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5-14 发布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7含答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7)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③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④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⑤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⑥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A.①②⑤ B.①③④ ‎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B ①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改“不以为意”。②玲珑剔透,正确。其形容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形容人聪明伶俐。③把“登堂入室”误解为“进入”。④述而不作:作,创作。指只阐述前人的理论、演说,而自己并不提出新的见解。望文生义。⑤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的假隐士。属多义成语,正确。⑥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注意区别“临危授命”。‎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接待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已经成为2019年世界上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B.质检总局近期组织进行了2019年第三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2个省、区、市360个加油站销售的360种车用汽油产品。‎ C.此次检测将通过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体检,引导居民合理饮食,最大限度地降低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 D.由于各方面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美元贬值,影响到国际市场的石油、农产品、粮食、棉花等价格上涨。‎ 答案:B(A.“增长”主语残缺。C.“降低……发病”搭配不当,应改为“降低……发病率”。D.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缺失。“影响到……价格上涨”句式杂糅。)‎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即使手头再拮据的家庭,也要选购几幅年画,增添佳节的喜庆气氛。‎ A.春节贴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北宋 B.春节贴年画,图的是一种顺意,求的是一种吉祥 C.春节贴年画,既弘扬传统文化,又折射时代变迁 D.春节贴年画,是非常讲究的事,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文段更侧重于表达人们对年画传达喜庆和吉祥的愿望。A项侧重于介绍年画的起源变迁。C项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后文没有体现。D项侧重讲年画的地域特点。只有B项符合要求。‎ ‎4.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 ‎ 答案 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旧时主要是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 C.庶吉士,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中有潜质者担任。‎ D.太师,官名,秦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答案 D 解析 应为“西周置”。‎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拟人和衬托的修辞方法写出蜀道难以逾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 夔 人绕湘皋①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②,梦依依。九疑③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④枝。‎ 注 ①湘皋(ɡāo):湘江岸边。②可可:可爱,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③九疑:九嶷山,传说舜葬于此。④绿筠(yún)枝:绿竹,血泪沁入成斑竹,借指红梅之色为血泪所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绕者,徘徊也。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月坠”二字说明其“人”已在此徘徊良久。‎ B.二、三两句由人及梅,侧面点题。写梅影浸透在水中,一个“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C.“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D.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鸥鸟是想象的景物,通过鸥鸟写了往昔的情事就像鸥鸟一样飞去了。‎ E.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2.这首咏物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至少写出两种,并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  ‎ ‎【参考答案】‎ ‎1.BD [B项“侧面点题”错,应为“正面点题”。D项鸥鸟是眼前的景物,不是想象的景物。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这首词题目为“赋潭州红梅”,词中从咏红梅入手,意在写人。梅“斜横花树小”“遥怜花可可”,实写情人的楚楚可怜。梅“香远茜裙归”,凋零飘落,实写红裙女子的远离。即梅即人,人梅夹写,含蕴空灵,意境深远。‎ ‎(2)用典。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这里运用湘妃的典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 比作恋人对己之相思。‎ ‎(3)比喻。茜裙,即红裙。“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隐喻梅花之飘零。‎ ‎(4)对写法。这首词上片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片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愈转愈深。‎ ‎(5)联想、想象。“香远茜裙归”,茜裙,即红裙。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词人魂萦梦牵的情人,这是词人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 材料一:‎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4%,较2019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9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9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9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9年至2019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9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9年的33. 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 2019年最新国 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9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19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9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19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9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9~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 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9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9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9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9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解析] A“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D“最直接原因”错误。‎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BC )‎ A.材料一显示2019至2019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9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答案] 答B给3分,答C给2分 ‎[解析] A纸质图书2019年的阅读量高于2019年。D“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E“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分)‎ 答:__‎ 示例: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__‎ ‎[解析] 答出一点给2分;建议1分,结合材料阐述1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能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