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型三 观点提炼论证类
1.(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12月联考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9·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著名学者沃特金斯在《西方政治传统》指出:在价值观念上,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妥协机制以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协商与妥协艺术,是把历史上依次崛起的、最初是反体制的各阶级、群体顺利纳入宪政体制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宪政对立面的独裁政治的出现,则根源于一些人坚持其天启信仰,拒绝向对立学说、观点做任何妥协,并设法将其信仰强加于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 (2019·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文化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但文化主要有下表中的三个特性。
——摘编自刘明翰《人类文明之火:世界文化史话》
阅读材料,提出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
5.(2019·云南曲靖一中高考适应月考四·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GDP排名中,美国的GDP总量以18.5691万亿美元居首,中国则以11.1991万亿美元位居第2位。日本(4.9394万亿美元)、德国(3.4668万亿美元)、英国(2.6189万亿美元)、法国(2.4655万亿美元)、印度(2.2635万亿美元)、意大利(185万亿美元)、巴西(1.7962万亿美元)?和加拿大(1.5298万亿美元)位居前十。
——韩国《亚洲经济》2016年8月9日报道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19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已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时代”“3.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6.(2019·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7.(2019·广东深圳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1500—1799年
1800—1899年
1900—1939年
国家
重大事
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重大事
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重大事
件次数
占世界百分比(%)
英国
75
25
130
22.15
95
13.97
法国
72
24
100
17.07
35
5.15
德国
42
14
173
29.47
130
19.12
意大利
24
8
10
1.70
10
1.47
中国
13
4.33
2
0.34
5
1.18
俄国(苏联)
6
2
29
4.94
40
5.88
美国
2
0.66
55
9.37
211
31.03
日本
7
1.03
世界总计
300
100
587
100
680
100
——摘编自李京文主编《国际技术经济比较——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表3为近现代不同时期各国科技发展简况表。根据表中信息,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2019·山东烟台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
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9.(2019·湖北武汉高三五月模拟·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19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村
秦始皇陵西刑徒墓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
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10.(2019·湖南衡阳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2019·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二·41)(12分)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既反映了某国资本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叉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唐骑龙《浅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影响及启示》
解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知识简要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2019·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的消费。……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三 观点提炼论证类
1.
【考点】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文明的衰落、复兴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西方文明衰落的隐患等,其次,根据论题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自我更新、吸收外来成果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提取材料信息,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与文化现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
观点: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取央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3分)
论证: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干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有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
1840年全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稈.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戎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言之有理即可,9分)
(此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制度创新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据材料“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可知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根据论题,结合所学中国或世界近现代知识进行分析,以辛亥革命为例,实行民主共和制,开启中国近代化,从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考虑;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制度变迁促进中国近代化。(3分)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政治民主化;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临时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企业的热情,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工业化;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理性化;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9分)
示例二:
观点:新制度的确立促进了英国国家全面发展。(3分)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议会成为国家权利的中心,促进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随着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的壮大,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随着新制度的确立,国人的思想得到的进一步的解放,民主思想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这新制度的确立,摆脱了封建束缚。(9分)
评分说明:观点提炼3分,从中外国家新制度的确立引起社会的发展来举例说明均可。论述9分,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符合第一等要求每方面各记3分。其他答案依等次递减记分。)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3.
【考点】制度创新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这一道材料论证题,首先从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观点: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3分)
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反复较量,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3分)1787年,美国的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等不同的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3分)
综合上述历史史实可知,多元主义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3分)
4.
【考点】传统文化主题;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得出某一方面的观点——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文化、中西文化有别、不同阶级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也可以得出综合性的观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阶级有着不同的文化。之后可以就自己擅长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地论证。例如中国的文化我们可以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董仲舒融合儒道法阴阳家思想,到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使得儒学哲学化,到近代中国儒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有所式微,哪怕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到动摇,但新文化运动者用现代文化思维重新解构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以新形式呈现出来,现代中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统治思想,今天中国仍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其核心。我们可以知晓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地位,但也有继承也有发展,足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等。
【答案】评分说明:
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有观点,运用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楚。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5.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根据材料一、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如:在“1.0 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
观点:在“1.0 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2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2分)
史实论证:①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②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4分)
示例二:
观点: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2分)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2 分)
史实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示例三:
观点: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2分)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2分)
史实论证: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出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8分)
6.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制度创新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据材料“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可知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根据论题,结合所学中国或世界近现代知识进行分析,以辛亥革命为例,实行民主共和制,开启中国近代化,从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考虑;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制度变迁促进中国近代化。(3分)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政治民主化;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临时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企业的热情,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工业化;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理性化;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9分)
示例二:
观点:新制度的确立促进了英国国家全面发展。(3分)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议会成为国家权利的中心,促进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随着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的壮大,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随着新制度的确立,国人的思想得到的进一步的解放,民主思想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这新制度的确立,摆脱了封建束缚。(9分)
评分说明:观点提炼3分,从中外国家新制度的确立引起社会的发展来举例说明均可。论述9分,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符合第一等要求每方面各记3分。其他答案依等次递减记分。)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7.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提炼观点,根据表格可知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从纵向来看,1500—1939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科技发展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德国、俄国(苏联)、美国和日本科技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1500—1799年英法所占比例较高,1800—1899年英德所占比例较高,1900—1939年英德美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可选取其中两个或几个国家,从纵向对比科技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从横向上,选取一个阶段的两个国家,说明科技发展对其经济、世界地位的影响;还可以从整体上说明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等等。其次进行解释,主要围绕影响科技发展的原因、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观点。
【答案】示例一:中英的科技发展程度说明,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4分)
解释:材料显示,英国在1500—1799年间,科技重大事件75次,占世界25%,遥遥领先,中国在 确立推动了科技发展,科学家辈出,科学创新领先于世界,科技革命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的工业中心并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中国封建制度阻碍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缺乏一个有力的社会环境,在国际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为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8分)
示例二:科技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4分)
解释:英国在1500—
1799年间,科技重大事件75次,占世界25%,遥遥领先;科技发展为其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工业的中心并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在1800—1899年和1900—1939年两个时间段,德国、美国科技重大事件迅速增加,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迅速发展,先后出现英德竞争、美国挑战英国霸权的历史现象,最终导致欧洲衰落及世界政治中心的转移。(8分)
8.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人才选拔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史实立足的是中国古代史,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隋创唐兴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这种转变中所反映的原因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南北之争中,促进制度的完善,起到的作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答案】示例1:
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3分)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9分)
示例2:
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3分)
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而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9分)(学生若从其它角度回答,例如“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反映了科举取士的不断完善”等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均可同等赋分。)
9.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全国卷41题
【解析】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和“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
【答案】评分建议:观点(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人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10.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是材料最核心的观点,根据其表述的内容可以分成几种情况,第一种观点即“文明的兴衰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另一种观点“无法应对挑战的文明形态张将被历史淘汰”,与此相对,以西方大国为例“英国的崛起是因为其成功应对了近代化的浪潮”或其它国家的发展过程均可,然后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史料来充实即可;另一个层面是对文明自身的生命形态角度去论述,即自身的强大是应对挑战的根本因素,从自身的因素去进行分析能够应对挑战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
观点:赞成材料中关于文明的兴衰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应对挑战的观点。(2分)
说明:中国、日本、印度、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区在古代都曾创造出了各自的文明。但近代以来,不同地区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不同的历史命运。中国、日本先后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情况下,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救亡运动,并且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中、日等国成功地应对了西方的挑战,文明得以延续。相反,美洲、非洲等地区面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应对不力,最终沦为殖民地,有的甚至遭受种族灭绝,文明发展中断,长期陷入经济落后与社会动荡。(8分)
上述地区的不同历史命运表明,文明兴衰的关键在于对挑战的应对程度。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
示例二:
观点: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不是外部环境的挑战,而在于内部因素的影响。(2分)
说明:近代西欧文明的迅速崛起主要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其内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及其人文精神为近现代西方文明崛起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西欧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新航路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两次工业革命更推动西欧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和西欧各国国力空前增强,从而确立了西欧对世界的控制。从政治上看,西欧各国通过各种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各种先进的代议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上看,西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近代西欧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文明兴盛的关键在于内部因素,而非外部环境的影响。(2分)
11.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全国卷41题
【解析】“资本主义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本题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来揭示这一道理,在图示中,推动市场发展的因素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科技革命的作用,我们在提炼观点时任选取一个角度即可,如“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生产力的进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动力”等观点。“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的发展与本国发展为角度进行提炼观点,但这个角度材料图示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较少,得联系所学史实才能说明其观点,美国国内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美国的统一等,德国也可以用引观点来论述。
【答案】示例:
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3分)
说明: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便随着近代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及近代殖民扩张活动的不断理化而逐步形成。(3分)18世纪中期以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西方国家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商品输出,大肆展开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3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各国在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的同时,生产关系也出现较大调整,即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驱使下,帝国主义几乎完全控制了亚非拉等广大落后的地区,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至20世纪初,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的全世界范围的生产与交换的体系,最终形成。(3分)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在答题时,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只作为评分示例。)
12.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说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下,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结合所学可结合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过程中需说明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列举相关史实。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1:
观点: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3分)
论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使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等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9分)
示例2:
观点: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3分)
论述:15世纪末1 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法、英等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使非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 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 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 的附庸。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9分)
(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