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50 KB
  • 2021-05-14 发布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二单元 第9讲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1.以热点事件为载体,利用各种统计图表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对策。考查频度较低,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2.多以各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表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规律、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一、全球气候变化 读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①特点:气温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图中A是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②主要原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图中B是近15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3)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农业生产 有利影响: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影响 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①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排放。②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③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深度思考1】‎ ‎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但是,是否全球的每个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呢?‎ 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上升。‎ 二、世界气候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气候分布模式图(北半球),回答问题。‎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要影响降水。‎ ‎(3)海陆分布:同纬度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内陆地区相反。‎ ‎(4)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大气成分等影响区域气候。‎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 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10°~20°‎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 风气候 大致在10°N~25°N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分明 热带沙 漠气候 南北纬20°~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高温 ‎(2)亚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3)温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温带 季风气候 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南北纬30°~60°的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北纬50°~北极圈的大陆 纬度高,且居内陆,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凉爽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地势高 全年酷寒,降水少 ‎【深度思考2】 南、北半球的气候类型分布完全对称吗?‎ 提示 由于海陆分布不同,南北半球的气候类型分布并不完全对称,南半球甚至缺失某些气候类型,如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只在北半球有分布。‎ 考点一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9·郑州外国语学校月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2019年的活动主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D.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2)为响应“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  )‎ A.简包装食品 B.深加工食品 C.反季节蔬菜 D.国外进口食品 解析 第(1)题,A、B、C三项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都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是不正确的。第(2)题,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简包装食品,因为过度包装会造成浪费。‎ 答案 (1)D (2)A 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 ‎(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 ‎(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 ‎(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 考法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2019·天津文综,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 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故本题选B。‎ 答案 B ‎2.(2019·天津文综,1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变大,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故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故B选项错误。全球变暖,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故C选项错误。全球变暖,活动层厚度变大,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二 全球变暖状况及原因分析 ‎3.(2019·海南地理,13~14)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 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与南半球相比,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 (1)A (2)B ‎4.(2019·浙江文综,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 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气候类型判读 ‎1.气候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具体影响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产生气温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 大气环流 不同地区所在的气压带、风带位置或季风环流不同,降水特征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 地面状况 包括海陆位置、地形、地表性质、洋流等因素,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状况,来影响气温与降水,进而影响气候 人类活动 通过影响下垫面、大气物理化学特征,促使某区域大气热量与水分等产生差异,影响局地小气候 ‎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首先结合气候类型的模式图,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角度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其次将地理位置与大气环流因素紧密结合理解不同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并进一步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 ‎1.(2019·湖南娄底联考)读世界两区域简图,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 根据经纬网及海陆轮廓可知,①地位于地中海沿岸,②地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 A ‎2.读下列气候资料,回答(1)~(2)题。‎ 月份 ‎1‎ ‎2‎ ‎3‎ ‎4‎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20.1‎ ‎23.0‎ ‎27.6‎ ‎30.2‎ ‎30.7‎ ‎30.3‎ ‎29.2‎ ‎29.1‎ ‎29.1‎ ‎28.2‎ ‎24.9‎ ‎20.8‎ 降水 ‎(mm)‎ ‎11‎ ‎30‎ ‎35‎ ‎60‎ ‎142‎ ‎288‎ ‎411‎ ‎349‎ ‎288‎ ‎143‎ ‎26‎ ‎17‎ ‎(1)该气候资料所反映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该地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而不是在7月的原因是(  )‎ ‎①地处低纬度,5月太阳高度已经很大 ②5月降水量还不太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强 ③受西南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强烈 ④受地形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月均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该地应位于北半球;各月均温都在20 ℃以上,应属于热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且全年降水量大于1 500‎ ‎ mm。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该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说明该地地处低纬度,5月太阳高度已经很大,且5月降水量还不太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强,所以最高温出现在5月。‎ 答案 (1)B (2)A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可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判断半球 根据最高温最低温出现的时间确定半球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根据最冷月、‎ 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 ℃‎ 最热月均温>25 ℃‎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 ℃‎ 最热月均温20 ℃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极地气候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以“水”定型 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3.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如:图示景观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4.依据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判断 ‎(1)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考法一 据城市分布图判断气候 ‎1.(2019·江苏地理,12)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5个城市中(  )‎ A.有4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 B.有4个城市受台风(飓风)影响 C.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 D.有3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解析 图示5个城市中,东京和香港属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A项错误;香港、东京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奥兰多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受飓风影响,B项错误;巴黎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洛杉矶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C项正确;巴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京、香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奥兰多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二 据景观图和统计图判断气候 ‎2.(2019·浙江文综,3~4)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解析 第(1)题,甲处的自然景观是远处寸草不生,说明该地降水稀少;靠近水源的地方(湖边)则生长着热带植被,热量条件较好,对应的应是④地的气候统计图。乙地植被以草原为主,但矮小稀疏,说明此地水分条件和热量条件较差,③地的气候统计图比较适合。故D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同处于北纬30°附近,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两者气温差异明显,只有海拔高度的不同才能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另外,北纬30°附近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③地气温明显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可推知③地海拔高。‎ 答案 (1)D (2)D ‎ 气候特征类主观题 ‎1.气候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某地(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二是分析造成某地(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三是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一般要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考虑。但气候要素除了气温、降水之外还有光照(强弱、时数)、风力(大小、大风天数及季节分布、风向及其变化)等。‎ ‎2.气候成因类题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题目特别指出从某一角度分析气候特征的某一方面;二是题目要求系统分析气候特征的多方面原因。‎ ‎ [典 题 示 例]‎ ‎[2019·新课标Ⅰ,3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尝试自解]                                     ‎ ‎[样卷评析]‎ 样卷展示 得分:2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审题不清,导致答题方向出错。题目要求说明“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故①答纬度与森林的关系不得分,②、③没有明确“地形”与“区域差异”的关系,故也会失分。‎ 标准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3分)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3分)‎ ‎[答案探源]‎ 标准答案 答案来源 试题材料 原理规律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3分);‎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延伸方向。‎ 地形对气候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呈垂直变化。‎ 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等高线海拔高度值。‎ ‎[答 题 模 板]‎ ‎1.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2.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于15 ℃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 ℃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为稀少,10~50 mm为少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3)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对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7月均温大于22 ℃、降水量超过50 mm,可描述为“高温多雨”。‎ ‎(4)光照特征:主要分析平均日照时数或年日照时数多少。其数值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状况,如云量大小,雾日或阴雨天多少等。‎ ‎(5)风力、风向特征:主要分析某级别以上大风天气的多少(日数)以及季节分布、风向和风速情况等。‎ ‎3.气候特征的答题用语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气温特征 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月 气温高低 终年高温;夏季高温;全年温和;冬季寒冷等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 降水特征 降水总量 降水量多(少)‎ 季节分配 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等 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大(小)‎ 光照特征 日照时数长(短);日照强(弱);光照充足(不足)‎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冬季、夏季、全年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降水年较差大等 注:‎ 高温—月均温>20 ℃;温和—月均温0 ℃~20 ℃之间;‎ 寒冷—月均温<0 ℃;降水稀少—月降水量<10 mm;‎ 少雨—月降水量10~50 mm;多雨—月降水量50~100 mm;‎ 丰富—月降水量>100 mm ‎[应 用 体 验]‎ ‎[2019·课标Ⅱ,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9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解析 ‎ 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针对湿热的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止中暑、受潮,注意预防建设地区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山区还要预防滑坡、泥石流等带来的伤害。‎ 答案 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上海地理)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故①②对;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答案 A ‎(2019·广东广州第一次综合测试)2019年12月,我国首颗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初步形成监测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能力。卫星监测结果表明: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CO2浓度都高于南半球,而夏季则相反。下图是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2~4题。‎ ‎2.引起全球CO2浓度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 B.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C.植物生长的季节变化 D.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 ‎3.上图反映的时间最可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4.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火山、地震带 B.城市群(带)‎ C.工业地带 D.自然带 解析 第2题,秋季以后许多植物叶片变黄、凋零,对CO2的吸收能力减弱,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则春季CO2的浓度达到最高值。夏季植被生长茂盛,对CO2的吸收能力强,CO2的浓度较其他季节低,故C项正确。由题干材料可知,全球CO2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且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而工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故A项错误。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的大气环流并不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西欧常年盛行西风,故B项错误。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对CO2的浓度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第3题,从图中CO2浓度分布来看,北半球CO2的浓度平均高于南半球,且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CO2浓度非常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的春季,故B项正确。第4题,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自然带以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为主,夏季植被茂盛,对CO2吸收能力强,CO2浓度低;冬季落叶阔叶林植被叶子凋零,对CO2吸收能力弱,CO2浓度高。因此,自然带是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CO2浓度季节变化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 2.C 3.B 4.D ‎(2019·上海地理)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5~7题。‎ ‎5.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6.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 ‎7.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甲站—乙站—丙站 B.甲站—丙站—乙站 C.乙站—甲站—丙站 D.乙站—丙站—甲站 解析 第5题,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 ℃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第6题,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位于低纬度,降水多是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故选A。第7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平均温度最高,故海拔最低;故选B。‎ 答案 5.D 6.A 7.B ‎(2019·浙江文综,9~10)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 ℃,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9.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①地平均温度全年低于20 ℃,无法满足该作物正常生长和结实的气温要求(≥20 ℃最短4个月),①地全年大部分时间水分盈亏量<0,全年平均也应是<0,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水分条件也达不到该农作物的要求,综合起来,①地温度条件、水分条件都不适宜该农作物生长条件,A项中提到温度条件适宜,错误。C项中提到水分条件适宜,错误。②地平均气温≥20 ℃‎ 的月份有5个月份,能够满足该作物所需的温度条件,②地全年水分盈亏量<0,气候干燥,无法满足该作物的湿度要求,D项中提到水分条件适宜,错误。B项中提到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正确。第9题,①、②两地最低气温都小于0 ℃,证明气候类型不可能是热带、亚热带类型,A项中有亚热带季风气候,错误。C项中有热带季风气候,错误。①地水分条件好于②地,降水①比②要多;从夏季气温看,位于北纬39°的②地大于位于北纬29.7°的①地,可推知①地地势较高,由此可推知①为高原和高山气候,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B项错,D项正确。‎ 答案 8.B 9.D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11.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地形 D.纬度位置 解析 第10题,材料显示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夏季为6~8月。图中显示②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则该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故A选项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①地年降水量明显小于②地,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图示地形,可知①地位于西风背风坡、②地位于西风迎风坡,故地形是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0.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河北衡水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6分)‎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6分)‎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气温的特征及成因、降水的时间分布,风向变化及成因。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 (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时陆地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海洋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 ‎13.(2019·江西南昌十校联考)读图,完成下题。(8分)‎ 试推测蒙特港的气候特征。(8分)‎ 解析 先判断气候类型,再分析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回答。‎ 答案 蒙特港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14.(2019·四川达州第二次诊断)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云南元江干热河谷积温8 704.5 ℃,年日照时数4 420 h,是云南三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干热河谷。‎ 材料二 火龙果属热带亚热带水果,具有喜旱怕湿、喜高温的特性,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被人们称为“长寿果”。元江干热河谷地带是天然的种植火龙果的优质地区。‎ 材料三 下图为元江干热河谷位置图。‎ ‎(1)结合材料分析元江河谷干热的形成原因。(8分)‎ ‎(2)从气候角度分析元江地区火龙果品质优良的条件。(6分)‎ 解析 第(1)题,元江河谷“热”主要从纬度、地形地势角度考虑;元江河谷“干”主要是由于地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第(2)题,根据火龙果生长习性,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 答案 (1)纬度低,气温高;位于河谷,地势(海拔)较低,气温高;受山地阻挡,冬夏季均位于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气温高;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干旱。‎ ‎(2)纬度低,积(气)温高,热量充足;年日照时数长,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低湿的环境,利于火龙果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