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76 KB
  • 2021-05-13 发布

政治_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 1 经济生活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二者的统一体。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一卖就给钱 支付手段- 赊账 4、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 5. 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 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 100 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 率跌落。 6.信用卡发行的主体是银行,也可以是非银行;而英航信用卡的发行主体只能是商业银行。 7.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1.供求关系 2.价值 3.纸币发行量 9.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 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有优势。) ③生产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0.供求虽然不能决定价格但能决定价格涨跌幅度的大小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居民的收入 2。物价水平 3。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根本因素)4。消费观 5。 商品的性能、质量、广告等 12。消费的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有型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人有我有)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人无我有)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荣辱观的体现 2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 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 3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 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2)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1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 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办: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 (2)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 相适应的部分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态度、措施: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 不犹豫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 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 2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是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25、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次要点的: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实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 3 提高经营者的素质等 28、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1)必然性:形势严峻原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 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 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9、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1。从国家的角度讲,要做好就业的调控、指导和服务;要提高认识把扩大就业放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 2 从劳动者角 度讲,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 方式就业观) 30、投资方式有哪几种?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债券:稳健的投资 (4)商业保险(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3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 有利于跳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力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体现了国家队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 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公平收入分配的意义 贡品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贡品的措施 1 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 重要举措:保证居民 收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3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 2 具体措施:1 照例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 一方面,公平是提 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 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 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 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 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3、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4、财政的作用? 1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的作用。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进行的作用。 35、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常形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 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我国税收的作用 1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 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 重要手段 3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 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 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 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 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 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 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 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 法纳税。 3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不缴或少缴)、欠税、骗税(骗取优惠)、抗税” 38、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 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 的治本之策。 ②经济活动者: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 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④公民:规范行为规则。 3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盲目 性(掌握信息不全面,一窝蜂生产某种产品)、滞后性(时效性)等固 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 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 严重的两极分化。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 宏观调控。 41、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4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 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性词语整顿、打击>) 全面建设小看社会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2 有利 于抗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 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4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地位 1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4、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 根本任务。) (2)具体的措施是: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 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3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 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消极: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并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4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48、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50、坚持原则: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 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 2 政治生活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 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 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政是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原因:(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 法。 意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能确保国家得以却权力属于人民,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 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打击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怎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扩强实 发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 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 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 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 保权力的实现。 9、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 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参与政治生活(1)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间接:民主选举制度 直接: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 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 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 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 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 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 的发展和公民政治权力的落实 3 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4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5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 15.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 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6.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3)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的时,一方面用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 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准绳)(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 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 捍卫者。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9.我国政府的作用? 1 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 2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2.什么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 理各种事务。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 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 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 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 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 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 政府。 26、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2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 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 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 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3)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区别有无权威政府的标志),有令必行、有 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 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4、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 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 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 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 体)?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 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前提)、民主执政(本质)、依法执政(保障)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 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 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 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 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领导核心工作。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内容:(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6、中国共产党为何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47、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 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 主题:团结和民主 7 职能:(协调交流)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任职提案)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首要)民族平等、(重要)民族团结、(根本)各民族 共同繁荣 53、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 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4.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 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名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 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3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4 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5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 由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利于发 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57、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 积 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5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6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 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主权国家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61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2、国际组织的作用?1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2 协调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3 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63、联合国的宗旨?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5、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基本形式,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冲 突的根源 66、我国的国家利益? 67、含义: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权益 68、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68、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 国际新秩序。 69、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2、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 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3、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5、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 3 文化生活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 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 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1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2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 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 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 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 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 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 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手段)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 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 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基本形式)(2)传统建筑的继承(重 要标志)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3)传统文艺的继承(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被称 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 能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 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 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 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 加以改造或剔除。 2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1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2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1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 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 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 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重要保证。 26、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 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 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7、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追求。 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0、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4)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 仅有。 33、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 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5、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8、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 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 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 支柱。 爱国主义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51、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 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 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 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 基固本。 54、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 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5、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的?)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 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 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 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炒作“新闻”。 5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 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57、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 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 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 健康有益的文化. 59、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 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 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 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 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6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 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 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 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3、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 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64、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5、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67、怎样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69、引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7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7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具体要求略)。 (3)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具体要求略)。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76、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 (1) 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 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 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 (1)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 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3)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 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1、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 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 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 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 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8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 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 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 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 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 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 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 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 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 为什么 哲 学 1 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 和追求智慧 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3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 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 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 5 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 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 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 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 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 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 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 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 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⑤(期中卷 26 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 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 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 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 利。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 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 题) 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 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 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 答。 区别 联系 哲学与 世界观 的关系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 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 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 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 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 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 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 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 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 辑和完整的体系。 1 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 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 统化的世界观。 2 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 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 3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 高表现。 哲学与 时 代 的 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 治、文化等。 1 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 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 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 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 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 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 和认识成果。 2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 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 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 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 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 物质力量。 形态 基本观点 评价 唯 物 主 义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 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 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 的。 局限性:A 一种可贵的猜测, 没有科学依据。B 它把物质归结 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 简单化。 近代形而 上学 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 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 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 主义 和历史唯 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 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 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 心 主 义 主观 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 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 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 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 客观 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 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产生 特征 中国化 功能、地位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①阶级基 础:无产 阶级的产 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 学基础: ③理论来 源:黑格 尔的辩证 法和费尔 巴哈的唯 物主义 1 唯 物 主 义 与 辩 证 法 的 有 机 统 一 2 唯 物 辨 证 的 自 然 观 与 唯 物 辨 证 的 历 史 观 的 有 机 统 一 3 科 学 性 和 革 命 性 的 统 一 ①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 实事求是 。 ②邓小平理论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 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基本问题。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次比较系统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的认识。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地位: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一是, 帮助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二是,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 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经验和新鲜活 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①地位: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以往哲学和 科学发展的思想结 晶,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人生的 根本指南,也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②功能,作用,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使我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少走 弯路;可以帮助我们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 法,锻炼我们的思维 能力,激发我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可以 使我们正确地看待 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变化与发展,用睿智 的眼光看待生活和 实践,从而为人们的 生活和实践提供积 极有益的指导。 唯物论原理盘点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原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 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What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why how 事 物 运 动 是 有 规 律 的 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 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 规 律 客 观 性 和 主 观 能 动 性 的 辩 证 关 系原理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和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 必要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 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 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 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 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3 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1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 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握规律。 3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 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 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物 质 决 定 意 识 原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 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 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 识 能 动 作 用 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现象, 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能反作用 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 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物 质 和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 践 和 认 识 的 辩 证 关 系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 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 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 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 锻炼成才 2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追 求 真 理 需 要 一 个 过 程原理 ( 人 和 真 理 的 关 系 原 理)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 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 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 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联 系 观 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 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 系是前后相继、历史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 上学的孤立观。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条件性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 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我 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 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 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 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1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2 要具体和全面的分析条件,发 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 有利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 发展,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多 样 性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 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 联系等。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 整 体 与 部 分 的 关系 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 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 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 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 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 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 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1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 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 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 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理想效果; 2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 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 体的发展。 系 统 与 要 素 的 关系 ①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 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 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 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 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 展 观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过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 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 趋势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 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 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 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 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 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 验,在曲折道德道路上问鼎事业 的辉煌。 状态 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 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 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 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 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 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 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 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 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 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辨证发的实质与核心和创新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对立 统一 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人方 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 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 立统一。 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 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 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 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 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 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 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 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 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 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 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 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 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 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 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 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 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 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 键。 矛盾的普遍 性与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 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 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 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遵循从 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 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 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 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饿普遍性, 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 的区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 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 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 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 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依据。 矛 盾 的 不 平 衡 主 要 矛 盾 与 次 要 矛 盾 的 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 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分清主次矛盾,一分为二,两点论 2 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3 不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性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与 次 要 方 面 的 关 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 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 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 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 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 1 分清主次方面,一分为二,两分法 2 抓主流,抓主要方面 3 不忽视支流,次要方面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 1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2 矛盾普遍性原理 3 矛盾特殊性原理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 理 主 次矛盾原理 5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主 次方面 1 坚持全面观 2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辨证否定观 ①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 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 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 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 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 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 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 切。 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 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 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 与发展。 ②具有革命批判精神 唯物历史观原理盘点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关 系 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 面。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 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 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 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 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 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 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 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 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1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 的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 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what ①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Why 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发点。 价值观的 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 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性质: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 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 观 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 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 称为价值选择。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 样性 ③标准: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1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 2 根本的衡量尺度 3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 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 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 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 高的价值追求。 4 妥善处理 ,兼顾 ,最 重要的是 价值的创造 与实现 ①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择 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三主观条件是: 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 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 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 引。 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 ①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个人与社会相比较, 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 ②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 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 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 才能的手段。只有一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 人自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