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向7 群体稳态及调节
1.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
(5)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其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高于、低于)前两者。
答案 (1)4 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和竞争
(4)增加 (5)青蛙 高于
解析 分析食物网及曲线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甲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草是生产者,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蛇和鹰的关系为捕食、竞争。(4)蛇数量大大减少,鹰会更多地捕食青蛙,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会增加。(5)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
解题模板 第一步:分析食物链或食物网,确定食物链的条数。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
第二步:确定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
第三步:确定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
第四步:确定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2.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_______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
(4)根据图2中四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
答案 (1)B、C、D、E、F(缺一不可) F (2)E (3)都减少
(4)植物→乙→丙→甲 (5)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要掌握识图析图的技巧:解读图1以“光能→E”为突破口,可以迅速判断出E为生产者,F、D、B均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是无机环境。解读图2要看“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得越早的种群,其营养级越低,因此图2中除植物外的捕食关系为:乙→丙→
甲。(1)简单地说,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因此包括除无机环境A以外的所有生物,即B、C、D、E、F。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乙为初级消费者,对应F。(2)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实质上是没有被利用的生产者的能量,因此属于E。(3)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生产者数量减少,固定的太阳能的量就少,传递到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也会减少,最终导致F、D数量都减少。(4)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再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植物→乙→丙→甲。(5)要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角度回答此类问题。秸秆当作燃料会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粪便、废水中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会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等。
思路点拨 如何运用生态学观点或原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明确常见的生态学观点或原理:(1)物质循环,它是解决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原理。当题设中出现了“废物”的时候,应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去考虑。
(2)能量流动,它是解决提高产量、增加人口的环境容纳量的基本原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①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在草原上放养一些牲畜,使储存在牧草中的能量经草食性动物流向人类;农田中除草、除虫等。
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层次多级别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再利用生产食用菌的残渣生产沼气,远比直接燃烧秸秆利用的能量要多。
3.在某鱼塘中有A、B、C、D四种鱼,其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鱼塘只有C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Ⅰ所示,池塘的承载量(K值)是________(填“a”、“b”或“c”);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D两种鱼,则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________(填“Ⅱ”或“Ⅲ”,下同)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则两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________所示。
(2)科研人员对该鱼塘由浮游藻类、A和D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甲
乙
丙
GP和NP
GP=55.6×102
GP=59.3×106
GP=176×103
NP=6×103
NP=1.3×102
NP=50.5×106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2
170×103
8.8×106
未利用
-
62.8%
99.7%
①丙所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其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②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Ⅲ Ⅱ (2)①浮游藻类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②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 ③0.3% 丙未被乙利用的能量多
解析 (1)从图Ⅰ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增加到a后,环境并不能承受,资源不能满足种群生长的要求,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减少,并最终在b位置左右保持稳定,因此池塘的承载量(K值)为b。A和D两种鱼为捕食关系,对应图Ⅲ;A和B两种鱼的食性相同,对同一种浮游藻类竞争激烈,竞争能力弱的将被淘汰,对应图Ⅱ。(2)根据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值,可知食物链是丙→乙→甲,因此丙为生产者浮游藻类、乙为初级消费者A、甲为次级消费者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关键是因为初级消费者A和浮游藻类的呼吸强度不同,初级消费者A的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浮游藻类的呼吸强度相对较低,它们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76×103)÷(59.3×106)≈0.3%,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其原因是第一营养级被第二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少。
4.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该科研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群落
碳储量
(吨/公顷)
A
B
C
D
植被
56.2
50.9
43.5
0
凋落物
2.0
3.5
5.4
0
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
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
红树林植被碳转移模式图[单位:吨/(公顷·年)]
(1)由上表结果可知,该实验(或课题)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薇甘菊入侵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薇甘菊与某种红树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从光滩上开始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
(4)据图分析,途径①是指________________,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
(5)为避免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国家建立了深圳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 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2)薇甘菊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分解者总量,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竞争 次生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吨/公顷 (5)就地保护
解析 (1)从表格信息可知,科研小组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薇甘菊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同时,表格信息告诉我们:①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2)由表可知,薇甘菊的入侵程度越严重,土壤中的碳储量越少;而从“红树林植被碳转移模式图”可知减少的那部分应该是被微生物分解了,因此,薇甘菊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分解者总量,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薇甘菊与某种红树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很显然是竞争阳光;由表可知光滩也有碳储量,因此,光滩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不是初生演替。(4)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应该是植被的碳储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减去被植食性动物同化的量,再减去微生物分解掉的凋落物的碳储量,即35.9-12.1-2.4-10.6=10.8(吨/公顷)。(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易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