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 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考点透视
本专题主要复习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等。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在10分左右。
1、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的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作用。
2、掌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3、掌握历代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
4、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5、掌握秦、唐、元、清等时期我国的疆域。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春 少数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的戎和南方的越等。
秋 特 征:民族逐渐融合。
战 融合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国 作 用: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①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
②公元前3世纪中原铁器传入,促进匈奴生产、生活和军事的发展。
与 ③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占领河套,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秦 匈 ④秦灭六国后,派蒙恬出兵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万里长城。
汉 奴 ⑤西汉初年,限于国力有限,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贸易往来。
时 的 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重创匈奴。
期 和 ⑦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四十年和睦相处。
统 战 ⑧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北匈奴威胁东汉政权。
一 ⑨东汉前期,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解除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多 概念:今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新疆或葱岭以西及更远地区。
民 目的:反击匈奴。
族 两 张 情况:分别在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国 汉 骞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家 与 通 作 中原与西域及更远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建 西 西 用 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物质生活。
立 域 域 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初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西域正式属中央政权。
步 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发 西南夷:汉武帝设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展 南 秦始皇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
越 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兴起于阿尔泰山。
突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与中原有贸易往来。
厥 隋初,分裂为东西突厥
崛 隋末,东突厥强大,向南进攻。
起 贞观初年,唐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用突厥人为官。
与 隋唐之交,西突厥势力强大,控制西域各国。
衰 唐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落 唐高宗时,大破西突厥。
武则天时 ,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7世纪初,在色椤格河一带,受突厥汗国奴役。
隋 东突厥亡后,南移,归附唐朝。
唐 唐太宗时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统 回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
一 纥 安史之乱期间,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多 从唐肃宗开始,与回纥和亲。
民 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族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民族迁移,成为今维吾尔、裕固族祖先。
国 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猎为主。
家 靺 7世纪中期后,黑水、粟末两部强大。
的 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管辖黑水靺鞨地区。
发 鞨 7世纪末,粟末靺鞨大祚荣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纳入唐版图。
展 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政治经济迅速发展。
南 7世纪前期,分布在云南洱海一带,是今彝族和白族祖先。
南诏强大并建立政权。
诏 8世纪前期,在唐支持下,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为云南王。
藏族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并建立政权,都逻些,创文字。
吐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予松赞干布。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此后,唐蕃建立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经唐“册命”。
蕃 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长庆会盟。
兴 原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渔猎生活。
起 唐末,因汉人躲避战祸迁移到长城以北,学会农耕生活。
建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提倡农业,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916年,建立契丹国,都上京。创制文字。
国 耶律德光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改国号为辽。
宋 蕃 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辽 汉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制,权力不大。
和 分 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权力大。
战 治 加速契丹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宋为夺取幽云,对辽战争,结果大部被歼,后确立“守内虚外”政策。
宋 1004年,辽大举南征。寇准主战,力劝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挫败辽。
辽 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
战 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但维持百年和平局面;双方边境安定,贸易兴旺,
和 加强与契丹族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
建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住在陕甘宁一带,过游牧生活。
宋 宋 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都兴庆。
元 夏 国 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行科举制,创西夏文字。
民 和 战 与宋战争,双方损失严重。1044年,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族 战 和 宋夏间维持和平,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融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
合 女 北宋中期,完颜部强大,并统一女真各部。
的 真 1114年,阿骨打领导抗辽斗争,取得初步胜利。
进 建 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都会宁。
一 国 推行猛安谋克制,是基本社会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的兵农合一
步 的制度,加深了女真人的封建化。
加 宋 金灭辽 辽因政治腐朽,各族人民反抗,金强大,金联合北宋于1125年灭辽。强 对 灭北宋 北宋因统治腐败而于1127年,“靖康之变”而亡。
金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都临安。
峙 宋 南宋初年,北方义军(太行山的八字军)抗金。
金 岳飞采取“连接河朔”,建立“岳家军”,于1140年,取得郾城大捷。
和 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战 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势均力敌。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元 12世纪中期,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建蒙古汗国。
元 统 成吉思汗对外征战,打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
民 一 1234年灭金,1227年灭西夏,1276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族 民 汉族迁至边疆,开发边疆;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加强民族融合。
融 族 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被视为“汉人”。
合 融 回族的形成。唐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而形成。
合 加强对西藏管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管辖。
明初,东北的建州女真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明后期,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
满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建立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女真的社会发展。
洲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都赫图阿拉。
的 夺取辽东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兴 皇太极联合蒙古,加强对明朝的攻势,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起 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明末农民军,顺治帝迁都北京。
明 陆续消灭南明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 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逐步融合。
时 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剌等部,威胁明朝北疆。
期 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接受明朝封号,北方安定。
统 同 明中期,修长城,加强边防驻军,但瓦剌南下,威逼北京。
一 蒙 明后期,鞑靼俺答汗与明修好,接受封号,封贡互市,和平友好。
的 古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
多 新 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漠南、漠北和漠西先后臣服清朝。
民 疆 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
族 的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
国 关 1757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家 系 1762年,设伊犁将军辖区,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
的 1771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反抗沙俄起义回国。
进 加 明朝在乌思藏设卫所,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
一 强 明朝建立僧官制度。
步 西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巩 藏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固 管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发 辖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展 明朝沿用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改 永乐年间,平定两个宣慰司叛乱后,设贵州布政使司,实行改土归流。
土 明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归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流 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1683年,施琅率军进军台湾,郑克塽投降。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重点讲解
1.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态。
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两种形态表现交替或并存出来。
①
战争形态。第一、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游牧或狩猎民族的一般历史特点。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大体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种掠夺战争往往是全民族性质的战争,其民族成员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对被侵略民族来说,他们往往是战争的受益者。第二、民族征服战争。如公元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先后征服和攻灭了中国境内的许多政权。第三、平定民族叛乱战争。清初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等。第四、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第五、国内民族抵御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因此,各族人民都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国家间的矛盾,一些封建统治者也曾想尽量避免战争。
②和平形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了解,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此和平方式的交往也就成为历史上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比较选择而经常、大量采用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第一、和亲:历史上的和亲主要表现为中原王朝的皇帝对于游牧民族君主赐嫁公主、宫女、嫁妆的形式来完成的。对多数和亲来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进步意义,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同化。第二、通贡: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来自异族国家的使节或比较重要的商团,被中原王朝视为是贡使,他们所带来的物品被列为“贡品”。中原王朝与之交换的物资,一般称为“赏赐”。第三、互市:这是民族间经贸的一种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如明朝与鞑靼和好后,在边境开设互市等。第五、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如唐蕃会盟。两个民族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战争双方都遭到很大损失,或迫于人民压力,或迫于国力不支,为了积蓄力量而暂时签订盟约,如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在边境设置榷场。
2.民族融合。
(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密切联系。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2)主要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例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例如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斗争。⑤物质和文化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等。⑥民族迁徙,民间杂居并互通婚姻等。⑦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3)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4)特点: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一统一体。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中原先进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技巧方法
1.学习本专题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2)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民族融合趋势也在不断加强。(3)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各民族之间和平、友好、交流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战争是支流。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与中华民族抗击外来民族侵略的战争有本质的区别。
2.了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发展的概况,分析各民族友好交往和融合的特点,把握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尤其要深刻理解中原各政权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及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拓展。
●考题解析
【例1】(2002年全国高考题)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思路串讲】5世纪上半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在中国北方建立鲜卑族统治政权。后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隋唐时期,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开始消失。8世纪中叶,骨力裴罗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回纥汗国,控制东自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回纥强大起来。7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逻些为中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但吐蕃的活动地区是青藏高原。唐太宗时,活动于蒙古高原的东突厥屡次攻掠内地,成为唐朝的最大威胁。
【标准答案】B
【例2】(2002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明朝省级行政区 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
③管辖范围包括河套地区 ④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串讲】清朝全盛时期,在辽阔的疆域内共设有十八个行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和内蒙古等盟旗。其中的乌里雅苏台是在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后所设的五个将军辖区之一。
【标准答案】C
【例3】(2004年上海高考题)“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思路串讲】根据材料可知,这个王朝兴起于我国的北方,而且吞并了西域、西夏、女真等民族,并统一了全国。得出结论元朝。
【标准答案】B
(2004年全国文综高考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回答例4—例5两题。
【例4】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思路串讲】皮罗阁在唐朝时期,统一南诏,南诏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人物,他曾在兴庆(今宁夏的银川)建立西夏政权;骨力裴罗是唐朝时,我国少数民族回纥的领袖人物,回纥民族主要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大祚荣是粟末靺鞨的领袖人物,唐玄宗时曾封其为渤海郡王。
【标准答案】A
【例5】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地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串讲】本题主要考查对元朝统一后,出现民族大融合表现的再认再现能力。
【标准答案】D
【例6】(2004年江苏高考题)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清朝的是
A、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B、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D、天山南路的回部
【思路串讲】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反对沙俄的民族压迫而不远千里,回归祖国。
【标准答案】C
【例7】(2004年江苏高考题)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图1: 。
图2: 。
图3: 。
(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三幅地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思路串讲】回答第(1)问可依据图1中的都城、城濮之战、狄、戎等信息,推知图1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可依据图2的诸侯国名称、桂陵和马陵及长平、匈奴等信息,推知图2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可依据图3的长城、咸阳、象郡和南海郡等信息,推断图3反映的是秦朝。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各个时期政治特点。从这三幅图可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较多,到战国时期逐渐减少,秦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另外还可看出图中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是诸侯争霸的结果,而诸侯争霸反映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必然性。从而解答第(3)问。
【标准答案】(1)春秋 战国 秦朝
(2)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例8】(2005年广东高考卷)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驻藏大臣 ②都护 ③宣政院 ④达赖、班禅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路串讲】1721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标准答案】C
●误区诊断
民族关系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考知识点都比较细。因此复习中,我们要加倍细心。①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脉胳;②正确认识和评价少数民族杰出领袖人物的活动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功绩;③重点理解少数民族的重要政治制度;④注意教材中的相关图片资料;⑤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及管辖机构、影响等;⑥注意汉、唐、宋的民族关系。
【例9】(2000年广东高考题)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 B.铁器的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
误点:一是民族融合;二是直接作用的因素。
辨析:选项中的B、C、D均是间接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A
【例10】下列医学著作中,属于少数民族的是
A.《四部医典》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误点:少数民族的医学著作;哪个少数民族;作者是谁。
辨析:唐朝时,土蕃名医元丹贡布所编著。
答案:A
【例11】汉武帝在位期间伐匈奴、通西域、在西南夷和百越设郡,这主要说明了他
A.好大喜功,征伐无度 B.目光远大,走向世界
C.开拓疆土,巩固统一 D.滥用民力,不得人心
误点:伐匈奴、通西域、在西南夷和百越设郡是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对全国统治。
辨析: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答案:C
【例12】下列政治制度中最先由少数民族实行,后汉族政权沿用的是
①郡县制 ②均田制 ③租调制 ④猛安谋克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误点:一是最先由少数民族实行,二是汉族政权沿用。
辨析:均田制和租调制是鲜卑民族在6世纪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隋朝、唐朝沿用。
答案:B
自主感悟:
●真题演练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高考题)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答1一4题。
1. 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 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3. 中国古代实行两面官(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
A.北魏 B.金 C.辽 D.西夏
4.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2004年北京文综高考题)中华民族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回答5一8题。
5.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6. 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7. 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
8. 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9.(2005年天津高考文综卷)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名师押题
预测1:归纳历代中央政权加强对西部、西南地区管辖的史实,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概括指出历代政权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并分析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是怎样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
思考:历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主要是设置管理机构,对于成功经验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考虑,其失误则要求分析历代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
答案:加强对西部管辖:秦朝,夺回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汉于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唐太宗设都督府管理东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清朝设伊犁将军和乌里雅苏台将军。
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西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在今云南设行省,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成功经验:政治上设立相关行政机构,加强管理;经济上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行民族平等,各民族和睦发展;军事上加强对边境的保护和对分裂势力的镇压等。
失误:西晋民族矛盾激化并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北宋始终受少数民族威胁北最终被金所灭;元朝民族矛盾激化;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的分裂活动等。
失误原因:民族压迫政策;中央政权腐败或软弱;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外国势力的干预;宗教问题等。
新中国的政策: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力扶植其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
预测2: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等,北宋则显示出软弱,唐和北宋处理民族关系有其各自的原因,但影响则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方式:唐:(1)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管辖。(3)册封少数民族首领。(4)同少数民族和亲。
宋:(1)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2)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3)两宋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原因:(1)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有的甚至处于原始部落,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宋朝统治腐朽;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
影响:(1)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2)宋朝统治腐朽,助长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预测3:清军入关有何历史必然性?结合史实指出清朝前期阻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概括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发展的原因。
思考:清军入关是由明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清军自身条件决定的,清军入关后,开始进行统一战争,而阻碍统一的因素主要是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地方割据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能统一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入关原因:①明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但由于自身腐化及战略失误,未能挡住清军。③清朝自身的进步发展。在征服辽东后已经过渡到封建社会,具备了入主中原的条件。④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入主中原前,先征服蒙古各部,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又对山海关的吴三桂进行笼络。⑤采取笼络汉族官僚、地主以减少入关阻力,并联合对抗农民起义军。
因素:①少数民族分裂活动,如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等。②外国侵略者对边疆侵略,如沙俄入侵东北。③地方割据势力存在,如三藩、郑氏在台湾等。
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③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④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统一。
真题演练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D 7.A 8.B
9.(1)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2)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4)答: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