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讲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
生物体内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 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__运动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_____ 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运动为主
有利于__________臭氧层保护作用
C_____
随高度增加先____
后______
______
80~500千米有若干________,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 (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辐射与波长
(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 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疑难剖析
1.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1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 应用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如下面两例: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考点二 大气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典例导入 2.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 )
A.9时~17时 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 D.19时~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疑难剖析
1.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就是逆温现象。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影响
无论是哪种逆温,都会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垂直运动,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空气下层,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大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因此,在城市中早晨锻炼的时间不宜过早,特别是冬季,以日出以后一段时间为宜。
3.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层降温较慢。冬季陆地上日出前后逆温层最厚
中纬度地区
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移动到较冷的地面或气层之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盆地和谷地中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地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
锋面逆温
锋面过境时,由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而形成逆温
锋面过境时;准静止锋控制地区更加明显
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分析
等温线的走向及原因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列表分析如下:
等温线走向
示意图
原因
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因纬度而不同
太阳辐射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
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A、B、C同纬度,B地夏温高于A、C两地,冬温低于A、C两地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
等温线延伸到高地,急转弯曲
地形
暖流: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向低纬方向凸出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洋流
地形闭塞,四周山岭屏障
盆地闭合曲线(夏季是炎热中心,冬季是温暖中心)
夏季不易散热,下沉气流增温,冬季山岭屏障
山地闭合曲线(冬季、夏季均为低温)
气温垂直递减,高度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地势高
辅助线法判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辅助线法适用范围很广,它不仅可以解决各种因素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还可以拓展到解决其他等值线的弯曲问题。
如图1为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数值上甲<乙<丙,要求判断洋流L的性质。判断步骤如下:
Ⅰ.设L与乙等温线相交于a点,则a点的温度为乙。
Ⅱ.过a点作乙等温线的切线与甲等温线相交于b、c两点,则b、c两点温度为甲;
Ⅲ.显然a点温度高于b、c两点(乙>甲),即a点有暖流经过(增温)。
此法看上去很复杂,实际运用起来却非常方便。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和等地租线等的弯曲问题。
如图2为等高线分布图,要求判断虚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可依据
以上方法作辅助线与等高线相交于b、c点,如果a点海拔低于b、c
点,说明此处低于两侧,故为山谷;如果a点海拔高于b、c点,则此
处高于两侧,故为山脊。
例题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分布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南北温差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维过程
答案 (1)B (2)B
考查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