粒的细胞才能存活,不含有重组质粒的因不能获得碳源而死亡,从而达到筛选目的。
天津卷7.(26分)
Ⅰ.(14分)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金银,BamHI、HindIII、SmaI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 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 的培养基上进行。
(2)能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是 (填字母代号)。
A.启动子 B. tetR C.复制原点 D. ampR
(3)过程①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是 (填字母代号)。
A.农杆菌转化 B. 大肠杆菌转化 C.显微注射 D. 细胞融合
(4)过程②可采用的生物技术是 。
(5)对早期胚胎进行切割,经过程②可获得多个新个体。这利用了细胞的 性。[来源:Z*xx*k.Com]
(6)为检测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 (填字母代号)技术。
A.核酸分子杂交 B. 基因序列分析 C.抗原—抗体杂交 D. PCR
答案(26分)
Ⅰ.(14分)[来源:学,科,网]
(1) HindⅢ和BamHⅠ;氨苄青霉素
(2) A
(3) C
(4) 胚胎移植技术
(5) 全能
(6) C
思路分析:I(1)据图,仅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切割出来,需要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左侧用BanHI切割,右侧用HindIII切割。当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成重组质粒后,TETR基因被人乳铁蛋白基因隔开,不是完整的,而anpR基因是完整的,所以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肝菌首先需要字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2)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在启动子上。
(3)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镜的方法。
(4)过程②的左侧是早期胚胎,右侧是代孕牛,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胚胎移植。
(5)将细胞培养为个体,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6)检测目的基因在手提细胞中是否表达,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上海(七)分析有关基因表达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取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右图。
45. 基因1~8中有一个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则该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 。
46. 图所示细胞中功能最为近似的是细胞 。
A.1与6 B.2与5 C.2与3 D.4与5
47. 判断图中细胞功能近似程度的依据是 。
48.
现欲研究基因1和基因7连接后形成的新基因的功能,导入质粒前,用限制酶切割的正确位置是 。
49. 右上图是表达新基因用的质粒的示意图,若要将新基因插入到质粒上的A处,则切割基因时可用的限制酶是 。
A. Hind Ⅲ B. EcoR I
C. Eco B D. Pst I
50. 新基因与质粒重组后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概率很小,因此需进行 ,才能确定受体细胞已含有目的基因。
51. 在已确定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中,若质粒的抗青霉素基因缺失了两个碱基,将这样的受体细胞接种到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该细胞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抗青霉素基因不能转录 B.基因1和7没有表达
C.基因1和7不能连接 D.质粒上的酶切位置发生改变
【答案】
(七)(9分)
45.2 46.A 47.表达的相同基因最多,差异表达的基因最少。48.B 49.C 50.筛选
51.B D
专题二细胞工程
江苏卷17.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血管中有一种特殊的β一淀粉样蛋白体,它的逐渐积累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β一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和积累。下列技术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是
A.胚胎移植技术 B.胚胎干细胞技术 C.单克隆抗体技术 D.基因治疗技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采用胚胎干细胞技术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细胞,单克隆抗体技术定向改善免疫能力,基因治疗技术可以从基因水平对老年痴呆进行治疗,而胚胎移植技术则不能治疗老年痴呆,正确选项为A
江苏卷24.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
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
B.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
C.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 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对明党参进行保护性开发可采用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方法,也可通过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还可通过大量培育培养苗而获取药用成份,还可获取人工种子进行大面积种植,正确选项为ABCD。
广东卷24.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技术(或仪器)与应用匹配正确的是
A. PCR技术——扩增蛋白质 B.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基粒 D.花粉离体培养——培育单倍体植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PCR技术只能用来扩增核酸,不能用来扩增蛋白质;利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叶绿体。
【答案】BD
浙江卷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有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动物细胞培养可以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原代培养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传代,因为细胞有接触抑制现象,当细胞接触时就会停止分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进行的为有丝分裂,所以培养出来的多数细胞基因型相同),但是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传代次数也是有限的,一般为50次就会死亡,留下来的细胞就是发生了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具有不死性,但是仍保留接触抑制现象,所以还是要传代培养,这个也就是人体中癌细胞会转移的原因,所以答案为D.
浙江卷6.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激素的作用和产生部位,植物有五大类激素,其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长芽和生根,此题中虽然培养基中没有植物激素,但是植物幼苗叶片本身可以产生生长互,而细胞分裂素的产生部位在根尖,所以细胞分裂素不能产生,所以植物能够在一段时间后长出少量的根而没有出芽,所以答案为B
安徽卷II.(9分)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外植体愈伤组织芽、根植株
请回答:
⑴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苗时,一般选取 作为外植株,其依据是 。
⑵在过程①中,曾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 ,有利于外植体自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 。
⑶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 。
Ⅱ⑴茎尖、根尖 不含病毒 ⑵ 有机物 植物激素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⑶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
Ⅱ培育无病毒植株苗,应选择不含病毒部分培养,而植物体新生部位不含病毒,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成分应包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另外常常需要添加
植物激素诱导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说明消毒不彻底,不同植物激素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发育方向,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高低,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湖南38.[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请回答:
(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可以保持品种的 ,繁殖种苗的速度 。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 。
(2)把试管苗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时,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其原因是避免 的污染。
(3)微型繁殖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 ,而与 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促使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需要使用的生长调节剂是 (脱落酸、2,4-D)。
(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 ,单株鲜重的变化趋势是 。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
(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 (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
【答案】⑴遗传性、快、遗传信息 ;(2)微生物;(3)下生根、细胞分裂素、2,4-D;(4)逐渐减小 先增加后下降、不能;(5)降低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进行的,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在操作过程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因为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营养物质丰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诱导试管苗生根,而如果要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芽,则需要与细胞分裂素配比,促进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应使用2,4-D。
【评析】本题考查了组织培养的技术。需要学生对选修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和熟悉。
专题三胚胎工程
江苏卷16.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利用胚胎分剖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一次给受体母羊檀人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胚胎工程及考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行胚胎分割要用囊胚或桑椹胚期的胚胎,B项错误。
山东卷35.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胚胎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动物繁育技术,可在畜牧业和制药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下图是通过胚胎工程培育试管牛的过程。
(1)从良种母牛采集的卵母细胞,都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其目的是_____;从良种公牛采集的精子需_____后才能进行受精作用。
(2)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了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____气体以维持____。
(3)图中过程A称为_____,它在胚胎工程中的意义在于_____。
(4)研制能够产生人类白细胞介素的牛乳腺生物反应器,需将目的的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是____;获得转基因母牛后,如果_____即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
【答案】
(1)使卵母细胞成熟(或:使卵母细胞获得受精能力); 获能
(2)CO2 ; 培养液(基)的pH
(3)胚胎移植 提高优良母畜的繁殖率。
(4)显微注射法 牛奶中含有人类白细胞介素(或:牛乳腺细胞已合成人类白细胞介素)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获取的卵母细胞只有少数成熟,大部分需培养后才发育成熟,具备受精条件。
获得精子也要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与卵母细胞受精。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给O2和CO2,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正常的酸碱度。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中的关魂环节,也为研究胚胎工程
的其他技术提供了保障。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检测目的基因
是否表达的方法是检测有无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
综合试题
全国一 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来源:K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福建卷2、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一细胞质基质一线粒体
B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一核糖体一细胞膜
C.转录的mRNA:细胞核一细胞质基质一高尔基体
D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一细胞质基质一细胞核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各种有机化合物在细胞内合成有运输的过程。A项吸收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计入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H】和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B项膜蛋白与分泌蛋白一样,都是在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然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装,通过具膜小泡运输到细胞表面。C项在细胞核内经过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准备开始翻译。D项DNA聚合酶是由于游离核糖体合成后,到细胞质基质经核孔进入细胞核。
四川卷2、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D.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书本实验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选项碘液只能与淀粉反应,不能与蔗糖反应,因此不能用磺液鉴定,A错。溶解度越高,扩散越快,叶绿素b在层析液最下端,因此溶解度最低,B正确。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因在人群中随机取样,C错。鉴定蛋白质,应先加A液,再加B液,D错。
江苏卷19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 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1)中结果应是0.3%溶液中质壁分离明显,实验(2)中毛霉应在20℃环境中生长最好,实验(4)中,如果此时2,4-D浓度低于最适浓度,则浓度再低的话促进生根效果则较差了,所以预期最合理的应是实验(3)即C项正确。
上海(四)回答有关值物生长发育以及杂交育种的问题。(9分)
取优质高产燕麦幼苗若干,在胚芽鞘顶端以下插入云母片,如下图所示。
32. 在图中幼苗的左侧给予光照,结果幼苗 。解释幼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向光弯曲(向左侧弯曲)
胚芽鞘顶端合成生长素,并向胚芽鞘下方运输,促进胚芽鞘细胞的伸长;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同时幼苗左侧插入的云母片阻碍了向光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导致背光侧细胞伸长不均匀,因此幼苗向光弯曲。
33. 切取若干光照后幼苗a处的组织块,消毒后,接种到诱导再分化的培养基中培养,该培养基中两种植物激素浓度相同。从理论上分析,分化的结果是 ;
原因是 。
生根 原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浓度相等,而经光照后的a处组织块含较多生长素,因此组织块处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值小于1,故诱导生根。
34. 现欲进行该优质高产燕麦与玉米的杂交研究,可采用 技术, 因为该技术可解决 ,并有可能培育出新的 。
细胞融合(细胞杂交) 远缘杂交不亲和(生殖隔离)
物种(种或杂种)
上海(十二)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12分)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够固氮,而禾本科植物不能。所以在农业实践中,将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间作以提高禾本科植物的产量。研究发现产量提高与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有直接关系,为探究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
:豆科植物固氮反应能产生氢气,且氢气被土壤吸收。
供选材料:豆科植物苜蓿苗,禾本科植物小麦苗;灭菌的沙子,普通土壤。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71. 若假设成立,完成右表
植物名称
种植的基质
实验结果(有无氢气)
实验组
土壤
无
对照组
实验结果:实验组土壤中无法测得氢气,其余见上表。
[实验二]为探究氢气通过何种途径被土壤吸收,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氢气被土壤中的细菌吸收。
供选材料:苜蓿苗,普通土壤,抗生素(根瘤菌不敏感),杀真菌剂,2,4-D,萃乙酸。
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
实验方案:
72. 针对假设在实验中除了选择 和 分别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栽培苜蓿苗,还需使用 的土壤栽培苜蓿苗作为对照。
73. 若假设成立,针对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结果: 。
[实验三]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氢氧化细菌)是否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继续探究
假设:氢氧化细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供选材料:1.2m×2m的实验田,小麦种子,氢氧化细菌菌株A1,B1,C1,D1,E1;非氧化细菌菌株A2,B2,C2,D2,E2;大肠杆菌。
实验方案:用不同的菌株分别拌种,种植在实验田中,一段时间后记录小麦初生菌的相数据。
实验结果:平均胚根长度(mm),根相对生长(%)。
A1:平均胚根长度13,根相对生长163; E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D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B1:平均胚根长度30,根相对生长375;
C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C1:平均胚根长度12,根相对生长150;
D1:平均胚根长度33,根相对生长4.63; E1:平均胚根长度20,根相对生长250;
A2: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B2:平均胚根长度3,根相对生长38;
大肠杆菌:平均胚根长度8,根相对生长100。
74. 针对假设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合适的表格表达。
【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的结果可见,土壤中的氢氧化细菌在促进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71.
植物名称
种植的基质
实验结果(有无氢气)
实验组
苜蓿苗
沙子
有
对照组
小麦苗
沙子
无
土壤
无
72.抗生素(杀真菌剂) 杀真菌剂(抗生素) 不予处理
73.用抗生素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可以收集到氢气,用杀真菌剂和不予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均无法收集到氢气。
74.
菌株类型
平均胚根长度(mm)
根相对生长(%)
范围
均值
范围
均值
大肠杆菌
8.0
100.0
非氢氧化细菌菌株
3-8
7.0
38-100
87.6
氢氧化细菌菌株
12-33
21.6
150-413
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