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2.00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人民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 题 十 九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道 路 7‎ 考点一 ‎20 世纪 50 年 代 至 70 年 代 探 索 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 曲折前进的十年 良好的开端 年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明确 7‎ ‎(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 政权的同时 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为向社会主 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 产比较落后 ‎2 “ 一五” 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 依据 1953 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 计划主要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 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成就 新建了汽车制造 飞机 制造等工业部门 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 面 貌 为 社 会 主 义 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 主义 改造 概 况 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影 响 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使生产 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主 义 公 有 制 社 会 主 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主要成就 ‎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 中 力 量 把 我 国 尽 快 地 从 落 后 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中共八 大 是 对 我 国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一 次 成 功 探索 曲折和失误 表现 年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轻 率 地 发 动 了 大 跃 进 和 ‎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后果 以高指 标 瞎 指 挥 浮 夸 风 和 共 产 风 为 主 要 标 志 的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调整国民经济 年冬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 倾错误 提出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的方针 到 年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尊重客 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 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 文革” 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年 文化大革 命 爆 发 不 久 这 场 动 乱 由 思 想 文 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年 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的局面 7‎ 7‎ ‎ 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 一体两翼” :“ 一体” 指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 两翼” 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 进,体 现 了 发 展 生 产 力 和 变 革 生 产 关 系 的有机统一。‎ ‎( ) 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 发 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 义 改 造 服 从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而 社 会 主 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提出了全面整顿的 思想 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文化大革命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导致人民 生活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正 确 分 析 国 内主要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社会安定 及时 抓 住 发展机遇 ‎ 世纪 —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 ‎( ) 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 个 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对 中 国 国 情 及 革 命、建 设 的 认 识 也 需 要 一 个过程。‎ ‎( ) 主观原因: 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 化。 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 不到充分发扬,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没有正确处 理“ 左” 倾、右倾错误。 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 对“ 左” 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7‎ 专题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87‎ 7‎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 新中国成立到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从 以 国 营 工 业 为 主 体 的 多种工业经济形式 并 存 向 单 一 的 国 营 工 业 转 变 建 立 和 发 展 高 度集中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 中国共产党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 主观上追求高速度 高指标 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 内 容 废 除 私 有 个 体 工 业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国 营 工业 结果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基 本 建 立 起 相 对 独 立 的工业体系 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使企业失去活力 ‎—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党的十一届 三 中 全 会 后 从 单 一 的 国 营 工 业 经 济 转 变 为 以国营工业经济为 主 体 的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并 存 的 经 济 从 计 划 经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教训 实行改革开放 核心内容 改革国营企业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调整工 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实行政企分开 等 结果 增强了企业活力 解 放 了 生 产 力 工 业 得 到 发 展 成就举世瞩目 ‎3 世纪 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转 变 由 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 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 建 设 的 经 验 教 训 加 快 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7‎ 措施 背景 内容 影响 启示 正 确 的 探 索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的完成 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的 探 索,但 其 路 线未能坚持下来 抓住 主 要 矛 盾, 大 力 发 展 生 产力 ‎“ 八字方针”‎ 经济困难 提 出 “ 调 整、 巩 固、 充 实、 提 高” 的方针 年国 民 经 济 调 整 的 任 务基本完成 及 时 纠 正 错 误, 调 整 生 产 关系 全面整顿 ‎“ 文革 ” 时 期 工 农 业 生 产遭破坏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勇于面对,迎难而上 探 索 中 的 重 大 失 误 ‎“ 大跃进”‎ 社 会 主 义 总 路 线 的 制定 片面要 求 大 办 工 业、 农 业, 强 调高指标、高速度 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 小社并大社,统 一 经 营、分 配,‎ 平均主义 挫伤农民的生 产 积 极 性,破 坏了农村生产力 生产关系 的 调 整 要 适 应 生 产 力的发展水平 ‎“ 文化大革命”‎ ‎—‎ 废除 有 效 的 管 理 制 度, 停 产 ‎“ 闹革命”‎ 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稳定 压 倒 一 切; 以 经 济 建 设 为中心 7‎ 考点二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二) 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改革 背景 长期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制 7‎ 约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 某些地方已经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 实施 年 安 徽 四 川 首 先 放 宽 政 策 试 行 包 产 到 7‎ ‎(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在 文革 结 束 后 的 两 年 里 国 民 经 济 处 于 徘 徊 前 进 的 状态 年 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否定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 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 义 思 想 路线 抛弃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 将党和国家工 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意义:揭开了 改 革 开 放 的 序 幕 形 成 了 以 邓 小 平 为 核 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组 包 产 到 户 的 农 业 生 产 责 任 制 初 见 成 效 后 在 全 国 推 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 在土地 公有制 的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 农户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改革 管 理 体 制 年 撤 销 人 民 公 社 建 立 乡 镇 政 府 撤销生产大队 建立村民委员会 作用 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 主 权 极 大 地 调 动 了 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能得到健 康发展; 过去对社会 主 义 道 路 探 索 的 失 误,在 农 村 中 的 危 害 远远大于城市,农村改 革 更 为 迫 切; 某 些 地 方 的 农 民 和 领 导 已经大胆地开始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 趋势。‎ 7‎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时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 年 封建土 地 所 有 制 严 重 阻 碍 生 产 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 有制 解放了 生 产 力, 为 农 业 发 展 开 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 年 小农经 济 难 以 满 足 国 民 经 济 发 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 要 生 产 资 料 由 私 有 制 转 变 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年 当时一 些 领 导 人 主 观 认 为 农 业 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 化 程 度 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年 党中央 正 确 总 结 了 农 业 合 作 化 和人民公社化等的经验 教 训,作 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 管理 方 式,实 行 分 户 经 营、自 负 盈 亏 的 政策 极大地调 动 了 农 民 的 生 产 积 极 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7‎ ‎2 城市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 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经营 自主 权 所有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 中共十四大后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 ‎续表 ‎( ) 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 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 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 从实践 意 义 上 看: 是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的 创 新, 解 放 和 发 展 了 生 7‎ 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提高了效益 推动了国民经济 的高速发展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背景 世纪 年代末到 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年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论述社会主义的本 质 姓 资 姓 社 的 标 准 等 问 题 提 出 要 搞 好 社 会 主 义 的 市 场 经济 为改革解放了思想 指明了方向 ‎2 过程 ‎产力。‎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 制,是 以 邓 小 平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 制 的 建 立,是 我 国 适 应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重 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类别 过程 特点、影响 经济特区 的创办 年起先后创办 深 圳 珠 海 汕 头 厦 门 海南 个 经 济 特 区 年喀什加入 实行特殊 的 经 济 政 策 和 管理方 法 成 为 中 国 对 外开放的 窗 口 和 经 济 体 制改革的 试验田 沿海 经济 开放 区的 开辟 沿海开 放城市 年 开 放 天 津 上 海 广 州 等 个 沿 海 港 口城市 扩大对外 开 展 经 济 活 动 的权限 加 快 利 用 外 资 引进技术的步伐 沿海 经济 开放区 年 以 后 先 后 将 长江 三 角 洲 珠 江 三 角洲 闽东南 地 区 和 环 渤 海地 区 开 辟 为 沿 海 经 济 开放区 促 进 了 地 区 经 济 的 发 展 带动了内地的开发 经济 技术 开发区 在沿 海 和 其 他 地 区 的 开 放城 市 中 划 出 一 定 区 域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 为 学 习 先 进 管 理 经 验 提 高 管 理 水 平 的 重 要场 所 也 是 了 解 国 际 行情的重要窗口 浦东的 开发开放 ‎ 1990 年 开 发 开 放 上 海浦东 成为中国 进 一 步 对 外 开 放的重要标志 ‎1 对外开放的历程 7‎ 年中共 十 四 大 提 出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目 标 是 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年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年中共 十 五 大 进 一 步 完 善 了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 到 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 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 接轨 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 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 )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 。 世 纪 年 代 所 建 立 起 的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 强 调 国 家 对 整 个 经 济 活 动 实 行 高 度 集 中 管 理 ,其 弊 端 越 来 越 明 显 , 日 益 制 约 我 国 经 济 的 健 康 发 展 。‎ ‎( ) 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 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 ) 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 绕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理 论 界 进 行 了 认 真 的 研 究 和 探 索,取 得 突破性进展。‎ 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 ) 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 济、私 营 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 所 有 制 经 济 长 期 共 同 发 展,不 同 经 济 成 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 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 标志我国全方位 多层 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 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文化、教育 89‎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16‎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一五” 计划 7‎ 史料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 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 “ 资本主义国 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工业化,而 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 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年版) 史料 2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 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 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 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 相依赖、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 读史指导 史料 史料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主旨 史料 过渡时期总路线 ‎续表 信息 解读 史料 论述了 一 五 计 划 的 基 本 任 务 表 明 借 鉴 苏 联 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史料 阐述了 过 渡 时 期 任 务 艰 巨 需 要 较 长 时 间 逐 步 实 现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历史 结论 一五 计划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 步 同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 与 建 设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史料应用 ‎1 据史料 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答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 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 据史料 结合所学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 答案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 化的必要条件,二 者 是 发 展 生 产 力 与 变 革 生 产 关 系 的 有 机 统 一;两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3 综合上述史料 指 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初 期 国 家 发 展 的 基 本目标 ‎ 答案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 7‎ 主题二 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 7‎ 史料 1 到 年,集体农 7‎ 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 场意义更为深刻 的 变 化。 在 中 国 最 贫 困 的 省 份, 特 别 是 安 徽,中国领导阶层 开始了“ 生产责任制” 的某些尝试。 …… 到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 痕 迹,也 大 量 从 中 国 农 村 ‎续表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 扩大 历史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不同之处是农村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 坚持 结论 土地集体所有制 城市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 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 消失了。‎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下卷)‎ ‎ 史料应用 ‎1 据史料 结合所学指出 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 的变化 7‎ 史料 2 我国建 国 三 十 五 年 来 所 发 生 的 深 刻 变 化,已 经 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 出,这 种 优 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 求 不 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 企 职 责 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 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年)‎ 史料 主旨 史料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省份 内容 特点和影响 史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信息 解读 史料 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表明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 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表明 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 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 性 必 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读史指导 ‎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 答案 变化:由实行 “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 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意义:调动了农 民 的 生 产 积 极 性,解 放 了 农 村 生 产 力, 推 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据史料 结合所学指出 僵化的模式 是什么 其弊端表现在 哪些方面 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 节是什么 ‎ 答案 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 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 综合上述史料并 结 合 所 学 概 括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进 程 的 主 要特点 ‎ 答案 经济 体 制 改 革 首 先 在 农 村 进 行,之 后 在 城 市 全 面 展 开;先试点,后推广( 由点到面) ;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