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 MB
  • 2021-05-13 发布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五第34讲蒙昧中的觉醒及神权下的自我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4讲 蒙昧中的觉醒及神权下的自我 ‎【时空坐标】‎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两大阶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四大标志: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兴起);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顶峰)。‎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蒙昧中的觉醒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c ‎2.神权下的自我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2)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 b b c ‎(2016·4月,16)考查薄伽丘的《十日谈》‎ ‎(2015·10月,18)考查《哈姆雷特》‎ ‎(2017·4月,18)考查人文主义含义 ‎(2016·10月,34题第二问)考查宗教改革的贡献和人文主义诉求 ‎4次1考 ‎4次2考 ‎4次1考 考点一 蒙昧中的觉醒 ‎[梳理·基础知识]‎ 一、(加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c+)‎ 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二、(加试)智者的启蒙 ‎1.背景 ‎(1)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15‎ ‎(2)经济: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展。‎ ‎(3)思想:平民地位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 ‎2.内容:重点探讨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5.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三、(加试)苏格拉底的智慧 ‎1.基本主张 ‎(1)道德: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强调“美德即知识”。‎ ‎(2)理性: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提出“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2.影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史论要点]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道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人的理性和教育。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重视道德的修养,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他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相反是对这一观点的完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文主义精神。‎ 四、(加试)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1.时间及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芝诺、西塞罗、塞内卡。‎ ‎2.主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 ‎3.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史论要点]‎ ‎ [突破·核心要点]‎ 15‎ 要点一 (加试)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的不存在。‎ ‎——普罗塔戈拉 ‎[读史用史] 史料一体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由神与自然界到人与社会。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 提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工商业经济繁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哲们的勇于探索。‎ 史料二 事物的好坏优劣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普罗塔戈拉 ‎[读史用史] 史料二反映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概述史料所述观点的价值及影响如何。‎ 提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将人置于社会的中心,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的尊严与权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要点二 (加试)苏格拉底的思想 史料一 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即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也不会有智慧。‎ ‎[读史用史] 史料一信息表明苏格拉底的主张是“美德即知识”,善是美德的核心和人的内在灵魂,需要通过教育认识自己。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提示:(1)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2)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史料二 《真理和自由的殉道者》(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15‎ ‎[识图解史] 针对雅典世风日下,苏格拉底经常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公元前399年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在临刑前克里托劝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说:“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体现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捍卫人的理性尊严和思想自由的精神。联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贡献。‎ 提示:“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追求知识才能产生美德,有了理性才能产生尊严。‎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加试)对比考查东西方思想先哲 ‎(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错误;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练1 (加试)情景考查希腊人文主义的滥觞 ‎(2017·课标全国Ⅰ,32改编)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因神话削弱了民主进程 解析 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所以古希腊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雅典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也说明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久远的传统的宗教神话之中,B项正确。‎ 答案 B 练2 (加试)史料考查对智者学派观点的认识 15‎ ‎(加试题)(2017·衢丽湖舟四地高三联考)普罗塔戈拉认 为,任何人或社会都不能确立一种所有社会成员都赞同的绝对公平。无论一个社会把哪种法律视做公正,也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这一观点(  )‎ A.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是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C.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D.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解析 “不能……绝对公平”,“仅仅是对该社会而言”可判断智者学派观点倾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故选D项。‎ 答案 D 练3 (加试)考查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体现了(  )‎ 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解析 智者运动强调人的自我感觉,苏格拉底强调“知德合一”,注重理性。‎ 答案 D 考点二 神权下的自我 ‎[梳理·基础知识]‎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b)‎ 初期 ‎“三杰”‎ 代表 作品 思想内容概括 但丁 ‎《神曲》‎ 赞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彼特 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十日 谈》‎ 讴歌人性,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15‎ 思想共性:以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为表现形式的人文主义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b)‎ ‎1.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2.《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名代表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人间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知识拓展] 薄伽丘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本能,而莎士比亚则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了文艺复兴逐渐由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二者的共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赞美人的力量和智慧,强调以人为中心,否定神的权威。‎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b)‎ 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崇尚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世的幸福。主要诉求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四、(加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c+)‎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2)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思想解放;(3)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 发源地 及开展 范围 从意大利兴起,主要在思想领域进行,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 从德意志开始的一场社会思想政治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斗争形式 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 借助宗教外衣的掩盖 斗争矛头 基督教神权 教会特权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内容 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与上帝直接对话 影响 冲击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知识拓展】 马丁·路德的主张 ‎(1)“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2)《圣经》至上,代表着理性、思想自由;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3)思想自由: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含义 史料 中世纪圣母与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笔下的圣母 ‎[识图解史] 图一是中世纪的圣母画像。图二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图示中的圣母像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不同思想内涵?‎ 提示:图示显示前者僵硬呆板,后者体现人世间亲情。前者反映了对人性的压抑,后者人文精神跃然纸上。‎ 要点二 (加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史料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读史用史] (1)史料中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主张“因信称义”,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2)有人说:“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形式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二者都否定了宗教信仰。”请据此进行评论。‎ 提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及其宗教思想,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叛;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提示: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15‎ ‎[精练·选考题组]‎ ‎【例1】 再现历史场景考查文艺复兴的兴起 ‎(2017·浙江4月选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士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这类学校兴起于(  )‎ A.古罗马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解析 教育内容古典学、历史,以及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与生活品质有关的内容,这体现人文主义思潮,故B项正确。‎ 答案 B 练1 史料考查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含义 ‎(2016·4月浙江选考)薄伽丘的《十日谈》因充满“可怕的人欲”而为教会所不容,该书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  )‎ A.批判古典主义 B.追求伦理道德 C.讴歌自然的人性 D.反对专制王权 解析 《十日谈》是文学家薄伽丘的作品。通过故事的讲述,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强调人的个性,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练2 交叉联考罗马法与文艺复兴 ‎(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罗马法因其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曾在哪两个时期两度掀起热潮(  )‎ A.中世纪、文艺复兴 B.中世纪、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解析 罗马法复兴(Revivai of Roman Law)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开展的研究和学习罗马法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故选A项。‎ 答案 A ‎【例2】 (加试)史料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15‎ 西方某著名人物曾发表演说:“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据此判断,该演说者最有可能是(  )‎ A.罗马教皇朱理二世 B.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C.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D.建筑师布鲁内列斯齐 解析 据材料可以判断这是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的言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不是宗教改革家,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家,故B项正确;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故C项错误;布鲁内列斯齐是建筑师,故D项错误。‎ 答案 B 练3 (加试)考查宗教改革的内容核心 ‎(2017·海南高考改编)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影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5·9月浙江选考调研)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作品肯定了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A.《神曲》 B.《哲学通信》‎ C.《十日谈》 D.《哈姆雷特》‎ 解析 肯定了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十日谈》是文艺复兴初期最具代表性作品。故选C项。‎ 答案 C ‎2.(2015·浙江学考)‎ 15‎ 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具有“古代的复兴”、“个人的完善”和“世俗化”三个突出特征。这一重大事件是指(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 综合考虑材料三层意思即可。‎ 答案 B ‎3.(2017·嘉兴3月测试)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率先打破了中世纪的迷雾。“三杰”指的是(  )‎ A.莎士比亚 薄伽丘 达·芬奇 B.薄伽丘 彼特拉克 莎士比亚 C.彼特拉克 薄伽丘 马丁·路德 D.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解析 根据所学,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 D ‎4.(2017·衢丽湖舟四地高三联考)“这一则则故事成了俗世的镜面,有鲜花着锦,也有柴米油盐。……他以尖锐的矛头挑战神权,直指‘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规虚伪和反人性。”这里的“他”指的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解析 “一则则故事……直指反人性”可知“他”的作品为《十日谈》,故选C项。‎ 答案 C ‎5.(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彼特拉克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这说明他(  )‎ A.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维 B.有意恢复被湮没的人性 C.彻底否定了神的存在 D.崇尚古代希腊罗马制度 解析 肯定人的理性思维,注重理性的是苏格拉底,故A项错误;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表明彼特拉克有意恢复被埋没的人性,故B项正确;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不是彻底否定神的存在,故C项错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5‎ ‎6.(2017·宁波3月模拟)“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此时……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诚然,同一个人经常有着两种观念。”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 A.古希腊后期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前期 D.启蒙运动前期 解析 材料对“从前”和“此时”的对比体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变化。故选C项。‎ 答案 C ‎7.(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和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这段话所体现的主流思潮,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事件中(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伟大”,“试图努力获得荣耀”等信息可知该事件为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 B ‎8.(2017·绿色评价联盟模拟)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追求思想自由 D.提倡主权在民 解析 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文主义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文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时期提倡主权在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9.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15‎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中世纪所谓“圣像图”绘画有着明显的区别。文艺复兴主张人性,重视人的价值,这在绘画方面的体现就是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答案 A ‎10.(加试题)(2017·绍兴3月模拟)学者指出:改革者原本决心重建一统教会的权威,其实却反使基督教世界分裂为互相争战的各个教派,也使得政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意料不到的变革。可见,他认为宗教改革(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削弱了教会神权统治的力量和权威 C.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D.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 材料中“其实反使……”代表了学者的核心观点。‎ 答案 B ‎11.(加试题)(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 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B.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 C.公元14世纪至公元17世纪 D.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 解析 根据“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可知是文艺复兴后出现的现象,由此可以判断时间坐标应在14世纪至17世纪之间,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加试题)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  )‎ A.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确立了民主原则 C.彰显了道德的价值 D.树立了人的尊严 15‎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古希腊时期还没有基督教,排除A;雅典民主制是智者运动出现的背景,排除B;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注重实利,排除C。‎ 答案 D ‎13.(加试题)下图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 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雕塑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解析 观察图片可以得出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众神的人格化,它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 B ‎14.(加试题)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如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的贡献最主要的是(  )‎ A.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B.重视神灵与权威人士 C.“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D.为人类勾画出美好的政治蓝图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首先否定A、B两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罗马法学家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也符合古希腊另两个学派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答案 C ‎15.(加试题)(2016·绍兴高二期末)“宗教改革的遗产是多方面的,它引发了不同教义间的冲突和互不相容,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解体,迫使各宗教派别认识到任何一种教派要获得垄断地位是不可能的,因此各教派也都逐步学会了宽容……当然这一过程进展得很慢也很艰难,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作者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肯定人的价值、地位 15‎ C.使各教派认识到宽容的必要 D.解放宗教束缚中的人 解析 作者思想主旨是宗教改革引起不同教义间的冲突,但客观上让各教派学会了宽容。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2016·9月金华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尤其是 商人们产生一种欲望,即除了财富上的满足之外,会去追求另一种满足,即精神上的满足……意大利拥有古代罗马的一切,却唯独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古罗马的文化——没有它的雕塑、绘画、建筑、诗歌、哲学、戏剧等等!于是,人们开始追思古代的文化了,这样,就引发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最后,17世纪对宋明理学的反叛,传统经学研究以语文学、历史学为进路,严格强调考证的重要性的新方法,在最近300年来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可称作第四次文艺复兴。‎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有利条件,并概述“精神上的满足”的深刻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把“宋代的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称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写出“17世纪对宋明理学的反叛”中的三位重要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共同观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涵是指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追求世俗人生的幸福、快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先秦儒学基础上三教合一,形成了新儒学,重新成为统治思想,因此也可以称为“文艺复兴”;第二小问,根据17世纪可知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 15‎ 答案 (1)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内涵: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2)理由:理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基础上,融合了佛道教义而形成的新儒学。理学的出现,逐渐压倒佛教和道教,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统治思想。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观点:批判君主专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