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难点透视)2014年高考地理 专题通关系列 城市与经济
城市与经济
考点1
城市区位
真题1 .(2013年高考·海南卷·第11、12题·6分)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
(1)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试题分析】
该题通过提供黄土高原“XX川”的文字材料和《现代汉语的词典》的文字材料考查地形、河流对聚落影响。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不同时期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城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依然是2014年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区域图的形式切入,通过对区域城市分布特点的阅读,分析地形、交通等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二是提供与城市相关的资料数据,如城市人口、经济要素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考查城市特点及区位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由此推断本考点在命题形式上信息呈现的方式多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等形式呈现,更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可以选择题,也可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答案】 (1)D (2)C
考点2
城市功能分区
真题2.(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6题·4分)
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读图表完成下题。
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下图(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 )
A.①③ B.②⑦ C.④⑧ D.⑤⑥
【试题分析】
该题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为载体,考查土地利用类型,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中等地价”。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土地利用与主要功能区”,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基本知识、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预测2014年高考仍会以示意图为载体对本考点进行考查,如:(1)以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为背景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及原因、开发和保护城市环境等问题。(2)以产业结构布局、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城市内涝(热岛等)问题为背景,结合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考查工业区、住宅区等功能区的特征及分布原因和城市问题成因及对策。
【答案】 B
考点3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真题3.(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4分)
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试题分析】
该题是以城市首位度含义为切入点,以表格资料为载体,考查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城市首位度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该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大城市、城市群相继出现,城市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做好区域城市化的统筹发展依然是2014年高考关注的热点。预测今后高考在本考点中的命题方向:以各种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为背景,结合我国城市群、城市带的规划、发展考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不同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内容。
【答案】 C
1.城市区位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包含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分布的具体地理位置(即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则是指城市的总体布局状况(即哪里多,哪里少)。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分析一座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要分析它的位置特点,其次是分析影响它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具体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市等级及影响因素
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
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
影响因素
影 响
表 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2.城市功能区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与特征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及功能分区的成因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功能
分区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
区的原因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
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
③社会因素
④行政因素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区与低级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2)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租金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而地租高低主要是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程度两个方面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付租能力。
示
意
图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
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且交通便利处
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用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交通通达度。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区位
通达度
地租
功能区
市中心
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
形成地租最高峰
一般为商业用地
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
通达度较低
地租较低
一般为住宅用地
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
通达度较高
形成地租次高峰
多为商业用地
城市边缘靠近交通线的地区
通达度较低
地租较低
多为工业用地
3.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城市总体上的外部轮廓形状。
主要类型分析对比如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特征
城市各组成部分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
影响因素
地形(多位于平坦开阔的平原)
地形、河流、交通
地形、河流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较高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
形成
形状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或楔形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5.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地区差异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国家
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发展水平
原因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
后期
早
慢
高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大
相适应
中期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发展中国家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2)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果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局部地区的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造最大的地方
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有:一方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另一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该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时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科技、旅游等因素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那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将得到治理,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随着改革。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区位因素也在发展变化,有些因素的影响在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在增强,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城市的区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2.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其判读方法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这两个基本影响因素。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类型
图形示意
判读方法
坐
标
图
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纵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地租水平总体由市中心向外降低,特殊地段出现次高峰。
立
体
图
立体图类似于地势图,最为直观地显示了地租水平的高低,位置越高,地租水平越高。
等
值
线
图
地租由高值中心向四周降低,一定地段出现次高中心。数值越高,地租水平越高。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1)分析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城市的布局形式,这是城市规划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城市的功能区有多种,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都应协调,但最主要的莫过于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对多种布局方案进行比较。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后,再从中选出一种最佳的方案。
(2)城市中工业区布局的一般方法:①
从风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的工矿企业(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下风向的郊区。如果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如果当地为季风区,则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向相垂直的两侧。②从河流流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③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4.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1)“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点
优点
缺点
集中紧凑式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由于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分散疏松式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很大
(2)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3)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
5.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6.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现区别如下: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国局部地区及A河流区域部分等高线示意图。
1.图中四地,聚落规模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A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就世界来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暖湿,交通便利。所以聚落的形成要求布局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从图中看出,①地海拔0~200米,地处平原,地形平坦;近河流,充足的水源条件;故本小题选A。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D 本题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从能力角度而言,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③位于城市郊区河流的下游,有铁路、电车轨道直接相联,说明交通条件好,可以确定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要有绿化带等隔离带,可以确定②为绿化区;①远离市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有电车相通,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
3.该城市 (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3.C 老城区交通不便,不可能是地租最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应逐渐向东南移动;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铁路与电车交汇处,交通便利,而此处不是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应位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这里商业设施集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影响,城市发展轴沿交通干线扩展。
甲图为“某城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乙图为“该城区所在地的等高线图”(单位:m)。据图回答4~5题。
4. 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A 中心商务区应该布局在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好的地区,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结合等值线可知,A地符合中心商务区的布局原则。
5. 下列关于D处交通通达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交通通达度较差,因为该地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B.该地紧邻中心商务区,交通通达度较高
C.该地的地形为山地,通达度较差
D.该地处在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
5.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甲、乙两幅图中等值线代表的的含义。根据等值线的判读,D处通达度较差,与地形影响关系最大。
2013年夏季,北京、南京、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屡陷“水城”窘境,“到城市看海”也一度成为风靡网络的热门流行语。城市内涝严重,这与城市降雨损失量密切相关,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读“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回答6~7题。
6.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
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
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
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
6.B 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因此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小。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少,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曲线上升趋势。
7.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发展城市道路 ④完善排水系统 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7.D 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降雨损失量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因此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是指城市的资源赋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是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高低可以用综合承载力指数表示,其数值越大,代表相关指标的承受压力越大。下图示意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现象,与北京市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所反映状况吻合的是( )
①冬季雾霾天气增多 ②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
③绿地面积扩大 ④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B.环境破坏程度加大
C.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D.城市人口数量剧增
10.下列做法,能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的是 ( )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
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 ④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B 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北京2000-2010年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北京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相关指数的压力增大。结合四个选项,①项说明生态环境恶化,④项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这两项会增加生态环境和资源赋存所承受的压力,而②项公共交通乘用比例上升可以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③项绿地面积增加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两项均会降低相关指数所承受的压力。
9.D 北京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剧增而导致的。其它三项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不可分。
10.A ①②③三项的做法可以降低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城市中心区的压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些都可以降低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而④项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片面大力发展工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恶化。
二.综合题
1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城市化的特点。
【解析】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一明。明确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等阶段。
(2)二看。①看城区面积的变化。对照三幅图,阶段ⅠA、B两地充分利用优越的位置形成城市,规模不大;阶段Ⅱ、Ⅲ城区面积不断向外扩展,最终连成一片形成城市群。②看人口密度的变化。对照三幅图中人口密度,可以提取以下信息:
【答案】(1)郊区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1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比重,达到51.27%。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下表为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
地区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1)描述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并说明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2)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试分析原因。
(3)下列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多选) (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的开发治理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的差异要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进程快慢两方面分析。第(2)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减少等问题,在其经济发展中会导致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第(3)题,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应承接上海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苏中地区借助淮河加强区域开发;苏北地区应积极发展工业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慢;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快;苏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城市化速度最快。
(2)①水资源问题:污染严重,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跟不上。
(3)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