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1.56 KB
  • 2021-05-14 发布

千锤百炼高考数学个热点问题——第炼数学归纳法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58炼 数学归纳法 一、基础知识:‎ ‎1、数学归纳法适用的范围:关于正整数的命题(例如数列,不等式,整除问题等),则可以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2、第一数学归纳法:通过假设成立,再结合其它条件去证成立即可。证明的步骤如下:‎ ‎(1)归纳验证:验证(是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3)归纳结论:得到结论:时,命题均成立 ‎3、第一归纳法要注意的地方:‎ ‎(1)数学归纳法所证命题不一定从开始成立,可从任意一个正整数开始,此时归纳验证从开始 ‎(2)归纳假设中,要注意,保证递推的连续性 ‎(3)归纳假设中的,命题成立,是证明命题成立的重要条件。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与的联系 ‎4、第二数学归纳法:在第一数学归纳法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假设命题成立时,可用的条件只有,而不能默认其它的时依然成立。第二数学归纳法是对第一归纳法的补充,将归纳假设扩充为假设,命题均成立,然后证明命题成立。可使用的条件要比第一归纳法多,证明的步骤如下:‎ ‎(1)归纳验证:验证(是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假设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3)归纳结论:得到结论:时,命题均成立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设是它的前项和,求证: ‎ 思路: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化简所证不等式:,时,不等式为;当时,所证不等式为,可明显看到与中,两个不等式的联系,从而想到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证明:,所证不等式为:‎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验证:时,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2)假设时,不等式成立,则时,‎ 所以时,不等式成立 ‎,均有 小炼有话说: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关键的地方在于寻找所证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一旦找到联系,则数学归纳法即可使用 例2(2015,和平模拟):已知数列满足,其前项和,且 ‎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并记为数列的前项和,求证:‎ ‎ ‎ 解:(1) ①‎ ‎ ②‎ ‎①②可得:‎ ‎ 所以两边同除以可得:‎ 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在中令可得:‎ ‎(舍)或 ‎(2)思路:利用(1)可求出和,从而简化不等式可得:,若直接证明则需要进行放缩,难度较大。而如果选择数学归纳法证明,则目标相对明确,难度较小。‎ 解:由(1)可得:‎ 所证不等式为:‎ ‎ ‎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不等式为成立 假设当时成立,则时,‎ ‎ ‎ 所以只需证:即可,尝试进行等价变形:‎ ‎,所证不等式为:‎ 例3: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且 ‎ ‎(1)求 ‎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 解:(1)在中, 时,有 时,,另有 ‎,解得:‎ ‎(2)思路:由可得:,两式相减可得:,从递推公式很难直接求出通项公式。观察,可猜想,从而考虑“先猜再证”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由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1)验证当时,符合题意 ‎(2)假设时,,则时 ‎,‎ 则 所以,满足通项公式 例4:在数列中,已知,且,求证: ‎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命题成立 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时 考虑 ‎ ,即 时,均有 例5:已知数列满足,当时, ‎ 求证:数列的第项能被3整除 证明:(数学归纳法)‎ ‎(1)当时,,能被3整除 ‎(2)假设当时,能被3整除,那么当时 ‎ ‎ 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 能被3整除 即时,命题成立 对一切的,均能被3整除 例6:设正整数数列满足:,且对于任何,由 ‎ ‎(1)求 ‎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1)思路:虽然所给条件为不等式,但因为为正整数,所以依然可由不等式确定的值,可先解出范围,再求出满足的整数即可。‎ 由已知不等式得:‎ 当时,即 解得:,则 当时,即 解得:,则 综上:‎ ‎(2)思路:由可猜想,且条件为递推的不等式,刚好能体现与的联系。所以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由,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情况:‎ 验证:时,符合通项公式 假设时,,则时,‎ 而 ‎ ‎ ‎ ‎ 因为时,, (均在时,取到1)‎ 所以时,‎ ‎,命题成立 ‎ 而均符合通项公式 小炼有话说:(1)利用整数的离散性,在求整数的值时,不仅可用等式(方程)去解,也可用不等式先求出范围,再取范围内的整数,同样可以达到求值的目的 ‎(2)为什么对开始进行数学归纳法而不是从开始?因为在,中时,不能满足条件。所以也许一开始入手是从开始证明,但在证明过程中发现条件的对变量取值有所限制,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7:已知数列满足,其中常数 ‎(1)若,求的取值范围 ‎(2)若,求证:对任意的,都有 解:(1)由已知可得:时 ‎ ‎ ‎ ‎ 或 ‎(2)思路:条件给出递推公式,故考虑利用的范围去推出的范围,可尝试数学归纳法 解:(数学归纳法)‎ 当时,成立 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当时,‎ ‎ ‎ ‎,即时,命题成立 所以时,均有 例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 ‎(2)设满足:且,求证:‎ 解:(1) ①‎ ‎ ②‎ ‎①②‎ ‎ ‎ 从第二项开始成等差数列 令 则,代入可得:‎ 时,‎ ‎(2)解:由(1)可得所证不等式为:,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 当时,‎ 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时 而 ‎ ‎ ‎ 所以时,命题成立 时,‎ 例9:已知的三边长为有理数 ‎(1)求证:是有理数 ‎(2)求证:对任意的正整数,是有理数 证明:(1) 又 ‎ ‎,即是有理数 ‎(2)思路:题目条件很少,无法直接入手,所以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制造条件并找到与条件的联系,假设,则,可知为有理数,但未知,且题目中再无可用条件。所以要想证明,则需将制造条件加强,设,代价就是在证明时也要证明成立。只需,是可证明的 证明: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均为有理数 当时,由(1)可得,且 ‎ 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时 ‎ ‎ ‎,‎ ‎ ‎ ‎,由假设可得 ‎ ‎ 综上所述:时,命题成立 时,为有理数 小炼有话说:‎ ‎(1)涉及到关于的命题,若所给条件过少,则可通过数学归纳法制造条件,以便于证明题目 ‎(2)本题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对所证问题做了一个加强,即对于同一个,有两个命题同时成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归纳假设时会再多一个条件进行使用,但是代价就是归纳证明时也要多证明一个结论。有时针对条件较少的题目还是值得的 例10:(2014,安徽)设实数,整数 ‎ ‎(1)证明:当且时, ‎ ‎(2)数列满足,求证:‎ 解:(1)思路:所证不等式含有两个变量,若以为核心变量,则为大于1的正整数,且在不等式左边位于指数的位置,在证明不等式时可以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从而证明时,左边,与取得联系。‎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原不等式成立 假设时,不等式成立,即,则时,‎ ‎ ‎ 所以时,不等式成立 时,‎ ‎(2)思路:本题证明易想到对两边同时除以与1进行比较:,进而要证明,所以只能先证后面的不等式,由递推公式可想到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 假设,命题成立,即,则时,‎ ‎ ‎ 由(1)可得:‎ 即 ‎ 时,命题成立 时,‎ 下面证明:‎ 考虑 ‎ 小炼有话说:在第一问中如果以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利用导数去解决:设,则,因为,所以可得:时,,时,。所以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从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