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纲 卷别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考情分析 全国卷Ⅰ ‎——‎ ‎2013·辛亥革命 本讲在教材中着墨较多,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命题出现率很低。对太平天国的考查偏重于农民运动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在2012年全国卷中,引用学术成果,设计了“冲击—反应”模式试题。在学习中可以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2012·“冲击—反应”模式;‎ ‎2011·太平天国运动 ‎——‎ ‎ (2013·高考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晚清的现代化趋势和表现。‎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 ‎ ‎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历史解释 题干中“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思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哪些具有现代化的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 (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8‎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指导思想的演变。‎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史料实证 由史料“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到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得出“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的结论 历史解释 ‎“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说明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 ‎【解析】 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答案】 A ‎■练模拟———————————————————‎ ‎ 1.(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使这一基本态势发生重大改变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解析:选B。鸦片战争时期,地方督抚权力没有坐大,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体现地方督抚权力坐大,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和清末新政时期,地方势力已经崛起,故C、D项错误。‎ ‎2.同治中兴(1862年—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 第一 文祥(满洲人)、沈桂芬(汉族人)时代 同治初年 第二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 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 第三 孙毓汶(汉族人)、徐用仪(汉族人)时代 光绪十年至光绪廿一年 第四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 光绪廿一年至光绪廿四年 第五 刚毅(满洲人)、荣禄(满洲人)时代 光绪廿四年至今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 ‎ 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 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862年—1908年这一时间段,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在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期间,汉族官僚受到清王朝重视,故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派大臣,翁同龢等人属于保守派,‎ 8‎ 因此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D项是军机大臣实力变化的表现,不是军机大臣实力变化的背景,故D项错误。‎ ‎3.(2018·怀化高三期末)民国初年,有学者认为,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这一认识(  )‎ A.肯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为辛亥革命做了充足思想准备 C.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D.对思想启蒙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解析:选C。“肯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与材料中国革命“不是以共和思想挣来的”相矛盾,故A项错误;从“民国初年”可知材料是对辛亥革命作出的评价,故B项错误;抓住“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分析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抓住“人人脑中的皇帝未退位”可知,已经认识到思想启蒙的必要性,故D项错误。‎ ‎4.(2018·黑龙江、吉林八校高三联考)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  )‎ A.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B.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解析:选C。据材料“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清朝危在旦夕”可知该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 A.主张均分产品 B.达到军事全盛 C.调整经济政策 D.开始封王建制 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C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 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 8‎ 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3.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理由:(1)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2)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阻断了中国近代化 理由:(1)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2)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选A。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资政新篇》具有近代化的因素,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地区的经济起到了破坏作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正确。‎ ‎4.(2018·安徽皖智教育高三联考)普拉特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两个国家的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为(  )‎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配合清军镇压武昌起义 解析:选B。据材料“两个国家的内战”“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得出中美内战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期间英国权衡利弊介入中国内战即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故B项正确。‎ ‎5.(2018·南宁高三摸底)政治因素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 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 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 解析:选D。服饰、发辫“复中原古制”,不能反映政权的性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一切依旧回归清王朝的统治,并未引发剧变,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其名表明运动的倡导者希望创建人间天国的美好理想,非改朝换代的工具,故C项错误;服饰发辫的变革,是从外在的方面显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故D项正确。‎ ‎6.(2018·怀化高三期中)《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8‎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了五权分立,故A项正确。‎ ‎7.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 解析:选C。革命派掌握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放弃帝制,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说明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 这表明(  )‎ 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 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 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解析:选A。材料中“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因为我国当时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时君主专制统治已结束,故C项错误;革命派遵循了三权分立原则,故D项错误。‎ ‎9.(2018·九江十校高三联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 ‎ 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解析:选A。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阴谋篡夺革命果实,故修改约法内容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 ‎10.《临时约法》没有给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等权力。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则处于被监督的地位,地位极不稳固。这说明《临时约法》(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制衡 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 ‎ D.制定的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给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等权力”可知,没有说明三权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则处于被监督的地位,地位极不稳固”可知,这两种权力的制约是不平衡的,所以无法有效制约,故B项正确;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不能得出是否主权在民,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形式,不能仅仅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来归纳,对袁权力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责任内阁上,故D项错误。‎ 8‎ ‎11.(2018·汕头高三质检)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  )‎ 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A项错误;从材料“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可以看出孙中山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信息说明孙中山反对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12.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B.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 C.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解析:选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A项“已深入人心”表达夸大其效果,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可知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故B项正确;据材料“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可知,此则材料与民主革命的前途无关,故C项错误;宋教仁案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线,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发生于1915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于是,1688年的英国人,采取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议会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8‎ ‎——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的含义及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观点的历史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光荣革命”方式的异同。‎ 解析 (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可得出“光荣革命”指代非暴力革命;第二小问本质,“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由人治转为法治,议会至上,法律至上。 (2)根据材料二“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可得出革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血腥动荡;根据材料二“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可得出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构成了共和国的宪法精神。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得,相同点,二者既然都属于“光荣革命”非暴力手段,那就都存在革命力量与封建守旧力量的妥协;不同点,英国是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的主权,而中国是直接逼迫清帝退位,取消王权。‎ 答案 (1)含义:非暴力的革命(不流血的革命)。‎ 本质:依法治国。(或答“法律至上”)‎ ‎(2)依据:没有大的血腥和动荡而实现了革命的目的(政权的和平过渡);两种宪法精神的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 ‎(3) 异:中国,皇帝颁布“逊位诏书”,自我终结帝制;英国,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把国王赶下台。‎ 同:革命力量与封建势力妥协,采取和平方式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1928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给了北洋军阀。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 ‎——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找出材料中的观点。材料“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表明作者主张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其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赞成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反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再次,根据所学,引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最后,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的总结。如民国初年宪政的失败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的,不能把责任简单归结为北洋系。‎ 答案 示例一 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 理由: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8‎ 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理由: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