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3.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生物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 ‎1.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 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1.2.1 包括物质转变(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储存与释放)和信息传递 ‎1.2.2 在代谢基础上,生物表现出应激性,生长、发育和生殖,遗传和变异等特性。 ‎ ‎1.3 生命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 生命的物质基础 ‎2.1 以C、H、O、N、P、S为主的几十种化学元素 ‎ 生命的物质性;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2.2 以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为主要成分的各种化合物 ‎2.2.1 水——生命源于水,也依赖于水 水在细胞中的两种存在方式及其功能;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含量比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2.2.2 无机盐 无机盐离子与代谢的关系(组成成分和调节作用)‎ ‎2.2.3 糖类——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  淀粉、糖元—→C6H12O6—→CO2+H2O+能量 ‎  核糖、脱氧核糖以及纤维素的重要作用 ‎2.2.4 脂类 脂肪和糖类的氧化供能特点 磷脂与细胞各种膜结构的关系 ‎2.2.5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  蛋白质的多种生物学功能:‎ 组织蛋白、酶蛋白、运输蛋白、激素蛋白、抗体蛋白等 ‎2.2.6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  核苷酸——→多核苷酸链——→核酸(DNA和RNA)‎ ‎3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3.1 真核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 实验研究法:分级离心法(细胞匀浆的制备和超速离心技术)‎ 固定观察法、活体观察法、离体培养法等等 ‎3.1.1 细胞膜——物质交换的门户 以细胞膜为代表的各种膜结构的特点 证明膜具流动性的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 ‎ 膜的选择透过性——物质通过膜的主要方式 跨膜运输(自由扩散、主动运输);非跨膜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3.1.2 细胞质——代谢的中心 ‎ 参与能量转换的两种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与主要功能相适应的膜结构特点 在不同细胞内的分布与细胞的代谢强度之关系 ‎ 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 具膜性结构的细胞器和非膜性结构的细胞器 ‎3.1.3 细胞核——遗传的中心 ‎ 核膜的结构特点(双层膜和核孔)与功能 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形态变化的遗传学意义 ‎3.1.4 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证明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实验 ‎3.2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有无核膜;有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否含有非编码序列 ‎3.3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各种生物膜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和结构上的一定连续性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明确分工,而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 ‎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4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 ‎4.1 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4.1.1 分裂间期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4.1.2 分裂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以含有两对染色体的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4.1.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之比较 ‎4.1.4 细胞有丝分裂图象的变式认识——二维坐标图 ‎4.2 细胞的分化、癌变(畸形分化)和衰老 ‎ ‎5 细胞工程 ‎5.1 细胞的全能性 ‎5.2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的杂交 ‎5.3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动物细胞的培养(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细胞株和细胞系)‎ 动物细胞的融合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细胞的获得—培养—免疫分析、筛选—再培养—提取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 代谢——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1 酶与代谢之关系 分泌到细胞外的酶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1.2 酶蛋白的合成特点 ‎1.1 酶的发现及化学属性:蛋白酶与非蛋白酶(如RNA酶)‎ ‎ ‎ ‎1.3 酶的性质及实验研究 高效性、专一性及需要适宜的条件 ‎1.3.1 证明酶催化效率高低的几个实验:‎ ‎1.3.2 用曲线图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反应物浓度)‎ ‎2 生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A-P~P~P 酶 ‎+‎ Pi 酶 A-P~P ‎2.1 A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知识在课本中的分布 ‎2.2 ATP的结构特点与能量变化之关系: ‎ ‎2.3 ATP的形成途径及形成场所 ‎3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1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3.2 证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的发生原因:(内因与外因)‎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研究还可用于: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推测细胞液的浓度 ‎3.3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与合理灌溉 ‎4 植物的矿质营养 ‎ ‎4.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14种)‎ ‎4.2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熟悉原理,讨论问题)‎ ‎4.3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特点 ‎4.4 合理施肥与无土栽培 ‎4.5 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呼吸作用、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的关系 ‎5 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 ‎5.1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实验研究:萨克斯实验、恩吉尔曼实验、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 ‎5.2 熟识光合作用全过程的图解 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的进行部位、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特点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特点之比较 ‎5.3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曲线图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环境温度 ‎5.4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问题讨论与习题解析)‎ ‎6 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6.1 糖代谢:以“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维持”为中心,理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 ‎6.2 脂类代谢: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变化 ‎6.3 蛋白质代谢:“组织蛋白质的形成所需氨基酸的来源”;“氨基转换作用和脱氨基作用”‎ ‎6.4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又相互制约 ‎6.5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合理膳食的重要性:糖的足量;脂肪的适量和磷脂的补充;蛋白质的定量,等等。‎ ‎7 细胞呼吸 ‎7.1 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方式——有氧呼吸:(再析图解)‎ ‎7.2. 三大有机物彻底氧化供能的特点:(与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元素含量比例相关)‎ 比 较 项 目 糖 类 脂 肪 蛋白质 需氧量(相同条件、相同质量下)‎ 少 多 ‎-‎ 代谢水:mL/100 g ‎55‎ ‎107‎ ‎41‎ 释放能量:kj /g ‎ 17.15‎ ‎ 38.91‎ ‎ 17.14‎ ‎7.3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进行场所、物质和能量转变特点、实质)‎ ‎7.4 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条件: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曲线图分析)‎ ‎7.5 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主要为生命活动提供ATP ‎④‎ ‎⑦‎ ‎⑥‎ ‎⑤‎ ‎③‎ ‎②‎ ATP 葡萄糖 多糖、脂肪 其它高能磷酸化合物 太阳光能 ‎①‎ ‎7.5.1 参与能量转移的最关键物质——ATP ‎7.5.2 人体不同运动状态中的能量供应特点:‎ ‎8 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根瘤菌及代谢特点)与自生固氮 生物固氮的意义(氮循环)和应用 ‎9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微生物的类群:细菌的结构和繁殖;病毒的结构和增殖 微生物的营养: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微生物的代谢:代谢产物(初级产物和次级产物);‎ 代谢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微生物的生长: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发酵工程简介: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分离提纯等。 ‎ ‎10.代谢的概念及代谢类型的划分 ‎10.1 代谢概念的表解: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 ‎10.2 生物界中的不同代谢类型: 需氧自养型;需氧异养型;厌氧异养型;厌氧自养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 ‎ ‎ ‎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1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研究:(植物幼苗的向光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1.2 生长素发现的有关实验 燕麦实验法(温特实验);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 ‎ ‎1.3 生长素的三大生理作用:‎ ‎1.3.1 促进植物的生长:向光性的原理;顶端优势的原理:‎ 应用实例:园艺上的整枝造型、摘心分枝等 ‎1.3.2 促进果实的发育:图象分析与应用实例:无籽果实的培育 ‎1.3.3 促进扦插植物的生根:应用实例:果木花卉的繁育 ‎1.3.4 防止落花落果 ‎1.4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2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2.1 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分泌物及去向 ‎2.2 内分泌腺功能的实验研究:‎ 饲喂法(用含甲状腺素和甲硫咪唑的饲料饲喂蝌蚪的实验)、摘除法(不同年龄狗的甲状腺摘除实验)、阉割移植法(家鸡生殖腺的阉割与移植实验)、切除注射法(小白鼠的垂体切除与生长激素注射实验)、注射测定法(对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溶液,再测定小白鼠尿中的含糖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5N标记生长激素、用131I标记甲状腺素等进行测定实验)等。‎ 临床观察法(人的甲亢病、呆小症、侏儒症等的临床诊断)‎ ‎2.3 高等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 ‎(列表比较: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 ‎2.4 激素分泌的调节 ‎2.4.1垂体——内分泌腺的枢纽(垂体不仅分泌生长激素,还分泌多种促激素)‎ ‎2.4.2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和拮抗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2.5 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 ‎3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3.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冲动传导的完整途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3.2 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3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语言活动)‎ ‎3.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列表比较)‎ ‎4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4.1 激素调节与行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与性行为,垂体分泌的催乳素与照顾幼子的行为等)‎ 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如“刺指缩手”‎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如“谈癌色变”‎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如“惊弓之鸟”‎ ‎4.2 神经调节与行为 ‎4.2.1 先天性行为 ‎4.2.2 后天性行为 ‎5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主要包括三大细胞外液 淋 巴 组织液 血 浆 外环境 内环境 体内细胞 回流 ‎5.1 人体的稳态 ‎5.1.1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5.1.2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水的平衡:人体内水的来源(摄入水和代谢水);水的排出形式与途径 无机盐的平衡:钠、钾的摄取与吸收途径;尿钠、汗钠及尿钾的排出特点 水、盐平衡对人体稳态维持的重要意义 ‎5.1.3 血糖平衡的调节及意义 ‎ 除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直接感受并相互拮抗调节外,还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5.1.4 人体的体温调节机理及其意义 ‎5.2 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5.2.1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之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人人生来具有的先天免疫 后天获得,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 特点 无选择性(即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有严格的针对性(即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免疫作用);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再次作用时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类型 皮肤和黏膜 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屏障作用 ‎(第一道防线)‎ 吞噬和抗菌作用(第二道防线)‎ 主要由B细胞参与 主要由T细胞参与 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 关系 在抗传染性免疫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是特异性免疫产生的基础 都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两者既各又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特异性免疫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5.2.2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四单元 生命的延续 ‎1 生殖的类型 ‎1.1 无性生殖及其意义 ‎1.1.1 几种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 ‎1.1.2 无性生殖新技术及其应用: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人工种子;克隆哺乳动物 ‎1.2 有性生殖及其意义:既具双亲的遗传性,又因有基因重组而具更大的变异性 ‎1.2.1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花粉粒和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双受精的概念)‎ ‎1.2.2 有性生殖的概念及特征 联会与分离 初级精(卵)母细胞(既含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 DNA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形成)‎ 间 期 第一次分裂 分离与组合 精(卵)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 第二次分裂 次级精(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 精子(卵)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 减 数 分 裂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 减数分裂(以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 ‎2.1 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解)(以哺乳动物的配子产生为例)‎ ‎2.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2.2.1 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甲 丙 丁 乙 ‎2.2.2 导致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的产生 ‎2.3 细胞分裂图象的变式及辨识 丁 ‎ ‎ ‎3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 胚 珠 珠被 被子植物的雌蕊 子房 花柱 柱头 胚囊 子房壁 卵细胞 极 核 精子 精子 ‎+‎ ‎+‎ 受 精 卵 受精极核 胚乳 胚 种皮 种子 果皮 果实 ‎3.1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附“被子植物果实不同部分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以玉米为例):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它由果皮,种皮,胚和胚乳四部分组成。果皮和种皮属于母体的体细胞组织,其性状特征是由母体基因型所决定的。与当代的授粉作用没有关系。‎ 由于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和精子并不是经过减数分裂直接产生,它们分别来源于胚囊和花药中的大、小孢子母细胞,大、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小孢子后,再经有丝分裂形成。在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中,两个精子是同源的(染色体组成相同),卵细胞和两个极核也是同源的(为母体其它体细胞中的一半)。双受精的结果,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其染色体是二倍的(2n);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其染色体是三倍的(3n)。一粒正常的玉米籽粒可以说是胚(2n),胚乳(3n)和母体组织(2n)三方面密切结合的嵌合体。这三方面在遗传基础上是有区别的。‎ ‎3.2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营养器官(根、叶、茎)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其关系 ‎4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4.1 胚胎发育 ‎ 受精卵的特征 ‎ 原肠胚三个胚层发育的实验研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 羊膜卵动物的胚胎发育特点 ‎♀:卵原细胞 ‎♂:精原细胞 成体 卵细胞 精细胞 精子 减数分裂 变形 受精卵 幼体 胚的发育 胚后发育 非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受精 分裂、分化 ‎4.2 高等动物生殖发育全过程(图解)‎ ‎4.3 动物繁育的新技术:‎ 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及胚胎分割移植技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五单元 遗传、变异和进化(1)‎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基因型 相对性状 表现型 等位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性状 基因 纯合体或杂合体 纯合体 ‎(稳定遗传)‎ ‎(性状分离)‎ ‎1 遗传规律的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2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以他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单因子分析法、数学统计法、测交实验法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2.1 基因的分离定律 ‎2.1.1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解”之分析 抓住“性状分离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讨论:1:1、3:1发生的条件及意义 ‎2.1.1.3 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连续自交后代的分离比 杂合体:‎ 纯合体:‎ ‎2.1.1.1 F1产生配子的种类、比值及意义 ‎2.1.1.2 F2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种类及比值 ‎ ‎2.1.2 涉及被子植物个体发育中的遗传问题 胚和胚乳的基因型(正交和反交的差异) ;果皮、种皮的性状与母本一致 营养生殖(嫁接)中,接穗的性状不受砧木的影响(未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 ‎2.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2.1 “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解”之分析:‎ ‎ 联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深刻认识分离定律的重要性。‎ ‎ 遗传图解(棋盘法、分枝法)的认识窍门:‎ ‎2.1.3 求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解法要点(1) 已知表现型求基因型是最基本的题型。‎ ‎(1)从子代开始,从隐性纯合体开始。‎ ‎(2)表现型为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体,基因型可直接写出。‎ ‎(3)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个体,既可能的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需先写出基因式,再依据该个体的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或基因型),写出其余部分。‎ ‎(4)求亲代的基因型,先依据亲代的表现型,写出基因式;再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完成基因型的书写。‎ 解法要点(2) ‎ 基因分离规律是最基本的遗传规律。因此,属于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题,都可以用分离规律求解。即涉及到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只要各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便可一对一对地先拆开进行分析,再综合起来。即逐对分析、各个击破、有序组合。‎ ‎2.3 遗传基本规律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 ‎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3.1 XY型的性别决定原理及其与人生、社会之关系:‎ ‎3.2 伴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再次分析“红绿色盲”、“血友病”的遗传(联系社会调查之数据,从群体上进行分析。)‎ ‎4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它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三大类,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在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还不能普遍应用时,遗传病仍被视为“不治之症”。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只能是优生。 ‎ ‎4.1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四种基本类型:‎ 基 本 类 型 主 要 特 点 常见病例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 可连续传代;患者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患者;双亲中一方是患者,子女中约有1/2患病,且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多指症、结肠息肉症等 隐性遗传病 可隔代遗传;患者的双亲若表型正常则一定为杂合体,其同胞有1/4机会患病,且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近亲婚配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 白化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聋哑等 X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 可连续传代;父病女皆病;母病则子女约有1/2机会患病;群体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遗传病 可隔代遗传;母病子皆病;子病则母至少为携带者;父病母携带者子女1/2患病;群体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红绿色盲、‎ 血友病 ‎4.2 家谱图分析的简要方法:‎ 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式,再看亲子关系。)‎ ‎5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5.2 ‎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母系遗传 后代不出现孟德尔式的分离比 ‎5.1 紫茉莉质体遗传的实验研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六单元 遗传、变异和进化(2)‎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 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1.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从F.Griffith到O.Avery ‎1.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标记法的应用 ‎1.4 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 ‎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简介:生命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突破——沃森-克立克模型的建立 ‎2.1 DNA的化学组成:‎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长链——→脱氧核糖核酸(DNA)‎ ‎2.2 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变式理解:‎ 例1:已知某DNA分子一条链上,其互补链上和整个DNA分子中,的值分别为多少?‎ 例2:已知某DNA分子一条链上,其互补链上和整个DNA分子中,的值分别为多少?‎ ‎2.4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 DNA分子的复制 ‎3.1 简要回忆:DNA分子复制的概念、时期、过程要点及复制特点:‎ ‎3.2 实验分析与讨论——DNA的梯度离心实验 ‎4.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4 基因的表达 ‎4.1 基因的概念——具有遗传效应DNA片段 ‎4.2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5.1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遗传信息的载体——环状DNA分子 分为非编码区(调控序列)和编码区(编码序列呈连续性)‎ ‎5 基因的结构 ‎5.2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非编码区:有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如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编码区:具不连续性,含有若干个外显子和内含子 ‎5.3 人类基因组研究——人类“生命天书”的解读 ‎5.3.1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提出与发展 人类基因组包含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约30亿个碱基对,估计3~4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需绘制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六国政府首脑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5.3.2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意义 ‎6 基因工程简介 ‎6.1 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6.2 基因操作的工具(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6.3 基因操作的“四步曲”: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6.4 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简悉发展动态,注意提取信息)‎ ‎7 生物的变异 ‎7.1 区分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7.2 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 基 因 突 变 基 因 重 组 染 色 体 变 异 发生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有丝分裂的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产生原因 ‎ DNA分子复制时期,‎ 碱基序列发生局部改变 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的同 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染色体复制后,纺锤体未形成;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不分开 实质及 区别 ‎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基因;‎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仅仅是原有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 基因数目发生改变 育种应用 ‎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的依据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8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8.1 进化的观点是生物学最基本的观点:贯穿全书进化知识要点的梳理 ‎“如果不以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将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不以遗传学的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将是无法理解的。”‎ ‎8.2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8.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8.2.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的概念;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2.1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8.2.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浅释“工业黑化”的现象)‎ 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8.2.4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物种的概念、隔离、物种的形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 ‎1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1.2 生物因素 ‎1.2.1 种内关系的表现形式: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实例分析及意义)‎ ‎1.2.2 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主要特点及函数图象的辨析 ‎1.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性别比例 ‎(三种类型)‎ 迁入、迁出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三种类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种群和生物群落 ‎2.1 种群——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2.1.1 种群的特征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2.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2.2 生物群落的概念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 ‎3.2.1 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成员 阳光、热能 物质:空气、水分、矿物质 生物成员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可分为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分解者:包括各种腐生生物;生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3.2 生态系统的结构 ‎3.2.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浅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态学涵义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以捕食链为例认清:不同生物成员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的确定 课本插图的熟识与问题讨论:‎ ‎3.3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3.1.1 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识图与分析:能量金字塔;‎ ‎“一山不能容二虎”的生态学涵义 ‎3.3.1.2 研究能量流动的重要意义 ‎3.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等)‎ ‎3.3.2.1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识图与分析:再次认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3.3.2.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3.4.2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3.4.3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3.4.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人与生物圈——21世纪人类发展的绿色主题——绿色、健康、环保 ‎4.1 生物圈的概念 ‎4.2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4.3 全球性环境问题 ‎4.3.1 有害物质(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重金属等)的污染与生物富集原理 ‎4.3.2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赤潮”和“水华”等现象 ‎4.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4.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4.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4.4.3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物种(包括经济物种)丰富;特、珍、古老和濒危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 ‎4.4.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森林、草原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蓬勃发展的我国自然保护事业(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达1405处,国家级有134个)‎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八单元 生物学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1 生物学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共有24个(参见2004年考试大纲)‎ ‎1.1 实验(15个)‎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4)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6)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7)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8)‎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0)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12)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3)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4)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15)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灭菌、接种、培养等)‎ ‎1.2 实习(2个)‎ ‎(16)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7)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 研究性课题(7个)‎ ‎(18)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19)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09)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1)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22) 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23) 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24) 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2 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拟定题目——提出假设——预期结果——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推论分析——交流总结 ‎3 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以前人的实验为科学依据,而不是凭空设想。‎ ‎3.2 简单经济原则:从多种设计方案中筛选出可行性强,又有简约性的最佳方案。‎ ‎3.3 单因子变量原则: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4 平行重复原则: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不能只进行1-2次便得出结论。‎ ‎3.5 对照原则:为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常常要设立对照实验。常用方法有:‎ ‎3.5.1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3.5.2 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3.5.3 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3.5.4 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此外,在进行对照实验时,要注意除了只确定一个变量以外,还要注意对照实验中一定要有研究对象参与,否则就没有对照价值。另外,有的实验要经过二次对照才能使实验结果严密准确。如:研究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时,就必须设立二次对照。先将植物分两组,一组放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另一组放在缺乏该元素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作对照。当对照组植物表现病症时,再将该元素补充进去作二次对照,看病症是否减轻或消失。[参见:绵阳市2002级第一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5(3)题:为了证明氮是植物生活过程中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设计了一个鉴定实验。]‎ ‎4 生物学高考实验题型解析 ‎4.1 设计实验方案,补充实验原理 ‎ 例1: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25题:‎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 (1)家兔 (2)生理盐水 (3)酒精棉 (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 (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 (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A 草酸钾溶液 生理盐水 B甲 ‎ 第一步: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见下图) ‎ 第二步:......‎ 问题:设置B管的目的是 。‎ 例2 : 2001级第二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8(3)题: ‎ 为了证明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下的光合速度(光合产物是淀粉),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纸片,半透明的胶片,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木制试管夹,火柴,清水等。‎ ‎ ‎ 例3: 2001级第三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4(5)题: ‎ 在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葡萄园中,采用的是扦插方法快速繁育葡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带芽的枝条容易生根和植物生长素对扦插枝条有促进生根的作用。‎ 实验用具和材料:带饱满芽的一年生葡萄枝条若干、剪刀、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如萘乙酸、2,4-D等)、编号的标签若干、装有沙土的花盆等。 ‎ ‎4.2 补充和完善某一实验 例4: 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25(2)题:‎ 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一.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 ‎(一)制备琼脂块 ‎ ‎(二)取一段胚芽箱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三.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一)、(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4.3 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误 ‎ 例5: 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21题: ‎ 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答:‎ 例6: 绵阳市高2003级第二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1(Ⅱ)题: ‎ Ⅱ.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在室温20℃条件下,证明pH影响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 ‎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A、B、C)。‎ ‎② 向三支试管分别注入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③ 向三支试管分别注入新鲜的家鸡肝脏研磨液(其内含有过氧化氢酶)。‎ ‎④ 向三支试管分别注入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 液。‎ ‎⑤ 堵住试管口,轻轻振荡这三支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⑥ 将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分别放入3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 卫生香燃烧猛烈。‎ 该实验方案经过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后,一致认为:‎ ‎(1)实验步骤出现了明显错误。最佳的实验步骤应该是:①→ → → →⑤→⑥。‎ ‎(2)实验方法上也有一处错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 例6:2002级第三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2(3)题: ‎ 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某同学利用A组同时孵化出的蝌蚪多条,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 实验目的(略)‎ (2)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将两个大小相等的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 ② 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加入2000mL的新鲜池塘水。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放入同种并同时孵化的,体长约为15mm的蝌蚪各20只。‎ ③ 在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和新鲜金鱼藻;在2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硫咪唑(甲状腺抑制剂)5mg和新鲜硅藻。然后,将两个玻璃缸放在温暖的光亮处。‎ ④ ‎1号和2号玻璃缸中分别连续投药7天,每天1次,药量相同。每两天换 水1次。每天还需投入适宜等量的饲料。‎ ‎① 请找出实验方案中明显的两处错误。‎ a ;‎ b 。‎ ‎4.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例8: 绵阳市高2003级第一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2题: ‎ 为了确定哺乳动物体内尿素合成和排出的主要器官,有人用小白鼠做了如下实验:如果只切除小白鼠肝脏的70%后,血液中氨的含量会明显增加;如果只切除小白鼠一侧的肾脏,则血液中尿素的含量会有所增加,如果同时切除小白鼠肝脏的70%和一侧的肾脏,则血液中氨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尿素的含量增加不明显。从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5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理解释 例9: 绵阳市高2003级第二次诊断题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21(Ⅰ)题: ‎ Ⅰ. 在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试管编号 水浴温度(℃)‎ 凝乳时间 ‎(min)‎ A ‎10‎ 不凝固 B ‎20‎ ‎7.0‎ C ‎30‎ ‎4.0‎ D ‎40‎ ‎1.5‎ E ‎50‎ ‎4.0‎ F ‎60‎ 不凝固 ‎① 取6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注入2mL新鲜乳汁。‎ ‎② 将6支试管分别放入不同水浴温度下,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③ 在6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凝乳酶溶液,摇匀后,在各自的水浴温度下保温。‎ ‎④ 观察记录凝乳所需时间。结果如右表所示。请回答:‎ ‎(1)将装有凝乳酶和新鲜乳汁的A、F两支试管在各自的水浴温度下保温20分钟后,同时转入的水浴温度下保温,两支试管内的反应为:A. ,F. 。‎ ‎(2)根据以上所有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 ‎6 选择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观察实验现象、预期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装置 例10: 绵阳市高2002级第二次诊断题(理科综合)22(3)题:‎ 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可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带有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据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现请你完成以下关键性的实验设计。‎ ‎① 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选择哪两种培养基分别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 。‎ ‎② 你用这两种培养基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