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总动员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阶段限时检测卷5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限时检测卷(五) 稳态与环境 ‎(参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15·郑州模拟)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降低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解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故A错误;人体大量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排尿量减少,从而调节血浆渗透压,故B正确;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升高,以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故C错误;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通过与病原体结合将病原体清除掉,故D错误。‎ ‎【答案】 B ‎2.(2015·济南模拟)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通过体液运送到作用部位的一类微量高效的信号分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中突触小泡产生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一类信号分子;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的化学本质有蛋白质类、脂质;三者都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 ‎【答案】 C ‎3.(2015·太原模拟)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B.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 ‎【解析】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它通过脊髓等低级中枢间接控制四肢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的是神经递质,故B正确;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故C正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D正确。‎ ‎【答案】 A ‎4.(2015·银川模拟)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和高尔基体等参与 B.由图中①⑤④构成一个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③中,它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实现的,需要线粒体②、高尔基体等参与;图中①⑤④分别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 C ‎5.(2015·通化模拟)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而分享了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应答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D.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解析】 ‎ A项正确,从图示过程看,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通过化学信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项错误,T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C项正确,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D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树突状细胞是目前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侵入机体的抗原。‎ ‎【答案】 B ‎6.(2015·浙江省五校联盟联考)甲图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乙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丙图是来自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茎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图甲 图乙  图丙 A.图甲根部向地生长,且根部与顶芽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时,则其浓度范围为(c~d)mol/L B.图乙中曲线②代表的是根 C.图甲中生长素水平方向①②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D.将丙图两茎段正确插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易存活的是②‎ ‎【解析】 根部与顶芽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时,此浓度对根起抑制作用,结合乙图知浓度应在(c~d)mol/L;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芽,则乙图中的①表示根;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丙图中的①有幼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易于成活。‎ ‎【答案】 A ‎7.(2015·枣庄模拟)‎ 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解析】 由图知a组是对照组,实验组的平均长度都大于对照组,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均能促进茎段的生长。最适浓度下,植物切段伸长效果最好。生长素的作用曲线形似抛物线,低浓度和高浓度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因此无法判断b组使用的是高浓度生长素溶液还是低浓度生长素溶液。‎ ‎【答案】 D ‎8.科研人员为研究生长素(IAA)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则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组别 对根尖的处理方式 生长状况 ‎①‎ 黑暗 垂直生长 ‎②‎ 单侧光照射 背光弯曲生长 ‎③‎ 黑暗(一侧贴含10-8 mol·L-1‎ 向贴琼脂 的IAA的琼脂块)‎ 块一侧生长 A.①组与②组实验说明单侧光照射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②组与③组实验说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 C.①组与②组实验表明单侧光照越强,根尖背光侧生长素含量越多 D.若在黑暗中根尖一侧贴含10-6 mol·L-1的IAA琼脂块,它会“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解析】 由②组实验可知,单侧光能够引起根尖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由②组和③组实验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根尖的生长;10-6 mol·L-1的生长素浓度比③组实验中的高,故根的生长状况应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该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照强度与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少的关系。‎ ‎【答案】 C ‎9.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原则为随机取样。‎ ‎【答案】 C ‎10.(2015·温州模拟)‎ 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解析】 从甲图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数量远大于老年个体数量,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从乙图看,t1时期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的种群类型为增长型。t2时期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的种群类型为稳定型。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如下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过程中鹿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M点时梅花鹿的年龄结构一定为下降(衰退)型 C.M点数量变示梅花鹿的环境容纳量 D.图中曲线的波动幅度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解析】 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在波动的过程中,数量增加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数量下降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M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虚线代表环境容纳量;而波动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答案】 A ‎12.下图表示某池塘中鲫鱼的三个种群龄级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1为自然状态,种群2、3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种群2、3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l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C.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对低龄级鲫鱼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为的捕捞大鱼,会使低龄鱼的数目增加,故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对低龄级鲫鱼生长有利。‎ ‎【答案】 C ‎13.(2015·江门一中检测)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马尾松形成树林也是一个群落。‎ ‎【答案】 B ‎14.(2015·惠州一中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物种数目的多少;靠近热带地区,环境条件相对较优越,物种的丰富度较高;若发育时间短或条件发生变化,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高;一般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采取记名计算法即数出各种群的数目,对于数量较多的一般用目测估算法;某区域的物种丰富度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 C ‎15.影响群落的演替有多种因素,下列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B.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C.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D.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解析】 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高。‎ ‎【答案】 D ‎16.(2015·济南模拟)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解析】 分析图可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答案】 D ‎17.(2014·广东高考)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D ‎18.(2015·河北五校联考)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的老、中、幼年龄段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B、C可能含有同一个生物种群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了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体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B、C为三个营养级,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分解者。‎ ‎【答案】 D ‎1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A项,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B项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 D ‎20.(2015·海淀区模拟)干旱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不具有抵抗干旱、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B.生态系统对干早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不可能由其他生物来代替 ‎【解析】 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我调节能力,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加深,其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减弱,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以由相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21.(15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表示赤霉素与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机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赤霉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生长素的量得以实现的,由此可推知图中X表示__________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2)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见,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__________有关。‎ ‎(3)赤霉素一个重要作用是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若要确定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首先进行__________,大体上确定促进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浓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实验的具体思路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中,此实验中重要的无关变量有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项即可)。‎ ‎【解析】 (1)赤霉素既可以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又可以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二者均能促进生长。(2)由题中信息知,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推测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有关。(3)在进行确定植物激素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常常先做预实验,确定植物激素的近似最适浓度,再在此浓度范围内设立更加精细的浓度梯度,以便确定植物激素更精确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选取相等数量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4)选择的玉米应该在大小、发育状况等方面都相同,确保自身所含有的激素相同。由于植物自身含有激素,而且是确定最适的赤霉素浓度,故生长处理的时间要相同。此实验中两个重要的无关变量是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和赤霉素处理的时间。‎ ‎【答案】 (1)抑制 协同作用 ‎(2)赤霉素的合成(或合成赤霉素的酶)‎ ‎(3)预实验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选取同等数量的发育相同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中,处理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合理即可)‎ ‎(4)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赤霉素处理的时间)‎ ‎22.(15分)(2015·太原模拟)研究发现,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降低收缩频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酰胆碱经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_________,随后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电位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而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的方法来治疗重度肌无力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腺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阻碍患者______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3)为了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产生不同反应是否与两种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 ‎②将上述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用__________分别作用于这两种肌细胞,观察它们收缩反应变化的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骨骼肌细胞不收缩,心肌细胞__________,则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心肌细胞的不同,表明乙酰胆碱作用特点与两种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不同有关。‎ ‎【解析】 ‎ ‎(1)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骨骼肌细胞发生收缩;(2)由题干可知,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切除胸腺后,T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从而使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产生减少,阻碍患者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3)根据题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酰胆碱受体的不同。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利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作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分别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用乙酰胆碱分别作用于这两种细胞,观察这两种细胞的收缩反应,从而探究相关问题。‎ ‎【答案】 (1)突触间隙 外负内正 ‎(2)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答“抗体”也可) 体液 ‎(3)乙酰胆碱受体  乙酰胆碱 收缩频率降低 ‎23.(16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图1‎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7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图2‎ 图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 (1)由于在此地区原来的植被的繁殖体还存在,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因此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3阶段时甲乙两种植物锐减几乎灭亡,而丙则繁盛起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此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2)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说明物种的数目在增多,即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3)图2中的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达到0.884,高于其他植被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说明它们间的竞争最激烈。鞭毛藻感受光信息,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们不断的从农田中输出物质,且大量的物质并没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因此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必须不断施加氮肥。‎ ‎(5)由a图的增长率曲线知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段时间里生活的环境条件非常优越即理想条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呈现“J”型增长。(如图示)‎ ‎【答案】 (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因为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 ‎24.(14分)(2015·湘潭模拟)下图甲是某湖区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某引进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甲   乙 ‎(1)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请写出此时鲫鱼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记后释放,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鱼中,未标记的40条、标记的10条,估算该鱼类种群数量在t1时是__________条。‎ ‎(3)图乙中,在t1时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型,在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湖区对该鱼的________________。请根据第(2)小题的数据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实际数值)。‎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鲫鱼占有第二和第三两个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螺蛳全部死亡,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下降,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此时鲫鱼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鲫鱼。(2)第一次捕获30条鱼全部标记后释放,相当于在整个种群中标记的数量为30条,在第二次捕获的鱼中,未标记的40条、标记的10条,假设该鱼整个种群的数量为X条,那么30∶X=10∶(40+10),综合上述可以解得该鱼类种群数量为150条。(3)图乙中,在t1‎ 时该鱼类种群正处于快速的增长期,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该环境的最大容纳量(K值)。‎ ‎【答案】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降低 绿藻→轮虫→鲫鱼 (2)150 (3)增长 最大容纳量(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