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5课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 动能、动能定理的理解
a.速度、合力与动能的关系
(1)(2017淮安模拟,6分)关于物体的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速度变化,其动能一定变化
B.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其动能一定变化
C.物体的动能变化,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动能一定变化也越大
答案:C
解析:若速度的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则其动能不变化,故A项错误。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只要速度大小不变,其动能就不变化,如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但速度大小始终不变,动能不变,故B项错误。物体动能变化,其速度一定发生变化,故运动状态改变,故C项正确。例如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经过同一点(非最高点)时的速度变化量要大于其到达最高点的速度变化量,但在该点时的动能变化量为0,小于从该点到达最高点时的动能变化量,故D项错误。
b.合力做功对动能的影响
(2)(2018汇编,6分)下列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具有动能是由于力对物体做了功
B.物体在合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动能在一段过程中变化量一定不为零
C.在某个过程中,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绝对值之和
D.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为零
答案:D
解析:物体运动就会有动能,与有无外力做功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上升和下降阶段经过同一位置时动能相等,动能在这段过程中的变化量为零,故B项错误。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代数和,故C项错误。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则合力不做功,物体动能变化量为零,故D项正确。
6
2.动能定理的应用
a.利用动能定理求直线运动中的各类参数
(3)(多选)(2016浙江理综,6分)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量为m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sin 37°=0.6,cos 37°=0.8)。则( )
A.动摩擦因数μ=
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
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
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g
答案:AB
解析:作出滑道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从A处到C处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mgsin θ1-μmgcos θ1)+(mgsin θ2-μmgcos θ2)=0,解得μ=,故A项正确。到B处时载人滑草车速度最大,从A处到B处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mgsin θ1-μmgcos θ1)=mv,解得vm=,故B项正确。从A处到C处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2mgh,故C项错误。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a==g,故D项错误。
b.动能定理在平抛、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4)(2015全国Ⅰ,6分)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6
A.W=mgR,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
B.W>mgR,质点不能到达Q点
C.W=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D.W<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答案:C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得P点动能EkP=mgR,经过N点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4mg-mg=m,所以N点动能为EkN=,从P点到N点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W=-mgR,即克服摩擦力做功W=。质点运动过程,半径方向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即FN-mgcos θ=ma=m(θ为半径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根据左右对称,在同一高度处,由于摩擦力做功导致在右边圆形轨道中的速度变小,轨道弹力变小,滑动摩擦力Ff=μFN变小,所以摩擦力做功变小,从N到Q,根据动能定理,Q点动能EkQ=-mgR-W′=-W′,由于W′<,所以Q点速度仍然没有减小到0,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故C项正确,A项、B项、D项均错误。
c.多过程中的动能定理
(5)(2016全国Ⅰ,18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取sin 37°=,cos 37°=)
①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
②求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③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R、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的质量。
6
答案: ①2(4分) ②mgR(6分) ③(5分) m(3分)
解析:①根据题意知,B、C之间的距离l为
l=7R-2R(1分)
设P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B,根据动能定理有
mglsin 37°-μmglcos 37°=mv(2分)
联立解得vB=2(1分)
②P到达E点时速度为零,设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BE=x,P由B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mgxsin 37°-μmgxcos 37°-Ep=0-mv(2分)
E、F之间的距离l1为
l1=4R-2R+x(1分)
P到达E点后反弹,从E点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Ep-mgl1sin 37°-μmgl1cos 37°=0(2分)
联立解得x=R
Ep=mgR(1分)
③设改变后P的质量为m1,D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x1和竖直距离y1分别为
x1=R-Rsin 37°(1分)
y1=R+R+Rcos 37°(1分)
设P在D点的速度为vD,由D点运动到G点的时间为t。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y1=gt2(1分)
x1=vDt(1分)
联立解得
vD=(1分)
设P在C点速度的大小为vC,在P由C运动到D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m1g(R+Rcos 37°)=m1v-m1v(1分)
P由E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同理,根据动能定理有
6
Ep-m1g(x+5R)sin 37°-μm1g(x+5R)cos 37°=m1v(1分)
联立解得
m1=m(1分)
3.动能定理与图像结合分析问题
a.动能定理与v-t图像结合分析问题
(6)(2017吉林二模,6分)A、B两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受到大小相同的水平力F的作用,各自从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0,撤去作用在A物体上的外力F;经过时间4t0,撤去作用在B物体上的外力F。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A、B两物体( )
A.A、B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5
B.A、B两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之比为2∶1
C.在0~2t0时间间隔内,合外力对A、B两物体做功之比为5∶3
D.在0~4t0时间间隔内,水平力F对A、B两物体做功之比为2∶1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A物体在力F和滑动摩擦力作用下运动,力F作用时间t0,故F作用的位移s1=×2v0t0=v0t0,滑动摩擦力f1作用全过程,全过程的位移s′1=×2v0·3t0=3v0t0。根据动能定理可得Fs1-f1s′1=0,解得=3f1。同理可得F与B所受滑动摩擦力f2的关系为F=f2,故=。在减速运动过程中,由滑动摩擦力提供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故有=,可得==,故A项错误。根据减速运动过程中由滑动摩擦力提供加速度,对A有a′A===μ1g=,对B有a′B===μ2g=,二式联立得μ1=μ2,故B项错误。0~2t0时间内,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合力做功之比等于末动能之比,即m1v∶m2v=5∶3,故C项正确。根据功的公式可知W=FL,则F做功之比为W1∶W2=Ft0∶F×4t0=1∶2,故D项错误。
b.动能定理与F-x图像结合分析问题
(7)(2016浙江学业考试,13分)如图(a)所示,长为4 m的水平轨道AB与半径为R=0.6 m的竖直半圆弧轨道BC在B处相连接,有一质量为1 kg的滑块(大小不计),从A处由静止开始受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F的大小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滑块与AB间动摩擦因数为0.25,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未知,取g=10 m/s2。求:
6
①滑块到达B处时的速度大小;
②滑块在水平轨道AB上运动前2 m过程中所需的时间;
③若滑块到达B点时撤去力F,滑块沿半圆弧轨道内侧上滑,并恰好能达到最高点C,则滑块在半圆轨道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①2 m/s(3分) ② s(5分) ③5 J(5分)
解析:①滑块从A到B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F1x1-F2x2-μmgx=mv(2分)
解得vB=2 m/s(1分)
②前2 m滑块受到拉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1-μmg=ma1(2分)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x1=a1t(2分)
联立以上二式,解得t1= s(1分)
③滑块恰好能到达C点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m(2分)
滑块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W-mg·2R=mv-mv(2分)
联立以上二式,解得W=-5 J,即克服摩擦力做功为5 J(1分)
6
相关文档
- 高考备战冲刺指导高中数学必修15知2021-05-138页
- 2016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2021-05-1310页
- 河南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适应性考试2021-05-1315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 12021-05-132页
-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2021-05-134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03天 城市内部空间2021-05-135页
-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2021-05-1315页
- 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高考易错题2021-05-137页
- 新课标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适用22021-05-1319页
- 高中数学高考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2021-05-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