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4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www.scxkg.com 四川新课改) 56、《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57、笕记 58、江南古镇 59、江南蓑衣 60、脚 步 声 《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贾平凹 ⑴这一本书画集,书多画少,可以说是本书法集,收辑了近几年所写的一部分,但我却 是从六岁起至现在几乎天天在写字,以字活人的人。如果在古时,一个写字的人是不会出一 本书法集的,他们的任何一位也比我在这本集中的字写得好,然而现在,我却是书法家,想 起来委实可笑。苏东坡是我最向往的人物,他无所不能,能无不精,但他已经死在了宋朝。 我的不幸是活在了把什么都越分越细,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所以,字就不称之 为字,称书法了。食之精细,是胃口已经衰弱,把字纯粹于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学养已经单 薄不堪。越是单薄不堪,越是要故弄玄虚,说什么最抽象的艺术呀,最能表现人格精神呀, 焚香沐浴方能提笔呀,我总是不大信这个。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 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 ⑵我喜欢写字,是我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不能不写字,没有当兵的不爱武器的。我坦白 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当我用铅笔钢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后,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 所(a ),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b ),(c )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如果 我真是书法家,我的书法的产生是(d )的,无为而为的,这犹如我去种麦子,获得了麦 粒也获得了麦草。 ⑶有人说,书法必须是毛笔创造的。这话若被肯定,那么,我的字被书法了是八十年代 的中期。那时,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不能收拾。毛笔和 宣纸使我有了自娱的快意,我开始读到了许多碑帖,已经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也大致能 感应出古人书写时的心绪。从那一阵起,有人向我索字了,我的字给许多人办过农转非、转 干、调动的好事,也给许多人办过贿赂、巴结、讨官的坏事,我把我的字看得烂贱如草,谁 要就给谁写,曾经为吃得三碗搅团写过一大卷纸哩。 ⑷但是,被人索字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灾难,我家无宁日,无法正常的读书和写作,为 了拒绝,我当庭写了启事:谁若要字,请拿钱来!我只说我缺钱,钱最能吓人的,偏偏有人 真的就拿钱来。天下的事有趣,假作真时真亦假,既然能以字易钱,我也是爱钱的,那我就 做书法家呀! ⑸在我有了做“书法家”的意识,也可以说有了‘书法家“的责任,我认真地了解了当 今的书风。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象 牙塔里个个以不食烟火的高人自尊,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我既无夙命,能力又简陋,但 我有我的崇尚,便写”海风山骨“四字激励自己,又走了东西两海。东边的海我是到了江浙, 看水之海,海阔天空,拜谒了翁同龢和沙孟海的故居与展览馆。西边的海我是到了新疆,看 沙之海,野旷高风,奠祀冰山与大漠。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在这两个海边的日日夜夜,当我每 一次徘徊在碑林博物馆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前,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 西安。 ⑹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是缺乏基本训练。我也明白,我的书法多多少少借助了我在 文学上的声名,但我想,这和那些领导的题字还是两码事吧,所以,才敢于让出版社出版这 本集子。 ⑺但我仍坚持,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我也不要书法家。 1998 年 3 月 5 日 16.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二段中 a、b、c、d 四处括号内。(3 分) 理解  了解  便在  也从  附带  附属 答:a____ b____ c____ d____ 17. 本文第一段中写道“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 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其含义是什么?(4 分) 18.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 (5 分)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又坚持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 法”,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5 分) 参考答案 17. ①(联想)类比的手法。(2 分)②含义是指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学养单薄,便故弄玄虚, 玩弄概念,以图让别人膜拜,(1 分)其实他们自己心中明白自己的作品内容单薄、思想贫 乏,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1 分) 18.因为“两海”与西安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给我的生活(2 分)让作 为艺术工作者的“我”有了根基和底气,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1 分)从而让我能 去掉“逸气”,拥有 “山风海骨”和博大厚重。(2 分)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这 种看似矛盾的表达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什么都往文化上靠的不满,(3 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 的文艺观和人生价值观——根于生活、一任自然。(2 分) 笕记 刘鸿伏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 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 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 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 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 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 临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 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 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 水质清洌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 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 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 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 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 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 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 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下咽。 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 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 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 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 乡里后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 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 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 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 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 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 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 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 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 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散文》2005 年第 7 期,略有删节) 14.“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4 分) 15.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 “却是一般人生”?(6 分) 16.为什么说“笕”体现了“乡人的智慧”?(4 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列的问题。(8 分) (1)“城里人”为什么“特别留意和在乎”“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 (2)“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 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请为“笕”下一简要定义,然后回答孩子们 对“笕”为什么“不屑”?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4 分)指是相对僻远(1 分),很少各污染(1 分),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山 乡生活。(2 分) 15.(6 分)两种心态的产生是由于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的不同(2 分);城里人由于对 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而将原生态的山乡生活视为某种精神追求与向往(1 分);而在乡村人 眼中,这种世居的环境则是赖以谋取衣食的来源(1 分) 之所以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是因为无论是城里人或乡村人,尽管生活环境 不同,心态各异,但情感、追求和人生过程并无本质的不同(2 分) 16.(4 分)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 原有水质的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要花费钱财。 17.(8 分)(1)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城里因污染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1 分),又 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以下咽(1 分),城里人自然要特别留意和在乎乡间 的山泉(1 分) (2)笕是一种古老的把山泉引入农家的竹制水管(2 分);孩子们对城市水污染没有深切 认识,缺乏城乡饮用状况的对比(1 分),只是着眼于笕的简陋外观(1 分),因而对“笕” 当然“不屑”(1 分)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 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 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 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 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 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道邈 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 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 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从古镇的小巷里 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 去你的遐想与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 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 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 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 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店坐下,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 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 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 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 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 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 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海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 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 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 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 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 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 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在一 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 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贵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 里展开它的册页。 18.简述下列问题(6 分) [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 分) [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2 分) [3]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 分) 19.“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 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 分) 20.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4 分)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 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B.作者借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表达一 种深居小巷的愁思。 C.第 3 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巧连妙构”的石拱桥比作行草书法,这样写既显得生 动形象,又紧扣“文化”特点。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 参考答案 18.(1)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明的精华,它们最集中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2)绵丽清长,恬静悠闲,朴实纯正,博大精深。 (3)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诞生了一部部辉煌巨 著,一幅幅珍贵墨韵。 19.(1)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进行类比,突出了古镇清流对古镇文明的孕育和滋养作用; (2)暗示了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了古镇文明的内涵和文章的主旨。 20.说明古镇文明是古镇人与外地人共同创造的;也说明古镇虽小,却有兼容外来文化的 博大胸怀。 21.BC 江 南 蓑 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 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 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 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 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 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 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 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 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 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 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 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 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 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 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 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 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 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 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 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 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 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 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 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 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 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 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 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 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 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 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6.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4 分) 17."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 么?(3 分) 18."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6 分) 19.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4 分) 20.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4 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参考答案 16.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高远、冲淡、悠然脱谷的意趣的欣赏。 17."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 的生活。(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扣 2 分) 18.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 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 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 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19.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 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20.(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 自如的生活状态。(2)通过排比不仅加强的语言的力量,而且突出江南蓑衣在经济发展的大 潮中,实用性被削弱,而被赋予被动的观赏的价值。 脚 步 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 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 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 自己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 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 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 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 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 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 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 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 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 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 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 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 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 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 股和煦的风,一般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 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 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 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 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 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 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 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 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 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 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 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 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 老实实地挪向前。 15.本文开头写道“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 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6.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阐述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 这些语句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3 分) 17.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态。(4 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写得耐人寻味。作者用虚虚实实的笔触,纵意挥洒,创造出一种气象氤氲的情思氛 围,层层抒写出他对“脚步声”的哲理感悟,从而给读者以丰沛的启示。 B.在作者看来,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且表明了自己 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后者关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 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脚步声“无非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孤苦郁闷颓废的心境。 D.作者对人们在喧嚣市声中,清醒的自我意识已丧失殆尽的生存状态感慨系之。这种深沉 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它是令人警醒的振聋发聩之音。 E.文章末段是关于太阳、灿烂霞光以及“金光大道”的浪漫抒写,笔触灵活跳脱,表明了 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美好前途终会到来的信心。 参考答案 15.①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 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叹。②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 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 的生发议论作铺垫。 16.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上是聆听到自己行走时的心灵之音,能使自己看清行走时身 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 17.“能走”即意味着生命还在,清醒的自我意识还在,理想还在,追求还在;虽然心中 的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即算痛苦、艰难、哭泣也是一种收获,否则不 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这句话弹奏出了欢乐、自信而又旷达的生命乐章, 显示了作者坚强、健朗、成熟的心态。 18.C E/ 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 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脚步声”不但是孤寂心境的象征,而且也是孤军奋 战精神的象征。 E.“对美好前途终会到来的信心”不合文意。文章末段首先是关于太阳、 灿烂霞光以及“金光大道”的浪漫抒写,笔触灵活跳脱;而在结尾处由浪漫抒写而突转沉实 的一笔,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脚下,这是务实 的自省,能给人们更深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