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9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2.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3.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秦汉:国家实现大一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
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出现。
[巧思妙记]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
16
1.宋朝以前的城市
(1)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市场的特点
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宋朝时期的城市
(1)功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市场特点: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2.地位: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自然经济仍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3.阻碍因素
(1)自然经济的抵制。
(2)官府的沉重剥削。
(3)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
(4)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萌芽
四、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些松动。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3.评价
16
(1)积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2)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海禁政策
1.含义:指明清两代规定严禁人民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的政策。
2.原因
(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的影响。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根本原因)。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评价
(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精微点拨] “海禁”≠“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16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6)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7)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
2.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到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1.宋代的商业城市
16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宋代市的特点,这是高考的重点。
命题角度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唐宋时期市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2.明清商帮——淮扬盐商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习俗的联动。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不
同
点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
同
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2.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6
史料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高考的重点。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商人营商致富动机的成因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2.“海禁”政策下的“百货不通”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书》
发现问题 “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的贫困化。
命题角度 如何评价“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社会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24
全国Ⅲ,25、26
2016
全国Ⅱ,26
16
2015
全国Ⅱ,27
2014
全国Ⅰ,27
全国Ⅱ,26
2013
全国Ⅱ,26
其它
无考题
1.命题点: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环境因素
(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2.命题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富足
(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16
3.命题点:唐代的土地占有情况
(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没有体现均田制的破坏程度,故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4.命题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调整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朝时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明代迁都北京的影响
(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16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1.命题点:社会环境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2017·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7)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用谷帛代替铜钱进行商品交换,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不发达,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三国时期,当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金属货币价值不稳定,故商品交换以物易物,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导致五铢钱贬值,不适应商品交换需要,故五铢钱贬值不是导致材料中以谷帛进行交换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政府提倡实物交易是材料现象,而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封建社会后期商品流通的扩大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28)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答案 A
16
解析 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明代社会居民身份结构的变化
(2016·合肥三模,26)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
解析 按照图片所示,当地工场工人占到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是不能表明其在当时“开始”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历史比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
(2017·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6)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 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实行摊丁入亩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B
16
解析 清前期耕地面积仅增加1.5亿亩,而人口却增加5倍多,显然开垦的耕地无法承担如此多增加的人口,故A项错误;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使得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代实行的税收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无法解释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原因,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清代海禁政策的调整
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政策,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明确数据说明收入的多少,故C项错误;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不能否定既定的政策,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赣州高三摸底,25)管仲被称为“商业经济的鼻祖”。他主张:“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下列选项最接近材料观点的是( )
A.“寓税于价” B.“俭则伤事”
C.工商皆本 D.统制经济
答案 B
解析 “寓税于价”是指通过对百姓的必需品加税销售,以达到不加新税而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可知管仲鼓励富人的消费以保证穷人有工作可做,这与“俭则伤事”相近,故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工商业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丹砂之穴不塞”可知管仲主张国家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并不主张统制经济,故D项错误。
2.(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25)《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6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2017·威海高三期末,6)《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种植五谷、树桑、种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4.(2017·常德二模,27)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这反映出唐朝(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
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答案 B
解析 唐朝时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到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D项错误。
5.(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26)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以获悉( )
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
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
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
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
答案 D
16
解析 据材料可得草市突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限制,不是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江淮草市设在临近富室大户居住地,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政府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唐后期已有草市,并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
6.(2017·云南二模,2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
A.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
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
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答案 C
解析 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现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饮食习惯,故D项错误。
7.(2017·深圳二模,27)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 )
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
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
答案 C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明初政府设官校勘度量衡和核定物价,加强对商业秩序的管理,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26)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
A.商品经济的活跃
B.土地兼并的炽烈
C.重农抑商的放松
D.重利风气的盛行
答案 A
16
解析 材料问的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直接影响,土地兼并的炽烈说的是农业方面的影响,商业政策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业,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的放松导致“恤商”之法的制定,而不是“恤商”之法导致重农抑商的放松,故C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直接影响,重利风气的盛行应该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故D项错误。
9.(2017·郴州二模,7)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
B.徽商追求虚荣
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
D.政府抑商
答案 D
解析 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徽商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10.(2017·唐山三模,25)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答案 B
解析 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趋于消失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是由士大夫把持,开始是禁止商人考试的,故D项错误。
11.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 A
16
解析 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抛弃学而优则仕与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山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故C项错误;清雍正帝强调“工贾皆其末也”,商人的地位没有“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
12.(2018·乐山一模,27)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答案 C
解析 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清朝国民自大心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C项正确;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中西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的总称,它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清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
——婺源《敦煌洪氏统宗谱》卷59
材料二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席丰履厚,闾里相望。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
——民国《歙县志》《舆地志·风土》卷1
材料三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2 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等等。……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
——摘编自卞利《无徽不成镇》
1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婺源徽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的商业地位,并据徽商资本的流向指出其本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徽商对扬州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徽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案 (1)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外出经商的习俗;科举仕途的艰难;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地位:控制全国的盐业;几乎操纵全国金融。本质:封建商帮。
(3)贡献:大量的徽商落户在扬州;推动扬州城市建设;发展扬州学术文化事业;促进扬州经济的繁荣。
(4)关系:相互促进。
14.(2018·荆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宝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
答案 (1)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2)影响: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2021-05-132页
-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2021-05-134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03天 城市内部空间2021-05-135页
-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2021-05-1315页
- 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高考易错题2021-05-137页
- 新课标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适用22021-05-1319页
- 高中数学高考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2021-05-135页
-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技巧方法总结高考2021-05-1318页
- 2013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单元检测 2021-05-136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2021-05-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