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卷答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D C B C D A A D A B ‎24. 【解析】 考点:史学理论。 ‎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 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25.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A、C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26.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27.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清代小说兴盛的背景。依据基础知识可直接作答。A与史实不符,B与材料无关,D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体现了爱好小说者甚众,与“价值观”的整合无关)。‎ ‎28.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戏曲。 能力:常识。 ‎ 本题分析: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 ‎29.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我是全天下主宰,“天下观”),转向近代外交(国与国外交,“国家观”)。‎ ‎30. 【解析】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 ‎ 能力:基本史实,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还是有意保护“物权”的);“未得肯定”与“阻止”含义不同,排除B(况且仅是“减租”而不是“抗租”);C项与材料及史实无关。‎ ‎31. 【解析】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本题分析:“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排除B。CD与材料无关。‎ ‎32. 【解析】 考点: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 解题关键:辩护人打动陪审团,说明辩护人得到了多数票支持。常识:雅典陪审法庭中的陪审团投票,以多数原则决定罪责及惩罚:第一轮对被告有无罪责进行投票,如有罪则就进行第二轮投票,以确定如何惩罚。‎ ‎33. 【解析】 考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能力:基础知识。 ‎ 解题关键:1787年“3月”,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解题关键为“时间”。当这封信出台时,美国尚不是联邦制,美国宪法是当年9月份通过的(考查的知识点太细了),排除A;“三权分立”也不是“现行体制”(注意时间),排除B;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无关,美国独立时已于英国脱离“母子”关系,排除C。 ‎ 本题分析:考生需要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的具体时间。‎ ‎34. 【解析】 考点:西方近代代议制度。 能力:基础知识。 ‎ 解题关键:19世纪晚期,德国已完成统一,排除B;19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但离“战争”还有“时间差”,D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是“骨子里”的原因,德国的专制色彩是“娘胎”里带的,排除C项。(C项再解读:按照“宇宙真理”,那啥决定啥,前者不是“消解”而是“推进”后者才对。请不要联系此时本地哦!呵呵~)‎ ‎35. 【解析】 考点:斯大林体制。 ‎ 能力:基础知识,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1931,赶超先进国家。‎ ‎40.(25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11分)‎ ‎41.(12分)(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45.(15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46.(15分)(1)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10分)‎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5分)‎ ‎47.(15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 ‎ 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0分)‎ ‎48.(15分)(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2014年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B B C A C B A C D ‎24. 解析过程:该题以“周礼之‘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再就是西周的统治中心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一般来说,首都所在地的语言就是官方语言。故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故C项正确。所以该题答案为C。 ‎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5. 解析过程:该题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律规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首先要解决一个隐性问题,即“拿养子财产”的主语是“谁”?根据常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受宗法制度的影响,这个主语应该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其次要解决的问题,该题表面上看是父亲在处置“亲子”和“养子”的财物问题上,秦朝与西晋两个时期,在法律条文上的不同规定,而实质上是在考查儒家思想在这两个时期社会地位的变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遭到了压制甚至镇压(如焚书坑儒),孔子所提倡的“父父子子”和孟子倡导“父子有亲”等道德规范,当然得不到治国者的认可,更谈不上采纳。到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三纲五常”(其中就包括三纲之一的“父为子纲”)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封建礼教(或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魏晋时期,盛行“名教”,“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所以,题中西晋时期,在法律上,父亲取得可以自由处置亲子和养子的财物的权利,表明父权的强化,更是“父为子纲”重要体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日渐强化(因为“法”体现的是国家亦或封建君主的意志)。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父亲在处置“养子”财产问题上的权利,而不是“养子与亲子间的权利”,更不是什么“血缘亲情淡化”的问题,所以A 、B两项均错误;题中信息有“宗族利益受到保护”这样的作用,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其实质所在,所以,D项比C项更能体现题意的主旨要求。所以该题答案为D。‎ 知识点: 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6. 解析过程:该题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可获知,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为了贸易的方便,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交子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再根据交子产生后,“因为富商“不能偿所负”致使“争讼数起”——贸易纠纷产生,这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也使富商的社会地位有所降低,所以B、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与题意要求,应排除;交子产生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四川地区,所以其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原因,D项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A。‎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 ‎27. 解析过程:该题以“明朝内阁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的表现,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枢行政权力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故A项错误,B项正确;明清时期六部始终存在,理论上讲内阁(决策)、六部(执行)是平行的权力机关,内阁虽一度凌驾于六部之上,存在内阁压制六部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内阁取代了六部, 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其一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其二内阁受制于司礼监,虽然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司礼监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虽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所以D项错误。该题答案为B。‎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8. 解析过程:该题以“维新派倡议易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从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由于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通过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改革的氛围,使人们逐渐认可、接受“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为改革顺利进行扫清道路上的障碍,B项正确;A、D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题中没有涉及到,应排除。所以该题答案为B。‎ 知识点:现代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29. 解析过程:该题以“中国20世纪民主思想的影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该题所涉及的时间为“1926年”,此时孙中山已经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民已经兴起。三民主义虽已成为各革命阶级共同的旗帜,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但仍不能说当时各界思想趋同,因为各革命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军阀之间思想相左,中共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也有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在战争年代,军事实力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所以B项错误;  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孙传芳标榜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而四川有些军人也想弄个主义玩玩”这些信息可知并不是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而是在时代的潮流下,以“民主”为招牌罢了,D项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C。‎ 知识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 ‎30. 解析过程:该题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的能力。解答该题考生要抓住该题的两个关键点,即其一从时间“1937年11月”上看,此际日本已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国抗战已近开始。其二,中国代表顾维钧在此次国际会议上言辞的“主要目的”,根据常识可知,一个国家,外交主要目的当然是维护本国及其民族的利益,照此推论可知阻止日本进一步对华侵略,争取与会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是中国代表团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A项比较符合题意要求;B、C、D均是为达到外交目的的具体策略和手段,所以应排除。所以该题答案为A。‎ 知识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1. 解析过程:该题以“一五期间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的能力。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1953年10月”,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三大改造”和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正在形成中,而“粮食的统购统销”则是这一体制的一个重要体现。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国面临着粮食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量增长的问题。政府为了把粮食供应放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除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外,对商品粮食进行统一调拨、分配和管理,以保证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曾起过将个体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保证供给、支持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但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粮食的统购统销保障了“商品粮”的供给而非“劳动力”资源,所以D项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 知识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32. 解析过程:该题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十二铜表法》的制定,贵族失去的只是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而法律的制定权仍掌握在贵族手中,故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应排除;依据所学以及题中材料所示,可知平民通过长期的斗争(如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所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斗争的产物,贵族的让步不是决定作用 ,由此可知B项正确,C项错误;因平民与贵族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以其政治诉求不可能日趋一致,D项表述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B。‎ 知识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33. 解析过程:该题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所提供的时限为“19世纪初”,主要信息英国“„„(手)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结合以上信息根据所学可知是材料叙述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即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质的)变化,所以A项正确; “妇女解放”体现的是政治权利问题,此内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B项错误; 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且题中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其中的“不复存在”与材料中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中的“多半闲置”相冲突,家庭手工业依然存在,只不过不占主导地位而已,故D项错误。所以该题答案为A。‎ 知识点: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34. 解析过程:该题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由题中信息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正是经济大危机时期,在深受大危机的折磨这一背景之下,通过看幻想型影片,可慰藉一下自己不安的心灵,以此来逃避现实,故应选 C项。A项题中材料不能体现;B项不符合题中的“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这一表述;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但这种不满和否定是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危机意识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所以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所以该题答案为C。‎ 知识点:现代世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5. 解析过程:该题以“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读图、识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图片中的欧盟的标志“十二星旗”即可迎刃而解,该图表明波兰加入了欧盟,是欧盟扩大的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所以该题答案为D。‎ 知识点: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0.(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41.(12分)评分说明:‎ ‎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 示例:‎ ‎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 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45.(15分)(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 ‎46.(15分)(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8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7分)‎ ‎47.(15分)(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48.(15分)(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8分)‎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7分)‎ ‎2015年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A C B A C B D D B A C ‎2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A、B、D三个选项都不能反映出事件的本质。‎ ‎2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8.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到达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 ‎29.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风行后被禁止,说明该书在当时被社会人士所认同但是遭到了政府的抵制。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违背了政府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违背。结合史实,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被政府禁止。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30.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让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范围;C选项题干中没有体现;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1. 【解析】本题考查解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与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32.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已形成。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33.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图表显示四国在1870年到1913年的总产值虽然随着时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70%以上的控制地位,因此AC选项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没有什么重大变化,D不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4.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这都是人民的力量,是苏联人民的贡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35.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0.(25分)(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41.(12分)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15分)(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46.(15分)(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9分)‎ ‎47.(15分)(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 ‎48.(15分)(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