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82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理人 董营涛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是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又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2.A【解析】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
3.D【解析】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完全是”说法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年派出2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元代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即罗盘的“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宋元时期,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以前,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在海洋贸易中,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
C.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
D.宋元时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1.B【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民间远洋贸易空白”错,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C项,“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错,第五段只是说“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据此并不能说明输入的商品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D项,“主要得益于”错,文中只是突出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比其他国有明显优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海洋活动领先于他国,原因即在于此。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哪种原因是主要原因,原文没有提及。
2.D【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又指出其不足”错,原文没有说明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不足,主要是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3.B【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错,第五段说的是“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由此可知,“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指输出的商品如瓷器、丝绸等,而不是输入的商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1.C【解析】A【解析】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
2.B【解析】“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C【解析】“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活动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因此,史学不仅要阐述人们过往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揭示伴随这些活动的心理状况。心理史学正是基于此而兴起的史学新领域。
从20世纪初期起,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比如美国的鲁滨孙、中国的梁启超,他们都主张突破史学原来的界限,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但直到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心理分析的著作、埃里克森关于马丁·路德和甘地心理分析的著作问世,心理史学才算正式诞生。美国心理史学的兴起是在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法国的心态史学相继而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80代以后,心理史学的相关著作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心理史学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也与当时国内史学界的情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从以政治史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史为中心。社会史尤其是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人,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变化而看不到人的变化。而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势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探索性成果,出现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第一种是关于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第二种是把研究视角从个别思想家转向特定人群,研究其日常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等;第三种是探讨个别人物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剖析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心理史学对深化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个心理史学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史学势必要比单纯的史学研究困难一些,多数历史研究者因不懂心理学而对心理史学敬而远之。其次,传统史学研究对于史料的选择与心理史学不同,更强调客观史料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历史研究者绝不能带着感情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者在开展心理史学研究时的思路。再次,可以进行心理分析的史料与一般史料相比更为难找,这是当前心理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是史学的一种,只不过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心理史学研究仍然要以史学方法为基础,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过去的人与当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历史。但当代人与过去的人之间也需要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心灵沟通是当代人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心理史学是史学家可以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法,是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历史奥秘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邹兆辰《心理史学:深化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是心理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B.心理史学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史学”思想,并最先在西方正式诞生。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为心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我国心理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研究者在知识及史料选择等方面多存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心理史学展开论述,涉及了其产生的背景、简单的历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等内容。
B.文章以历史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立论前提,突出了心理史学在深化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引起人们对心理史学更多的关注。
D.本文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总是与人类特定时期的特定意识相关联,这是心理史学产生的基本前提。
B.只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就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C.当代人与过去人的心理特点有很大不同,意味着心理史学在当今历史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D.心理史学虽然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但仍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不能仅靠推测想象。
1.C【解析】A“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错;B“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所提出的‘新史学’思想”文中无据;D“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错。
2.D【解析】“正反对比”错。
3.B【解析】逻辑关系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历史文化滋养当下
今年元旦,一部系统展现中国文物体系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播,牵引观众目光跨越华夏大地八千年历史;正月初一,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带领观众传唱中国的历史精神。这些与历史有关的文艺创作,都遵循了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梳理与传扬,以此激起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进一步增进了人们面向未来的共识与期待,作品本身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类历史的每个发展时代,都必然自过往的岁月行进而来。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当下的选择。在历史给予的力量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在与历史的对望中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在对历史的推动中完善进步、创造未来,是历史的意义,也是当下的担当。对历史怀有同情之理解,于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更是艺术之花得以绽放的重要通途。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看重的原则。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开创与发展时期令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唐明皇》《雍正王朝》等,到二十世纪以来在新旧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环境下依然脱颖而出的《孔子》等,真实的历史框架总是能给艺术带来丰厚的创作土壤,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与认真思考,与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产生掷地有声的心灵回应。
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寻求宝贵的历史价值,为艺术审美带来丰富的精神感触,为社会发展带来崇高的文化气质,这是第二重值得历史题材创作者积极探索的话题。古代历史题材中那些或风骨高洁,或胸怀天下,或壮志凌云,或故土情深的人物形象,近现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舍生取义、一心为公、为国牺牲、为民捐躯的英雄精神,当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视野开阔、自信开放、不断创新、追求理想的时代场景,在《闯关东》《十月围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影视剧里,在《金山》《千年菩提路》《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纪录片里,在《朗读者》《信·中国》《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对当下的有效融入,完成了与当下的有效对话,让今人的精神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
中国。
了解真实的历史源流,不忘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展现真实的历史华章,传承并弘扬优秀的文化脉络,为中华民族带来身份认同的增强,为中国民众带来凝聚力的提升,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的重要共识。
(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国宝会说话翼经典咏流传》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文艺创作。
B.当下的选择一定会受到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的影响,尽管会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C.所谓历史的意义和当下的担当便是在历史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完善进步、创造未来。
D.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引出要讨论的话题:如何让历史滋养当下。
B.第二段用严谨的道理和典型的例子论述了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一个原则: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
C.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是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二个原则,作者在第二段从古代、近代、当代,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面用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述。
D.本文开头引出“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据真实的文化精神”的观点,然后在二三段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结构严谨、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的原则应该是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
B.在《闯关东》《千年菩提路》《信·中国》等影视作品中,都实现了历史对当下的有效融人,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有效对话。
C.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不仅要展现与弘扬优秀的历史华章与文化脉络,还要还原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
D.那些口碑不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不受受众的欢迎是因为创作者没有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真实的文化精神。
1.B【解析】A项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不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是“遵循了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梳理与传扬”。C项不能倒过来说。D项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不仅仅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2.C【解析】古代、近代、当代没有举例论证。
3.D【解析】根据原文并不能得出这样的推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多家知名互联网文化企业就互联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2018年贵阳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有鉴于此,“贵阳共识”强调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倡导由消费者、企业、社会、政府“四方”,通过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的程序和机制,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真实心声,体现了消费者、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利益攸关方的共同意愿,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想自觉。
大数据时代呼唤建立共生生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蓝图,形势和任务倒逼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培育互联网“共生生态”,激发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共生是目的,是鼓励有序竞争、规避“丛林法则”、防范行业垄断;是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弘扬开放理念;是实现消费者、企业、社会、政府利益攸关方的良性互动、共享共生。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理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我们期待反映业界心声的“贵阳共识”,能够成为广大互联网企业的普遍遵循,从而推动互联网空间的良性治理,让共享共生的互联网生态更好地造福人民。
(选自5月2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大数据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个时期以来,大数据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C.市场经济逻辑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愈发严重,严重制约了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
D.“贵阳共识”中提出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这里的“共生”就是我们不求竞争、规避“丛林法则”、避免弱肉强食、防范行业垄断。
2.下列关于文章分析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指出在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就当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达成了“贵阳共识”。
B.第二段除了指出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之外,还敏锐地发现在市场竞争的逻辑下互联网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突出存在的问题。
C.文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互联网文化企业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大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2018年贵阳共识”,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想自觉。
B.因为市场竞争背景下存在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和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所以互联网文化企业普遍认为提出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
C.各互联网企业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其原因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
蓝图。
D.当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就必须创立一个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
1.A【解析】B错,不是大数据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原文为互联网行业。C错,不是所有企业,而是中小微企业。D错,是鼓励有序竞争。
2.C【解析】并没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是分析“贵阳共识”提出的原因。
3.C【解析】还有第二段提到的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撒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当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场景也有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完善有效的“共识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共识机制能够同时解决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在现有区块链技术下,当用户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无法向任何机构进行申诉。同时,区块链被设计成环环相扣,能够从任何一点追溯至初始区块,查询到链上所有信息。然而这只能确保通过区块链交易的公平性,却不能保证区块链交易的合法性,追踪犯罪行为将变得异常困难。
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面临潜在的安全性隐忧。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算法是相对安全的,但是随着量子计算机等新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一定的破解可能性,这也是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
(摘编自许华磊《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光明日报》2018年01月)
1.下列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算法相对安全,但未来有可能被破解。
B.数据以块链结构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监督,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进行修改。
C.为支撑共享经济,在网上建立起了点对点之间的可靠信任关系,去除了中介的干扰。
D.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是实现共享经济的理想方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介绍了区块链技术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还有它在共享经济领域里的应用意义。
B.文章开头先总说然后分述优缺点,最后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瞻望,呈总分总结构。
C.全文围绕区块链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关系论述,具体论述了其对共享经济的积极作用。
D.最后两段,作者从应用障碍与安全隐忧方面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深入冷静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开性和公正性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B.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将为多种共享经济场景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C.若合法性、安全性等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区块链技术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D.任何完善的共识机制都不能同时解决安全性等问题,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应用。
1.C【解析】“支撑共享经济”是区块链技术的作用,而非这种技术的目的。
2.B【解析】最后不是瞻望未来发展趋势,原文也不是总分总结构。
3.D【解析】“任何完善的机制都不能”错。原文说的“还没有一种完善的机制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③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④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⑤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⑥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⑦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 比较文明研究讲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 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 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 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
C. 第⑤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
D. 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B.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 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 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1.A【解析】题中B项,分析不合文意,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项,误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判的积极意义;D项,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
2.D【解析】题中D项,“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
3. B【解析】题中B项,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
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情绪。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與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與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
方式。
C.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D.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C.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的盛行。
D.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B.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D.“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1.B【解析】A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C项,“纸媒则不然”有误,因为新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D项,“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应该是“甚少关注”。
2.C【解析】“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该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
3.C【解析】“只要……就能消除”错误,因为“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分,每小题3分)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
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提出的“情理结构”,是指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
B.第二段阐明“情理结构”的由来,指出孔子强调释礼归仁,希望“人者仁也”,即大力宣传礼乐,“依仁”而行。
C.第三段阐明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的道理,其生理根基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即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1.B 【解析】本题答案在第2段,应将“基座”与“始基”调换位置。
2.B 【解析】“释礼”不是大力宣传的意思,而是放下礼乐的意思。
3.D 【解析】本题答案信息在第5 段,“道始于情”“孔颜乐处”只能界说“执两”,“用中”应为度的把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 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⑥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 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⑦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C【解析】A项强加因果;B 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D 项“没有提出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心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
2.A【解析】没有谈“影响”。
3.C【解析】“都是”扩大了范围,原文为“多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所有的交易都可追溯,通过用户点评可以激励商家提高服务品质;而商家的评价信息可以供其他用户借鉴,理论上这会最大可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因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以至于现在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不接受现金或者信用卡刷卡,甚至指定只接受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那么,拒收现金的行为违不违法?
②尽管目前很少有不收现金的商业机构,但是基于减少管理成本的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跟进。此前有媒体报道盒马鲜生会员店就是只接受支付宝而不能使用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而引发非议,甚至不少人称之为违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并强调“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③但人民币是否指的就是人民币纸币、硬币呢?目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定义,但将拒收现钞等同于拒收人民币的思路,恐怕值得商榷。因为盒马鲜生会员店只是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但货币还是以人民币来计价,而不是其他外币。换言之,现金只是一种结算手段而已,支付宝等其他方式也是如此。如果把只用支付宝而拒收现钞视为违法,那么很多商家只收现钞而拒绝银行卡和支票等是不是也违反《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毕竟支票和信用卡也是以人民币来结算的。
④如果将这种逻辑再往前一步,结论可能更为荒谬:现在的网络购物可能都“违反”了法律规定。因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网站已经不支持现金支付这一选项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金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少,以网约车为例,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的网约车都不支持现金支付,而是强制要求消费者绑定银行卡、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⑤由此可见,将不接收现钞等同于拒绝接收人民币的做法,恐怕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可以想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从现钞的保管成本、找零的麻烦程度等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现钞支付,这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当呼吁商家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建设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包括为那些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仍保留用现钞结账的可能。
⑥无现金社会给人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如何创建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恐怕是从业者和监管当局,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傅蔚冈《“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疑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交易可追溯、服务可点评、评价可借鉴。
B.许多商家拒收现金,甚至指定支付方式,引出了是否违法的讨论。
C.拒收现金是否违法,关键要看交易是否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
D.拒收现金虽不能等同拒收人民币,但这种行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拒收现金的做法展开论述,具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条文,证明了非现金交易不违法。
C.文章使用了归谬法:假定某结论正确,据此推出荒谬的结论,进面证明该结论错误。
D.文章没有否定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但也希望商家多考虑用户体验,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用卡刷卡交易不属于第三方支付,也往往被商家拒绝。
B.盒马鲜生会员店被指违法,在于它不接受其他支付方式
C.随着技术进步,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会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D.如不能建立包容性的支付体系,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1.C【解析】C 项是对第三段论述的概括。A 项,“评价可借鉴”不属于“最大好处”。B 项,引出了是否违法的讨论的只是“拒收现金”。D 项,“这种行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是反面推论错误。
2.B【解析】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条文是为了界定“人民币”的概念,进而进行分析论证,而非直接证明。
3.B【解析】文中有明显的因果,因为有人认为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也就是拒收人民币现金,而“其他支付方式”还包括了其他第三方支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文化交流。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锤揲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艺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未来。
(节选自王晓昕《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D.古代只有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艺术品,才算质料华美珍贵与技艺精致繁复的结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阐明了金属艺术发展意义,即熔炼民族历史、凝聚技术进步与承载文化交流。
B.文章概括了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特征,指出工业革命兴起促进当代金属艺术的诞生。
C.当代金属艺术具有既体现传统工艺价值又汲取机械工艺优长的两大特征,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D.文章先举例论证,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最后进一步地论述当代金属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先掌握了铜冶炼技术,成为华夏民族发展出独特的金属艺术的源头。
B.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融合,唐代金属艺术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C.我国古代金属艺术追求作品装饰与技法复杂精湛,所以风格愈趋华丽繁复。
D.当代金属艺术创作只因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所以其发展突破了传统限制。
1.C【解析】A项,偷换概念,用“一鼎象征九州”偷换了原文“以一鼎象征一州,九州定鼎”;B项,曲解文意,原文“令人叹为观止”曲解为“至今仍然无法企及”;D项,改变范围,原文“用金银等”缩小为“只有用金银”。
2.D【解析】错在“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论述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特点与论述当代金属艺术产生的原因,不构成对比关系。
3.D【解析】错在“只因”缩小范围,突破传统的原因不仅仅是“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多年发展,“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在电网互联互通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电网互联,跨境电力贸易为优化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力产能合作方面,中国电力企业发挥技术、资金、管理等领域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数十个电网和发电项目。
从实践来看,“一带一路”电力合作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内外部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电力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移民、劳工权益等问题凸显,电力合作经常面临各种争议。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
为此,要从单纯追求项目收益率向互利共赢模式转变。“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面临电力短缺、无电人口比例大等问题,中国电力企业不应仅从项目收益率角度进行电力投资决策,应统筹考虑项目经济性和社会效益,从长远角度谋划电力投资与运营,促进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在解决无电人口比例、提高供电可靠率、促进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发挥积极
作用。
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又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走出去模式转变。我国电力行业企业众多、项目分散,“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恶性竟争问题突出,尤其在电力工程承包、电力装备出口业务领域。出自我国政府应构建国家层面的海外竟争协调中心,负責中国企业海外竞争政策和协调规则的制定、督导和评价,统筹管理行业商会、协会的组织协调活动,通过外汇、税收、融资、考核等手段限制恶性竞争倾向明显的企业参与海外业务,激励我国电力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与其他企业合作,取长补短、抱团出海,实现中国电力企业协同走出去和业务良性发展。
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还要从单一环节合作向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转变。目前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集中在投资、施工、设备供货等环节,缺乏提供电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能力。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型发电项目开发、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规划设计、运维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打造具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跨国电力企业。
同时,还要从简单的产品、服务合作向技术、标准合作模式转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话语权较低,主动参与制定、主导制定国际电力标准的机会不多。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国际电力标准制定中的优势和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和完善电力标准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针对电力力前沿、热点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争夺国际竟争的主导权。
(选自高国伟《电力合作需要模式创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已实现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国家的电网互联,优化了区域能源资源配置。
B.内外部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是“一带一路”电力合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C.中国电力企业要从长远角度谋划电力投资与运营,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改善当地民生。
D.海外竞争协调中心担负起了海外竞争政策和协调规则的制定、督导和评价的职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一段从两个方面用事实证明了“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B.文章第二段用“一带一路”电力合作面临的问题证明了创新电力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C.文章主体部分从四方面论述了必须实现“一带一路”电力合作模式向共赢模式转变。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从肯定成绩到提出问题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环境保护、移民、劳工权益等问题凸显,中国电力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B.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太集中,导致缺乏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能力。
C.“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面临很多电力难题,自然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D.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帮助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该能够建立和完善电力标准体系。
1.C【解析】A项,“优化了区域能源资源配置”不准确,原文相关表述是“为优化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于文无据,由原文来看,只是问题之一,并没说是最主要的问题。D项,“担负起了……的职责”不准确,原文只是提出应该构建海外竞争协调中心,并未成为现实。
2.C【解析】“必须实现‘一带一路’电力合作模式向共赢模式转变”仅仅是“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路’电力合作升级版”中的四个方面之一。
3.B【解析】分析不正确,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 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 “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⑦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⑧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虽然,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和、宜纸等方面,阐明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B.第③段中,宗白华认为书法之所以能取代音乐,是因为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C.第⑤段阐述笔墨的特殊性灵在于能够显现文人的精神,传达情感和思想,体现人们的审美追求。
D.第⑦段中,苏轼能将他的操守落实到作品中,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黄庭坚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引用古今名人的精辟见解,以突出笔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
B.文章后半部分论证了中国人用笔墨艺术外化精神世界,内化道德人格,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C.文章以介绍笔墨的特点为前提,重点论证中国文人对笔墨的超越,是按照内在逻辑逐层推进的。
D.第④段独句成段,承接上文,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表明下文将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3.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笔墨的“超越”的具体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作为书画主要工具的毛笔、墨,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中国书画的传统中,笔墨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而不仅限于物质的追求。
C.笔墨的训练本身不是目的,调笔用墨不仅是技术性的活动,而且是道德人格的修炼。
D.笔墨游戏的价值取向在挥毫泼墨之中让庄禅哲学融入其内,以陶冶情操、释放个性。
1.B【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是因为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错误,应为“是因为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2.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表达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情感,不仅是赞美之情,混淆概念。
3.A【解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只是点出笔墨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刘 倩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直接导致鲁迅独立人格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B.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观,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转化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围绕着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儒家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论证鲁迅“个人”的内涵,先后从“尊个性而张精神”“ 评判历史文化的价值标准”“没放弃思想启蒙”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C.文章论述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是善于改变人的思想。
D.文章最后论证了鲁迅的精神结构中深深融入了“突出人的心智功能”这一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既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一般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1.B【解析】A.因果倒置,原文: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C.偷换概念:“知识的转化” 应为“知识的积累” D 缺少前提条件“从存在角度说” ,“清楚梳理”错误,原文是“十分复杂”。
2.C【解析】“是基于他看准了精神独立最善于改变人的思想”错。鲁迅认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的是文艺。
3.A【解析】不是并列关系,应该是递进关系。原文为“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的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龚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C.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B.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普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
思想。
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
发扬。
1.D【解析】A项错误,原文是说《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而不是“东汉初期”)B项错误,“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可看作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因果关系颠倒,原文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
2.B【解析】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不是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阐述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响。
3.A【解析】根据原文,“各种文化遗存”有误,“都包裹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说法绝
对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D.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形象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说法错误。“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是影视创作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还没有很好的实现,还在不断探索中。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凸显了”说法错误。按照文本理解,应该是“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可见是要实现的目的而不是已经实现的。
3.C【解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已经不属于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的核心。其核心是“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今年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了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②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③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④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⑤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⑥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B.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是因为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C.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D.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存在着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B.文章提出人工智能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C.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D.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只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及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1.C【解析】A项强加因果。B项以偏概全,参看原文第③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D项对原文理解有误,参看第⑤段末“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2.A【解析】曲解文意,错误在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参见第②段“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3.A【解析】A曲解文意,参看第①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