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N种模式及答题技巧 Microsoft Word 文档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N种模式及答题技巧 ‎――重点以2012年高考真题为例分析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详细:‎ ‎(1)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含,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凝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牛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山局限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每一首诗歌都表现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内容主旨方面包括:‎ ‎(1)诗句意思:表层大意——深层含义。‎ ‎(2)涉及内容: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等。‎ ‎(3)诗歌意境: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问,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下面重点以2012年高考真题为例,分析古诗鉴赏的多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分类:‎ 一、分析意境题  二、分析形象题 三、表达技巧题  四、分析语言题 五、思想主旨题  六、情景关系题 七、比较评价题  八、语言风格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题 ‎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1.(8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3套(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答案“改造”】①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思乡、孤寂之情。‎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8套(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bì鹈 tí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赏析全诗”要首先概括全诗内容。)。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形象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题目类型:‎ ‎ 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题格式: ‎ 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 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答题步骤:‎ ‎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0套(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                 江城子 秦观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表层含义),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深层含义)。(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表层含义),也抒发了愁情别恨(深层含义)。(2分) ‎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3套(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9套(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总)。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分)。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总)。(补情感)‎ 第15套(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②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①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补③抒发了诗人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感情。‎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题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二、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象征;(6)动静结合;(7)以动衬静;(8)以乐景抒哀情;(9)卒章显志;(10)欲扬先抑等。 ‎ 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犹如议论文中的“观点”);(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犹如议论文中的“材料”。);(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注意:要有观点、有材料并且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行 ‎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2套(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 ‎    落 叶 ‎ ‎ 修睦注 ‎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②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0套(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                 江城子 秦观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1套(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 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第14套(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 未展芭蕉 【咏物诗】‎ ‎(唐)钱珝珝(xǔ 【字义】:玉名。)‎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咏物诗】‎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 答: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 附简要赏析:‎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5套(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6套(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lěi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4种模式:分析语言题 ‎  1)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古朴清纯、轻灵飘逸、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遒劲有力、活泼有趣、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2)炼字型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南浦别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愿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4套(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9套(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2套(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5套(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3)一词领全诗题(也叫诗眼统领题或简称诗眼题)‎ ‎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  答题示例: 1.(2002年全国,l?)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 第五种:思想主旨题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提问变体:‎ ‎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 方法点拨:‎ 古诗的思想内容大致有9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仁,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志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对思想主旨的把握仍需从景象入手分析意境。‎ 答题步骤:‎ ‎(1)找出诗歌的意象,归纳其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形象和诗歌主旨的关系 ‎(3)明确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套(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②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王大绩的备考答案】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首句写景,景中传情。一方面,“红叶黄花”,是晚秋特有的景物,从空间角度渲染亲人远隔的背景色彩;“晚”,从时间角度暗示别离久远。另一方面,红叶黄花,晚秋意绪,也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7套(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biān圆鲫jì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2套(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 答: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3套(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①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 ‎ ②表达了作者志趣:率性自然,超凡脱俗。(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6套(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lěi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六种:情景关系题 第5套(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 柳堤 明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案】《登鹤雀楼》是一首情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作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 第17套(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七种模式:对比鉴赏题 ‎  提问方式:两首诗或词之间进行内容与主体、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  答题步骤: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找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 ‎  注释①洛桥:即天津桥,在今洛阳西南。②陌:小路。③岳阳:即岳阳城,在湖南洞庭湖东。‎ ‎  问题这两首诗均使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试对两首诗的意境分别进行描述。‎ ‎(一)孟诗:天津桥下水面上刚刚结了一层薄冰,洛阳城外的小路上不见人影。榆树柳树的叶儿落掉了,街道上的楼阁也冷冷清清。远望城外的嵩山,只见月光照着山顶的皑皑白雪。诗人将晚望中的初冬景色尽收笔底,由远及近,展现出清幽寂寥的意境。(二)温诗: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透明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见江上垂钓的渔翁。这就好像是南方洞庭湖上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空。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调动读者的思绪,突出了富于动感的清雅秀丽的意境,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如2012年高考真题之第10套(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                 江城子 秦观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深、之多、之盛、之绵延不绝。(2分)‎ 不同点: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水写愁,写法曲折。‎ 第八种模式:观点不同题 ‎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 ‎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 ‎  答题示例:1.(2004年广东,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汉 ‎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这是开放性题,不论同意那种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指导]‎ 得3分:答出自己的观点。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答“怨愤”的要联系“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 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 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总结――诗歌鉴赏答题简易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形象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