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考点精讲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特征: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开放性⑤演变性
★考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资源是比较的主要内容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人口的变化、城市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
(2)案例: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自然环境差异
位置
300N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430N-480N
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
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
地形
地势低平,土地分散
平坦广阔、集中连片
水文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源充足
河流湖泊少,水量年际、季节变化大
土壤
水稻土肥沃
黑土深厚肥沃
矿产
矿产资源贫乏
丰富的石油等资源
人类活动差异
人口
密度高,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
密度低,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
农业生产
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棉花等
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单产高
水面广大,水产业较发达
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机械化水平高,单产低,总产高
西部草原广布,发展畜牧业
工业生产
依托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运入矿产发展重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交通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内外联系方便
铁路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商贸
商业贸易发达
粮食的商品率高
城市
城市数目多,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目少,城市化水平高
★考点3:结合实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在不断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之而改变。同样的自然条件,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阶段,是阻碍区域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生产力较高的阶段,有可能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2)区域发展阶段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是指区域早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随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区域内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后期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呈现萎缩状态,区域内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的发展,不断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发展早期
发展中期
发展后期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考点4: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
(2)包括:遥感(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考点5: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
(2)遥感(RS)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环境监测
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植被破坏等
灾害监测
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
★考点6: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海、陆、空)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与导航系统。
(2)组成:空间星座(24颗卫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地面控制系统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对于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广大用户,只要拥有能够接收、跟踪和测量GPS信号的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进行导航定位,实时地计算出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高度)、速度以及时间。
★考点7: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
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理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结果等。
广泛应用于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领域。
★考点8: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等管网系统管理、环境管理、城市规划、防灾减灾、治安管理、医疗救护、车辆导航等方面。
★考点9: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1)含义: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建设: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自然原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不合理利用。表现: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灌溉措施不当
主要危害:荒漠化的发展使得土地自然生产力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2)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森林的环境价值: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亚马孙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②地球的储水库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开发: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主要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点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存在问题
发展措施
煤炭能源地位受到挑战;交通运输运力不足
建设能源基地: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能源综合利用:
建设三条产业链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铁—钢;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保护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考点2:结合实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1)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且水量很不稳定。
④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存在问题:①土地退化 ②植被破坏 ③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河流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在①防洪②航运③发电④提高水质⑤旅游⑥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2)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有利要素
不利要素或存在问题
综合开发主要方向
上游
水能资源丰富
水土流失、生态脆弱
开发水能资源、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中游
矿产资源丰富
洪涝灾害多发
开发矿产、治理水灾
下游
水、土资源丰富,
水运条件好
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东北地区区域农业发展
气候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②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③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④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容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地形条件:①中部和东北部平原辽阔②周围山地环绕③西部高原
土壤资源:①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②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社会条件:①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③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布局特点:①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②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商品粮基地建设: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问题: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表现:①森林质量下降,草场退化;②水土流失严重,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③环境污染;④自然灾害频繁
方法措施: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平原农业区措施: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草原区农业措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措施: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考点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条件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问题
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主要问题
措施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①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②“城中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加强城市相互分工合作
②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扩大腹地,加强区域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解决城市化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绿化、美化环境③改善交通,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资源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④缓解我国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③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利于轻、重工业结构调整④提高区际联系,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3)我国南水北调积极影响:①社会效益:满足了缺水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有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缓解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推动沿线经济发展。③生态效益: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我国南水北调积极影响不利影响:长江入海水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输水沿线的低洼地引发盐渍化。
★考点2: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含义: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3)东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出地区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转入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转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转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出地区失业率上升,转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