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二十 全国卷 15 分选考题突破
一、考情分析
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
年份·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选修一
汉武帝年号制
改革
(1)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
别。(6 分)
(2)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意义。(9 分)
选修三
中国共产党对
第二次世界大
战性质的认识
(1)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的不同认识。(4 分)
(2)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
认识的国际背景。(11 分)
2018·课标Ⅰ
选修四
华盛顿“中立
政策”和罗斯
福“睦邻政策”
(1)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
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 分)
(2)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
实质。(11 分)
选修一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
制改革
(1)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
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
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 分)2018·课标Ⅱ
选修三
中国与联合国
的创建
(1)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
的主要活动。(8 分)
(2)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2
事国的主要原因。(7 分)
选修四
明代三娘子的
历史功绩
(1)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
和平局面的原因。(8 分)
(2)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 分)
选修一
近代湖南保卫
局的创建
(1)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 分)
(2)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
机构有何不同。(7 分)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英、法对
德的经济封锁
(1)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 分)
(2)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 分)
2018·课标Ⅲ
选修四
“中兴之君”
唐宪宗
(1)概括唐宪宗评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 分)
(2)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
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 分)
选修一
新中国 20 世
纪 80 年代的
工资改革
(1)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
点。(8 分)
(2)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
义。(7 分)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的中美首
脑会晤
(1)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
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
其意义。(7 分)
(2)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
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 分)
2017·课标Ⅰ
选修四
中国古代贤人
季札
(1)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
因。(7 分)
(2)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
义。(8 分)
选修一
清末北京街道
管理改革
(1)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 分)
(2)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
及启示。(7 分)
2017·课标Ⅱ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 (1)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
3
战后的“欧洲
联邦”设想
背景。(6 分)
(2)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
因。(9 分)
选修四 颜回
(1)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
一的原因。(9 分)
(2)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
分)
选修一
隋代法律制度
改革
(1)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 分)
(2)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
分)
选修三
日本侵略口号
的变化
(1)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
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 分)
(2)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 分)
2017·课标Ⅲ
选修四
陈云的经济思
想
(1)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指出其形
成的时代背景。(8 分)
(2)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 分)
选修一
唐太宗谱牒改
革
(1)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 分)
(2)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 分)
选修三 越南战争
(1)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
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 分)
(2)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 分)
2016·课标Ⅰ
选修四
唐朝名将高仙
芝
(1)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
景。(9 分)
(2)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 分)
选修一
清政府军事改
革
(1)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
点。(9 分)
(2)简析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 分)
选修三
罗曼·曼兰的
反战活动
(1)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
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 分)
(2)说明罗曼·曼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
因。(10 分)
2016·课标Ⅱ
选修四 郑板桥的绘画 (1)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 分)
4
艺术 (2)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
景。(7 分)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庙
号改革
(1)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
分)
选修三
威尔逊的“十
四点”计划
(1)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
景。(8 分)
(2)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
的原因。(7 分)
2016·课标Ⅲ
选修四
蔡元培北京大
学校务改革
(1)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
革的原因。(4 分)
(2)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
价蔡元培的贡献。(11 分)
2.命题规律分析
(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选修
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
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
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
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
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
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
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
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
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
5
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
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答题思路]
把握动因特点→明确得失标准→把握评价原则。
第一步:把握动因特点:从时代发展、政治需要、民主愿望等方面思考改革的原因;从改革
步骤、指导思想、受益对象等方面思考其特点,如本题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 年”“1985
年”“改变平均主义”“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改变脑
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从方法步骤、原则、管理办法、倾斜对象等方面概括。
第二步:明确得失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
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
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第三步:把握评价原则:
(1)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如本题材料中“自 1956 年改革以
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是新一轮工资改革的历史条件;“中央决定于 1985 年
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体现出此次工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当时历史要求,它对社
会历史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是否得到维持。如本题,不能只关注工资改革提高了哪部分人的工资水平,更应从旧有体制
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认识其意义。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
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模拟练
(2018·安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
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
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由于
“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 1978 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
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6
20 世纪 50 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 60 周岁,女干部 55 周岁,女工人 50 周岁。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 55 周岁,女性 45 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
性必须达到 50 周岁,女性必须达到 45 周岁,20 世纪 70 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
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 30 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制制度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答案 (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
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
(2)特点: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
解析 (1)据材料“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
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
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加以回答即
可。(2)据材料“‘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20 世纪 70 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
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 30 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即可得出其特点所在。
三、《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
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
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
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
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
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
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
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
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答题思路]
(读)提取材料信息→(述)调动教材所学→(评)简析说明作用。
第一步:(读)提取材料信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本题考查的是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及其《开罗宣言》。
第二步:(述)调动教材所学。本选考模块相比其他两选考模块与教材结合十分紧密,因为命
7
题素材以教材所述基本史实为依托,所答问题要点,除了材料信息点外,很多还直接源于教
材所述。如本题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
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做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
供依据等方面回答。
第三步:(评)简析说明作用。即要在获取材料信息和对接所学知识基础上,要能客观全面地
分析史实的作用、意义等。如本题第(2)问“简析……”,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
位”、“中美双方同意”、对日本“军事管制”、“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美国主持”
等从中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美国主导等方面概括。
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
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
后东亚秩序。
模拟练
(2018·菏泽三模)【历史——选修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日本的侵略虽然对远东和苏联西
伯利亚形成威胁,但受制于国内外形势,为了避免卷入与日本的冲突,苏联实行了对华不干
涉政策。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苏联担心日本侵华成功后将矛头转向自己,从而使自己
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由此,苏联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旗帜鲜明地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
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侵略,给予了中国大量的积极的、有效的援助。1941 年,德
国在横扫西欧之后,矛头慢慢转向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开始与日本展开秘密谈判,
并最终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此后,苏联对华援助基本中止,中苏关系趋于冷淡。
——据吕厚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对华政策。
答案 (1)九一八事变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推行对华不干涉政策;七七事变后,为了防止
日本在侵华成功后北上,推行援华抗日政策。
苏德关系紧张后,为避免两线作战,与日本达成中立条约,对华关系趋冷。
(2)以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为宗旨;受国内外局势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
双重影响。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解题方法思路
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
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
8
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
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
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
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
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
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答题思路]
了解生活时代→明确身份称谓→认识活动影响。
第一步:了解生活时代。如本题,据“公元前 544 年,吴国”可知季札生活在春秋时期。了
解人物生活时代,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其活动的时代价值。
第二步:明确身份称号。如本题,“吴国公子”为其身份、“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为其称号。“儒者”尊季札为“贤人”,要从分析材料中季札的行为符合儒家思想的哪些原则
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第三步:认识活动影响。评价人物活动,需要注意:
(1)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
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标准。如本题从江南文化的地
位和认识方面进行分析。
(2)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
环境下,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如本
题第(2)问把“季札出使”结合材料信息“吴国”“中原诸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等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利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
同等方面回答。
(3)“就事论人”,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
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如本题应结合季札对各国“乐
舞与歌诗”的精通、“弃其室而耕”拒绝继承王位等史实来评价季札。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
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的文化认同。
模拟练
9
(2018·陕西黄陵中学二模)【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 王猛(325~375 年),字景略,汉族人,前秦的著名重臣。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
而隐于华山,“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前秦氏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
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时
前秦行胡汉分治,氐汉之间、氐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
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族、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
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
“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于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
关中”。376 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
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答案 (1)原因:王猛才学兵略出众,有经世之志;前秦君主苻坚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赏识和
重用王猛。若答出: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受到压制(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
取),同等计分。
(2)评价:在群雄竞争的形势下,王猛的治国举措卓有成效,壮大了前秦国力,为统一北方奠
定了基础;推行儒学教育,以才任官,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
“和夷狄”政策顺应了民族融合趋势,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1)从材料“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中可以分析
出答案。(2)从材料“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
族、匈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前
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
中可以得出答案。
1.(2018·揭阳二模)(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180~公元前 157 年在位),是汉高祖刘邦之庶子,初为代王,惠
帝死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为帝。文帝作为长年在外的藩王,在朝廷一无威信,二无
心腹,一大批跟随高祖打天下的元勋功臣还在台上,他只有小心谨慎,以求地位的稳固,奉
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甚至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还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
10
示范。文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田租降至三十税一,后又干脆全免。他还松弛山林川泽
之禁,赈贷鳏寡孤独,救济穷困老弱。
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开创了察举制度,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
皇帝,文帝却始终委以重任。法律方面,文帝即位后废除了“诽谤妖言法”和“相坐法”,还
废除了由来已久的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文帝时期政治的宽厚,得益者首先是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如黄头郎邓通,因得文帝宠
爱,占有蜀郡严道的铜山铸钱,富可敌国,有“邓氏钱,半天下”之称。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文帝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8 分)
答案 (1)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农民战争破坏后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不堪;黄老之学倡
导无为而治;文帝原为藩王缺乏个人威信。
(2)推动汉初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开文景之治的先声;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善于纳谏有
助政治清明;废除肉刑体现文明开化;无为而治导致地方王国和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
2.(2018·会宁模考)(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
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公元 590 年,隋文帝下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
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
(mǐn,怜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
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隋书·高祖纪》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府兵制改革的意义。(8 分)
答案 (1)措施:军户编入民户,改属州县管辖;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兵农进一步结合;废除
部分地区的军府。
(2)意义:①兵民合一,大大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②彻底结束了鲜卑
族人服兵役的专利,有助于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③寓兵于农,有利于军队稳定和节省军费
开支;④有助于消除军人特权,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
3.(2018·济南市二模)(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而在同一年的早些时候,4 月 1 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
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
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
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
11
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
于毁灭。”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
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
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
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指
定的和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
局。——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 20 世纪
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人“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8
分)
答案 (1)矛盾心理: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
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
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引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
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2018·濮阳二模)(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0 年 2 月,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地区雷甘,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其
后不顾非洲国家的反对和美国的掣肘,于 1960 年 4 月 12 日和 1961 年 4 月接连不断地进行核
试验,1962 年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运载工具,使法国的独立核力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具
有实际打击的能力。与此同时,法国坚决禁止美国核武器进入法国部署,要求美国撤走战略
轰炸机。1966 年 2 月 21 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
织。3 月 10 日和 29 日,法国外交部向北约 14 个成员国政府提交备忘录,要求北约指挥机构,
盟国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撤离法国。29 日的备忘录还规定:欧洲盟军司令部和中欧司令部的
总部应在 1967 年 4 月 1 日前迁出法国领土;驻欧美军参谋部和美国陆军、空军各种设施的搬
迁工作一般亦应在同一期限内完成。——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
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9 分)
答案 (1)原因:战后经济实力增强;摆脱美国核保护的需要;有效地自我保护的需要。
(2)原因:北约的国际保障作用已发生变化;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的要求;争取法国在国
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发言权的需要。影响:保证了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推行;冲击了美
苏两极格局。
12
5.(2018·郴州模考)(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恽铁樵(1878~1935 年),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直到 43 岁以
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 14 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 10 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
撰著医书 20 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具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发
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系,
首先要发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
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
他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恽铁樵关于中医的基本观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恽铁樵医学主张形成的原因。(8 分)
答案 (1)观点:①中西医的基础与理论不同,各有所长;②中医发展要吸收西医长处,用科
学方法发展中医,增强疗效;③反对废除中医,反对全盘西化。
(2)原因:①近代以来西学传播,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发展;②恽铁樵长期从事教育与编译工
作;③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积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研究与实践;④民国建立后,国内出现
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倾向。
6.(2018·宜春六校联考)(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2 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
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
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
创始人和统率洋务运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
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 1876 年中英《烟台
条约》、1885 年中日《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 年《马关条约》、1896 年《胶澳租借
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 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
“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7 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8 分)
答案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
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洋务运动开展推
动了中国近代化。
(2)理解:①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
保证自强运动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②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
13
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