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 MB
  • 2021-05-13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专题02传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 02 传记类文本阅读 一、思维导图 1.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传记类) 2 2.传记类文本阅读技巧 3.非连续性文本答题思路 3 4.传记类文本答题思路 4 二、知识清单 5 (一)考查内容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 1.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木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规律 ①选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选材料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回避社会热点。 ②题型:一般共设三题,分别为两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共 12 分。 ③考点:尽管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较多,但一直围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分析文 本内容、比较分析材料内容来设题。 三、复习方法指导 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技巧与方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是其核心能力。该考点是深入阅 读的基础,不管是鉴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该考点包含两个步骤和三个关键词。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 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 息进行归纳、重组、综合。三个关键词是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 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 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 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 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 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信守的原则和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 6 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 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 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 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 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 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 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 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 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三)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关键词:标准和范围 (2020 年黄冈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 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 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 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 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 年,考上中央美术学 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 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 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 1980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 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 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 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 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 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 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 7 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粝 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 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加工 (2020 年河南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下笔不觉师造化(节选)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 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 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 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 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 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 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 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 1929 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 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 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 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 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3.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8 1.明确信息间的关系。 从文本中选择的信息往往有多种关系,如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质与转折关系、辩证 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才能分清主干,准确把握哪些是主 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整合。 2.有效加工和组合。 (1) 舍与取 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 出来。只要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其他都可舍去。 (2)分与合 ①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 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直接观测到暗物质,是因为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而且在推测 的暗物质成分中,其是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 用非常的弱,只能产生较小的能量,很难被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探测到。 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所给段落是一个因果复句,答案在“因”句。而“因”句以“而且”为界分为两 个层次,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于是分层提取为:①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②暗物质 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很难探测到这种粒子与普通 物质弱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较小的能量。 ②对于同一类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哪些方面体现了……”等用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归到某一方面中去。 ③添(换)与转 在保留关键信息(关键词语)的前提下适当添(换)一些词语,使信息转为合乎答案要求的 文字。转,有时要将否定性信息转为肯定性信息,将侧面信息转为正面信息。 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 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 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 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 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 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 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10 倍、20 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 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 9 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 达到了世界水平。(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请看信息文字与答案之间的添(换)与转对应关系: ①信息文字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 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得出答案 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②信息文字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10 倍、20 倍的努力, 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得出答案 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 ③信息文字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得出答案 作为学界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Ⅱ 概括中心意思 (一)解题技巧与方法 “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 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 落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可以根据一定的要求归纳或摘录要点。 就传记来说,“概括中心意思”主要围绕传主概括:或概括其事迹成就,或概括其个人品质 魅力。其概括形式主要有事例概括和事理概括两种。 (二)事例概括 ①划分全文或段落层次。划分层次是在快速阅读、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本的脉络 层次和行文思路,是为深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做准备。通过概括层意,可以确 定答题的主要段落、次要段落,从而排除次要或不必要的段落,进一步缩小答题范围。 ②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对于事例概括来说,要提取出那些总括句、结论句或过渡句, 并注意那些能交代对象、原因、经过、结果的词句。 另外,要学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 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 10 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 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 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的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 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 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 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时候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就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 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 (2020 年重庆一中期末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之蒿 1969 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 任务”中。那一年, 屠呦呦 39 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 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 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 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 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 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 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 4 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 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 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 640 多种草药,其中就有 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 率只有 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 达到了 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 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 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 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 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 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 有 12%。 11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 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 1971 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 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 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 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 2009 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 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 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 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 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 有 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的抑制率; 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 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 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 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 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 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 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 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疟疾再次 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 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事理概括 12 因为实用类文本尤其是传记,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篇 幅,所以需要一种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 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的特点,这种能力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做题过程中特别 重要而突出。 (2020 年河南焦作一中第一次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吴小如 舒晋瑜 吴小如有三个嗜好,一是作诗,二是看京戏,三是写字。这三个嗜好都受家庭影响。他 从小喜欢读书,最大的梦想是当作家。吴小如年轻时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 年轻气盛的吴小如不服气,当时就下决心:我非做好不可!父亲晚年的时候,再看吴小如作 的诗,问他:“你看你的诗像谁?”吴小如说:“谁也不像。”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 由此可见,吴小如先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而并不自觉。从“不够材料”,到得到父亲的认 可,吴小如是下了功夫的。在他的印象中,“有兴趣就爱钻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 这是吴小如的经验。 因为父母喜欢看戏,吴小如三四岁开始听唱片,五六岁便随家人外出看戏,十岁左右就 常常偕弟弟同宾跑戏园子,十三四岁亦摹仿小报文风老气横秋写剧评。有一次中学作文,老 师给吴小如的批语是:“文章颇像林语堂的‘论语’体,油腔滑调。”吴小如大吃一惊,从此 大加收敛,力求横平竖直,再不敢故弄玄虚。 他一生钟爱讲坛。“尽管下了课疲乏得抬不起腿,吃不下饭,但只要走上讲坛,面对着 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自己一得之愚贡献给他们,感活力顿增,浑不觉老之已至。”吴小如 说,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都是在停止呼吸前不久才离开舞台的。他一生爱看 戏,为这些艺术大师十分倾倒。从本心来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决不轻易离开讲坛。 对于学生,吴小如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 问者:“待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 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详细作答。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 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 午休,他只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 吴小如的学生陈丹晨曾称吴先生是“乾嘉学术最后的守望者”。在古典文学领域,吴小 如先生的研究通达广博,可以从《诗经》讲到梁启超;研究诗文,从先秦贯通于明清与近代。 他的学术根基俟实于 20 世纪,在诗文考证、字义训诂方面,亦有大量为学界瞩目的成果, 《读书丛札》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吴小如擅长书法,遍临名帖,已出版《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书法选》等,更多人 称他为书法家。父亲在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 “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 13 奉此为准则。“书法最关键的是,功夫在书外。意思就是说,有两条,一是多念书,一是做 人要好。这是最基本的。我父亲有一条,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人品要好。这是中国传统的美 德。到书法本身,只有一条,就是路子正,别学邪门歪道。古人讲横平竖直,写字,字得规 范,写出来的字得规矩。” 吴小如先生被称为“学术警察”,是有原因的。他对学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校点古籍 书谬误百出,某些编辑师心自用地乱改文稿,知名学者缺乏常识信口胡说,学界抄袭成风…… 更关键的是,他的批评方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沈玉成就曾说吴先生批评不留情面: “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 吴小如几十年的处境的确如此。他曾在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 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在一份给北大 百年校庆的题词中,他又重申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座右铭。他说:“我这人,一向 就是主张表里如一,而且我做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的,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名利对我来说根 本是身外之物。”“言寡尤,行寡悔”,是说做人说话要问心无愧,做出来的事情不至于做完 后悔。但是吴先生也知道,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说错话不做错事。所以,他的主张是,不管别 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吴小如的一生,坦荡磊落,他说过的一次假话,是对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壮年时,双 臂有力,可将幼时的同宝(小如)、同宾(少如)兄弟抱在手中同时抛向空中后再稳稳接住,小 兄弟俩对此不以为惧,反而特别高兴,因而吴小如与其父掰手腕一辈子没有赢过。吴玉如临 终时,年过花甲的吴小如为了博老人一笑,再次提出掰腕子,其时老先生手腕早已无力,吴 小如装作再次输给老先生,意思是:您还是那么有劲。吴小如后来说:那是我平生说过的一 次假话。 2.吴小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