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6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b
c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c
(2016·4月,28)考查1913~1939年美、德、英、苏经济的发展
(2016·10月,30)综合考查二战前苏联经济的建设成就
4次2考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梳理·基础知识]
一、(加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
1.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大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2.影响
(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15
(2)消极: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史论要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二、(加试)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影响
(1)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微点拨]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加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王斯德
[读史用史] 史料主张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要求看到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
15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提示: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要点二 (加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史料
[识图解史] 图示显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加试)数据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2016·温州3月选考模拟)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1913~1925年世界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年为100)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世界
100
93.6
121.6
欧洲
100
77.3
103.5
俄国/苏俄/苏联
100
12.8
70.1
美国
100
122.2
148.0
世界其他地区
100
109.5
138.1
A.一战严重破坏了各交战国经济
B.美国经济实力因一战超过欧洲
C.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制造业复苏
15
D.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制造业恢复
解析 图示中美国数据1920年高于1913年,A项不准确;B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二战后的事情;苏俄经济1925年迅速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故选D项。
答案 D
练1 (加试)设置情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15·浙江会考)在苏俄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材料主旨反映苏俄“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 B
练2 (加试)史料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改编)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材料强调“特殊”及“客观历史阶段”,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改革
[梳理·基础知识]
一、(加试)“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1.表现
(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也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农业全盘集体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需求;苏联开始出现粮食收购危机,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5
2.成就
(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影响
(1)积极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史论要点]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制约着苏联经济发展。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加试)戈尔巴乔夫改革(c+)
1.内容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2)政治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危害)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②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危害)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危害)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结果: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15
(2)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3)“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4)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易错易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得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加试)斯大林模式
史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
全盘集体化问题》
[读史用史]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提示: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史料二 (2017·课标全国Ⅰ,34改编)苏联时期的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识图解史] 图示反映了西方国家听到“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时惊慌失措的局面。该漫画应该发表于什么时期?如何理解西方国家首脑的反应,苏联其时的体制因素是什么?
提示:美苏“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点二 (加试)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一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15
[读史用史] 史料中“肿瘤”指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据此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严重问题。
提示: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读史用史] 结合图示内涵,简述上述史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提示:(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加试)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2017·嘉兴3月测试)20世纪30年代的头五年,苏联在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与苏联建交的热潮。这一现象( )
A.反映出苏联发展模式及广阔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吸引
B.说明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苏联开始得到各国认可
C.证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正确选择
D.反映出欧美各国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下积极谋求集体安全
解析 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苏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广阔,故A项正确;第二大工业强国应为斯大林模式形成后,故B项错误;事实证明斯大林模式自身存在许多缺陷,故C项错误;这一建交热潮主要源于经济利益,而非集体安全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 A
练1 (加试)史料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7·温州中学3月模拟)
15
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民主化”、“公开性”等“新思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导致苏联走向解体。故选B项。
答案 B
练2 (加试)数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6·杭州高二期末)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
解析 1928~1937年正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故选C。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加试题)下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5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解析 从材料“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和图片“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加试题)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故选B。
答案 B
3.(加试题)(2016·9月台州质量评估)列宁和邓小平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以下选项中能体现他们的共识的有( )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建立经济特区 ③主张吸引外资 ④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建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其他都是二人的共识。
答案 B
4.(加试题)(2017·台州中学高三统练)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5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材料“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即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相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加试题)(2016·湖州高一期末)1920年苏俄奥格涅茨省的一位农民在信中写道,“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针对这一状况,苏维埃政府( )
A.将所有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B.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C.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在农村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解析 材料体现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为此苏维埃政府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6.(加试题)要上网搜索下图的相关历史信息,键入的有效“关键词”应该是(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由图片上“粮食税”可知与新经济政策有关。
答案 B
7.(加试题)(2016·绍兴一中高二期末)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时间
大事
15
1921年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
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1928年
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
苏联宣布停止新经济政策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B.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
C.个人崇拜盛行
D.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解析 图表显示1929年停止新经济政策,而此前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五”计划都已开始实施。可判断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冲突。故选B项。
答案 B
8.(加试题)(2016·宁波九校联考)斯大林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变成金属的国家,汽车化的国家,拖拉机化的国家。”因为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的是( )
A.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取代新经济政策
B.用市场经济取代指令性计划
C.用社会主义工业化取代农业集体化
D.用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和农业
解析 材料“金属国家”“汽车化”等信息显示苏联的工业化正在进行,而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就是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故选A项。
答案 A
9.(加试题)(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15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析 B、C、D项都不符合史实,错误。
答案 A
10.(加试题)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同类史实的记忆、理解与辨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采取的措施,①②③符合题意。而④与题意不符,“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推行的措施。故选A。
答案 A
11.(加试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B.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
C.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未取得进展的情况下,转向政治领域。
答案 B
12.(加试题)下图为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出现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片面发展轻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
15
D.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解析 从图表中可知,该图表反映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B两项没有完整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而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答案 D
13.(加试题)(2016·湖州高二期末)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加速发展战略” B.“更新联盟”的政治构想
C.重视科技的作用 D.“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史料体现西方“和平演变”对苏联改革的影响。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就是受其影响,从而使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故选D项。
答案 D
14.(加试题)(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
B.都是减少国家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答案 A
15.(加试题)(2017·绿色评价联盟模拟)下图所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
①A段中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②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经济改革推动A段苏联粮食产量增长 ③B段中国粮食产量大增缘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④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B段苏联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解析 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粮食产量下降,故①正确;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农业中,推动A段苏联粮食产量增长,故②错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B段中国粮食产量大增,故③正确;80年代苏联改革失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B段苏联粮食产量下降,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加试题)(2017·衢丽湖舟四地高三联考)201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影响了俄国革命的进程,为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指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策略原则。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列宁曾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喘息时机”,同时认为人们应该在这段时间里“认真地、长长地吸一口气”。关于新经济政策,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维埃政权遇到“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下被迫实施的政策。②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摘自[英]杰弗里·霍斯金《俄罗斯史》等
(1)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思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思想。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
答案 (1)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它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2)侧重解读①三年国内战争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导致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侧重解读②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如实行粮食税、自由贸易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5
(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5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2021-05-132页
-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2021-05-134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03天 城市内部空间2021-05-135页
-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2021-05-1315页
- 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高考易错题2021-05-137页
- 新课标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适用22021-05-1319页
- 高中数学高考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2021-05-135页
-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技巧方法总结高考2021-05-1318页
- 2013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单元检测 2021-05-136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2021-05-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