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题汇编 4页

  • 40.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真题题汇编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卷25题 甲卷 ‎(2010)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1)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2)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3)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2014)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5)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16)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7)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乙卷 ‎(2010)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1)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012)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3)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4)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015)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6)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017)25.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丙卷 ‎(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017)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海南卷 ‎(2010)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10)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2011)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011)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2011)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2)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13)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2013)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2013)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2014)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2014)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2014)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2015)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2016)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2016)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2016)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017)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017)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 全国(大纲)卷 ‎(2010 II)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 D.铸造技术更精良 ‎(2011)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12)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013)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2014)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014)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