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必备一 9页

  • 444.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中生物高考必备一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生物考前基础知识巩固 第一天 考纲要求:1.多种多样的细胞Ⅱ 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3.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Ⅰ。‎ 一、 多种多样的细胞:‎ ‎1.具细胞结构的生物:‎ 细胞核 细胞器 染色体 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 无真正成形细胞核 只有核糖体 拟核区为一大型环状DNA分子,不构成染色体 DNA 真核生物 有真正成形细胞核 既有核糖体又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有 DNA ‎2.不具细胞结构生物:病毒 病毒 组成 遗传物质 举例 DNA病毒 DNA+蛋白质 DNA 噬菌体 RNA病毒 RNA+蛋白质 RNA 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 ‎3.常见原核生物:‎ 常见原核生物 细菌 蓝藻 放线菌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举例 杆菌、球菌、螺旋菌、弧菌,‎ 乳酸菌、醋酸菌。‎ 颤藻、念珠藻、发菜。‎ 二、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自由水(95.5%):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 ‎1.水存在形式 ‎ ‎ 结合水(4.5%):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抽搐,Ca2+过高,肌无力; ‎ ‎ 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三、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Ⅰ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内容: ‎ 1.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 第二天 考纲要求: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一、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元素: 必有C、H、O、N,有些还含有P、S ‎ R ‎2)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NH2—C—COOH, ‎ ‎ ‎ ‎ H ‎3)有关计算: ‎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 形成的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体作用参考教材)‎ ‎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 H O H H H ‎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 R1 H R2 R1 O H R2‎ 2、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元素:C、H、O、N、P       ‎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核苷酸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 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DNA和RNA比较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主要存在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二、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1.糖类:种类: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元素:C H O 基本单位:单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功能:生物体主要能源物质。‎ ‎2)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基本单位:甘油和脂肪酸 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 C、H、O ‎(N、P)‎ ‎∕‎ 构成生物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一、 常见物质鉴定:‎ 还原糖 蛋白质 脂肪 酒精 二氧化碳 淀粉 DNA RNA 原理 加热条件下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甲基绿和吡罗红需混合使用,现配现用 试剂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需混合使用现配现用)‎ 双缩脲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 酸性重铬酸钾 溴麝香草酚蓝 碘 甲基绿或二苯胺 吡罗红 条件 ‎——-℃水浴加热———min 二苯胺鉴定需沸水浴加热 颜色 砖红色 紫色 橘黄色或红色 灰绿色 由蓝变绿再变黄 蓝 绿(甲基绿)‎ 或蓝色(二苯胺)‎ 红 第三天 考纲要求: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2.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Ⅱ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Ⅱ 一、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 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囊泡→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其中需线粒体功能,整体受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 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呈粒状、 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 注:①叶绿体的外膜②叶绿体的内膜③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堆叠形成)④叶绿体的基质 ‎⑤线粒体的外膜⑥线粒体的内膜⑦线粒体的基质⑧嵴 ‎3.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如脂质)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 ‎4.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 ‎5.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6.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 ‎7.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蛋白质和mRNA通过 结构 核仁:与核糖体和某种RNA形成有关 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 染色质 时期的两种状态 ‎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四天 考纲要求:1.物质进入细胞方式Ⅱ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一、物质进入细胞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消耗能量 是否需要载体 举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否 否 H2O,O2,CO2,等小分子和甘油,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否 是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一般由低浓度→高浓度 是 是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常见离子的运输 胞吞胞吐 是 否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 如分泌蛋白 二、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2. 特性:‎ 1) 高效性 2)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1.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一、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ADP+Pi+能量 ATP ‎2.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 ‎ ‎3.与ADP相互转化: ‎ ATP ADP+Pi+能量 ‎ ‎ ‎4.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5.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 ‎6.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7.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的快合成的快。‎ 第五天 考纲要求:光合作用基本过程Ⅱ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Ⅱ 一、光合作用基本过程Ⅱ ‎ ‎1、光合作用探索历程 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叶绿素a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 叶绿体中色素 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 叶黄素 ‎ 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乙醇(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合作用方程式:‎ 叶绿体 CO2+  H2180 (CH2O)+18O2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 ‎4、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 ‎ 产物:[H]、O2和能量 光合作用的过程 过程:(1)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2;‎ ‎  2H2O—→4[H] +  O2‎ ‎(2)形成ATP:ADP+Pi+光能ATP ‎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 场所:叶绿体基质 ‎ 暗反应阶段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 ‎ 类,部分又形成C5‎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①空气中C02浓度 ②温度高低 ③光照强度 ④光照时间长短 ⑤光的成分 第六天 考纲要求:细胞呼吸Ⅱ 细胞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Ⅰ细胞的无丝分裂Ⅰ 一、细胞呼吸Ⅱ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细胞呼吸是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2、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 ‎3、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表观(净/实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 二、细胞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Ⅰ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一、 无丝分裂Ⅰ 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在无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但是分裂过程中并没有一种具体的机制保证染色体平均分配。‎ 第七天 考纲要求:‎ ‎(1)细胞的有丝分裂 Ⅱ(2)细胞的分化Ⅱ(3)细胞的全能性Ⅱ(4)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Ⅱ 一、细胞的有丝分裂 Ⅱ ‎1、有丝分裂各期特点:‎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 ‎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二、细胞的分化Ⅱ ‎1、概念: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2、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同; 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三、细胞的全能性Ⅱ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物 一、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 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的现象。细胞衰老之后通过细胞凋亡,再被新细胞所代替,细胞凋亡可以清除多余的特异性或分化能力与机体不相适应的已经完成功能而又不再应用的;清除有潜在危险的细胞,所以细胞凋亡是调节生物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机制。‎ 五、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Ⅱ ‎ 1.能够无限增殖 ‎1、癌细胞特征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3.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1、 癌症防治:预防:远离致癌因子,‎ 检测: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 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第八天 考纲要求:‎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动物的受精过程 Ⅱ Ⅱ Ⅱ 一、基本概念:‎ ‎1、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一个四分体包含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二、分裂过程:‎ ‎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 ‎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 ‎ ‎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和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