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6.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金版教程】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其为主要人口迁入区;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约为8%-2%=6%;图中并没有把全国各省区人口迁移情况都标出,我国西部个别省区由于资源开发或政策影响,人口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北京虽然人口迁入率高于广东,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迁入人口数量仍可能小于广东省。
答案:A
2.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解析:安徽外迁的人口多为剩余的劳动力,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迁入能缓解迁入区老龄化问题,同时也会对迁入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量农民工迁入天津对其高科技产业发展作用不大。
答案:B
性别比是指某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即(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下图为某时期中国人口跨县迁移的年龄和性别比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 )
A.少年儿童与老年迁移人口性别比较低
B.跨县人口迁移使性别比变小
C.25~52岁的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
D.跨县迁移的性别选择不明显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少年儿童迁移人口性别比较高;跨县人口迁移使性别比变大;25~52岁的迁移人口性别比非常高,说明该年龄段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综上分析可知,跨县人口迁移对性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答案:C
4.影响13~23岁的女性迁移人口多于男性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 B.经济
C.政策 D.环境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在13~23岁的迁移人口中,性别比非常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这主要与中国女性传统的婚姻家庭角色有关。
答案:A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核心区域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答案:C
6.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解析: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B
下图为我国某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7~8题。
7.由图可知( )
A.该地最有可能为北京市区
B.大量青壮年向国外迁移
C.计划生育导致青壮年比重降低
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常住人口中青年男女数量小,且男性少于女性,老龄人口比重非常高,这主要是由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造成的。由于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该地老龄人口比重高,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答案:D
8.该地应该( )
A.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B.鼓励人们进行性别选择,以平衡性别比
C.完善儿童教育设施,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D.鼓励老年人向外迁移和自主创业
解析:该地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且我国目前仍须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男女性别比的失衡也主要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青壮年人口外迁后,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教育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该地应完善儿童教育和安全设施;鼓励老年人外迁和自主创业不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C
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①②③④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解析:①曲线表示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应为乡村之间的人口迁移;②曲线表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大,应为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③曲线所表示的人口迁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应为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则④曲线表示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答案:D
10.③曲线所表示的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 )
A.伦敦 B.巴西利亚
C.新德里 D.乌兰巴托
解析:③曲线表示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即逆城市化现象,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在伦敦已有所体现。
答案:A
[2014·陕西重点中学诊断]读人口、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第11题。
11.从图中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来看,从B地转移至C地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集成电路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装配工业 D.制糖工业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伴随着该产业的转移,引起了大量人口的迁移,因此可以判断该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选项中只有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答案:C
二、综合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全国妇联2013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
(3)从2010年到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
(4)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方面分析。第(2)问,当地村民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资待遇。第(3)问,读图可知,2010~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4)问,当地可提供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等。
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
(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
(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二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
(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为什么?
解析:第(1)问,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等方面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获知。第(2)问,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其商品棉的采摘,主要集中在8~10月。第(3)问,影响山西和云南人口迁移的因素应分别从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主要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数量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
(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不能吸纳大量人口迁入;西藏人口数量小,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
三、探究性学习
14.[2013·上海地理]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人口级别的变化、人口增长及其影响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由图可直接读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布中部最密、西部最稀。第(2)问,由图可直接读出,东部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而西部没有。第(3)问,中部人口级别的提高与基础设施、广州的辐射作用等密切相关。第(4)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其人口增长主要依靠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有利于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发展,但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问题。
答案:(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任答一点即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机械增长。
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