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1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
第I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氦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最大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B.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C.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D.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答案】A
【解析】甘氨酸是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A错误;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人体内不能合成,B正确;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正确; R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之间的差异,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氨基酸的分子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的区别、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氨基酸的结构差异等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中§国教§育出§版网]
C.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作为催化剂的酶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B正确;少量的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依据的原理是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没有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不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催化作用和作为结构蛋白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zzstep.com]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涉及到线粒体、核糖体、液泡、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分布,借此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
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 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
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
【答案】C
【解析】温度、pH都会影响酶活性,A、D不正确;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酶会将其水解,从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B不正确;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后,淀粉被水解,但是淀粉酶在反应前后结构和活性不变,C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涉及到温度、pH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5.关于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环素能抑制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
B.经诱变育种可获得人胰岛素高产菌株
C.细胞中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
D.T2噬菌体感染菌体,不会导致菌体裂解[z,zs,tep.com]
【答案】A
【解析】四环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繁殖,A正确;要想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高产菌株,只有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B不正确;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A、G、C、T、U五种碱基,C不正确;T2噬菌体感染菌体后,在菌体内大量增殖,则会使菌体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大肠杆菌为背景,综合考查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人工诱变、细胞中的核酸和碱基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内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6.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7.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
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相等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
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N元素
【答案】A
【解析】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A不正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O、H、N,B正确;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豆科植物提供N元素,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不同细胞对物质的转运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等内容,涉及面较广,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立即能力,难度不大。
8.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
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故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以密闭容器内绿色植物生长为背景,考查环境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难度不大。
9.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D.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答案】D
【解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A正确;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综上,本题选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重色素的吸收光谱、色素含量、色素的分离提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下丘脑的作用,涉及到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节律的调节等考点,难度不大。
11在动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中,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A.红细胞中的Na+进入血浆
B.细胞外液中的O2进入肌细胞
C.细胞外液中的K+进入神经细胞
D.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红细胞中的Na+只有血浆中的1/6,为了维持Na+细胞外高浓度、K+细胞内高浓度,细胞靠主动运输运出Na+,运进K+,故 A、C项错误;O2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故 B项正确;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高,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的方式,涉及到无机盐离子、氧气和碘离子等物质跨膜运输及血浆、红细胞、细胞外液等离子含量,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3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基础知识,涉及到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及维持渗透压稳定的因素,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3.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中&国教&育出&版网]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控制,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4.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正确;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相关基础知识,涉及到激素发挥作用后的去路、乙酰胆碱的贮存部位、激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等内容,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zzstep.com]
15.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A
【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细胞的结构,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向,静息电位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A正确;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 B正确;,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C正确;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T细胞的分布、T细胞的作用、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试题点评】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气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物种引入为背景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抑制物种入侵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B
【解析】本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 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方法——样方法,涉及到样方法的取样原则、取样方法的选择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难度不大。
22. 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甲
10
20
20[zzstep.com]
10
乙
10
20
20
0
丙
20
40
20
10
丁
20
40
40
0
A.甲 B. 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知生物体的染色体数为20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减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染色单体不分开,这时染色体数为10条,染色单体为2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0条,无染色单体,综上,本题选B。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关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掌握情况,难度不大。[zzstep.com]
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到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对进化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变化与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4.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zzstep.com]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答案】A
【解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或更多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5.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无芒×♀有芒(♂AA×♀ aa) B.♂无芒×♀有芒( ♂ Aa×♀aa)
C.♂无芒×♀无芒(♂ Aa×♀Aa) D.♂无芒×♀无芒(♂AA×♀Aa)
【答案】A
【解析】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当遇a的雌配子时,形成受精卵aa,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为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组。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对性状的作用,同时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第II卷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0题和第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中.教.网z.z.s.tep]
一、必考题:共4题,共35分。
26.(10分)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____,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
(2) 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___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____。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____。
【答案】(10分)
(1)下降(1分)
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0.2 mol·L-1(1分)
这一浓度中的叶肉细胞处于光合作用最适状态(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
(1)从实验结果的图示可看出,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后,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
(2)从图示可看出,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此时便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CO2浓度、温度、酶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酶的活性会受温度的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吸水失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7.(9分)
资料1:给动物刺激A,产生某反射活动;给动物刺激B,不产生该反射活动。如果同时给动物刺激A和刺激B,经过多次重复后,不给动物刺激A,只给刺激B也可以产生该反射活动。其中刺激A称为非条件刺激,刺激B称为条件刺激。
资料2:给大鼠服用药物C可引起抗体水平下降。给大鼠服用糖精则抗体水平不变。
若同时给大鼠服用药物C和糖精,经过多次重复后,只给大鼠服用糖精,结果引起抗体水平下降。
资料3:有些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有些激素则能够促进免疫反应。
资料4:食物中蛋白质缺乏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时,动物的淋巴组织萎缩,免疫反应下降。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网]
(l)如果把糖精引起动物免疫反应的改变视为反射活动,则在该反射的建立过程中
非条件刺激是____,条件刺激是____。
(2)如果使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表现为____(填“促
进”或“抑制”)作用。在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应选用对免疫反应表现为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的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高移植成活率.
(3)资料____(填“1”,“2”,“3”或“4”)说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能够影响免疫反应。
【答案】(9分)
(1)药物C 糖精(每空2分,共4分)
(2)抑制 抑制(每空2分,共4分)
(3)3(1分)
【解析】
(1)比较资料1和2,给大鼠服用药物C(刺激A)可引起抗体水平下降(某反射活动),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则抗体水平不变(不产生某反射)。多次重复后只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产生某反射)。
(2)过敏反应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过强,对再次进入体内的花粉、某些食物、药物、灰尘等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而引发的免疫异常现象,如用激素治疗的话,应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所移植器官对病人来说属于外来的异物,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攻击,为了提高移植成活率,可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z#zs#tep.com]
(3)题目要求找出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反应的实例,所以应找到相关激素对免疫功能产生作用的例子,符合要求的只有资料3。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到免疫调节中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考生从特定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8.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答案】(8分)
(1)4 五(每空2分,共4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2)竞争和捕食(2分)
(3)1000(2分)
【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则x=1000。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食物网中食物链数目的统计、食物网中某种生物营养级的确定、生物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调查中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本题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要细心,同时能够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相关计算。
29.(8分)
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时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______上,授粉后套袋。四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该雌配子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的合子。
(2)上述杂交获得的种子可发育为三倍体植株。该植株会产生无子果实,该果实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 分裂。
(3)为了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理论上可以采用____的方法。
【答案】(8分)
(1)雌蕊(或柱头)(2分) 22(1分) 33(1分)
(2)减数(2分)
(3)组织培养(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两者杂交,把得到的种子种下去会长出三倍体植株,由于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在其开花后用二倍体的花粉涂抹其雌蕊或柱头,即可利用花粉产生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种子,即为无子西瓜。四倍体植株由二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2×2=4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所含的染色体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22),二倍体植株产生的雄配子含=11条染色体,两者结合形成含有33条染色体的受精卵。
(2)三倍体植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的紊乱而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
(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繁殖植物植株。
【试题点评】本题以多倍体育种过程中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为着眼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点的掌握,重点在于记住减数分裂的特点。
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30、31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并写清小题题号。
30.【生物——选修I: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问题:
(1)腐乳是豆腐经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食品。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该发酵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其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 和
;其产生的 能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 和 。
(2)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加盐还可以抑制 生长。
(3)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酒和多种香辛料配置而成的卤汤。卤汤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外,还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 。
【答案】 (15分)
(1)毛霉 肽 氨基酸 脂肪酶 甘油 脂肪酸(每空2分,共12分)
(2)微生物 (2分)
(3)风味 (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酵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产生的脂肪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发酵过程中加盐腌制,不仅可以调制风味,而且能够抑制杂菌等其他微生物
(3)腐乳制作后期加入卤汤,卤汤不仅可以防腐,还可以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风味(或香味)。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原理和流程,设计到具体操作过程的作用和意义,均为课本上理解识记内容,难度不大。[z#zs#tep.com]
31.【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
已知甲种农作物因受到乙种昆虫危害而减产,乙种昆虫食用某种原核生物分泌的丙种蛋白质后死亡。因此,可将丙种蛋白质基因转入到甲种农作物体内,使甲种农作物获得抗乙种昆虫危害的能力。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获得丙中蛋白质的基因,在已知丙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推测出丙中蛋白质的 序列,据此可利用 方法合成目的基因。获得丙中蛋白质的基因还可用 、 方法。
(2)在利用上述丙中蛋白质基因和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常需使用
酶和 。
(3)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与甲种农作物的愈伤组织共培养,筛选出含有丙种蛋白质的愈伤组织,由该愈伤组织培养成的再生植株可抵抗 的危害。
(4)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则该植株的种子
(填“含有”或“不含”)丙种蛋白质基因。
【答案】(15分)
(1)基因 化学 基因文库 PCR(每空2分,共8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限制 DNA连接(每空1分,共2分)[中.教.网z.z.s.tep]
(3)乙种昆虫 (2分)
(4)不含(3分)。
【解析】(1)在已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情况下,可根据氨基酸和碱基的对应关系,推出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序列,然后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方法来合成目的基因。此外也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也可通过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
(2)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限制酶将运载体切开,并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运载体上,从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愈伤组织中含有丙蛋白,说明丙蛋白的基因得到了表达,在培养成的植株体内也含有丙蛋白,乙昆虫食用丙蛋白后会死亡,则该植株可抵抗乙昆虫的危害。
(4)直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仅仅在该叶片内部分细胞中能合成丙蛋白,该植株的种子和其他的营养器官均不含有重组质粒,也就不含有丙中蛋白质的基因。
【试题点评】本题以农作物虫害防治为背景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筛选等内容,难度不大。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现将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6.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A.该计划的实验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实验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但不能疏花疏果
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8.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9.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实现良种牛的快速繁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供体和受体母牛都要进行相同激素处理
B.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都需要在体外进行
C.对冲卵获得的原肠胚检查合格后方可移植
D.胚胎分割移植实现同狼多胎的成功率较低
10.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11.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1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13.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1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16.下列关于“探究加本系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
A.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
C.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17.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
B.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C.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D.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18.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将DNA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后冷却变蓝
C.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的提取
D.用玻棒缓慢搅拌滤液会导致DNA获得量减少
19.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研究表明细胞癌变是细胞从已分化转变到未分化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具有和正常分化细胞相近的细胞类型
B.癌细胞的分裂能力与分化程度成正相关
C.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D.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二、多选题:
21.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合理的是
A.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22.下列事实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单细胞的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C.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D.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
23.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和2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1和2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5.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三、非选择题:
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7.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个/mL。
28.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____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______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___。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
29.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短时间反应时(对简章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______。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_____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______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都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___________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30.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31.(1)2,4-D常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对形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促进愈伤组织再分化,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______(填“升高”、“保持”或“降低”)2,4-D的浓度。
(2)当籼稻愈伤组织在只含有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具有分生能力的绿色芽点,但继续出芽,通常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以促进幼苗形成。
(3)研究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绿色芽点细胞排列松散
②刚融合的籼稻和稗草杂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③胚状体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分化的愈伤组织的各细胞的形态大小一致
(4)经组织培养筛选获得的籼稻叶绿素突变体,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叶绿素总量不变。某同学用______(填序号:①绿色②红色③蓝紫色④黄色)光照射突变体和对照叶片,检测到两者光合放氧差异不大。若取等量色素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发现突变体第_____条色素带(自上而下)窄于对照组。
(5)胚乳(3n)由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受精发育而成。若用籼稻种子的胚乳诱导愈伤组织,培育三倍体,需适时晚年除胚,以免胚的存在影响愈伤组织细胞的______,还可避免再生苗中混有____________。
32.图1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长度(bp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2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 Ⅰ、BamH Ⅰ、Mbo Ⅰ、Sma Ⅰ4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______连接。
(2)若用限制酶Sma Ⅰ完全切割图1中DNA片段,产生的末端是_____末端,其产物长度为_____。
(3)若图1中虚线方框内的碱基对被T-A碱基对替换,那么基因D就突变为基因d。从杂合子分离出图1及其对应的DNA片段,用限制酶Sma Ⅰ完全切割,产物中共有_____种不同DNA片段。
(4)若将图2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进行,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在导入重组质粒后,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一般需要用添加_____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3.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进而加快对图2中_____(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µ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mol/LNaHSO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µmol•m-2•s-1)。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CBDDD AAADB DBBDC BCCCC
二、21.ABC
22.AD
23.BD
24.ACD
25.BCD
三、
26.(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27.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28.
(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体细胞杂交
(2)AABBCD 14 42
(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染色体结构变异
29.
(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髓 (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0.(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1/36 ③1/60000 ④3/5
31.(1)降低 (2)适量的生长素 (3)③ (4)①④ 4 (5)增殖与分化 二倍体幼苗
32.(1)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2)平 537bp、790bp、661bp
(3)4 (4)BamH I 抗生素B 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D与质粒反向连接
33.
(1)②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ol/L NaHSO3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NaHSO3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 A、B、D
(3)见下图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
第I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氦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最大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B.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C.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D.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答案】A
【解析】甘氨酸是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A错误;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人体内不能合成,B正确;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正确; R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之间的差异,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氨基酸的分子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的区别、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氨基酸的结构差异等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中§国教§育出§版网]
C.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作为催化剂的酶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B正确;少量的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依据的原理是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没有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C不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催化作用和作为结构蛋白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zzstep.com]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涉及到线粒体、核糖体、液泡、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分布,借此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
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 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
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
【答案】C
【解析】温度、pH都会影响酶活性,A、D不正确;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酶会将其水解,从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B不正确;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后,淀粉被水解,但是淀粉酶在反应前后结构和活性不变,C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涉及到温度、pH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5.关于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环素能抑制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
B.经诱变育种可获得人胰岛素高产菌株
C.细胞中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
D.T2噬菌体感染菌体,不会导致菌体裂解[z,zs,tep.com]
【答案】A
【解析】四环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繁殖,A正确;要想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高产菌株,只有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B不正确;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A、G、C、T、U五种碱基,C不正确;T2噬菌体感染菌体后,在菌体内大量增殖,则会使菌体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大肠杆菌为背景,综合考查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人工诱变、细胞中的核酸和碱基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等内容,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6.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答案】D
【解析】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7.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
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相等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
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N元素
【答案】A
【解析】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A不正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O、H、N,B正确;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豆科植物提供N元素,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不同细胞对物质的转运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等内容,涉及面较广,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立即能力,难度不大。
8.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
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故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以密闭容器内绿色植物生长为背景,考查环境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难度不大。
9.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D.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答案】D
【解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A正确;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综上,本题选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重色素的吸收光谱、色素含量、色素的分离提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综上,本题选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下丘脑的作用,涉及到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节律的调节等考点,难度不大。
11在动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中,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A.红细胞中的Na+进入血浆
B.细胞外液中的O2进入肌细胞
C.细胞外液中的K+进入神经细胞
D.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红细胞中的Na+只有血浆中的1/6,为了维持Na+细胞外高浓度、K+细胞内高浓度,细胞靠主动运输运出Na+,运进K+,故 A、C项错误;O2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故 B项正确;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高,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的方式,涉及到无机盐离子、氧气和碘离子等物质跨膜运输及血浆、红细胞、细胞外液等离子含量,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3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基础知识,涉及到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及维持渗透压稳定的因素,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3.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中&国教&育出&版网]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控制,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4.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后由突触小泡摄取并贮存,B正确;激素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只起信号分子的作用,C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相关基础知识,涉及到激素发挥作用后的去路、乙酰胆碱的贮存部位、激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等内容,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zzstep.com]
15.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A
【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细胞的结构,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向,静息电位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A正确;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 B正确;,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C
正确;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浆细胞,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T细胞的分布、T细胞的作用、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等内容,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试题点评】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气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物种引入为背景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抑制物种入侵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B
【解析】本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 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方法——样方法,涉及到样方法的取样原则、取样方法的选择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难度不大。
22. 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甲
10
20
20[zzstep.com]
10
乙
10
20
20
0
丙
20
40
20
10
丁
20
40
40
0
A.甲 B. 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知生物体的染色体数为20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减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染色单体不分开,这时染色体数为10条,染色单体为2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0条,无染色单体,综上,本题选B。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关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掌握情况,难度不大。[zzstep.com]
2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到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对进化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变化与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4.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zzstep.com]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答案】A
【解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或更多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5.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无芒×♀有芒(♂AA×♀ aa) B.♂无芒×♀有芒( ♂ Aa×♀aa)
C.♂无芒×♀无芒(♂ Aa×♀Aa) D.♂无芒×♀无芒(♂AA×♀Aa)
【答案】A
【解析】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当遇a的雌配子时,形成受精卵aa,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为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组。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对性状的作用,同时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第II卷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0题和第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中.教.网z.z.s.tep]
一、必考题:共4题,共35分。
26.(10分)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____
,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
(2) 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___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____。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____。
【答案】(10分)
(1)下降(1分)
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0.2 mol·L-1(1分)
这一浓度中的叶肉细胞处于光合作用最适状态(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
(1)从实验结果的图示可看出,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后,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
(2)从图示可看出,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此时便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CO2浓度、温度、酶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酶的活性会受温度的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吸水失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27.(9分)
资料1:给动物刺激A,产生某反射活动;给动物刺激B,不产生该反射活动。如果同时给动物刺激A和刺激B,经过多次重复后,不给动物刺激A,只给刺激B也可以产生该反射活动。其中刺激A称为非条件刺激,刺激B称为条件刺激。
资料2:给大鼠服用药物C可引起抗体水平下降。给大鼠服用糖精则抗体水平不变。
若同时给大鼠服用药物C和糖精,经过多次重复后,只给大鼠服用糖精,结果引起抗体水平下降。
资料3:有些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有些激素则能够促进免疫反应。
资料4:食物中蛋白质缺乏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时,动物的淋巴组织萎缩,免疫反应下降。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网]
(l)如果把糖精引起动物免疫反应的改变视为反射活动,则在该反射的建立过程中
非条件刺激是____,条件刺激是____。
(2)如果使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表现为____(填“促
进”或“抑制”)作用。在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应选用对免疫反应表现为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的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高移植成活率.
(3)资料____(填“1”,“2”,“3”或“4”)说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能够影响免疫反应。
【答案】(9分)
(1)药物C 糖精(每空2分,共4分)
(2)抑制 抑制(每空2分,共4分)
(3)3(1分)
【解析】
(1)比较资料1和2,给大鼠服用药物C(刺激A)可引起抗体水平下降(某反射活动),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则抗体水平不变(不产生某反射)。多次重复后只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产生某反射)。
(2)过敏反应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过强,对再次进入体内的花粉、某些食物、药物、灰尘等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而引发的免疫异常现象,如用激素治疗的话,应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所移植器官对病人来说属于外来的异物,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攻击,为了提高移植成活率,可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z#zs#tep.com]
(3)题目要求找出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反应的实例,所以应找到相关激素对免疫功能产生作用的例子,符合要求的只有资料3。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到免疫调节中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考生从特定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8.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答案】(8分)
(1)4 五(每空2分,共4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2)竞争和捕食(2分)
(3)1000(2分)
【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则x=1000。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食物网中食物链数目的统计、食物网中某种生物营养级的确定、生物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调查中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本题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要细心,同时能够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相关计算。
29.(8分)
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时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______上,授粉后套袋。四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该雌配子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的合子。
(2)上述杂交获得的种子可发育为三倍体植株。该植株会产生无子果实,该果实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 分裂。
(3)为了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理论上可以采用____的方法。
【答案】(8分)
(1)雌蕊(或柱头)(2分) 22(1分) 33(1分)
(2)减数(2分)
(3)组织培养(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两者杂交,把得到的种子种下去会长出三倍体植株,由于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在其开花后用二倍体的花粉涂抹其雌蕊或柱头,即可利用花粉产生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种子,即为无子西瓜。四倍体植株由二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2×2=4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所含的染色体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22),二倍体植株产生的雄配子含=11条染色体,两者结合形成含有33条染色体的受精卵。
(2)三倍体植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的紊乱而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
(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繁殖植物植株。
【试题点评】本题以多倍体育种过程中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为着眼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对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点的掌握,重点在于记住减数分裂的特点。
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30、31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并写清小题题号。
30.【生物——选修I: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问题:
(1)腐乳是豆腐经微生物发酵后制成的食品。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该发酵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其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为 和
;其产生的 能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 和 。
(2)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加盐还可以抑制 生长。
(3)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酒和多种香辛料配置而成的卤汤。卤汤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外,还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 。
【答案】 (15分)
(1)毛霉 肽 氨基酸 脂肪酶 甘油 脂肪酸(每空2分,共12分)
(2)微生物 (2分)
(3)风味 (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酵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产生的脂肪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发酵过程中加盐腌制,不仅可以调制风味,而且能够抑制杂菌等其他微生物
(3)腐乳制作后期加入卤汤,卤汤不仅可以防腐,还可以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风味(或香味)。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原理和流程,设计到具体操作过程的作用和意义,均为课本上理解识记内容,难度不大。[z#zs#tep.com]
31.【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
已知甲种农作物因受到乙种昆虫危害而减产,乙种昆虫食用某种原核生物分泌的丙种蛋白质后死亡。因此,可将丙种蛋白质基因转入到甲种农作物体内,使甲种农作物获得抗乙种昆虫危害的能力。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获得丙中蛋白质的基因,在已知丙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推测出丙中蛋白质的 序列,据此可利用 方法合成目的基因。获得丙中蛋白质的基因还可用 、 方法。
(2)在利用上述丙中蛋白质基因和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常需使用
酶和 。
(3)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与甲种农作物的愈伤组织共培养,筛选出含有丙种蛋白质的愈伤组织,由该愈伤组织培养成的再生植株可抵抗 的危害。
(4)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则该植株的种子
(填“含有”或“不含”)丙种蛋白质基因。
【答案】(15分)
(1)基因 化学 基因文库 PCR(每空2分,共8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限制 DNA连接(每空1分,共2分)[中.教.网z.z.s.tep]
(3)乙种昆虫 (2分)
(4)不含(3分)。
【解析】(1)在已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情况下,可根据氨基酸和碱基的对应关系,推出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序列,然后用DNA合成仪通过化学方法来合成目的基因。此外也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也可通过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
(2)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限制酶将运载体切开,并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运载体上,从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愈伤组织中含有丙蛋白,说明丙蛋白的基因得到了表达,在培养成的植株体内也含有丙蛋白,乙昆虫食用丙蛋白后会死亡,则该植株可抵抗乙昆虫的危害。
(4)直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仅仅在该叶片内部分细胞中能合成丙蛋白,该植株的种子和其他的营养器官均不含有重组质粒,也就不含有丙中蛋白质的基因。
【试题点评】本题以农作物虫害防治为背景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筛选等内容,难度不大。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 生命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核内RNA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
D.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有关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物质及其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蛋白质,RNA聚合酶也是蛋白质
B.维生素不能在人体中储存
C.蛋白质的碳链骨架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水也是生物体组织结构的组成成分
3.下列关于生物试剂的选择、使用或使用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B.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SiO2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
C.用苏丹III染液鉴定含油多的植物组织,显微镜下可见染成橘红色的颗粒
D.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酒精发酵可选择班氏试剂,也可选择碘液
4.下列生物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 )
A.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色素
B.用18O标记H2O和CO2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
D.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确认基因突变
5.下列生理过程中,不需消耗ATP的是( )
①水光解形成H+ ②C3的还原 ③肾小管重吸收Na+ ④抗体的合成与分泌
⑤血液与组织液间气体交换 ⑥有丝分裂 ⑦主动运输
A.①②③ B.⑤ C.①④⑤ D.①⑤
6.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体积、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相同
B.甲、乙两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段时间后都将逐渐下降
C.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叶片的呼吸强度一定比乙低
D.若实验一段时间后,甲叶片所在小室中的CO2浓度较乙低,则甲固定CO2的能力较低
7.下图是脑啡肽的结构简式,有关脑啡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合成脑啡肽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
B.由4种氨基酸组成,翻译它的模板上至少需要4个密码子
C.只有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构象后才具有镇痛作用
D.含有4个肽键,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8.以下关于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人类的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易感人群
B.通过与SARS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接触病原体而患病的传播属于病媒传播
C.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染链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D.同一种微生物传染病可以有一条以上的传播途径
9.关于真核细胞的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10.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11.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①加抗生素 ②不加抗生素 ③加氮素 ④不加氮素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
⑦37℃恒温箱中培养 ⑧28~30℃恒温箱中培养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④⑤⑧ D.②④⑥⑦
12.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
13.下图是某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酶切后目的基因插入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
B.将重组质粒1、2、4导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都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
C.若要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应首选重组质粒2导入受体细胞
D.将重组质粒4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14.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巨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
C.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致敏T淋巴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D.T淋巴细胞吞噬该病原体后形成记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
15.下列有关限制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B.限制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C.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D.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小
16.将大肠杆菌在含有15N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分子占总DNA分子的比例为1/16,则大肠杆菌的细胞周期是( )
A.2小时 B.5小时 C.1.6小时 D.1小时
17.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受激素作用,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
D.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18.下列有关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增高
B.在心室收缩的中期动脉血压最高
C.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压与静脉血压一样高
D.动脉扩张时测得的血压称舒张压
19.下图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小
B.乙和丁表示在炎热环境中,此时身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比甲和丙少
C.丙也能发生在寒冷环境中
D.从甲到乙的过程是体液调节,从丙到丁的过程是神经调节
20.下列生理现象中,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作用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肝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
C.致敏T淋巴细胞消灭抗原细胞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1.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据此说明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乙图表示该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C.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甲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22.右图显示一次减数分裂中,某染色单体的基因序列出现改变,该改变属于( )
A.倒位染色体畸变
B.缺失染色体畸变
C.倒位基因突变
D.缺失基因突变
23.果蝇有104对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频率都是10-5。如果该种群有108个个体,则种
群中的基因突变数约为( )
A.1×107 个 B.2×107 个 C.4×106 个 D.2×108 个
24.水稻有多种品种,如籼稻、粳稻和糯稻,早稻、中稻和晚稻,米粒呈白色的普通稻和米粒呈绿色、黄色、红色等的色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水稻的性状差异是多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水稻中存在着物种多样性
③用PCR技术可以检测早稻和晚稻的遗传多样性
④用辛普森指数可以表示稻田中各品种的丰富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做法是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
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
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26.要将无根的烟草幼苗在无菌条件下培养成图示状态,合适且经济的培养基是( )
A.1/2MS培养基
B.MS培养基
C.MS培养基+NAA0.02mg/L
D.MS培养基+6-BA2mg/L+NAA0.02mg/L
27.果蝇的体色基因灰身(T)对黄身(t)为显性,眼色基因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灰身红眼的杂合子雌果蝇和一只黄身白眼的雄果蝇交配,子代性状表现和个数如下:灰身红眼3只、灰身白眼197只、黄身红眼197只、黄身白眼3只。下列能代表亲代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图示是( )
A. B. C. D.
28.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产生四种表现型 B.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
C.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l/4 D.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相同的有3/8
29.右表是某夫妇两人经血液凝集试验的结果,他们育有一子为B型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丈夫的基因型为纯合子
B.儿子与父亲的基因型相同
C.若再生二个孩子,均为A型的概率为1/2
D.若再生二个孩子,均为O型的概率是0
30.小林准备搭建一个含5对碱基的DNA分子模型,下列对他前期准备工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需准备四种不同颜色的塑料片以代表四种碱基
B.需准备10个代表脱氧核糖的塑料片
C.至少需准备5个代表氢键的塑料片
D.若要旋转形成双螺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需准备20个
第Ⅱ卷 (共90分)
考生注意:
1.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
2.第Ⅱ卷从第31题到第73题,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二、综合题(共90分)
(一)(8分)回答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问题。
下图中A~E表示5种细胞器,①~④表示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的4种有机物(①、④只表示某有机物的局部),甲~丁表示细胞结构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在“[ ]”中填写数字或编号,在“ ”上填写文字)。
丁
甲
乙
丙
31.能够合成③物质的细胞器有[ ]。
32.具有物质①的细胞器是[ ]。
33.①~④中,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是[ ];
34.物质③与④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区别是
35.丙反应和丁反应两者都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丙反应中产生的[H]作用是
在同一细胞中丙反应产生的O2到图丁参加反应共穿过 层磷脂分子层。
36.与乙反应有关的细胞器是[ ],说明该细胞器中进行乙反应的作用是 。
(二)(10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37.右图是细菌纯化培养过程中划线接种的培养结果。
图中在 (填图中编号)区域出现了单个菌落,产生每个菌落的最初细菌数目是 个细菌。据图分析,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时,划线的顺序依次是 (用编号表示)。
38.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成分
含量
编号
成分
含量
①
粉状硫
10g
②
(NH4)2SO4
0.4g
③
K2HPO4
4g
④
MgSO4
9.25g
⑤
FeSO4
0.5g
⑥
CaCl2
0.5g
⑦
H2O
100mL
(1)上述培养基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判断依据是
(2)若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自生固氮菌,该培养基成分如何调整? ,依据是
(3)若表中培养基用于观察菌落形态,应增加的成分是 。
39.在充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的条件下,某些微生物仍然不能正常生长,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 。下列选项中属于该类物质的有( )(不定项选择)
A.某些维生素 B.某些氨基酸 C.酶 D.激素
(三)(10分)人工免疫是人类战胜传染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制前后经历了三次革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40.100多年前巴斯德开创了以炭疽病疫苗、狂犬病疫苗为代表的第一次疫苗革命,这类疫苗是用_____________制成的。
41.第二次疫苗革命使疫苗的研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用基因工程制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为疫苗用于临床接种,从而使疫苗的研制进入到 水平,此类疫苗较第一次研制的疫苗的最大优点是 。但此类疫苗需低温保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DNA疫苗被称为第三次疫苗革命,DNA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B
(1)该过程首先是获取 作为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体外重组后,注入人体。
(2)图中B物质为 。
(3)与第二次疫苗革命相比,第三次疫苗的优点是 。
43.第二、第三次免疫革命中都运用到_____________技术,表现出现代生物技术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
44.简述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免疫力的过程。
(2分)
(四)(7分)美籍华人钱永健等科学家因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GFP会发出绿色荧光,该蛋白质在生物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45.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该实验中是作为 基因。
46.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水平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7.在②过程进行转基因体细胞的筛选时,比较简易的筛选方法是 。
48.在④过程培养重组细胞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外,还需要 。
49.图中从③到④的过程中一般利用去核后的卵细胞作为受体,而不用去核的体细胞,主要原因是 。(2分)
(五)回答下列关于神经、激素调节和内环境的问题。(15分)
图1
50.图1是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
(1)图1中神经冲动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递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脊髓灰质炎患者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的症状,是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了图中编号为_________ 的部分。
(2) 图1中神经信号在⑥处和③处的传导(传递)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51.图2所示为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A、B、C代表器官,①、②、③代表激素,Ⅰ、Ⅱ代表作用过程。
(1)图2中能表示激素调节基本方式的编号是_________。
(2)若图2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则图中字母A和B代表的器官分别为 、 。若图2中所示腺体为睾丸,其分泌的睾丸酮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使体内贮存的脂肪减少等作用。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睾丸酮,则Ⅰ和Ⅱ所示作用过程会 _______(增强/减弱),预测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从温暖的空调房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人体进行如图2所示的体温调节过程,此时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是 ,并简述其调节过程 。(2分)
图3
内分泌细胞
A B
52.图3中A表示激素运输至靶细胞的过程;B表示激素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3中A过程的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那么胰岛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_ 的运输到达靶细胞。如果胰岛素与B中的⑦结合,则靶细胞内发生的物质变化主要有 。(2分)
(2)人类的糖尿病有I和II两种主要类型,其中II型糖尿病一般都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这与靶细胞有关,推测I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的问题。
女性
2
3
1
1
2
Ⅱ
Ⅰ
男性
双胞胎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IA、IB和i三个基因控制的,下图为某家族血型遗传家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53.图中Ⅰ1和Ⅱ3的血型为O型,Ⅰ2、Ⅱ1和Ⅱ2的血型为B型。Ⅱ2和Ⅱ3的血型不同说明
。
54.Ⅱ2与一个血型为A型的正常女子结婚,生育了一个血型为O型且患血友病(设基因为h)的儿子。
(1)该A型正常女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Ⅱ2精巢中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i与XH发生组合的时期是 , IB与IB发生分离的时期是 。在正常情况下,其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其基因型为 。(2分)
(3)若他们再生一个儿子,其血型为B型且患血友病的概率为 。(2分)
55.为了降低血友病患儿的出生率,产前诊断可通过 检查,获取胎儿的绒毛膜细胞并检测其相关 (染色体或基因),以确定是否终止妊娠。
(七)(8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右图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
56.该现象称为 ,该图体现了生物的
进化规律为 。
57.可依据比较解剖学的理论获取它们的
作为进化的证据,并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
。(2分)
58.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 。(2分)
59.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 年后,该种群AA为48%,aa为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并解释原因:
(八)(12分)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问题。
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概要的模式图。其中,①~④表示化学反应,A~F代表物质。图2表示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 在保持一定的pH值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模式图。
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60.写出下列反应或物质的名称。
②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61.据图2分析,该绿藻细胞的呼吸速率为___________微摩尔/分。
62.在图2中乙处给予光照时,分析瞬间ATP的变化为________;在丙处添加CO2时,分析短时间内C5的变化为________。
63.在图2中乙处光照开始后,溶解氧浓度稍有增加,但稍后不再增加而稳定,原因是
。(2分)
64.若在图2中丁处给予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_______。
65.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_______。
66.若在图2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b,预计1小时后,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___微摩尔。(2分)
(九)(10分)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各种矿质元素,科学实验发现土壤中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暗绿。依据叶色变化可能是缺少类胡萝卜素,试设计实验探究叶色暗绿是否是因为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实验所需主要用具、试剂:烧杯、漏斗、试管、研钵、完全培养液、仅缺磷的完全培养液、无水乙醇、SiO2、CaCO3、、层析液等
实验材料:正常生长的黄瓜幼苗
67.实验假设: 。
实验步骤:
68.第一步:取两个烧杯编号为A、B,各放入 的黄瓜幼苗
69.第二步:
70.第三步:分别从A、B两组中选取 ,用 提取叶片色素,
用 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 。
71.实验结果预测:
(1)
(2)
72.磷元素组成的物质在生命代谢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试举出其在细胞中组成的三种物质 。
生命科学试卷答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C
C
D
B
D
A
D
D
C
D
D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B
C
D
B
B
B
C
D
A
B
C
D
B
第Ⅱ卷(共90分)
二、综合题(共90分)
(一)(8分)
31. [ A、C] 32.[ C ] 33.[②③④] 34. ③含磷,不含硫;④含硫,不含磷
35. 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10
36.[ B ] 植物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进行纤维素的合成,形成细胞壁。
(二)(10分)
37.② 1 ①③②
38.(1)自养 无有机碳源
(2)去除培养基的②成分,加入有机碳源。 自生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但由于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培养基中还需加入有机碳源。
(3)琼脂 39.生长因子 (A、B)
(三) (10分) 40.病原体
41.分子 第二次疫苗采用的是抗原蛋白而不是病原微生物,安全性强且效果好。
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变性
42.(1)抗原蛋白基因 (2)抗原蛋白 (3)可在室温下保存,提高疫苗的接种率
43.基因工程(转基因)
44.接种疫苗后,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使人体具有免疫力。(2分)
(四)(7分)
45.目的 46.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2分)
47.能否发出绿色荧光 48.渗透压和溶解氧
49.卵细胞中含有能使体细胞的核基因表达的物质(卵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2分)
(五)(15分)
50.(1)① ③ ⑧ ⑤ ② ⑦ (2) ⑥处以化学信号单向传递,③处以电信号双向传递。
51.(1)I、Ⅱ (2)下丘脑 垂体 增强 抑制性腺活动,严重会导致性腺萎缩。
(3)代谢方式 受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代谢,产热增加。(2分)
52.(1)血液循环 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的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2分)
(2)靶细胞受体异常,不能识别相关激素。(合理即给分)
(六)(10分)
53. Ⅱ2和Ⅱ3是异卵双胞胎,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
54.(1))IAiXHXh
(2)减数分裂Ⅰ后期 减数分裂Ⅱ后期 IBXH 、iY
或IBY、iXH (2分) (3)1/8(2分)
55.羊水 基因
(七)(8分)
56.适应辐射 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57.同源器官 具有同源器官的不同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2分)
58.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2分)
59.否。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八)(12分)60.水的光解 暗反应(或卡尔文循环) NADPH
61.2.5 62.增加 减少
63.由于环境中积累了较多的CO2,在光照开始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氧气释放,氧浓度稍有增加;一段时间后,容器中CO2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最后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氧气不再释放,氧浓度不再增加。(2分)
64.d 65.e 66.750
(九)(10分)67.缺磷导致类胡萝卜素缺乏,引起叶色暗绿。
68.同一品种且长势相近,苗龄相同
69.A、B两烧杯中分别加入完全培养液、缺磷的不完全培养液,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到两组黄瓜苗叶片出现差异时。
70.选取等量叶片 无水乙醇 纸层析 A、B两组色素带中类胡萝卜素色素带的宽度和颜色的深浅。
71.(1)A、B两组类胡萝卜素色带一致,说明缺磷导致的叶色暗绿,不是由于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2)A组比B组类胡萝卜素色带大,或B组缺少类胡萝卜素色带,说明缺磷导致的叶色暗绿,是由于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72.核酸(或DNA或RNA)磷脂、或(或ATP)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理综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6分)
1. 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 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2)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3) 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4) 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5) 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I)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的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起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核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28. 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2.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23.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24.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25.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将降低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30.(26分)
Ⅰ.长叶刺葵是棕榈科热带植物.为了解其引种到重庆某地后的生理状况,某研究小组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夏日,观测到了该植物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日变化趋势图(题30图)
(1) 据图分析:
①光合作用消耗ATP最快的时刻是 .根吸水能力最强的时刻是
②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变化的生理指标是 ;推测导致12:00是光合速率出现低谷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填“光照”或“”).
③在14:00时若适当提高浓度,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的变化时 .
(2)若该土壤缺钙,一段时间后该植物首先表现出钙缺乏症的是 (填“老叶”或“幼叶”)
(3)假设若干年后将引种后代重新移栽回原产地,与原产地长夜刺葵杂交不育,原因是地理隔离导致了 。
Ⅱ.乙醇可部分替代石油燃料,利用纤维素酶、酵母菌等可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耐高温纤维素酶可以加速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
(1) 某研究小组将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吗,通过诱变和高温筛选获得新菌株,为探究新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C高温,进行以下实验:
试管1
试管2
第一步
加入适量缓冲液
加入等量纤维素酶溶液(缓冲液配置)
第二步
30min
第三步
加入
第四步
水溶保温10min
第五步
加入
第六步
沸水溶中加热2min,观察实验现象
结果与结论:
①若 ,则表明该纤维素酶能耐受高温;
②若 ,则表明该纤维素酶不能耐受高温;
(2)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乙醇属于 (填“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
31. (16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杆(A)对紫红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代中白青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 ,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该代中紫红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
(3)从青蒿中分离了(题31图为基因结构示意图),其编码酶参与青蒿素合成,①若该基因一条链中,则其互补链中 。②若该基因经改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酶,则改造后的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 (填字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同意考试(重庆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选择题部分(共12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体肝细胞内分压和浓度高于细胞外,而分压和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中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
A. B. C. D.
2.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此时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
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4.下列关羽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反馈调节
6.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过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算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的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30.(14分)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 (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是 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 的主要介质。
(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 点,其主要原因是 。
(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 。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 减少。
(4)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 ,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
31.请以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生物制剂W对动物不同的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W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培养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 ,摇匀,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
③重复②若干次
④ 。
(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系和细胞数变化曲线示意图表示);
32.(18分)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计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3株(丙)。将乙与丙杂交,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杆,选取中抗病高秆植物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个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基因不能正常 ,功能丧失,无法合唱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 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 。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 、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 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 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的过程。
答案: C A D B D A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一、选择题:
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是 (B)
A. tRNA 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癌细胞在条件不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B)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C)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D)
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组尖端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30.(10分)
肺牵张反射式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内,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神经中枢,b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大脑皮层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轴突(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31.(10分)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性鼠能正常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毛色正常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32.(8分)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病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相同(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39.【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物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
(2)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IAA浓度,因变量是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0.5mg·L-1。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量最少的培养基是1号培养基。
(4)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6-BA(填“6-BA”或“IAA”)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基编号
浓度/mg·L-1
m/%
n/个
6-BA
IAA
1
0.5
0
76.7
3.1
2
0.1
77.4
6.1
3
0.2
66.7
5.3
4
0.5
60.0
5.0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2)质粒运载体用EcoR 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AATTC……G
G……CTTAA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 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 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找那个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和 T4 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mRNA(或RNA),产物是c DNA(或DNA)。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PCR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体干细胞移植通常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B. 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增值但不能被诱导分化
C. 组织的细胞更新包括细胞凋亡和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
D. 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血细胞的能力,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2、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脱分化
B. 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 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植株(HHGG)的效率最高
D. 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联会
3、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
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
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核垂体细胞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4、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试验中,统计
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
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度
C. 在“探究培养液中醇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醇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 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碱性厌氧生物
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6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理科综合 生物部分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44分。
7.(13分)生物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以下实例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
据图回答:
(1)过程①酶作用的部位是 键,此过程只发生在非结合区DNA,过程②酶作用的部位是 键
(2)①、②两过程利用了酶的 特性。
(3)若将得到的DNA片段用于构建重组质粒,需要将过程③的测序结果与 酶的识别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选用何种酶。
(4)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DNA序列区为基因的 。
(5)以下研究利用了生物分子间特异性结合性质的有 (多选)。
A.分离得到的核糖体,用蛋白酶酶解后提取rRNA
B.用无水乙醇处理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基粒膜上的光和色素
C.通过分子杂交手段,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目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基因定位
D.将抑制成熟基因导入番茄,其mRNA与催化成熟酶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终止后者翻译,延迟果实成熟
8.(20分)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癌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消除其毒性。
回答下列问题:
(1)AFB1属于 类致癌因子。
(2)AFB1能结合在DNA的G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在DNA复制中,G·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 。
(3)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据图回答问题:
①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膜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I应选择 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理由是 。
②过程II中,与引物结合的模板是 。
③检测酵母过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 方法。
(4)选取不含AFB1的饲料和某种实验动物为材料,探究该AFB1解毒酶在饲料中的解毒效果。实验设计及测定结果见下表。
据表回答问题:
①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 。
②本实验中,反映出AFB1 解毒酶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 。
③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kg,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 克 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约了成本。
(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 序列
9.(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四川卷
理 综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蛙的受精卵发育成原肠胚的过程中,下列行为在细胞中不能发生的是
A.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DNA的半保留复制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
2. 将大肠杆菌的质粒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通过发酵就能大量生产人生长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发酵产生的生长激素属于大肠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
B. 大肠杆菌获得的能产生人生长激素的变异可以遗传
C. 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
D. 生长激素基因在转录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连接酶
3. 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 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4.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硬性
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5.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30.(20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7分)科研人员获得一种叶绿素b完全缺失的水稻突变体,该突变体对强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请回答:
(1)提取水稻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应在研磨叶片时加入 ,以防止色素被破坏。用纸层析法分离该突变体叶片的光和色素,缺失的色素带应位于滤纸条的 。
(2)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水稻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当光照强度为n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单位面积叶片中叶绿体的氧气产生速率 。
当光照强度为m时,测得突变体叶片气孔开放程度比野生型更大,据此推测,突变体固定的形成 的速率更快,对光反应产生的 消耗也更快,进而提高了光合放氧气速率。
(3)如果水稻出现叶绿素a完全缺失的突变,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原因是
Ⅱ(13分)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 。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 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也可通过形成五碳塘进而合成 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 。与正常的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 (填编号),代谢途径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 ,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3)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 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进而
调控 的合成来改变代谢途径,若要研制药物来已知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 (填编号)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31(22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虾类问题。
(1)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 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Ⅱ。(14分)果蝇的眼色由两队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 一只纯和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 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1代雌果蝇能产生__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 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使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______________,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2) 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 T、t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② F2代雄果蝇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③ 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有的序列作探针,与F2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以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若观察到____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
答案:C B D C B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3.第I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B)
A.反射活动由一点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发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2.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B)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均需要相同碳源
B 常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
C 细菌大量培养过程中,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的调整期
D 培养基中含有高浓度NaCl 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
31.(11分)(注意:在试卷题上作答无效)
金鱼藻是一种高等沉水植物,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鲜重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探讨了光照强度、CO2浓度对金鱼藻PH值的影响。其中,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O2的释放速率
(2)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度为12.5X103 lx。在黑暗中,金鱼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鲜重每小时消耗氧气 8 μmol。
(3)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随PH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H的大小会影响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过程中所需酶的活性
32.(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使抗原决定簇暴漏于抗原的表面,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_淋巴因子_.
(2)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很快将病毒清除掉,所以不易患病.
(3)一种病毒含有_1种_(填“1种”或“2种”)核酸。
(4)灭活的仙台病毒在动物细胞工程中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33.(8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某同学为了研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⑴③更正:将5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理由: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
(2)④
更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将这些试管放出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min(分)左右。理由: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34.(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果蝇中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灰身大翅脉的雌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杂交子代中,体色和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依次为灰身:黑身=3:1_和大翅脉:小翅脉=1:1。
(2)两个亲体中,雌蝇的基因型为BbEe 。雄蝇的基因型为 Bbee_。
(3)亲本雌蝇产生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_4种_,其理论比例为1:1:1:1.
(4)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_BBEe或BbEe _,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bbEe。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B 11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Cu 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都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都降低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都降低
D.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都不变
4.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的蔗糖溶液里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29.(9分)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30.(10分)
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TP进行第二次免疫, 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1.(12)分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_______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
32.(8分)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 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上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土,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试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生态系统、菌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6 CBBCCA
29.(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ATP和[H]少
30.(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31.(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答:见右图
(3)增加
(4)减弱
32.(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答:4对。
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
=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
(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39.(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40.(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进行ATP的合成 B.进行mRNA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 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 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
3.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来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维管柬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进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1.(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32.(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33.(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后者是通过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______ 。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有、无)淀粉。
34.(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或____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______或_______。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BCABD
31.(10分)
(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C)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
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直到出现峰值。
32.(11分)
(1)竞争 捕食 寄生
(2)
33.(11分)
(1)光合 H2O
(2)组2和组6
(3)葡萄糖 ATP 有氧呼吸 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
(4)无
34.(10分)
(1)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2)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
(3)BbDd bbDd Bbdd BBdd
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