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1.50 KB
  • 2021-05-14 发布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考点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要程度:★☆☆☆☆]‎ ‎1.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等。‎ ‎3. 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比较 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因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国家政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的压力。‎ ‎2. 探究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3.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1. 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因此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所以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经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答案 D 解析 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考点二 全球性环境问题[重要程度:★★★☆☆]‎ ‎1. 列举环境问题 ‎2. 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1. 比较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形 成 原 因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增多 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增多 危 害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①水体酸化;②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③伤害植物的叶和芽;④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①导致人患皮肤癌等疾病;②农作物减产 防 治 措 施 ‎①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②开发新能源;③大量植树造林 ‎①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②使用脱硫煤;③开发新能源;④植树造林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的排放 ‎2. 比较海洋污染和土地荒漠化 原因 表现 结果 海洋 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 富营养化 发生赤潮 土地荒漠化 植被(如草原、森林 等)破坏 土地 沙漠化 出现 沙尘暴 ‎3. 说出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 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 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 C.氟利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 答案 A 解析 温室效应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该现象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是由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导致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引起的。‎ ‎2. 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的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乙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答案 (1)无机盐 光 氧气 (2)乙 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于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 (3)蓝藻 浮游动物 鱼 解析 蓝藻大规模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而富营养化是由于N、P等元素超标导致的。由于蓝藻大量繁殖,浮在水面上遮盖了阳光,从而导致水面下光照不足,同时由于夜晚大量的蓝藻进行呼吸作用,导致水体中严重缺氧,使得大量的水草及鱼虾死亡。由此可以很容易答出(1)(2)两题。对于食物链的问题,应该注意:食物链的开始一定是生产者,因此蓝藻作为生产者写在第一个空中,而蓝藻可以成为一些小型的浮游动物的食物,小型的浮游动物又可作为鱼类的食物,则这个食物链可以很容易完成。‎ ‎ 图解法展示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考点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要程度:★☆☆☆☆]‎ ‎1. 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探究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易错警示 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3点提示 ‎(1)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多样性,而不是种群多样性。‎ ‎(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水力可以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价值均属于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属于间接价值;作用尚不清楚的为潜在价值。选项A、C、D均属于直接价值。‎ ‎2. 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3 ‎000 m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就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继续去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问题:‎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 (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或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3)不同的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4)现代生物工程(或转基因、细胞融合等)‎ 解析 生物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进化、生态等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所以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从遗传水平看,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性状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现代生物学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不断改变生物遗传性状,如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能在较短时间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4.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7.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 判断正误 ‎(1)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 (  )‎ ‎(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5A) (  )‎ ‎(3)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改编) (  )‎ ‎(4)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009·福建,‎2C)‎ ‎(  )‎ 答案 (1)√ (2)× (3)× (4)√‎ ‎2. (2009·广东卷,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 D 解析 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模拟题组 ‎3.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双选) (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不能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BD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4.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 B 解析 “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对生态进行的人为破坏。‎ ‎5.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的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 B 解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属于易地保护,C项正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6.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 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性)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 (1)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2)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现“S”型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指数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有限。最适人口数量应当是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该为55亿。(3)若原来人所获得的能量为a ‎,则从“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改变后的情况为‎28a,则‎55a可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55a/(‎28a)=1.96倍。(4)计划生育可控制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晚婚晚育则可以有效延长一个世代的时间,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  )‎ A.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水资源紧张 D.泥石流频发 答案 D ‎ 解析 泥石流是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盲目毁林造田引发的,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答案 C 解析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答案 A 解析 首先明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而CO2的含量在大气中增加的原因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要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危机,需采取措施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而降低CO2浓度的最有效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这样不仅可缓解温室效应,而且还可改善环境中的其他方面。‎ ‎4. 现在的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 A.臭氧层破坏 B.水体污染 C.冰川融化 D.滥伐森林 答案 A 解析 臭氧层破坏后,会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 ‎5. 下表是研究人员在三年内对某一生态系统内的四个物种数量进行多次调查所得的平均结果。据表分析,最可能属于外来物种的是 (  )‎ 个体数量物种 幼体 亚成体 成体 老成体 甲 ‎700‎ ‎680‎ ‎600‎ ‎95‎ 乙 ‎350‎ ‎280‎ ‎220‎ ‎190‎ 丙 ‎300‎ ‎14‎ ‎13‎ ‎12‎ 丁 ‎0‎ ‎70‎ ‎30‎ ‎0‎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丙三种生物都有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成体,丁中无幼体,可能是进入此地还没有繁殖后代,因此丁最可能属于外来物种。‎ ‎6. 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 C 解析 焚烧落叶和垃圾会产生大量灰尘和二氧化碳,引发雾霾天气或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 ‎7.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 B 解析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 ‎8. 两种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即存在多种类型种间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  )‎ A.“互动多样性”现象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蟒蛇可能成为灵长类动物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C.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种间关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蟒蛇可以吃灵长类动物,也可能被灵长类动物吃,两者还可能有共同的食物或资源要求,B正确;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错误,D正确。‎ ‎9. 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不仅变得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一些物种已消失,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解析 认真审题不难发现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但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 CD 解析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D错误。‎ ‎11.最近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地生态系统抵抗干旱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答案 AC 解析 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严重干旱使当地物种多样性下降,每一个物种都具有本身特有的遗传特性,当多样性下降时一定影响基因多样性;长期干旱,当地物种多样性会持续下降,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故B项错误,A、C项正确。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D项错误。‎ ‎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答案 AB 解析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三、非选择题 ‎1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资源数量和速度剧增,同时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有“空中死神”之称的酸雨就是大气中的SO2过多造成的。结合图示的硫循环途径,回答问题:‎ ‎(1)大气中SO2的来源有多个,你认为造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来自图中哪条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植物遗体的分解都能产生SO2,哪一类遗体含S多?说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要减少酸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雨还能使水体的酸性增加,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欧洲某山区的一湖泊,自周围一个工厂的废水排入后,湖水的pH由7.0下降到5.7,垂钓者发现他们钓的鱼越来越少,于是钓鱼俱乐部向工厂提出抗议。工厂组织专家进行如下实验:砌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大鱼池,分别放入等量的pH为7.0和5.7的水,每池各放入大鱼50条(两池的鱼大小相似、总重量相等),每天投放等量的蛋白饲料。一个月后,捞出比较,两池中的鱼几乎没有区别,他们的实验结果证明pH的改变不影响鱼的生活,进而推翻工厂废水影响垂钓的说法。你认为厂方的理由充分吗?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2)动物遗体含S多。因为动物遗体含蛋白质多,蛋白质含S (3)增加生产者的量,增大对SO2的吸收;开发新能源,减少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4)不充分 pH可能影响鱼的食物;pH可能影响受精卵或幼体的发育;pH可能影响湖底地质状况的改变,进而影响湖水离子浓度的变化(答案合理即可)‎ ‎14.请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农业中,常常采用燃烧农作物秸秆获得灰分肥田,该做法的优点是使秸秆中____________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最大弊端是____________,而且储存于秸秆有机物中的能量未得到合理利用。现代农业中,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种蘑菇、养蚯蚓,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沼气池中微生物、蘑菇、蚯蚓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这种做法正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生态学中能量多级利用和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 ‎(2)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采取禁伐、禁猎等措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提高许多野生种群的__________,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物种________。‎ ‎(3)2012年,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柳州柳江内,一起“食人鱼”伤人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11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由于大多数外来入侵物种适应性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__________________制约,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答案 (1)无机盐 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能量利用率 分解者 物质循环再生 (2)环境容纳量(K值) 多样性 (3)繁殖能力 天敌 解析 (1)作物秸秆燃烧可使秸秆中的无机盐较快地归还给土壤,但也会污染环境。现代农业中,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制沼气,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蘑菇、蚯蚓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这种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生态学中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退耕还林、禁伐禁猎等措施可以提高野生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3)外来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大都非常强,且缺乏天敌制约,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常呈“J”型增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15.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________。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千焦/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4)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 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 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在丙烧中加‎0.15 g 洗衣粉和‎0.15 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加‎0.3 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 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解析 (1)蓝藻为光能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投放的鱼苗应以浮游植物为食。(2)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断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推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1.3%。(4)实验的自变量为氮和磷,可设置不含磷也不含氮、含磷又含氮、含氮不含磷、含磷不含氮四种处理;进行实验前,应清除水中的氮和磷。氮、磷都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同时含有氮和磷的培养液中藻类生长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