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5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历史复习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历史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一)历史记忆的双重性:历史的本体和历史的认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名言意味着现实统一于历史进程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历史的否定和发展,并不断成为未来的历史。“现实”居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中间环节,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尚未定格的历史,它与过去、未来相参照而存在。人类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不断递进运动中将历史车轮推向前进的。‎ 司马迁说他写《史记》的目的在于“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的“通古今之变”,按现在的理解,即历史具有当代性。‎ 历史具有当代性。从人类的思维活动常态来说,意味着历史认识是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引发的;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 ‎(二)高考实践——2009、2010年的部分试题 ‎2000年浙江省开始文科综合考试,当年的三个非选择题全都考查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第36题(中国入世,30分,政治学科);第37题(中东、巴以关系,30分,历史学科);第38题(巴拿马运河回归,20分,地理、历史学科)。‎ 这样的情况可谓空前。此后,虽然有所降温,但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历史”的形式出现在各地的高考试卷中,以最近两年的部分试题为例——‎ ‎2009年:‎ ‎1、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通过美元的持续贬值来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是将危机转嫁给持有巨额美元债券的中国、日本等国),美中之间围绕货币汇率的争端(美国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日趋尖锐——‎ 北京卷37题.(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2、20世纪末以来国际格局正经历着重大变化,美国力图塑造单极格局,频频发动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带来新的变数——‎ 海南卷31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一 表3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来源:学科网]‎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 ‎ 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界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3分)‎ ‎3、现代化是一个复合多元概念,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财富均富化、环境正常化、价值理性化等要素。实现现代化的比较均衡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例一:四川卷37.(32分)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 ‎                                                  (《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来源:学科网ZXXK]‎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例二:09天津卷 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 材料一 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中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4分)‎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支持:“人民现在为什么用户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例四、回应人类内心的焦虑:困扰当今中国人的公民意识缺失和困扰整个当代人类的生态环境危机。‎ ‎2009年是五四运动就是周年纪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文化价值的重构显得十分必要,公民意识的缺失成为当代中国一个十分突出的时候问题,必将制约中国现代化的健康持续发展。突出“历史的主体——人”。人是历史的主体,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因素。彰显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呼唤公民意识。‎ 浙江省2009卷第38题“新民”与“新青年”(26分)‎ 近代以来,人类工业化的进程造成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许多正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发展中国家里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听任工业化的无节制的发展,人类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浙江省2009卷第39题“工业革命”(26分)‎ ‎2010年:‎ ‎1、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首先是周边环境),周边国家的情况,邻国与中国的关系是最近二十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关注重点——‎ ‎2010年全国卷Ⅱ39.(60分)[来源:学&科&网]‎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 分)‎ ‎2、中国的民族关系,这是担待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三十多年高考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2010年山东卷29.(35分)‎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 ‎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汗、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2)据图11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3.今天的世界发达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这场危机虽然对中国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但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却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浙江省2010年历史38.(2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4、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外部世界与中国的经济摩擦日益频繁,中国成为被世界多数国家指控搞“贸易倾销”的主要对象国。尤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中国成为不少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替罪羊”——‎ ‎2010年广东卷3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来源:学&科&网Z&X&X&K]‎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二、重大问题的“教科书回归”‎ 当代中和世界面临的问题不计其数,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重大问题。‎ ‎(一)重大问题的特点 ‎1、从空间看:国家、区域或全球的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2、从时间看:在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 ‎3、从结构看:问题的存在与人类反思对策 ‎(二)复习重大问题的方法 根据以上特点,确立重大问题时可关注 ‎1、适当关心现实世界(中国)的发展状况,具有当代人的生活敏感性 ‎2、构建现实世界发展与教科书知识体系之间自然而有机的联系。只要留意,许多专题和单元都会找到话题。‎ ‎3、给学生立个简单的提纲:根据提纲指导学生回归教科书,但切记生搬硬套,画蛇添足。‎ ‎4、搜集、整理相关练习进行适度的训练 ‎5、从复习过程看,可将这类话题放到快高考前一个月进行。‎ ‎(三)重大问题及教科书回归 ‎1、全球角度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其实在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已经具备,只不过而今更为突出罢了。‎ ‎(1)在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当今世界格局正呈现出加速变化的特点。最鲜明的实例是“G8”发展到“G20”,“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投票权比例的增加”,“中国的快速崛起于西欧、美国、日本的相对衰落”,“2009——2010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曲折多变”,“外部世界(世界大国与周边国家,如韩国)对中国”的疑虑有所增加等。‎ 回归教科书,可适当关注 第一、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三次重大变化。这个话题在以往的高考中时有反映,而今对中国来说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国际权力中心”的转移。在教科书体系中主要反映在必修Ⅱ专题五(从西班牙、葡萄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专题七(苏联的崛起与消亡),专题八(二战后国际经济力量的变化);必修Ⅰ专题九(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选修3前面五个单元(在战争与和平的影响下,大国力量的变化,尤其突出美国变化——从区域性大国到世界强国再到世界一超:最新的情况是有所衰落)‎ 第二、近代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 总体看,经历了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再到多强的变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世界工厂)的转移——从英国到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及规则制定权”这两个问题。后面这个问题可理解为:‎ A自新航路开辟(迟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B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活动的规则制定权这个重要领域,西欧国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举例: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以英国为核心)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这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也将许多落后国家地区强行纳入这个市场遭受盘剥。教科书在必修Ⅱ专题五第三课; B、二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通过制订相关规则,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教科书在必修Ⅱ专题八第一课)。C、这种现象,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来源:Zxxk.Com]‎ D、新的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规则的调整(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从而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新秩序是可以期待的。‎ 第三、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调整 A、在“世界连接为一体”的背景下,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重大破坏 B、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导国际秩序的重构——(1)一战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2)二战后是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和联合国。‎ C、比较之下,一战后的调整主要局限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引起国际政治冲突的世界经济秩序没有相应调整,且由于大国力量对比失衡(日益削弱的英法主导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运作机制比较乏力);大危机时期列强之间的“经济战”成为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必修ⅡP122,选修4P47)。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类在二战后进行了更大更深的调整。‎ 首先、美(资)苏(社)两极格局比“凡-华体系”有较多的积极性 必修ⅠP178第二段。‎ 其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名义上 都是联合国的下属机构)比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有更明显的积极作用 必修Ⅱ专题八第一课 选修3第六单元第一课 其三、最重要的变化是二战后对世界经济秩序和规则的调整——内容在必修Ⅱ专题八第一课。在这个大背景下看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摩擦,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摩擦不会导致“擦枪走火”——就像1929—1933年大危机时的“经济战”那样。经济危机与各国的对策:1929年大危机与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各国的反危机对策有同(加强国家干预),更有“异”——从以邻为壑爆发世界大战到联手协调(G8发展到G20)危机逐渐缓和,突显两个特点:第一、人类的觉醒和文明的进步;第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的崛起,而这无疑将改变世界格局的走向。‎ ‎(必修Ⅱ专题六第一课,选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而这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 第四、20世纪国际格局变动与中国 当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使这个话题显得很有必要。‎ 其一、三次变动:一战后原来欧洲列强支配的国际体系开始动摇,出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日力量明显上升);二战后,几百年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巨变,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向多化方向发展。‎ 其二、与中国的关系: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被拒绝。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旧被列强共同支配之下,但收回山东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四十年代中期,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两半社会”和列强的奴役,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末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大国(或世界力量中心之一),国际大大提高,成为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教科书内容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五、专题九;必修Ⅱ专题三、专题八;选修3第三单元、第六单元。‎ ‎(2)当今世界存在着诸多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渐趋恶化,引起二战后全球范围的环境保护浪潮(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到2010年墨西哥坎昆会议);最近几年全球粮食价格、矿产品价格、能源价格一路高歌猛进。这在主要经济体之间产生了新矛盾。可关注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国际分工,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特点,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等。回归教科书,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五、专题九;选修3第五单元[来源:学科网ZXXK]‎ ‎2、中国角度:现代化转型时期 内政为主——‎ ‎(1)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当今中国有面临着现代化的全面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关注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现代化的发展情况。教科书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三第二课,专题四,必修Ⅱ专题三,等。‎ ‎(2)权力腐败是困扰当今中国的一大问题。如何遏制权力腐败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教科书内容主要在中国古代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中国古代王朝的检察体制”;西方近代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美国宪法的分权制衡设计,必修Ⅲ专题六第四课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等 国家统一所面临的挑战 ‎(3)民生和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这是当今中国的又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最近几年高考中比较关注的问题。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众有“五个统筹”的提法。教科书知识可关注 必修Ⅱ专题一第四课,专题三、专题四;必修Ⅲ专题专题一、专题四;选修4第五单元第四、五课(需要关注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邓小平理论)‎ ‎(4)关注中国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一直是高考关注的话题。当今中国受“四独”威胁。‎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秦统一中国,开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专题四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修4中三个皇帝的共同历史贡献等。‎ 外交为主——‎ 这部分话题在教科书中主要反映在必修Ⅰ专题五、专题二、专题九;选修3第三单元 ‎(1)中国周边关系:中日关关系多年来是国人十分关注的话题,最近几年中日关系起伏不定,尤以2010年位典型。‎ ‎(2)海洋权益之争,特别是东海、南海争端,美国又高调介入,关系复杂 ‎(3)大国关系:2009——2010年中美关系大起大落 ‎(4)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