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4 MB
  • 2021-05-14 发布

2008-2016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纵向分类汇总解析版电子稿

  • 1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8—2016 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纵向分类汇总 目 录 集合与简易逻辑……………………………………………………………………..02 函 数……………………………………………………………………..05 三 角 函 数………………………………………………………………………33 平 面 向 量………………………………………………………………………42 数 列……………………………………………………………………..46 不 等 式……………………………………………………………………..59 立 体 几 何……………………………………………………………………..63 直 线 与 圆……………………………………………………………………..75 圆 锥 曲 线……………………………………………………………………..82 概 率 统 计……………………………………………………………………..94 算 法 初 步…………………………………………………………………….101 复 数…………………………………………………………………….105 排列组合二项式…………………………………………………………………….107 数 学 归 纳 法…………………………………………………………………….110 选 做 题…………………………………………………………………….114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4)A=   2 1 3 7x x x   ,则 A  Z 的元素的个数 . 【解析】本小题考查集合的运算和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由   2 1 3 7x x   得 2 5 8 0x x   , ∵Δ<0,∴集合 A 为 ,因此 A  Z 的元素不存在. 2、(2009 江苏卷 11)已知集合  2log 2 , ( , )A x x B a    ,若 A B 则实数 a 的取值 范围是 ( , )c  ,其中 c = . 【解析】 考查集合的子集的概念及利用对数的性质解不等式。 a>4,c=4 3、(2010 江苏卷 1)设集合 A={-1,1,3},B={a+2,a2+4},A∩B={3},则实数 a=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集合的运算推理。3B, a+2=3, a=1. 4、(2011 苏卷 1)已知集合 { 1,1,2,4}, { 1,0,2},A B    则 _______, BA 【解析】 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答案: 1- ,2 5、(2011 苏卷 14)设集合 },,)2(2|),{( 222 RyxmyxmyxA  , },,122|),{( RyxmyxmyxB  , 若 , BA 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 【解析】当 0m  时,集合 A 是以(2,0)为圆心,以 m 为半径的圆,集合 B 是在两条平行 线之间,(2,0)在直线的上方 2 2 1 2(1 2) 022 m m m       d r ,又因为 ,A B   此时无解; 当 0m  时,集合 A 是以(2,0)为圆心,以 2 m 和 m 为半径的圆环,集合 B 是在两条平行 线之间,必有当 12 1 2, 2m m   时,只要, 2 2 1 2 11 2 22 m m m       . 当 2 2, 1m m  时, 只要, 2 2 1 2 2 2 m m m      当 12 2,2 1 2 12m m m      时,一定符合 ,A B   又因为 A  , 2m 1, 2 22 2m m     .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概念,子集及其集合运算、线性规划,直线的斜率,两直线平行关系,点到直线 的距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含参分类讨论、解不等式,及其综合能力.本题属难题. 6.(2012 江苏卷 1)已知集合 {1 2 4}A  , , , {2 4 6}B  , , ,则 A B  . 【答案】  6,4,2,1 【解析】根据集合的并集运算,两个集合的并集就是所有属于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从所给的两个集合的元素可知,它们的元素是1 , 2 , 4 , 6 ,所以答案为 6,4,2,1 .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集合的运算.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审错题目,把并集运算看成交集运算. 属于基本题,难度系数较小. 7.(2013 江苏卷 4)集合 }1,0,1{ 共有 个子集. 【答案】8 【解析】23=8. 8.(2014 江苏卷 1)已知集合 A={ 4,3,1,2  }, }3,2,1{B ,则 BA  ▲ . 【答案】{ 1,3} 【解析】由题意得 { 1,3}A B   . 【考点】集合的运算 9.(2015 江苏卷 1)已知集合  3,2,1A ,  5,4,2B ,则集合 BA  中元素的 个数为_______. 【答案】5 【解析】 试题分析: {1 2 3} {2 4 5} {1 2 3 4 5}5A B   ,, ,, ,,,,,个元素 考点:集合运算 10. ( 2016 江 苏 卷 1 ) 已 知 集 合 { 1,2,3,6}, { | 2 3},A B x x      则 =A B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解析】 开始 0n 1 nn 202 n 输出 n 结束 (第 3 题) N Y 试题分析:      1,2,3,6 2 3 1,2A B x x        .故答案应填: 1,2 , 考点:集合运算 二、函数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8)直线 1 2y x b  是曲线  ln 0y x x  的一条切线,则实数 b= . 【解析】本小题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的求法. ' 1y x  ,令 1 1 2x  得 2x  ,故切点(2, ln2),代入直线方程,得,所以 b=ln2-1. 2、(2008江苏卷14)   3 3 1f x ax x   对于  1,1x  总有  f x ≥0 成立,则 a = . 【解析】本小题考查函数单调性的综合运用.若 x=0,则不论 a 取何值,  f x ≥0 显然成立; 当 x>0 即  1,1x  时,   3 3 1f x ax x   ≥0 可化为, 2 3 3 1a x x   设   2 3 3 1g x x x   ,则    ' 4 3 1 2xg x x  , 所以  g x 在区间 10, 2      上单调递增,在区间 1 ,12      上单调递减,因此  max 1 42g x g      ,从而 a ≥4; 当 x<0 即 1,0 时,   3 3 1f x ax x   ≥0 可化为 a  2 3 3 1 x x  ,    ' 4 3 1 2xg x x  0  g x 在区间 1,0 上单调递增,因此    ma 1 4ng x g   ,从而 a ≤4,综上 a =4 3、(2009 江苏卷 3)函数 3 2( ) 15 33 6f x x x x    的单调减区间为 . 【解析】 考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 ) 3 30 33 3( 11)( 1)f x x x x x       , 由( 11)( 1) 0x x   得单调减区间为 ( 1,11) 。亦可填写闭区间或半开半闭区间。 4、(2009 江苏卷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 在曲线 3: 10 3C y x x   上,且在第 二象限内,已知曲线 C 在点 P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2,则点 P 的坐标为 . 【解析】 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计算能力。 23 10 2 2y x x       ,又点 P 在第二象限内, 2x   点 P 的坐标为(-2,15) 5、(2009 江苏卷 10)已知 5 1 2a  ,函数 ( ) xf x a ,若实数 m 、n 满足 ( ) ( )f m f n , 则 m 、 n 的大小关系为 . 【解析】考查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5 1 (0,1)2a   ,函数 ( ) xf x a 在 R 上递减。由 ( ) ( )f m f n 得:m0,得: 2 23 2 3 2( )( ) 03 3 a a a ax x x a           讨论得:当 2 6( , )2 2a 时,解集为 ( , )a  ; 当 6 2( , )2 2a   时,解集为 2 23 2 3 2( , ] [ , )3 3 a a a aa      ; 当 2 2[ , ]2 2a  时,解集为 23 2[ , )3 a a   . 4、(2010 江苏卷 20)(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 )(xf 是定义在区间 ),1(  上的函数,其导函数为 )(' xf 。如果存在实数 a 和函数 )(xh ,其中 )(xh 对任意的 ),1( x 都有 )(xh >0,使得 )1)(()(' 2  axxxhxf ,则称函 数 )(xf 具有性质 )(aP 。 (1)设函数 )(xf 2ln ( 1)1 bx xx    ,其中b 为实数。 (i)求证:函数 )(xf 具有性质 )(bP ; (ii)求函数 )(xf 的单调区间。 (2)已知函数 )(xg 具有性质 )2(P 。给定 1 2 1 2, (1, ), ,x x x x   设 m 为实数, 21 )1( xmmx  , 21)1( mxxm  ,且 1,1   , 若| )()(  gg  |<| )()( 21 xgxg  |,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及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 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满分 16 分。 (1)(i) '( )f x 2 2 2 1 2 1 ( 1)( 1) ( 1) b x bxx x x x       ∵ 1x  时, 2 1( ) 0( 1)h x x x   恒成立, ∴函数 )(xf 具有性质 )(bP ; (ii)(方法一)设 2 2 2( ) 1 ( ) 12 4 b bx x bx x        , ( )x 与 )(' xf 的符号相同。 当 2 1 0, 2 24 b b     时, ( )x 0 , )(' xf 0 ,故此时 )(xf 在区间 ),1(  上递增; 当 2b   时,对于 1x  ,有 )(' xf 0 ,所以此时 )(xf 在区间 ),1(  上递增; 当 2b   时, ( )x 图像开口向上,对称轴 12 bx    ,而 (0) 1  , 对于 1x  ,总有 ( )x 0 , )(' xf 0 ,故此时 )(xf 在区间 ),1(  上递增; (方法二)当 2b  时,对于 1x  , 2 2 2( ) 1 2 1 ( 1) 0x x bx x x x          所以 )(' xf 0 ,故此时 )(xf 在区间 ),1(  上递增; 当 2b  时 , ( )x 图 像 开 口 向 上 , 对 称 轴 12 bx   , 方 程 ( ) 0x  的 两 根 为 : 2 24 4,2 2 b b b b    ,而 2 2 2 4 4 21, (0,1)2 2 4 b b b b b b         当 2 4(1, )2 b bx   时, ( )x 0 , )(' xf 0 ,故此时 )(xf 在区间 2 4(1, )2 b b  上递减;同理得: )(xf 在区间 2 4[ , )2 b b   上递增。 综上所述,当 2b  时, )(xf 在区间 ),1(  上递增; 当 2b  时, )(xf 在 2 4(1, )2 b b  上递减; )(xf 在 2 4[ , )2 b b   上递增。 (2)(方法一)由题意,得: 2 2'( ) ( )( 2 1) ( )( 1)g x h x x x h x x     又 )(xh 对任意的 ),1( x 都有 )(xh >0, 所以对任意的 ),1( x 都有 ( ) 0g x  , ( )g x 在 (1, ) 上递增。 又 1 2 1 2, (2 1)( )x x m x x          。 当 1 , 12m m  时,  ,且 1 1 2 2 1 2( 1) (1 ) , (1 ) ( 1)x m x m x x m x m x           , 综合以上讨论,得:所求 m 的取值范围是(0,1)。 (方法二)由题设知, ( )g x 的导函数 2'( ) ( )( 2 1)g x h x x x   ,其中函数 ( ) 0h x  对于任意 的 ),1( x 都成立。所以,当 1x  时, 2'( ) ( )( 1) 0g x h x x   ,从而 ( )g x 在区间 ),1(  上单调递增。 ①当 (0,1)m 时,有 1 2 1 1 1(1 ) (1 )mx m x mx m x x        , 1 2 2 2 2(1 ) (1 )mx m x mx m x x        ,得 1 2( , )x x  ,同理可得 1 2( , )x x  ,所以由 ( )g x 的单调性知 ( )g  、 ( )g  1 2( ( ), ( ))g x g x , 从而有| )()(  gg  |<| )()( 21 xgxg  |,符合题设。 ②当 0m  时, 1 2 2 2 2(1 ) (1 )mx m x mx m x x        , 1 2 1 1 1(1 ) (1 )m x mx m x mx x        , 于 是 由 1, 1   及 ( )g x 的 单 调 性 知 1 2( ) ( ) ( ) ( )g g x g x g    ,所以| )()(  gg  |≥| )()( 21 xgxg  |,与题设不符。 ③当 1m  时,同理可得 1 2,x x   ,进而得| )()(  gg  |≥| )()( 21 xgxg  |,与题设 不符。 因此综合①、②、③得所求的 m 的取值范围是(0,1)。 5、(2011 江苏卷 17)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如图所示,ABCD 是边长为 60cm 的正方形硬 纸片,切去阴影部分所示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沿虚线折起,使得 ABCD 四 个点重合于图中的点 P,正好形成一个正四棱柱形状的包装盒,E、F 在 AB 上是被切去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个端点,设 AE=FB= x cm (1)某广告商要求包装盒侧面积 S(cm 2 )最大,试问 x 应取何值? (2)某广告商要求包装盒容积 V(cm 3 )最大,试问 x 应取何值?并求出此时包装盒的 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 P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力、 数学阅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 14 分. 解:设馐盒的高为 h(cm),底面边长为 a(cm),由已知得 .300),30(2 2 260,2  xxxhxa (1) ,1800)15(8)30(84 2  xxxahS 所以当 15x 时,S 取得最大值. (2) ).20(26),30(22 222 xxVxxhaV  由 00  xV 得 (舍)或 x=20. 当 )20,0(x 时, .0)30,20(;0  VxV 时当 所以当 x=20 时,V 取得极大值,也是最小值. 此时 1 1 2 2 h a  即 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为 1 .2 6、(2011 江苏卷 19)已知 a,b 是实数,函数 ,)(,)( 23 bxxxgaxxxf  )(xf  和 )(xg 是 )(),( xgxf 的导函数,若 0)()(  xgxf 在区间 I 上恒成立,则称 )(xf 和 )(xg 在区 间 I 上单调性一致 (1)设 0a ,若 )(xf 和 )(xg 在区间 ),1[  上单调性一致,求 b 的取值范围; (2)设 ,0a 且 ba  ,若 )(xf 和 )(xg 在以 a,b 为端点的开区间上单调性一致,求|a-b| 的最大值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满分 16 分. 解: .2)(,3)( 2 bxxgaxxf  (1)由题意知 ),1[0)()(  在xgxf 上恒成立,因为 a>0,故 ,03 2  ax 进而 2 0, 2x b b x    即 在区间[-1,+ )上恒成立,所以 2.b  因此b 的取值范围是[2, ). [ (2)令 ( ) 0, .3 af x x    解得 若 0, 0 0 ( , ).b a a b  由 得 又因为 (0) (0) 0f g ab    , 所以函数 ( ) ( )f x g x和 在 ( , )a b 上不是单调性一致的,因此 0.b  现设 0. ( ,0) , ( ) 0b x g x   当 时 ; 当 ( , )3 ax     时, ( ) 0.f x  因此,当 ( , )3 ax     时, ( ) ( ) 0.f x g x   故由题设得 ,3 3 a aa     且b - 从而 1 10, 0.3 3a b     于是 因此 1 1| | , , 03 3a b a b    且当 时等号成立, 又当 21 1, 0 , ( ) ( ) 6 ( )3 9a b f x g x x x     时 ,从而当 1( ,0) ( ) ( ) 03x f x g x   时 故当函数 1( ) ( ) ( ,0)3f x g x 和 在 上单调性一致,因此| |a b 的最大值为 1.3 7(2012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x 轴在地平面上,y 轴垂直于地平面,单位长度为 1 千米.某 炮位于坐标原点.已知炮弹发射后的轨迹在方程 2 21 (1 ) ( 0)20y kx k x k    表示的曲线上,其中 k 与发射方向有关.炮的射程是指炮弹落地点的横坐标. (1)求炮的最大射程; (2)设在第一象限有一飞行物(忽略其大小),其飞行高度为 3.2 千米,试问它的横坐标 a 不超过 多少时,炮弹可以击中它?请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 x(千米) y(千米) O (第 17 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求解函数最值问题.在利用导数求解函数的 最值问题时,要注意增根的取舍,通过平面几何图形考查函数问题时,首先审清题目,然后 建立数学模型,接着求解数学模型,最后,还原为实际问题.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8 (2012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已知 a,b 是实数,1 和 1 是函数 3 2( )f x x ax bx   的两个极值点. (1)求 a 和 b 的值; (2)设函数 ( )g x 的导函数 ( ) ( ) 2g x f x   ,求 ( )g x 的极值点; (3)设 ( ) ( ( ))h x f f x c  ,其中 [ 2 2]c  , ,求函数 ( )y h x 的零点个数. 【答案及解析】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导数的定义、计算及其在求解函数极值和最值中的运用.考查较全面系 统,要注意变形的等价性和函数零点的认识、极值和极值点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数形结合 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属于中高档试题,难度中等偏上,考查知识比较综合,全方位考查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量比较大. 9.(2012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集合 {1 2 }nP n , , ,… , n N .记 ( )f n 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 A 的个数: ① nA P ;②若 x A ,则 2x A ;③若 nPx Að ,则 2 nPx Að . (1)求 (4)f ; (2)求 ( )f n 的解析式(用 n 表示).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集合的概念、组成、元素与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和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10.(2013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 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 A 沿直线步行 到C ,另一种是先从 A 沿索道乘缆车到 B ,然后从 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 位游客从 A 处下山,甲沿 AC 匀速步行,速度为 min/50m .在甲出发 min2 后,乙从 A 乘缆车到 B ,在 B 处停留 min1 后,再从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为 min/130m ,山路 AC 长为 m1260 ,经测量, 13 12cos A , 5 3cos C . (1)求索道 AB 的长; (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3)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解:(1)如图作 BD⊥CA 于点 D, 设 BD=20k,则 DC=25k,AD=48k, AB=52k,由 AC=63k=1260m, 知:AB=52k=1040m. (2)设乙出发 x 分钟后到达点 M, 此时甲到达 N 点,如图所示. 则:AM=130x,AN=50(x+2), 由余弦定理得:MN2=AM2+AN2-2 AM·ANcosA=7400 x2-14000 x+10000, 其中 0≤x≤8,当 x=35 37 (min)时,MN 最小,此时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3)由(1)知:BC=500m,甲到 C 用时:1260 50 =126 5 (min). 若甲等乙 3 分钟,则乙到 C 用时:126 5 +3=141 5 (min),在 BC 上用时:86 5 (min) . 此时乙的速度最小,且为:500÷86 5 =1250 43 m/min. C B A D M N 若乙等甲 3 分钟,则乙到 C 用时:126 5 -3=111 5 (min),在 BC 上用时:56 5 (min) . 此时乙的速度最大,且为:500÷56 5 =625 14 m/min. 故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1250 43 ,625 14 ]范围内. 11.(2013 江苏卷 20)(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函数 axxxf  ln)( , axexg x )( ,其中 a 为实数. (1)若 )(xf 在 ),1(  上是单调减函数,且 )(xg 在 ),1(  上有最小值,求 a 的取值范围; (2)若 )(xg 在 ),1(  上是单调增函数,试求 )(xf 的零点个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 axxf  1)( ≤0 在 ),1(  上恒成立,则 a ≥ x 1 , )1(  ,x . 故: a ≥1. axg x  e)( , 若 1≤ a ≤e,则 axg x  e)( ≥0 在 ),1(  上恒成立, 此时, axexg x )( 在 ),1(  上是单调增函数,无最小值,不合; 若 a >e,则 axexg x )( 在 )ln1( a, 上是单调减函数,在 )(ln ,a 上是单调增 函数, )ln()(min agxg  ,满足. 故 a 的取值范围为: a >e. (2) axg x  e)( ≥0 在 ),1(  上恒成立,则 a ≤ex, 故: a ≤1 e . )0(11)(  xx axaxxf . (ⅰ)若 0< a ≤1 e ,令 )(xf  >0 得增区间为(0,1 a ); 令 )(xf  <0 得减区间为(1 a ,﹢∞). 当 x→0 时,f(x)→﹣∞;当 x→﹢∞时,f(x)→﹣∞; 当 x=1 a 时,f(1 a )=﹣lna-1≥0,当且仅当 a =1 e 时取等号. 故:当 a =1 e 时,f(x)有 1 个零点;当 0< a <1 e 时,f(x)有 2 个零点. (ⅱ)若 a=0,则 f(x)=﹣lnx,易得 f(x)有 1 个零点. (ⅲ)若 a<0,则 01)(  axxf 在 )0( , 上恒成立, 即: axxxf  ln)( 在 )0( , 上是单调增函数, 当 x→0 时,f(x)→﹣∞;当 x→﹢∞时,f(x)→﹢∞. 此时,f(x)有 1 个零点. 综上所述:当 a =1 e 或 a<0 时,f(x)有 1 个零点;当 0< a <1 e 时,f(x)有 2 个零点. 12.(2014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如图,为了保护河上古桥 OA ,规划建一座新桥 BC,同时设立一个圆形保护区.规划要求:新桥 BC 与河岸 AB 垂直;保护区的边界为圆心 M 在线段 OA 上并与 BC 相切的圆.且古桥两端 O 和 A 到该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 80m. 经测量,点 A 位于点 O 正北方向 60m 处, 点 C 位于点 O 正东方向 170m 处(OC 为河岸), 3 4tan BCO . (1)求新桥 BC 的长; (2)当 OM 多长时,圆形保护区的面积最大? 【答案】(1)150m ;(2)10m . 【解析】 (1)如图,以 ,OC OA为 ,x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170,0)C , (0,60)A ,由题意 4 3BCk   , 直线 BC 方程为 4 ( 170)3y x   .又 1 3 4AB BC k k    ,故直线 AB 方程为 3 604y x  ,由 4 ( 170)3 3 604 y x y x        ,解得 80 120 x y    ,即 (80,120)B , 所以 2 2(80 170) 120 150BC     ( )m ; 170 m 60 m 东 北 O A B M C (第 18 题) (2)设OM t ,即 (0, )M t (0 60)t  ,由(1)直线 BC 的一般方程为 4 3 680 0x y   , 圆 M 的 半 径 为 3 680 5 tr  , 由 题 意 要 求 80, (60 ) 80, r t r t       , 由 于 0 60t  , 因 此 3 680 5 tr  680 3 31365 5 t t   ,∴ 3136 80,5 3136 (60 ) 80,5 t t t t          ∴10 35t  , 所以当 10t  时, r 取得最大值130m ,此时圆面积最大. 【考点】解析几何的应用,直线方程,直线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13.(2014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已知函数 xxxf  ee)( ,其中 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证明: )(xf 是 R 上的偶函数; (2)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mf ≤ 1e  mx 在 ),0(  上恒成立,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3)已知正数 a 满足:存在 ),1[0 x ,使得 )3()( 0 3 00 xxaxf  成立.试比较 1e a 与 1ea 的 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3m   ;(3)当 1 1( )2 e a ee    时, 1 1a ee a  ,当 a e 时, 1 1a ee a  ,当 a e 时, 1 1a ee a  . 【解析】(1)证明:函数 ( )f x 定义域为 R ,∵ ( ) ( )x xf x e e f x    ,∴ ( )f x 是偶函数. ( 2 ) 由 ( ) 1xmf x e m   得 ( ( ) 1) 1xm f x e   , 由 于 当 0x  时 , 1xe  , 因 此 ( ) 2x xf x e e   ,即 ( ) 1 1 0f x    ,所以 1 1 ( ) 1 1 x x x x e em f x e e         2 1 1 x x x e e e    , 令 2 1 1 x x x ey e e    ,设 1 xt e  ,则 0t  , 21 (1 ) 1 1t t ty t t      ,∵ 0t  ,∴ 1 2t t    ( 1t   时等号成立),即 1 2 1 3y      , 1 03 y   ,所以 1 3m   . (3)已知正数 a 满足:存在 ),1[0 x ,使得 )3()( 0 3 00 xxaxf  成立.试比较 1e a 与 1ea 的 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3 ) 由题 意 , 不等 式 3( ) ( 3 )f x a x x   在 [1, ) 上 有解 , 由 3( ) ( 3 )f x a x x   得 3 3 0x xax ax e e    ,记 3( ) 3 x xh x ax ax e e     , 2'( ) 3 ( 1) x xh x a x e e     ,显 然 '(1) 0h  ,当 1x  时, '( ) 0h x  (因为 0a  ),故函数 ( )h x 在 [1, ) 上增函数, ( ) (1)h x h最小 , 于 是 ( ) 0h x  在 [1, ) 上 有 解 , 等 价 于 1(1) 3 0h a a e e      , 即 1 1( ) 12a e e    .考察函数 ( ) ( 1)ln ( 1),( 1)g x e x x x     , 1'( ) 1eg x x   ,当 1x e  时, '( ) 0g x  ,当1 1x e   时, '( ) 0g x  ,当 1x e  时 '( ) 0g x  ,即 ( )g x 在[1, 1]e  上是增函数,在 ( 1, )e   上是减函数,又 (1) 0g  , ( ) 0g e  , 1 1( ) 12 e e   ,所以当 1 1( )2 e x ee    时, ( ) 0g x  ,即 ( 1)ln 1e x x   , 1 1e xx e  ,当 x e 时, ( ) 0g x  ,, 即 ( 1)ln 1e x x   , 1 1e xx e  ,因此当 1 1( )2 e a ee    时, 1 1a ee a  ,当 a e 时, 1 1a ee a  ,当 a e 时, 1 1a ee a  . 【考点】(1)偶函数的判断;(2)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与函数的交汇;(3)导数与函数的单调 性,比较大小. 14(2015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某山区外围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型公路,为进一步改善山区的交通现状,计划修建一条 连接两条公路的山区边界的直线型公路,记两条相互垂直的公路为 1 2l l, ,山区边界曲线为 C, 计划修建的公路为 l,如图所示,M,N 为 C 的两个端点,测得点 M 到 1 2l l, 的距离分别为 5 千米和 40 千米,点 N 到 1 2l l, 的距离分别为 20 千米和 2.5 千米,以 1 2l l,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 x, 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假设曲线 C 符合函数 2 ay x b   (其中 a,b 为常数)模型. (1)求 a,b 的值; (2)设公路 l 与曲线C 相切于 P 点,P 的横坐标为 t. ①请写出公路 l 长度的函数解析式  f t ,并写出其定义域; ②当 t 为何值时,公路 l 的长度最短?求出最短长度. 【答案】(1) 1000, 0;a b  (2)① 6 2 4 9 10 9( ) ,4f t tt   定义域为[5,20] ,② min10 2, ( ) 15 3t f t  千米 (2)①由(1)知, 2 1000y x  (5 20x  ),则点  的坐标为 2 1000,t t      , 设在点  处的切线l 交 x , y 轴分别于  ,  点, 3 2000y x    , 考点: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导数几何意义 15.(2015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已知函数 ),()( 23 Rbabaxxxf  . (1)试讨论 )(xf 的单调性; (2)若 acb  (实数 c 是 a 与无关的常数),当函数 )(xf 有三个不同的零点时,a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 ),2 3()2 3,1()3,(   ,求 c 的值. 【答案】(1)当 0a  时,  f x 在 ,  上单调递增; 当 0a  时,  f x 在 2, 3 a     , 0, 上单调递增,在 2 ,03 a    上单调递减; 当 0a  时,  f x 在 ,0 , 2 ,3 a     上单调递增,在 20, 3 a    上单调递减. (2) 1.c  考点: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极值、函数零点 16.(2016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现需要设计一个仓库,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的形状是正四棱锥 1 1 1 1P A B C D , 下部分的形状是正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如图所示),并要求正四棱柱的高 1PO 的 四倍. (1)若 16 ,PO 2 ,AB m m  则仓库的容积是多少? (2)若正四棱柱的侧棱长为 6m,则当 1PO 为多少时,仓库的容积最大? 【答案】(1)312(2) 1 2 3PO  (2)设 A1B1=a(m),PO1=h(m),则 00)的图像在点(ak,ak2)处的切线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ak+1,k 为正整数,a1=16,则 a1+a3+a5=_________ [解析]考查函数的切线方程、数列的通项。 在点(ak,ak2)处的切线方程为: 2 2 ( ),k k ky a a x a   当 0y  时,解得 2 kax  , 所以 1 1 3 5, 16 4 1 212 k k aa a a a        。 4、(2011 江苏卷 13)设 1 2 71 a a a    ,其中 7531 ,,, aaaa 成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642 ,, aaa 成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则 q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 2 3 1 2 2 21 1 2a a q a q a q         , 2 2 2 2 21, 1 2a q a a q a        3 2 2 3q a   ,而 2 1 2 2 21, 1, , 1, 2a a a a a     的最小值分别为 1,2,3; 3 min 3q  .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等差、等比的概念及通项公式,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抽 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本题属难题. 5 .( 2013 江 苏 卷 14 ) 在 正 项 等 比 数 列 }{ na 中 , 2 1 5 a , 376  aa , 则 满 足 nn aaaaaa  2121  的 最大正整数 n 的值为 . 【答案】12 【解析】设正项等比数列 }{ na 首项为 a1,公比为 q,则:      3)1( 2 1 51 41 qqa qa ,得:a1= 1 32 , q=2,an=26-n.记 521 2 12  n nn aaaT  , 2 )1( 21 2 nn nn aaa    . nnT  , 则 2 )1( 5 22 12 nnn   , 化 简 得 : 5 2 11 2 1 2 212   nnn , 当 52 11 2 1 2  nnn 时 , 122 12113 n .当 n=12 时, 1212 T ,当 n=13 时, 1313 T ,故 nmax=12. 6. (2014 江苏卷 7) 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 na 中, ,12 a 468 2aaa  ,则 6a 的值是 ▲ . 解析 由 8 6 42a a a  ,两边都除以 4a ,得 4 2 2q q  , 即   4 2 2 22 0 2 1 0q q q q       ,所以 2 2q  .因为 2 1a  ,所以 4 2 6 4 1 2 4a a q    7. (2015 江苏卷 11)数列 }{ na 满足 11 a ,且 11  naa nn ( *Nn  ),则数列 }1{ na 的 前 10 项和为 【答案】 20 11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1 1 2 2 1 1 ( 1)( ) ( ) ( ) 1 2 1 2n n n n n n na a a a a a a a n n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0 1 1 1 1 2 202( ), 2(1 ) ,1 1 1 11n n nS Sa n n n n         考点:数列通项,裂项求和 8. (2016 江苏卷 8) 已知{an}是等差数列,Sn 是其前 n 项和.若 a1+a2 2=3,S5=10,则 a9 的值 是 ▲ . 【答案】 20. 【解析】由 5 10S  得 3 2a  ,因此 2 92 2 (2 d) 3 3, 2 3 6 20.d d a           考点:等差数列性质 (二)解答题 1、(2008 江苏卷 19).(Ⅰ)设 1 2, , , na a a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4n  ),且公 差 0d  ,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①当 n =4 时,求 1a d 的数值;②求 n 的所有可能值; (Ⅱ)求证:对于一个给定的正整数 n(n≥4),存在一个各项及公差都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1 2, , , nb b b ,其中任意三项(按原来顺序)都不能组成等比数列. 【解析】:本小题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1)①当 n=4 时, 1 2 3 4, , ,a a a a 中不可能删去首项或末项,否则等差数列中连续三项成等比 数列,则推出 d=0。 若删去 2a ,则 2 3 1 4a a a  ,即 2 1 1 1( 2 ) ( 3 )a d a a d    化简得 1 4 0a d  ,得 1 4a d  若删去 3a ,则 2 2 1 4a a a  ,即 2 1 1 1( ) ( 3 )a d a a d    化简得 1 0a d  ,得 1 1a d  综上,得 1 4a d  或 1 1a d  。 ②当 n=5 时, 1 2 3 4 5, , , ,a a a a a 中同样不可能删去 1 2 4 5, , ,a a a a ,否则出现连续三项。 若删去 3a ,则 1 5 2 4a a a a   ,即 1 1 1 1( 4 ) ( ) ( 3 )a a d a d a d     化简得 23 0d  ,因 为 0d ,所以 3a 不能删去; 当 n≥6 时,不存在这样的等差数列。事实上,在数列 1 2 3 2 1, , , , , ,n n na a a a a a  中,由 于不能删去首项或末项,若删去 2a ,则必有 1 3 2n na a a a    ,这与 0d 矛盾;同样若删去 1na  也 有 1 3 2n na a a a    , 这 与 0d 矛 盾 ; 若 删 去 3 2, , na a  中 任 意 一 个 , 则 必 有 1 2 1n na a a a    ,这与 0d 矛盾。(或者说:当 n≥6 时,无论删去哪一项,剩余的项中必有 连续的三项) 综上所述, 4n  。 (2)假设对于某个正整数 n,存在一个公差为 d 的 n 项等差数列 nbbb ,......, 21 ,其中 1 1 1, ,x y zb b b   ( 0 1x y z n     )为任意三项成等比数列,则 2 1 1 1y x zb b b    ,即 2 1 1 1( ) ( ) ( )b yd b xd b zd     ,化简得 2 2 1( ) ( 2 )y xz d x z y b d    (*) 由 1 0b d  知, 2y xz 与 2x z y  同时为 0 或同时不为 0 当 2y xz 与 2x z y  同时为 0 时,有 x y z  与题设矛盾。 故 2y xz 与 2x z y  同时不为 0,所以由(*)得 2 1 2 b y xz d x z y    因为 0 1x y z n     ,且 x、y、z 为整数,所以上式右边为有理数,从而 1b d 为有理数。 于是,对于任意的正整数 )4( nn ,只要 1b d 为无理数,相应的数列就是满足题意要求的数列。 例如 n 项数列 1,1 2 ,1 2 2 ,……,1 ( 1) 2n  满足要求。 2、(2009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 na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nS 为其前 n 项和,满足 2 2 2 2 2 3 4 5 7, 7a a a a S   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 nS ; (2)试求所有的正整数 m ,使得 1 2 m m m a a a   为数列 na 中的项。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的有关知识,考查运算和求解的能力。满分 14 分。 (1)设公差为 d ,则 2 2 2 2 2 5 4 3a a a a   ,由性质得 4 3 4 33 ( ) ( )d a a d a a    ,因为 0d  ,所以 4 3 0a a  ,即 12 5 0a d  ,又由 7 7S  得 1 7 67 72a d  ,解得 1 5a   , 2d  , (2) (方法一) 1 2 m m m a a a   = (2 7)(2 5) 2 3 m m m    ,设 2 3m t  , 则 1 2 m m m a a a   = ( 4)( 2) 8 6t t tt t      , 所以t 为 8 的约数 (方法二)因为 1 2 2 2 2 2 2 ( 4)( 2) 86m m m m m m m m a a a a aa a a             为数列 na 中的项, 故 m+2 8 a 为整数,又由(1)知: 2ma  为奇数,所以 2 2 3 1, 1,2ma m m     即 经检验,符合题意的正整数只有 2m  。w.w.w.k.s.5.u.c.o.m 3、(2009 江苏卷 23)(本题满分 10 分) 对于正整数 n ≥2,用 nT 表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2 0x ax b   有实数根的有序数组 ( , )a b 的组数,其中  , 1,2, ,a b n  ( a 和b 可以相等);对于随机选取的  , 1,2, ,a b n  ( a 和b 可以相等),记 nP 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2 0x ax b   有实数根的概率。 (1)求 2nT 和 2nP ; (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2,有 11nP n   . 【解析】 [必做题]本小题主要考查概率的基本知识和记数原理,考查探究能力。满分 10 分。 w.w.w.k.s.5.u.c.o.m 4、(2010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3122 aaa  ,数列  nS 是公差为 d 的 等差数列。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用 dn, 表示); (2)设 c 为实数,对满足 nmknm  且3 的任意正整数 knm ,, ,不等式 knm cSSS  都 成立。求证: c 的最大值为 2 9 。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以及基本不等式等有关知识,考查探索、分 析及论证的能力。满分 16 分。 (1)由题意知: 0d  , 1 1( 1) ( 1)nS S n d a n d      2 1 3 2 3 2 1 32 3 3( )a a a a S S S S       , 2 2 2 1 1 13[( ) ] ( 2 ) ,a d a a d    化简,得: 2 2 1 1 1 12 0, ,a a d d a d a d      2 2( 1) ,n nS d n d nd S n d     , 当 2n  时, 2 2 2 2 2 1 ( 1) (2 1)n n na S S n d n d n d       ,适合 1n  情形。 故所求 2(2 1)na n d  (2)(方法一) 2 2 2 2 2 2 2 2 2 m n kS S cS m d n d c k d m n c k          , 2 2 2 m nc k  恒成立。 又 nmknm  且3 , 2 2 2 2 2 2 2 92( ) ( ) 9 2 m nm n m n k k       , 故 9 2c  ,即 c 的最大值为 2 9 。 (方法二)由 1a d 及 1 ( 1)nS a n d   ,得 0d  , 2 2 nS n d 。 于是,对满足题设的 knm ,, , m n ,有 2 2 2 2 2 2 2( ) 9 9( ) 2 2 2m n k m nS S m n d d d k S      。 所以 c 的最大值 max 9 2c  。 另一方面,任取实数 9 2a  。设 k 为偶数,令 3 31, 12 2m k n k    ,则 knm ,, 符合条件, 且 2 2 2 2 2 2 2 23 3 1( ) [( 1) ( 1) ] (9 4)2 2 2m nS S m n d d k k d k         。 于是,只要 2 29 4 2k ak  ,即当 2 2 9 k a   时, 2 21 22m n kS S d ak aS    。 所以满足条件的 9 2c  ,从而 max 9 2c  。 因此 c 的最大值为 9 2 。 5、(2011 江苏卷 20)设M部分为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数列 1}{ 1 aan 的首项 ,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对任意整数 kM,当整数 )(2, knknkn SSSSkn  时 都成立 (1)设 52 ,2},1{ aaM 求 的值; (2)设 }{},4,3{ naM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解析】本小题考查数列的通项与前 n 项和的关系、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 考生分析探究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满分 16 分。 解:(1)由题设知,当 1 1 12 , 2( )n n nn S S S S    时 , 即 1 1 1( ) ( ) 2n n n nS S S S S     , 从而 1 1 2 22 2, 2, 2 , 2( 2) 2 2.n n na a a a n a a n n          又 故当 时 所以 5a 的值为 8。 (2)由题设知,当 {3,4}, 2 2n k n k n kk M n k S S S      且 时,S 1 1 12 2n k n k n kS S S S      且 , 两式相减得 1 1 1 1 1 1 12 ,n k n k n n k n k n n k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即 所以当 6 3 3 68 , , , , ,n n n n nn a a a a a    时 成等差数列,且 6 2 2 6, , ,n n n na a a a    也成等差数列 从而当 8n  时, 3 3 6 62 .n n n n na a a a a       (*) 且 6 6 2 2 2 2, 8 ,2n n n n n n na a a a n a a a          所以当 时 , 即 2 2 3 1 1 3. 9 , , , ,n n n n n n n na a a a n a a a a        于是当 时 成等差数列, 从而 3 3 1 1n n n na a a a      , 故由(*)式知 1 1 1 12 , .n n n n n n na a a a a a a       即 当 9n  时,设 1.n nd a a   当 2 8 , 6 8m m   时 ,从而由(*)式知 6 122 m m ma a a   故 7 1 132 .m m ma a a    从而 7 6 1 13 122( ) ( )m m m m m ma a a a a a         ,于是 1 2 .m ma a d d d     因此, 1n na a d   对任意 2n  都成立,又由 2 2 ( {3,4})n k n k k kS S S S k     可知 3 4( ) ( ) 2 , 9 2 16 2n k n n n k kS S S S S d S d S      故 且 , 解得 4 2 1 7 3, , .2 2 2 da d a d a  从而 因此,数列{ }na 为等差数列,由 1 1 2.a d 知 所以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2 1.na n  6. (2012 江苏卷 20)(本小题满分 16 分)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两个数列{ }na 和{ }nb 满足: 1 2 2 n n n n n a ba n a b      N, . (1)设 1 1 n n n bb na      N, ,求证:数列 2 n n b a           是等差数列; (2)设 1 2 n n n bb na      N, ,且{ }na 是等比数列,求 1a 和 1b 的值.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等差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指数幂和根式的 互化.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注意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证明问题时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本题是 有关数列的综合题;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看,数列问题仍是高考的热点 、重点问题,在 训练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7.(2013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 }{ na 是首项为 a ,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0( d , nS 是其前 n 项和.记 cn nSb n n  2 , *Nn ,其中 c 为实数. (1)若 0c ,且 421 bbb ,, 成等比数列,证明: knk SnS 2 ( *, Nnk  ); (2)若 }{ nb 是等差数列,证明: 0c . 证:(1)若 0c ,则 dnaan )1(  , 2 ]2)1[( adnnSn  , 2 2)1( adnbn  . 当 421 bbb ,, 成等比数列, 41 2 2 bbb  , 即:            2 3 2 2 daada ,得: add 22  ,又 0d ,故 ad 2 . 由此: anSn 2 , aknankSnk 222)(  , aknSn k 222  . 故: knk SnS 2 ( *, Nnk  ). (2) cn adnn cn nSb n n      2 2 2 2 2)1( , cn adncadncadnn    2 2 2 2)1( 2 2)1( 2 2)1( cn adncadn    2 2 2)1( 2 2)1( . (※) 若 }{ nb 是等差数列,则 BnAnbn  型. 观察(※)式后一项,分子幂低于分母幂, 故有: 02 2)1( 2    cn adnc ,即 02 2)1(  adnc ,而 2 2)1( adn  ≠0, 故 0c . 经检验,当 0c 时 }{ nb 是等差数列. 8.(2014 江苏卷 20)(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数列 }{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对任意正整数 n ,总存在正整数 m ,使得 mn aS  ,则称 }{ na 是“H 数列”. (1)若数列 }{ na 的前 n 项和 n nS 2 ( n N  ),证明: }{ na 是“H 数列”; (2)设 }{ na 是等差数列,其首项 11 a ,公差 0d .若 }{ na 是“H 数列”,求 d 的值; (3)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 }{ na ,总存在两个“H 数列” }{ nb 和 }{ nc ,使得 nnn cba  ( n N  )成立.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d   ;(3)证明见解析. 【 解 析 】( 1 ) 首 先 1 1 2a S  , 当 2n  时 , 1 1 1 2 2 2n n n n n na S S        , 所 以 1 2, 1, 2 , 2,n n n a n    ,所以对任意的 *n N , 2n nS  是数列{ }na 中的 1n  项,因此数列{ }na 是“ H 数列”. (2)由题意 1 ( 1)na n d   , ( 1) 2n n nS n d  ,数列{ }na 是“ H 数列”,则存在 *k N , 使 ( 1) 1 ( 1)2 n nn d k d    , 1 ( 1) 12 n n nk d     ,由于 ( 1) *2 n n N  ,又 *k N , 则 1n Zd   对一切正整数 n 都成立,所以 1d   . (3)首先,若 nd bn ( b 是常数),则数列{ }nd 前 n 项和为 ( 1) 2n n nS b 是数列{ }nd 中 的第 ( 1) 2 n n  项,因此{ }nd 是“ H 数列”,对任意的等差数列{ }na , 1 ( 1)na a n d   ( d 是 公差),设 1nb na , 1( )( 1)nc d a n   ,则 n n na b c  ,而数列{ }nb ,{ }nc 都是“ H 数列”, 证毕. 【考点】(1)新定义与数列的项,(2)数列的项与整数的整除;(3)构造法. 9(2015 江苏卷 20)(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设 1 2 3 4, , ,a a a a 是各项为正数且公差为 d ( 0)d  的等差数列 (1)证明: 31 2 42 ,2 ,2 ,2aa a a 依次成等比数列; (2)是否存在 1,a d ,使得 2 3 4 1 2 3 4, , ,a a a a 依次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来源:学科网 ZXXK] (3)是否存在 1,a d 及正整数 ,n k ,使得 knknknn aaaa 3 4 2 321 ,,,  依次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 由. 【答案】(1)详见解析(2)不存在(3)不存在 (2)令 1a d a  ,则 1a , 2a , 3a , 4a 分别为 a d ,a ,a d , 2a d ( a d , 2a d  , 0d  ). 假设存在 1a , d ,使得 1a , 2 2a , 3 3a , 4 4a 依次构成等比数列, 则   34a a d a d   ,且   6 42 2a d a a d   . 令 dt a  ,则   31 1 1t t   ,且   6 41 1 2t t   ( 1 12 t   , 0t  ), 化简得 3 22 2 0t t   ( ),且 2 1t t  .将 2 1t t  代入( )式,     21 2 1 2 3 1 3 4 1 0t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则 1 4t   . 显然 1 4t   不是上面方程得解,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因此不存在 1a , d ,使得 1a , 2 2a , 3 3a , 4 4a 依次构成等比数列. (3)假设存在 1a , d 及正整数 n , k ,使得 1 na , 2 n ka  , 2 3 n ka  , 3 4 n ka  依次构成等比数列, 则      2 2 1 1 12 n k n kna a d a d    ,且       3 2 2 1 1 13 2n k n k n ka d a d a d      . 分别在两个等式的两边同除以  2 1 n ka  及  2 2 1 n ka  ,并令 1 dt a  ( 1 3t   , 0t  ), 则     2 21 2 1n k n kt t    ,且       3 2 21 1 3 1 2n k n k n kt t t      . 将上述两个等式两边取对数,得       2 ln 1 2 2 ln 1n k t n k t     , 且           ln 1 3 ln 1 3 2 2 ln 1 2n k t n k t n k t        . 化简得        2 ln 1 2 ln 1 2ln 1 ln 1 2k t t n t t             , 且        3 ln 1 3 ln 1 3ln 1 ln 1 3k t t n t t             . 再将这两式相除,化简得            ln 1 3 ln 1 2 3ln 1 2 ln 1 4ln 1 3 ln 1t t t t t t        ( ). 令              4ln 1 3 ln 1 ln 1 3 ln 1 2 3ln 1 2 ln 1g t t t t t t t         , 则                   2 2 22 1 3 ln 1 3 3 1 2 ln 1 2 3 1 ln 1 1 1 2 1 3 t t t t t t g t t t t               . 令              2 2 21 3 ln 1 3 3 1 2 ln 1 2 3 1 ln 1t t t t t t t          , 则              6 1 3 ln 1 3 2 1 2 ln 1 2 1 ln 1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令    1 t t  ,则        1 6 3ln 1 3 4ln 1 2 ln 1t t t t         . 令    2 1t t  ,则      2 12 01 1 2 1 3t t t t      . 由        1 20 0 0 0 0g       ,  2 0t  , 知  2 t ,  1 t ,  t ,  g t 在 1 ,03     和 0, 上均单调. 故  g t 只有唯一零点 0t  ,即方程( )只有唯一解 0t  ,故假设不成立. 所以不存在 1a , d 及正整数 n , k ,使得 1 na , 2 n ka  , 2 3 n ka  , 3 4 n ka  依次构成等比数列. 考点: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函数与方程 10.(2016 江苏卷 20) (本小题满分 16 分) 记  1,2, 100U  …, .对数列  * na n N 和U 的子集 T,若T   ,定义 0TS  ;若  1 2, , kT t t t …, , 定 义 1 2 + kT t t tS a a a  … . 例 如 :  = 1,3,66T 时 , 1 3 66+TS a a a  .现设   * na n N 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且当  = 2,4T 时, =30TS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对任意正整数  1 100k k  ,若  1,2, kT  …, ,求证: 1T kS a  ; (3)设 , , C DC U D U S S   ,求证: 2C C D DS S S  . 【答案】(1) 13n na  (2)详见解析(3)详见解析 (3)下面分三种情况证明. ①若 D 是C 的子集,则 2C C D C D D D DS S S S S S S      . ②若C 是 D 的子集,则 2 2C C D C C C DS S S S S S     . ③若 D 不是C 的子集,且 C 不是 D 的子集.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 六、不等式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11)已知 , ,x y z R , 2 3 0x y z   ,则 2y xz 的最小值 . 【解析】本小题考查二元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由 2 3 0x y z   得 3 2 x zy  ,代入 2y xz 得 2 29 6 6 6 34 4 x z xz xz xz xz xz     ,当且仅当 x =3 z 时取“=”. 2、(2010 江苏卷 12)设实数 x,y 满足 3≤ 2xy ≤8,4≤ y x 2 ≤9,则 4 3 y x 的最大值是 。。 【解析】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价转化思想。 2 2( ) [16,81]x y  , 2 1 1 1[ , ]8 3xy  , 3 2 2 4 2 1( ) [2,27]x x y y xy    , 4 3 y x 的最大值是 27。 3. (2012 江苏卷 14)已知正数 a b c, , 满足: 4 ln5 3 lnb c a a c cc a c b  ≤ ≤ ≥, ,则 b a 的取 值范围是 . 【答案】 7,e 【解析】根据条件 4 ln5 3 lnb c a a c cc a c b  ≤ ≤ ≥, ,   c bccbca lnlnln  ,得到 ln , 1 a cb a b ec c c    ,得到 c b .又因为 bac  35 ,所以 3 5 a bc  ,由已知 acb  4 , 得到 4 a bc  .从而 bba  4 ,解得 3 1 a 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数的基本运算.关键是注意不等式的等价变形, 做到每一步都要等价.本题属于中高档题,难度较大. 4.(2013 江苏卷 9)抛物线 2xy  在 1x 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区域为 D (包含 三角形内部和边界) .若点 ),( yxP 是区域 D 内的任意一点,则 yx 2 的取值范围 是 . 【答案】[—2,1 2 ] 【解析】抛物线 2xy  在 1x 处的切线易得为 y=2x—1,令 z= yx 2 ,y=—1 2 x+z 2 . 画出可行域如下,易得过点(0,—1)时,zmin=—2,过点(1 2 ,0)时,zmax=1 2 . 5.(2015 江苏卷 7)不等式 2 2 4x x  的解集为________. 【答案】 ( 1,2).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2 2 1 2x x x      ,解集为 ( 1,2). 考点:解指数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6.(2016 江苏卷 12)已知实数 x,y 满足 2 4 0 2 2 0 3 3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 ,则 x2+y2 的取值范围是 ▲ . 【答案】 4[ ,13]5 考点:线性规划 (二)解答题 1、(2009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按照某学者的理论,假设一个人生产某产品单件成本为 a 元,如果他卖出该产品的单价 为 m 元,则他的满意度为 m m a ;如果他买进该产品的单价为 n 元,则他的满意度为 n n a . 如果一个人对两种交易(卖出或买进)的满意度分别为 1h 和 2h ,则他对这两种交易的综合满意 度为 1 2h h . w.w.w.k.s.5.u.c.o.m 现假设甲生产 A、B 两种产品的单件成本分别为 12 元和 5 元,乙生产 A、B 两种产品的单 件成本分别为 3 元和 20 元,设产品 A、B 的单价分别为 Am 元和 Bm 元,甲买进 A 与卖出 B 的综合满意度为 h甲 ,乙卖出 A 与买进 B 的综合满意度为 h乙 y xO y=2x—1 y=—1 2 x (1)求 h甲 和 h乙关于 Am 、 Bm 的表达式;当 3 5A Bm m 时,求证: h甲 = h乙; (2)设 3 5A Bm m ,当 Am 、 Bm 分别为多少时,甲、乙两人的综合满意度均最大?最大的综 合满意度为多少? (3)记(2)中最大的综合满意度为 0h ,试问能否适当选取 Am 、 Bm 的值,使得 0h h甲 和 0h h乙 同时成立,但等号不同时成立?试说明理由。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基本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学建模能力、抽象概 括能力以及数学阅读能力。满分 16 分。 (1) 当 3 5A Bm m 时, 2 3 5 3 5 ( 20)( 5)125 B B B B B B B m m mh m m mm      甲 , 2 3 5 3 20 ( 5)( 20)35 B B B B B B B m m mh m m mm      乙 , h甲 = h乙 w.w.w.k.s.5.u.c.o.m (2)当 3 5A Bm m 时, 2 2 1 1= ,20 5 1 1( 20)( 5) (1 )(1 ) 100( ) 25 1 B B B B B B B mh m m m m m m        甲 由 1 1 1[5,20] [ , ]20 5B B m m  得 , 故当 1 1 20Bm  即 20, 12B Am m  时,w.w.w.k.s.5.u.c.o.m 甲乙两人同时取到最大的综合满意度为 10 5 。 (3)(方法一)由(2)知: 0h = 10 5 由 0 10= 12 5 5 A B A B m mh hm m    甲 得: 12 5 5 2 A B A B m m m m    ,w.w.w.k.s.5.u.c.o.m 令 3 5, , A B x ym m   则 1[ ,1]4x y 、 ,即: 5(1 4 )(1 ) 2x y   。 同理,由 0 10 5h h 乙 得: 5(1 )(1 4 ) 2x y   另一方面, 1[ ,1]4x y 、 1 4 1x x    5、1+4y [2,5], 、1+y [ ,2],2 5 5(1 4 )(1 ) ,(1 )(1 4 ) ,2 2x y x y      当且仅当 1 4x y  ,即 Am = Bm 时,取等号。 所以不能否适当选取 Am 、 Bm 的值,使得 0h h甲 和 0h h乙 同时成立,但等号不同时成立。 w.w.w.k.s.5.u.c.o.m 七、立体几何 (一)填空题 1、(2009 江苏卷 12)设 和  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  内的两条直线,则 平行于  ; (2)若 外一条直线l 与 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 和 平行; (3)设 和  相交于直线l ,若 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 ,则 和  垂直; (4)直线l 与 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l 与 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 考查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平面的垂直与平行判定的相关定理。 真命题...的序号是(1)(2) 2.(20012 江苏卷 7)如图,在长方体 1 1 1 1ABCD ABC D 中, 3cmAB AD  , 1 2cmAA  ,则 四棱锥 DDBBA 11 的体积为 cm3. 【答案】 36cm 【解析】如图所示,连结 AC 交 BD 于点 O ,因为 平面 DDBBABCD 11 ,又因为 BDAC  ,所以, DDBBAC 11平面 ,所以四棱锥 DDBBA 11 的高为 AO ,根据题意 3cmAB AD  ,所以 2 23AO ,又因为 3 2cmBD  , 1 2cmAA  ,故矩形 DDBB 11 的面积为 26 2cm ,从而四棱锥 DDBBA 11 的体积 31 3 26 2 6cm3 2V     .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公式的运用.本题综合性较强,结合空间中点线面的 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考查.重点找到四棱锥 DDBBA 11 的高为 AO ,这是 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在复习中,要对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记准、记牢,并且会灵 活运用.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3.(20013 江苏卷 8)如图,在三棱柱 ABCCBA 111 中, FED ,, 分别是 1AAACAB ,, 的中点,设三棱锥 ADEF  的体积为 1V ,三棱柱 ABCCBA 111 的体积为 2V ,则 21 :VV . D A B C 1C1D 1A 1B 【答案】1:24 【解析】三棱锥 ADEF  与三棱锥 ABCA 1 的相似比为 1:2,故体积之比为 1: 8. 又因三棱锥 ABCA 1 与三棱柱 ABCCBA 111 的体积之比为 1:3.所以,三棱 锥 ADEF  与三棱柱 ABCCBA 111 的体积之比为 1:24. 4.(2014 江苏卷 8)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分别为 1S , 2S ,体积分别为 1V , 2V , 若它们的侧面积相等,且 4 9 2 1  S S ,则 2 1 V V 的值是 ▲ . 【答案】 3 2 【解析】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和高分别为 1 1r h、 , 2 2r h、 ,则 1 1 2 22 2rh r h  , 1 2 2 1 h r h r  , 又 2 1 1 2 2 2 9 4 S r S r    ,所以 1 2 3 2 r r  ,则 2 2 2 1 1 1 1 1 1 2 1 2 2 2 2 2 2 2 2 2 1 2 3 2 V r h r h r r r V r h r h r r r         . 【考点】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 5 (2015 江苏卷 9)现有橡皮泥制作的底面半径为 5,高为 4 的圆锥和底面半径为 2、高为 8 的圆柱各一个。若将它们重新制作成总体积与高均保持不变,但底面半径相同的新的圆锥与 圆柱各一个,则新的底面半径为 【答案】 7 【解析】 试题分析:由体积相等得: 2 2 2 21 14 5 + 2 8= 4 8 73 3 r r r                考点:圆柱及圆锥体积 (二)解答题 1、(2008 江苏卷 16)在四面体 ABCD 中,CB= CD, AD⊥BD,且 E ,F 分别是 AB,BD 的中点, 求证:(Ⅰ)直线 EF ∥面 ACD ; (Ⅱ)面 EFC⊥面 BCD . 【解析】本小题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Ⅰ)∵ E,F 分别是 AB,BD 的中点, ∴EF 是△ABD 的中位线,∴EF∥AD, A B C 1A D E F 1B 1C ∵EF  面 ACD ,AD  面 ACD ,∴直线 EF∥面 ACD . (Ⅱ)∵ AD⊥BD ,EF∥AD,∴ EF⊥BD. ∵CB=CD, F 是 BD 的中点,∴CF⊥BD. 又 EF  CF=F,∴BD⊥面 EFC.∵BD  面 BCD,∴面 EFC⊥面 BCD . 江西卷.解 :(1)证明:依题设, EF 是 ABC 的中位线,所以 EF ∥ BC , 则 EF ∥平面OBC ,所以 EF ∥ 1 1B C 。 又 H 是 EF 的中点,所以 AH ⊥ EF ,则 AH ⊥ 1 1B C 。 因为OA ⊥OB ,OA ⊥OC , 所以OA ⊥面OBC ,则OA ⊥ 1 1B C , 因此 1 1B C ⊥面OAH 。 (2)作ON ⊥ 1 1A B 于 N ,连 1C N 。因为 1OC ⊥平面 1 1OA B , 根据三垂线定理知, 1C N ⊥ 1 1A B , 1ONC 就是二面角 1 1 1O A B C  的平面角。 作 EM ⊥ 1OB 于 M ,则 EM ∥OA ,则 M 是OB 的中点,则 1EM OM  。 设 1OB x ,由 1 1 1 OB OA MB EM  得, 3 1 2 x x  ,解得 3x  , 在 1 1Rt OA B 中, 2 2 1 1 1 1 3 52A B OA OB   ,则, 1 1 1 1 3 5 OA OBON A B   。 所以 1 1tan 5OCONC ON    ,故二面角 1 1 1O A B C  为 arctan 5 。 解法二:(1)以直线OA OC OB、 、 分别为 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 1 1(2,0,0), (0,0,2), (0,2,0), (1,0,1), (1,1,0), (1, , )2 2A B C E F H 所以 1 1 1 1( 1, , ), (1, , ), (0,2, 2)2 2 2 2AH OH BC       所以 0, 0AH BC OH BC       所以 BC  平面OAH 由 EF ∥ BC 得 1 1B C ∥ BC ,故: 1 1B C  平面OAH (2)由已知 1 3( ,0,0),2A 设 1(0,0, )B z x y z N M B 1 C 1 A 1 H F E C B A O 则 1 1 1( ,0,1), ( 1,0, 1)2A E EB z      由 1A E  与 1EB  共线得:存在 R  有 1 1A E EB  得 1 1 3 (0,0,3)2 1 ( 1) z B z            同理: 1(0,3,0)C 1 1 1 1 3 3( ,0,3), ( ,3,0)2 2A B AC      设 1 1 1 1( , , )n x y z 是平面 1 1 1A B C 的一个法向量, 则 3 3 02 3 3 02 x z x y       令 2x  得 1y x  1 (2,1,1).n  又 2 (0,1,0)n  是平面 1 1OA B 的一个法量 1 2 1 6cos , 64 1 1 n n       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6arccos 6 (3)由(2)知, 1 3( ,0,0)2A , (0,0,2)B ,平面 1 1 1A B C 的一个法向量为 1 (2,1,1)n  。 则 1 3( ,0,2)2A B   。 则点 B 到平面 1 1 1A B C 的距离为 1 1 1 3 2 6 66 A B n d n        2.(2009 江苏卷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E 、 F 分别是 1A B 、 1AC 的中点,点 D 在 1 1B C 上, 1 1A D B C 。 求证:(1)EF∥平面 ABC; (2)平面 1A FD  平面 1 1BB C C .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得位置关系,考查空间想象 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4 分。 3、(2010 江苏卷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D⊥平面 ABCD,PD=DC=BC=1,AB=2,AB∥DC,∠BCD=900。 (1)求证:PC⊥BC; (2)求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考查几何 体的体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能力。满分 14 分。 (1)证明:因为 PD⊥平面 ABCD,BC  平面 ABCD,所以 PD⊥BC。 由∠BCD=900,得 CD⊥BC, 又 PD  DC=D,PD、DC  平面 PCD, 所以 BC⊥平面 PCD。 因为 PC  平面 PCD,故 PC⊥BC。 (2)(方法一)分别取 AB、PC 的中点 E、F,连 DE、DF,则: 易证 DE∥CB,DE∥平面 PBC,点 D、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相等。 又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等于 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的 2 倍。 由(1)知:BC⊥平面 PCD,所以平面 PBC⊥平面 PCD 于 PC, 因为 PD=DC,PF=FC,所以 DF⊥PC,所以 DF⊥平面 PBC 于 F。 易知 DF= 2 2 ,故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等于 2 。 (方法二)体积法:连结 AC。设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为 h。 因为 AB∥DC,∠BCD=900,所以∠ABC=900。 从而 AB=2,BC=1,得 ABC 的面积 1ABCS  。 由 PD⊥平面 ABCD 及 PD=1,得三棱锥 P-ABC 的体积 1 1 3 3ABCV S PD   。 因为 PD⊥平面 ABCD,DC  平面 ABCD,所以 PD⊥DC。 又 PD=DC=1,所以 2 2 2PC PD DC   。 由 PC⊥BC,BC=1,得 PBC 的面积 2 2PBCS  。 由 A PBC P ABCV V  , 1 1 3 3PBCS h V   ,得 2h  , 故点 A 到平面 PBC 的距离等于 2 。 4、(2011 江苏卷 16)如图,在四棱锥 ABCDP  中,平面 PAD⊥平 面 ABCD,AB=AD,∠BAD=60°,E、F 分别是 AP、AD 的中点 求证:(1)直线 EF∥平面 PCD; (2)平面 BEF⊥平面 P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考察空间 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4 分。 证明:(1)在△PAD 中,因为 E、F 分别为 AP,AD 的中点,所以 EF//PD. 又因为 EF  平面 PCD,PD  平面 PCD, 所以直线 EF//平面 PCD. (2)连结 DB,因为 AB=AD,∠BAD=60°, 所以△ABD 为正三角形,因为 F 是 AD 的 中点,所以 BF⊥AD.因为平面 PAD⊥平面 ABCD,BF  平面 ABCD,平面 PAD  平面 ABCD=AD,所以 BF⊥平面 PAD。又因为 BF  平面 BEF,所以平面 BEF⊥平面 PAD. 5、(2011 江苏卷 22)如图,在正四棱柱 1 1 1 1ABCD ABCD 中, 1 2, 1AA AB  ,点 N 是 BC 的中点,点 M 在 1CC 上,设二面角 1A DN M  的大小为 。 (1)当 090  时,求 AM 的长; (2)当 6cos 6   时,求CM 的长。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 设 (0 2)CM t t   , 则各点的坐标为 1 1(1,0,0), (1,0,2), ( ,1,0), (0,1, )2A A N M t , 所以 1 1( ,1,0), (0,1, ), (1,0,2).2DN DM t DA     设平面 DMN 的法向量为 1 1 1 1 1 1( , , ), 0, 0.n x y z n DN n DM     则 即 1 1 1 1 12 0, 0. 1x y y tz z    令 , 则 1 1 1, 2 , (2 , ,1)y t x t n t t    所以 是 平 面 DMN 的 一 个 法 向 量 。 从 而 1 2 5 1.n n t    (1)因为 90   ,所以 1 2 5 1 0n n t     , 解得 1 1. (0,1, ).5 5t M 从而 所以 2 2 21 511 1 ( ) .5 5AM     (2)因为 2 1 2| | 5 1,| | 6n t n   所以 1 2 1 2 2 1 2 5 1cos , .| || | 6 5 1 n n tn n n n t       因为 1 2 2 5 1 6, | | 66 5 1 tn n t           或 所以 , 解得 10 .2t t 或 根据图形和(1)的结论可知 1 2t  ,从而 CM 的长为 1 .2 6. (2012 江苏卷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 1 1 1A B AC , D E, 分别是棱 1BC CC, 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 C),且 AD DE F , 为 1 1B C 的中点. 求证:(1)平面 ADE  平面 1 1BCC B ; (2)直线 1 //A F 平面 ADE. 【答案及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与判 定,线面平行的判定.解题过程中注意中点这一条件的应用,做题规律就是“无中点、取中点, 相连得到中位线”.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不大,考查基础为主,注意问题的等价转化. 7.(2013 江苏卷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三棱锥 ABCS  中,平面 SAB 平面 SBC , BCAB  , ABAS  ,过 A 作 SBAF  ,垂足为 F ,点 GE, 分别是棱 SCSA, 的中点.求证: (1)平面 //EFG 平面 ABC ; (2) SABC  . 证:(1)因为 SA=AB 且 AF⊥SB, 所以 F 为 SB 的中点. 又 E,G 分别为 SA,SC 的中点, 所以,EF∥AB,EG∥AC. 又 AB∩AC=A,AB  面 SBC,AC  面 ABC, 所以,平面 //EFG 平面 ABC . (2)因为平面 SAB⊥平面 SBC,平面 SAB∩平面 SBC=BC, AF  平面 ASB,AF⊥SB. 所以,AF⊥平面 SBC. 又 BC  平面 SBC, 所以,AF⊥BC. 又 AB⊥BC,AF∩AB=A, 所以,BC⊥平面 SAB. 又 SA  平面 SAB, 所以, SABC  . 8.(2013 江苏,22)(本小题满分 10 分)如图,在直三棱柱 A1B1C1-ABC 中, AB⊥AC,AB=AC=2,A1A=4,点 D 是 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A1B 与 C1D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 ADC1 与平面 ABA1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解:(1)以 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A B C S G F E 则 A(0,0,0),B(2,0,0),C(0,2,0),D(1,1,0),A1(0,0,4),C1(0,2,4), 所以 1A B  =(2,0,-4), 1C D  =(1,-1,-4). 因为 cos〈 1A B  , 1C D  〉= 1 1 1 1 A B C D A B C D     = 18 3 10 1020 18   , 所以异面直线 A1B 与 C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 10 10 . (2)设平面 ADC1 的法向量为 n1=(x,y,z),因为 AD  =(1,1,0), 1AC  =(0,2,4),所以 n1· AD  =0,n1· 1AC  =0,即 x+y=0 且 y+2z=0,取 z=1,得 x=2,y=-2,所以,n1=(2,- 2,1)是平面 ADC1 的一个法向量.取平面 AA1B 的一个法向量为 n2=(0,1,0),设平面 ADC1 与平 面 ABA1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θ. 由|cos θ|= 1 2 1 2 2 2 | || | 39 1     n n n n ,得 sin θ= 5 3 . 因此,平面 ADC1 与平面 ABA1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5 3 . 9.(2014 江苏卷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三棱锥 ABCP  中,D ,E,F 分别为棱 ABACPC ,, 的中点.已知 ACPA  , ,6PA .5,8  DFBC 求证: (1)直线 //PA 平面 DEF ; (2)平面 BDE 平面 ABC . 【解析】(1)由于 ,D E 分别是 ,PC AC 的中点,则 有 //PA DE , 又 PA DEF 平面 , DE DEF 平面 ,所以 //PA DEF平面 . (2)由 ( 1 ) //PA DE , 又 PA AC , 所 以 PE AC ,又 F 是 AB 中点,所以 1 32DE PA  , 1 42EF BC  , 又 5DF  , 所以 2 2 2DE EF DF  ,所以 DE EF , ,EF AC 是平面 ABC 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 DE ABC 平面 ,又 DE  平面 BDE ,所以平面 BDE  平面 ABC . 【考点】线面平行与面面垂直. 10(2015 江苏卷 16)(本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111 CBAABC  中,已知 BCAC  , 1CCBC  ,设 1AB 的中点为 D , EBCCB 11  .求证:(1) CCAADE 11// 平面 ;[来源:学科网] (2) 11 ABBC  . 【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三棱锥性质知侧面 1 1BB C C 为平行四边形,因此点 E 为 1B C 的中点,从而由三 角形中位线性质得 / /DE AC ,再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 CCAADE 11// 平面 (2)因为直三棱 柱 111 CBAABC  中 1CCBC  ,所以侧面 1 1BB C C 为正方形,因此 1 1BC B C ,又 BCAC  , 1AC CC (可由直三棱柱推导),因此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 1 1AC BB C C 平面 ,从而 1AC BC ,再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 1 1BC AB C 平面 ,进而可得 11 ABBC  考点: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11(2015 江苏卷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已知 PA  平面 ABCD ,且四边形 ABCD 为直角梯 形, 2ABC BAD     , 2, 1PA AD AB BC    (1)求平面 PAB 与平面 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2)点 Q 是线段 BP 上的动点,当直线 CQ 与 DP 所成角最小时,求线段 BQ 的长 P A B C D Q 【答案】(1) 3 3 (2) 2 5 5 考点:空间向量、二面角、异面直线所成角 12. (2016 江苏卷 16)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D,E 分别为 AB,BC 的中点,点 F 在侧棱 B1B 上,且 1 1B D A F , 1 1 1 1AC A B . 求证:(1)直线 DE∥平面 A1C1F; (2)平面 B1DE⊥平面 A1C1F. 【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 (2)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 1 1 1AA  平面A B C 因为 1 1AC  平面 1 1 1A B C ,所以 1 1 1AA  A C 又因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AC A B AA ABB A A B ABB A A B AA A   , 平面 平面 所以 1 1AC  平面 1 1ABB A 因为 1B D  平面 1 1ABB A ,所以 1 1 1AC B D 又因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C F, C F,B D A AC A A F A AC A F A   F, 平面 平面 所以 1 1 1C FB D A 平面 因为直线 1 1B D B DE 平面 ,所以 1B DE平面 1 1 .AC F 平面 考点:直线与直线、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 八、直线与圆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三角形 ABC 的顶点分别为 A(0,a),B(b,0),C (c,0) ,点 P(0,p)在线段 AO 上(异于端点),设 a,b,c, p 均为非零实数,直线 BP,CP 分 别交 AC , AB 于点 E ,F ,一同学已正确算的 OE 的方程: 1 1 1 1 0x yb c p a            ,请你 求 OF 的方程: 1 1 0x yp a            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画草图,由对称性可猜想填 1 1 c b  .事实上,由截距式 可得直线 AB: 1x y b a   ,直线 CP: 1x y c p   ,两式相减得 1 1 1 1 0x yc b p a            , 显然直线 AB 与 CP 的交点 F 满足此方程,又原点 O 也满足此方程,故为所求直线 OF 的方程. 2、(2010 江苏卷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圆 422  yx 上有且仅有四个点到直 线 12x-5y+c=0 的距离为 1,则实数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半径为 2, 圆心(0,0)到直线 12x-5y+c=0 的距离小于 1, | | 113 c  , c 的取值范围是(-13,13)。 3. (2012 江苏卷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圆 C 的方程为 2 2 8 15 0x y x    ,若直线 2y kx  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与圆 C 有公共点,则 k 的最大值 是 . 【答案】 3 4 【解析】根据题意 2 2 8 15 0x y x    将此化成标准形式为:  14 22  yx ,得到,该圆的圆 心为M  0,4 半径为1 ,若直线 2y kx  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 与圆 C 有公共点,只需要圆心 M  0,4 到直线 2y kx  的距离 11d ,即可,所以有 2 1 24 2    k kd ,化简得 0)43( kk 解得 3 40  k ,所以k 的最大值是 3 4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圆的一般式方程和标准 方程的互化,考查知识较综合,考查转化思想在求解参数范围中的运用.本题的解题关键就是 对若直线 2y kx  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与圆 C 有公共点,这句 话的理解,只需要圆心 M  0,4 到直线 2y kx  的距离 11d 即可,从而将问题得以转化.本题 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4.(2014 江苏卷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032  yx 被圆 4)1()2( 22  yx 截 得的弦长为 ▲ . 【答案】 2 55 5 【 解 析 】 圆 2 2( 2) ( 1) 4x y    的 圆 心 为 (2, 1)C  , 半 径 为 2r  , 点 C 到 直 线 2 3 0x y   的距离为 2 2 2 2 ( 1) 3 3 51 2 d       , 所求弦长为 2 2 9 2 552 2 4 5 5l r d     . 【考点】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问题. 5(2015 江苏卷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点 )0,1( 为圆心且与直线 )(012 Rmmymx  相切的所有圆中,半径最大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答案】 2 2( 1) 2.x y   考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二)解答题 1.(2008 江苏卷 18)设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设二次函数    2 2f x x x b x R    的 图象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这三个交点的圆记为 C.求: (Ⅰ)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 (Ⅱ)求圆 C 的方程; (Ⅲ)问圆 C 是否经过某定点(其坐标与 b 无关)?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圆的方程的求法. (Ⅰ)令 x =0,得抛物线与 y 轴交点是(0,b); 令   2 2 0f x x x b    ,由题意 b≠0 且Δ>0,解得 b<1 且 b≠0. (Ⅱ)设所求圆的一般方程为 2x 2 0y Dx Ey F     令 y =0 得 2 0x Dx F   这与 2 2x x b  =0 是同一个方程,故 D=2,F=b . 令 x =0 得 2y Ey =0,此方程有一个根为 b,代入得出 E=―b―1. 所以圆 C 的方程为 2 2 2 ( 1) 0x y x b y b      . (Ⅲ)圆 C 必过定点(0,1)和(-2,1). 证明如下:将(0,1)代入圆 C 的方程,得左边=0 2 +1 2 +2×0-(b+1)+b=0,右边= 0, 所以圆 C 必过定点(0,1). 同理可证圆 C 必过定点(-2,1). 2、(2009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圆 2 2 1 :( 3) ( 1) 4C x y    和圆 2 2 2 :( 4) ( 5) 4C x y    . (1)若直线 l 过点 (4,0)A ,且被圆 1C 截得的弦长为 2 3 ,求直 线l 的方程; (2)设 P 为平面上的点,满足:存在过点 P 的无穷多对互相垂直的直线 1l 和 2l ,它们分别与 圆 1C 和圆 2C 相交,且直线 1l 被圆 1C 截得的弦长与直线 2l 被圆 2C 截得的弦长相等,试求所 有满足条件的点 P 的坐标。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考查数学运算求解能力、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满分 16 分。 (1)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4)y k x  ,即 4 0kx y k   由垂径定理,得:圆心 1C 到直线l 的距离 2 22 34 ( ) 12d    , 结合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 2 | 3 1 4 | 1, 1 k k k      化简得: 2 724 7 0, 0, , 24k k k or k     求直线l 的方程为: 0y  或 7 ( 4)24y x   ,即 0y  或 7 24 28 0x y   (2) 设点 P 坐标为 ( , )m n ,直线 1l 、 2l 的方程分别为:w.w.w.k.s.5.u.c.o.m 1( ), ( )y n k x m y n x mk        ,即: 1 10, 0kx y n km x y n mk k          因为直线 1l 被圆 1C 截得的弦长与直线 2l 被圆 2C 截得的弦长相等,两圆半径相等。由垂径定 理,得::圆心 1C 到直线 1l 与 2C 直线 2l 的距离相等。 故有: 2 2 4 1| 5 || 3 1 | 11 1 n mk n km k k k k           , 化简得: (2 ) 3, ( 8) 5m n k m n m n k m n         或 关于 k 的方程有无穷多解,有: 2 0,3 0 m n m n          m-n+8=0或 m+n-5=0 w.w.w.k.s.5.u.c.o.m 解之得:点 P 坐标为 3 13( , )2 2  或 5 1( , )2 2  。 3.(2013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3,0(A ,直线 42:  xyl . 设圆C 的半径为1,圆心在l 上. (1)若圆心 C 也在直线 1 xy 上,过点 A 作圆C 的切线, 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 上存在点 M ,使 MOMA 2 ,求圆心C 的横坐 标 a 的取值范围. 解:(1)联立:      42 1 xy xy ,得圆心为:C(3,2). 设切线为: 3 kxy , d= 1 1 |233| 2    r k k ,得: 4 30  kork . 故所求切线为: 34 30  xyory . (2)设点 M(x,y),由 MOMA 2 ,知: 2222 2)3( yxyx  , 化简得: 4)1( 22  yx , 即:点 M 的轨迹为以(0,1)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可记为圆 D. 又因为点 M 在圆C 上,故圆 C 圆 D 的关系为相交或相切. 故:1≤|CD|≤3,其中 22 )32(  aaCD . 解之得:0≤a≤12 5 . 4.(2016 江苏卷 18) (本小题满分 16 分) x y A l O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以 M 为圆心的圆 M: 2 2 12 14 60 0x y x y     及其上一点 A(2,4) (1)设圆 N 与 x 轴相切,与圆 M 外切,且圆心 N 在直线 x=6 上,求圆 N 的标准方程; (2)设平行于 OA 的直线 l 与圆 M 相交于 B、C 两点,且 BC=OA,求直线 l 的方程; (3)设点 T(t,o)满足:存在圆 M 上的两点 P 和 Q,使得 ,TA TP TQ    ,求实数 t 的取 值范围。 【答案】(1) 2 2( 6) ( 7) 1x y    (2) : 2 5 2 15l y x y x   或 (3)2 2 21 2 2 21t    【解析】 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2x-y+5=0 或 2x-y-15=0. (3)设    1 1 2 2, ,Q , .P x y x y 因为    2,4 , ,0 ,A T t TA TP TQ    ,所以 2 1 2 1 2 4 x x t y y       ……① 因为点 Q 在圆 M 上,所以   2 2 2 26 7 25.x y    …….② 将①代入②,得   2 2 1 14 3 25x t y     . 于是点  1 1,P x y 既在圆 M 上,又在圆    2 24 3 25x t y       上, 从而圆   2 26 7 25x y    与圆    2 24 3 25x t y       没有公共点, 所以    2 25 5 4 6 3 7 5 5,t          解得 2 2 21 2 2 21t    . 因此,实数 t 的取值范围是 2 2 21,2 2 21    . 考点: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向量的运算 九、圆锥曲线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 2 2 2 2 x y a b   1( a b  0)的焦距为 2,以 O 为圆心, a 为半径的圆,过点 2 ,0a c      作圆的两切线互相垂直,则离心率 e = . 【解析】设切线 PA、PB 互相垂直,又半径 OA 垂直于 PA,所以△OA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 2 2a ac  ,解得 2 2 ce a   . 2 、( 2009 江 苏 卷 13 ) 如 图 ,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oy 中 , 1 2 1 2, , ,A A B B 为 椭 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四个顶点,F 为其右焦点,直线 1 2A B 与直线 1B F 相交于点 T,线段 OT 与椭圆的交点 M 恰为线段 OT 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解析】 考查椭圆的基本性质,如顶点、焦点坐标,离心率的计算等。以及直线的方程。 直线 1 2A B 的方程为: 1x y a b   ; 直线 1B F 的方程为: 1x y c b   。二者联立解得: 2 ( )( , )ac b a cT a c a c    , 则 ( )( , )2( ) ac b a cM a c a c    在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上, 2 2 2 2 2 2 2 ( ) 1, 10 3 0, 10 3 0( ) 4( ) c a c c ac a e ea c a c          , 解得: 2 7 5e   3.(2010 江苏卷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双曲线 1124 22  yx 上一点 M,点 M 的横坐 标是 3,则 M 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 [解析]考查双曲线的定义。 4 22 MF ed    , d 为点 M 到右准线 1x  的距离, d =2,MF=4。 4. (2012 江苏卷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若双曲线 2 2 2 14 x y m m   的离心率为 5 , 则 m 的值为 . 【答案】 2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双曲线的焦点位置在 x 轴上(否则不成立),因此 m > 0 ,由离心率公 y x l B FO c b a 式得到 542  m mm ,解得 2m . 【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概念、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这是大纲中明确要求的,在对 本部分复习时要注意:侧重于基本关系和基本理论性质的考查,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看, 几乎年年都有所涉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5.(2013 江苏卷 3)双曲线 1916 22  yx 的两条渐近线的方程为 . 【答案】 xy 4 3 【解析】令: 0916 22  yx ,得 xxy 4 3 16 9 2  . 6 .( 2013 江 苏 卷 12 )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Oy 中 , 椭 圆 C 的 标 准 方 程 为 )0,0(12 2 2 2  bab y a x ,右焦点为 F ,右准线为 l ,短轴的一个端点为 B ,设原点到直线 BF 的距离为 1d , F 到 l 的距离 为 2d ,若 12 6dd  ,则椭圆C 的离心率为 . 【答案】 3 3 【解析】如图,l:x= c a 2 , 2d = c a 2 -c= c b 2 , 由等面积得: 1d = a bc 。若 12 6dd  ,则 c b 2 = 6 a bc ,整理得: 066 22  baba ,两边同除以: 2a ,得: 066 2          a b a b , 解之得: a b = 3 6 ,所以,离心率为: 3 31e 2      a b . 7(2015 江苏卷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P 为双曲线 122  yx 右支上的一个动点。 若点 P 到直线 01 yx 的距离大于 c 恒成立,则是实数 c 的最大值为 [来源:学#科#网 Z#X#X#K] 【答案】 2 2 【解析】 试题分析:设 ( , ),( 1)P x y x  ,因为直线 1 0x y   平行于渐近线 0x y  ,所以 c 的最大值 为直线 1 0x y   与渐近线 0x y  之间距离,为 1 2 .22  考点:双曲线渐近线,恒成立转化 8. ( 2016 江 苏 卷 3 )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xOy 中 , 双 曲 线 2 2 17 3 x y  的 焦 距 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10 考点:双曲线性质 9. (2016 江苏卷 10)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F 是椭圆 2 2 2 2 1( )x y a ba b   > >0 的 右焦点,直线 2 by  与椭圆交于 B,C 两点,且 90BFC  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 . (第 10 题) 【答案】 6 3 【 解 析 】 由 题 意 得 3 3( a, ),C( a, ),2 2 2 2 b bB  , 因 此 2 2 2 2 23 6( a) ( ) 0 3 2 .2 2 3 bc c a e       考点:椭圆离心率 (二)解答题 1、(2009 江苏卷 22)(本题满分 10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经过点 A(2,2),其焦点 F 在 x 轴上。 (1)求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 (2)求过点 F,且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3)设过点 ( ,0)( 0)M m m  的直线交抛物线 C 于 D、E 两点,ME=2DM,记 D 和 E 两点间的距离为 ( )f m ,求 ( )f m 关于 m 的表达式。 【解析】 [必做题]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基本知识,考 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0 分。 2、(2010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如图,已知椭圆 159 22  yx 的左、右顶点为 A、B,右焦点为 F。 设过点 T( mt, )的直线 TA、TB 与椭圆分别交于点 M ),( 11 yx 、 ),( 22 yxN ,其中 m>0, 0,0 21  yy 。 (1)设动点 P 满足 422  PBPF ,求点 P 的轨迹; (2)设 3 1,2 21  xx ,求点 T 的坐标; (3)设 9t ,求证:直线 MN 必过 x 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 m 无关)。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求简单曲线的方程,考查方直线与椭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 算求解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分 16 分。 (1)设点 P(x,y),则:F(2,0)、B(3,0)、A(-3,0)。 由 422  PBPF ,得 2 2 2 2( 2) [( 3) ] 4,x y x y      化简得 9 2x  。 故所求点 P 的轨迹为直线 9 2x  。 (2)将 3 1,2 21  xx 分别代入椭圆方程,以及 0,0 21  yy 得:M(2,5 3 )、N( 1 3 , 20 9  ) 直线 MTA 方程为: 0 3 5 2 303 y x   ,即 1 13y x  , 直线 NTB 方程为: 0 3 20 10 39 3 y x     ,即 5 5 6 2y x  。 联立方程组,解得: 7 10 3 x y   , 所以点 T 的坐标为 10(7, )3 。 (3)点 T 的坐标为 (9, )m 直线 MTA 方程为: 0 3 0 9 3 y x m    ,即 ( 3)12 my x  , 直线 NTB 方程为: 0 3 0 9 3 y x m    ,即 ( 3)6 my x  。 分别与椭圆 159 22  yx 联立方程组,同时考虑到 1 23, 3x x   , 解得: 2 2 2 3(80 ) 40( , )80 80 m mM m m    、 2 2 2 3( 20) 20( , )20 20 m mN m m    。 (方法一)当 1 2x x 时,直线 MN 方程为: 2 2 2 2 2 2 2 2 2 20 3( 20) 20 20 40 20 3(80 ) 3( 20) 80 20 80 20 m my xm m m m m m m m m m          令 0y  ,解得: 1x  。此时必过点 D(1,0); 当 1 2x x 时,直线 MN 方程为: 1x  ,与 x 轴交点为 D(1,0)。 所以直线 MN 必过 x 轴上的一定点 D(1,0)。 (方法二)若 1 2x x ,则由 2 2 2 2 240 3 3 60 80 20 m m m m    及 0m  ,得 2 10m  , 此时直线 MN 的方程为 1x  ,过点 D(1,0)。 若 1 2x x ,则 2 10m  ,直线 MD 的斜率 2 2 2 2 40 1080 240 3 40180 MD m mmk m m m    , 直线 ND 的斜率 2 2 2 2 20 1020 3 60 40120 ND m mmk m m m     ,得 MD NDk k ,所以直线 MN 过 D 点。 因此,直线 MN 必过 x 轴上的点(1,0)。 3、(2011 江苏卷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M、N 分别是椭圆 124 22  yx 的 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 P、A 两点,其中 P 在第一象限,过 P 作 x 轴的垂线, 垂足为 C,连接 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B,设直线 PA 的斜率为 k (1)当直线 PA 平分线段 MN,求 k 的值; (2)当 k=2 时,求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 d; (3)对任意 k>0,求证:PA⊥PB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直线方程、直线的垂直关系、点到直 线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6 分. 解:(1)由题设知, ),2,0(),0,2(,2,2  NMba 故 所以线段 MN 中点的坐 标为 )2 2,1(  ,由于直线 PA 平分线段 MN,故直线 PA 过线段 MN 的中点,又直 线 PA 过坐标原点,所以 .2 2 1 2 2   k (2)直线 PA 的方程 2 2 2 1,4 2 x yy x  代入椭圆方程得 解得 ).3 4,3 2(),3 4,3 2(,3 2  APx 因此 于是 ),0,3 2(C 直线 AC 的斜率为 .03 2,1 3 2 3 2 3 40    yxAB的方程为故直线 .3 22 11 |3 2 3 4 3 2| , 21    d因此 (3)解法一: 将直线 PA 的方程 kxy  代入 2 2 2 2 2 21, , ,4 2 1 2 1 2 x y x k k       解得 记 则 )0,(),,(),,(  CkAkP 于是 故直线 AB 的斜率为 ,2 0 kk     其方程为 ,0)23(2)2(),(2 22222  kxkxkxky  代入椭圆方程得 解得 2 2 3 2 2 2 (3 2) (3 2)( , ) 2 2 2 k k kx x B k k k          或 因此 . 于是直线 PB 的斜率 .1 )2(23 )2( 2 )23( 2 22 23 2 2 2 3 1 kkk kkk k k k k k k          因此 .,11 PBPAkk  所以 解法二: 设 )0,(),,(,,0,0),,(),,( 11121212211 xCyxAxxxxyxByxP 则 . 设 直 线 PB , AB 的 斜 率 分 别 为 21,kk 因 为 C 在 直 线 AB 上 , 所 以 .22)( )(0 1 1 11 1 2 k x y xx yk   从而 1)( )(2121 12 12 12 12 211    xx yy xx yykkkk .044)2(122 2 1 2 2 2 1 2 2 2 2 2 2 2 1 2 2 2 1 2 2        xxxx yx xx yy 因此 .,11 PBPAkk  所以 4. (2012 江苏卷 19)(本小题满分 16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0)F c , , 2 ( 0)F c, .已知 (1 )e, 和 3 2e       , 都在椭圆上,其中 e 为椭圆的离心率.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 A,B 是椭圆上位于 x 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 1AF 与直线 2BF 平行, 2AF 与 1BF 交于点 P. (i)若 1 2 6 2AF BF  ,求直线 1AF 的斜率; (ii)求证: 1 2PF PF 是定值. 【答案及解析】 A BP O1F 2F x y (第 19 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几何性质以及直线与椭圆的关系.本题注意解题中,待 定系数法在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应用,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在利用条件 2 6 21  BFAF 时, 需要注意直线 1AF 和直线 2BF 平行这个条件.本题属于中档题. 5(2014 江苏卷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21, FF 分别是椭圆 )0(12 3 2 2  ba b y a x 的左、右焦点,顶 点 B 的坐标为 ),0( b ,连结 2BF 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A,过点 A 作 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另一 点 C,连结 CF1 . (1)若点 C 的坐标为 )3 1,3 4( ,且 22 BF ,求椭圆的方程; (2)若 ,1 ABCF  求椭圆离心率 e 的值. 【答案】(1) 2 2 12 x y  ;(2) 1 2 . 【 解 析 】( 1 ) 由 题 意 , 2 ( ,0)F c , (0, )B b , 2 2 2 2BF b c a    , 又 4 1( , )3 3C , ∴ 2 2 2 4 1( ) ( )3 3 12 b   ,解得 1b  .∴椭圆方程为 2 2 12 x y  . (2)直线 2BF 方程为 1x y c b   ,与椭圆方程 2 2 2 2 1x y a b   联立方程组,解得 A 点坐标为 2 3 2 2 2 2 2( , )a c b a c a c   ,则 C 点坐标为 2 3 2 2 2 2 2( , )a c b a c a c  , 1 3 32 2 2 2 3 2 2 2 2F C b ba ck a c a c cca c    , 又 AB bk c   ,由 1FC AB 得 3 2 3 ( ) 12 b b a c c c     ,即 4 2 2 42b a c c  , ∴ 2 2 2 2 2 4( ) 2a c a c c   ,化简得 1 2 ce a   . 【考点】(1)椭圆标准方程;(2)椭圆离心率. F1 F2O x y B C A (第 17 题) 6(2015 江苏卷 18)(本小题满分 16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 xOy 中,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2 2 ,且 右焦点 F 到左 准线 l 的距离为 3.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 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A,B 两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直线 l 和 AB 于点 P, C,若 PC=2AB,求直线 AB 的方程. 【答案】(1) 2 2 12 x y  (2) 1y x  或 1y x   . (2)当 x  轴时, 2  ,又 C 3  ,不合题意. 当 与 x 轴不垂直时,设直线 的方程为  1y k x  ,  1 1,x y ,  2 2,x y , 将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得    2 2 2 21 2 4 2 1 0k x k x k     , 则  2 2 1,2 2 2 2 1 1 2 k k x k     , C 的坐标为 2 2 2 2 ,1 2 1 2 k k k k       ,且         2 2 2 22 2 1 2 1 2 1 2 2 2 1 1 1 2 k x x y y k x x k            . 若 0k  ,则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与左准线平行,不合题意. 从而 0k  ,故直线 C 的方程为 2 2 2 1 2 1 2 1 2 k ky xk k k         , 则  点的坐标为   2 2 5 22, 1 2 k k k      ,从而     2 2 2 2 3 1 1 C 1 2 k k k k      . 因为 C 2   ,所以      2 2 2 22 2 3 1 1 4 2 1 1 21 2 k k k kk k      ,解得 1k   . 此时直线 方程为 1y x  或 1y x   . 考点:椭圆方程,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 7. (2016 江苏卷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x-y-2=0,抛物线 C:y2=2px(p>0). (1)若直线 l 过抛物线 C 的焦点,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已知抛物线 C 上存在关于直线 l 对称的相异两点 P 和 Q. ①求证:线段 PQ 的中点坐标为 (2 , ).p p  ; ②求 p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xy 82  (2)①详见解析,② )3 4,0( (2)设 1 1 2 2(x ,y ), (x ,y )P Q ,线段 PQ 的中点 0 0(x ,y )M 因为点 P 和 Q 关于直线l 对称,所以直线 l 垂直平分线段 PQ, 于是直线 PQ 的斜率为 1 ,则可设其方程为 .y x b   考点: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 十、概率与统计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2)一个骰子连续投 2 次,点数和为 4 的概率 . 【解析】本小题考查古典概型.基本事件共 6×6 个,点数和为 4 的有(1,3)、(2,2)、(3,1) 共 3 个,故 3 1 6 6 12P   2、(2008 江苏卷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设 D 是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均不大于 2 的 点构成的区域, E 是到原点的距离不大于 1 的点构成的区域,向 D 中随机投一点,则落入 E 中的概率 . 【解析】本小题考查古典概型.如图:区域 D 表示边长为 4 的正方形的内部(含边界),区 域 E 表示单位圆及其内部,因此. 21 4 4 16P    3、(2009 江苏卷 5)现有 5 根竹竿,它们的长度(单位:m)分别为 2.5,2.6,2.7,2.8,2.9, 若从中一次随机抽取 2 根竹竿,则它们的长度恰好相差 0.3m 的概率为 . 【解析】 考查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知识。 从 5 根竹竿中一次随机抽取 2 根的可能的事件总数为 10,它们的长度恰好相差 0.3m 的 事件数为 2,分别是:2.5 和 2.8,2.6 和 2.9,所求概率为 0.2。 4、(2009 江苏卷 6)某校甲、乙两个班级各有 5 名编号为 1,2,3,4,5 的学生进行投篮练 习,每人投 10 次,投中的次数如下表: 学生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甲班 6 7 7 8 7 乙班 6 7 6 7 9 则以上两组数据的方差中较小的一个为 2s = . 【解析】 考查统计中的平均值与方差的运算。 甲班的方差较小,数据的平均值为 7, 故方差 2 2 2 2 2 2 (6 7) 0 0 (8 7) 0 2 5 5s        5、(2010 江苏卷 3)盒子中有大小相同的 3 只白球,1 只黑球,若从中随机地摸出两只球, 两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是_ __. [解析]考查古典概型知识。 3 1 6 2p   6、(2010 江苏卷 4)某棉纺厂为了了解一批棉花的质量,从 中随机抽取了 100 根棉花纤维的长度(棉花纤维的长度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所得数据都 在区间[5,40]中,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其抽样的 100 根中,有____根在棉花纤维的 长度小于 20mm。 [解析]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知识。 100×(0.001+0.001+0.004)×5=30 7、(2011 江苏卷 5)从 1,2,3,4 这四个数中一次随机取两个数,则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 的两倍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从 1,2,3,4 这四个数中一次随机取两个数有(1,2),(1,3),(1,4),(2,3),(2,4),(3,4)共 6 种. 其中符合条件的有 2 种,所以概率为 1 3 .也可以由 4 11 6 3   得到. 本题主要考查随机事件与概率,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容易题. 8、(2011 江苏卷 6)某老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收到信件数分别是 10,6,8,5,6,则该组 数据的方差 ___2 s . 【解析】五个数的平均数是 7,方差为 2 2 2 2 2 2 (10 7) (6 7) (8 7) (5 7) (6 7) 16 5 5s           还可以先把这组数都减去 6 再求方差,16 5 . 本题主要考查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特征数的估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考查数据处理能力,容易 题. 9. (2012 江苏卷 2) 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之比为3 3 4: : ,现用分层抽样的 方法从该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取容量为 50 的样本,则应从高二年级抽取 名学生. 【答案】15 【解析】根据分层抽样的方法步骤,按照一定比例抽取, 样本容量为 50 ,那么根据题意得:从高三一共可以抽 取人数为: 1510 350  人,答案 15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统计部分知识:抽样方法问题, 分层抽样的具体实施步骤.分层抽样也叫做“按比例抽 样”,也就是说,要根据每一层的个体数的多少抽取, 组距 频率 10080 90 110 120 130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底部周长/cm (第 6 题) 这样才能够保证样本的科学性与普遍性,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更有价值、才能够较精确地反映 总体水平,本题属于容易题,也是高考热点问题,希望引起重视. 10. (2012 江苏卷 6)现有 10 个数,它们能构成一个以 1 为首项, 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若从这 10 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则它小于 8 的概率是 . 【答案】 5 3 【解析】组成满足条件的数列为: .19683,6561,2187,729,243,81,27.9,3,1  从中随机 取出一个数共有取法10种,其中小于8 的取法共有 6 种,因此取出的这个数小于8 的概率为 5 3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典概型.在利用古典概型解决问题时,关键弄清基本事件数和基本事 件总数,本题要注意审题,“一次随机取两个数”,意味着这两个数不能重复,这一点要特别 注意. 11.(2013 江苏卷 6)抽样统计甲、乙两位设计运动员的 5 此训练成绩(单位:环),结果如 下: 运动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甲 87 91 90 89 93 乙 89 90 91 88 92 则成绩较为稳定(方差较小)的那位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为 . 【答案】2 【解析】易得乙较为稳定,乙的平均值为: 905 9288919089 x . 方差为: 25 )9092()9088()9091()9090()9089( 22222 2 S . 12.(2013 江苏卷 7)现在某类病毒记作 nmYX ,其中正整数 m ,n( 7m , 9n )可以 任意选取,则 nm, 都取到奇数的概率为 . 【答案】 63 20 【解析】m 取到奇数的有 1,3,5,7 共 4 种情况;n 取到奇数的有 1,3,5,7,9 共 5 种情 况,则 nm, 都取到奇数的概率为 63 20 97 54   . 13(2014 江苏卷 4)从 1,2,3,6 这 4 个数中一次随机地取 2 个数,则所取 2 个数的乘积为 6 的 概率是 ▲ .【答案】 1 3 【解析】从1,2,3,6 这 4 个数中任取 2 个数共有 2 4 6C  种取法,其中乘积为 6 的有1,6 和 2,3 两种取法,因此所求概率为 2 1 6 3P   . 【考点】古典概型. 14(2014 江苏卷 6)设抽测的树木的底部周长均在区间[80,130]上,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 示,则在抽测的 60 株树木中,有 ▲ 株树木的底部周长小于 100cm. 【答案】24 【 解 析 】 由 题 意 在 抽 测 的 60 株 树 木 中 , 底 部 周 长 小 于 100cm 的 株 数 为 (0.015 0.025) 10 60 24    . 【考点】频率分布直方图. 15(2015 江苏卷 5)袋中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 4 只球,其中 1 只白球,1 只红球,2 只黄 球,从中一次随机摸出 2 只球,则这 2 只球颜色不同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5.6 考点:古典概型概率 16(2015 江苏卷 2)已知一组数据 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 【答案】6 考点:平均数 17. ( 2016 江 苏 卷 4 ) 已 知 一 组 数 据 4.7,4.8,5.1,5.4,5.5 , 则 该 组 数 据 的 方 差 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0.1 【解析】 试题分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1 (4.7 4.8 5.1 5.4 5.5) 5.15      , 2 2 2 2 2 21 (4.7 5.1) (4.8 5.1) (5.1 5.1) (5.4 5.1) (5.5 5.1) 0.15S               .故答案 应填:0.1, 考点:方差 18. (2016 江苏卷 7)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一种各个面上分别标有 1,2,3,4,5,6 个点的正方体玩具)先后抛掷 2 次,则出现向上的点数之和小于 10 的概率是 ▲ . 【答案】 5.6 【解析】点数小于 10 的基本事件共有 30 种,所以所求概率为 30 5.36 6  考点:古典概型概率 (二)解答题 1、(2010 江苏卷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的一等品率为 80%,二等品率为 20%;乙产品的一等品 率为 90%,二等品率为 10%。生产 1 件甲产品,若是一等品则获得利润 4 万元,若是二等品 则亏损 1 万元;生产 1 件乙产品,若是一等品则获得利润 6 万元,若是二等品则亏损 2 万元。 设生产各种产品相互独立。 (1)记 X(单位:万元)为生产 1 件甲产品和 1 件乙产品可获得的总利润,求 X 的分布列; (2)求生产 4 件甲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不少于 10 万元的概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率的有关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0 分。 解:(1)由题设知,X 的可能取值为 10,5,2,-3,且 P(X=10)=0.8×0.9=0.72, P(X=5)=0.2×0.9=0.18, P(X=2)=0.8×0.1=0.08, P(X=-3)=0.2×0.1=0.02。 由此得 X 的分布列为: X 10 5 2 -3 P 0.72 0.18 0.08 0.02 (2)设生产的 4 件甲产品中一等品有 n 件,则二等品有 4 n 件。 由题设知 4 (4 ) 10n n   ,解得 14 5n  , 又 n N ,得 3n  ,或 4n  。 所求概率为 3 3 4 4 0.8 0.2 0.8 0.8192P C     答:生产 4 件甲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不少于 10 万元的概率为 0.8192。 2.(2012 江苏卷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 为随机变量,从棱长为 1 的正方体的 12 条棱中任取两条,当两条棱相交时, 0  ;当两条 棱平行时, 的值为两条棱之间的距离;当两条棱异面时, 1  . (1)求概率 ( 0)P   ; (2)求 的分布列,并求其数学期望 ( )E  .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概率统计知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的求解、随机事 件的基本运算.本题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中等偏上.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期望的求 解,在列分布列时,要注意 的取值情况,不要遗漏 的取值情况. 3.(2014 江苏卷 22)(本小题满分 10 分) 盒中共有 9 个球,其中有 4 个红球,3 个黄球和 2 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1 学科王)从盒中一次随机取出 2 个球,求取出的 2 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P; (2)从盒中一次随机取出 4 个球,其中红球、黄球、绿球的个数分别记为 1 2 3x x x, , ,随机变 量 X 学科王表示学科王 1 2 3x x x, , 中的最大数,求 X 的概率分布和数学期望 ( )E X .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排列与组合、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 力.满分 10 分. (1)一次取 2 个球共有 2 9C 36 种可能情况,2 个球颜色相同共有 2 2 2 4 3 2C C C 10   种可能情况 ∴取出的 2 个球颜色相同的概学科王率 10 5 36 18P   (2)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 4 3 2,, ,则 4 4 4 9 C 1( 4) C 126P X    3 1 3 1 4 5 3 6 3 9 C C C C 13( 3) C 63P X    11( 2) 1 ( 3) ( 4) 14P X P X P X       ∴X 的概率分布列为 X 2 3 4 P 11 14 13 63 1 126 故 X 的数学期望 十一、算法初步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7)某地区为了解 70~80 岁老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单位:h),现随机地选 择 50 位老人做调查,下表是 50 位老人日睡眠时间频率分布表: Read a,b If a>b Then m  a Else m  b End If Print m 序号 (i) 分 组 睡 眠 时间 组中值(Gi) 频数(人 数) 频率 (Fi) 1 [4,5) 4.5 6 0.12 2 [5,6) 5.5 10 0.20 3 [6,7) 6.5 20 0.40 4 [7,8) 7.5 10 0.20 5 [8,9] 8.5 4 0.08 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一部分计算见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 S 的值为 . 【解析】算法与统计的题目,答案:6.42 2、(2009 江苏卷 7)右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最后输出的W  . 【解析】 考查读懂算法的流程图的能力。22 3、(2010 江苏卷 7)下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 S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考查流程图理解。 2 41 2 2 2 31 33,      输出 2 51 2 2 2 63S       。 4、(2011 江苏卷 4)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当输入 ba, 分别为 2,3 时, 最后输出的 m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 2, 3a b  , ,a b 3m b  . 本题主要考查考查算法的含义,基本算法语句,选择结构和伪代码,容易题. 5. (2012 江苏卷 4)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 k 的值是 . 【答案】5 【解析】根据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当 1k 时,此时 0452  kk ;不 满足条件,继续执行循环体,当 2k 时, 6452  kk ;不满足条 件,继续执行循环,当 3k 时, 2452  kk 不满足条件,然后依 次出现同样的结果,当 5k 时,此时 4452  kk ,此时满足条件跳 出循环,输出 k 的值为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算法的定义、流程图及其构成,考查循环结构的流 程图.注意循环条件的设置,以及循环体的构成,特别是注意最后一次循环的 k 的值.这是新 课标的新增内容,也是近几年的常考题目,要准确理解循环结构流程图的执行过程. 6.(2013 江苏卷 5)右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 n 的值是 . 【答案】3 【解析】n=1,a=2,a=4,n=2;a=10,n=3;a=28,n=4. 7(2014 江苏卷 3)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 n 的值是 ▲ . 【答案】5 【解析】本题实质上就是求不等式 2 20n  的最小整数解.2 20n  整数解为 5n  ,因 此输出的 5n  【考点】程序框图 开始 0n 1 nn 202 n 输出 n 结束 (第 3 题) N Y 8(2015 江苏卷 4)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 S 为________. S←1 I←1 While I  10 S←S+2 I←I+3 End While Print S (第 4 题图) 【答案】7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循环: 3, 4S I  ;第二次循环: 5, 7S I  ;第三次循环: 7, 10S I  ;结 束循环,输出 7.S  考点:循环结构流程图 9. (2016 江苏卷 6)如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 a 的值是 ▲ . 【答案】9 考点:循环结构流程图 十二、复数 (一)填空题 1、(2008 江苏卷 3) ),(1 1 Rbabiai i   表示为 的形式,则 ba  = 【解析】 本小题考查复数的除法运算.∵  211 1 2 ii ii    ,∴ a =0,b =1,因此 1a b  2、(2009 江苏卷 1)若复数 1 24 29 , 6 9 ,z i z i    其中 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 1 2( )z z i 的 实部为 。 【解析】考查复数的减法、乘法运算,以及实部的概念。 -20 3、(2010 江苏卷 2)设复数 z 满足 z(2-3i)=6+4i(其中 i 为虚数单位),则 z 的模为______ _____. 【解析】考查复数运算、模的性质。z(2-3i)=2(3+2 i), 2-3i 与 3+2 i 的模相等,z 的模为 2。 4、(2011 江苏卷 3)设复数 i 满足 izi 23)1(  (i 是虚数单位),则 z 的实部是_________ 【解析】由 ( 1) 3 2i z i    得到 3 2 1 2 3 1 1 3iz i ii         ,答案:1 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复数的概念,四则运算,容易题. 5. (2012 江苏卷 3)设 a bR, , 11 7ii 1 2ia b    (i 为虚数单位),则 a b 的值为 . 【答案】8 【解析】据题 ii ii ii i ibia 355 1525 )21)(21( )21)(711( 21 711    ,所以 ,3,5  ba 从 而 8 b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基本运算和复数相等的条件运用,属于基本题,一定要注意审 题,对于复数的除法运算,要切实掌握其运算技巧和常规思路,再者,需要注意分母实数化 的实质. 6.(2013 江苏卷 2)设 2)2( iz  (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z 的模为 . 【答案】5 【解析】z=3-4i,i2=-1,| z |= =5. 7.(2014 江苏卷 2)已知复数 2)i25( z (i 为虚数单位),则 z 的实部为 ▲ . 【答案】21 【解析】由题意 2 2(5 2 ) 25 2 5 2 (2 ) 21 20z i i i i         ,其实部为 21. 【考点】复数的概念. 8.(2015 江苏卷 3)设复数 z 满足 2 3 4z i  (i 是虚数单位),则 z 的模为_______. 【答案】 5 【解析】 试题分析: 2 2| | | 3 4 | 5 | | 5 | | 5z i z z       考点:复数的模 9. ( 2008 江 苏 卷 2 ) 复 数 (1 2i)(3 i),z    其 中 i 为 虚 数 单 位 , 则 z 的 实 部 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5 【解析】 试题分析: (1 2 )(3 ) 5 5z i i i     .故答案应填:5 考点:复数概念 十三、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一)解答题 1、(2008 江苏卷 23)请先阅读:在等式 2cos2 2cos 1x x  ( xR )的两边求导,得: 2(cos2 ) (2cos 1) x x   , 由求导法则,得 ( sin 2 ) 2 4cos ( sin )x x x    ,化简得等式:sin 2 2cos sinx x x  . (1)利用上题的想法(或其他方法),试由等式(1+x)n= 0 1 2 2C C C C n n n n n nx x x    ( xR ,正整数 2n≥ ),证明: 1[(1 ) 1]nn x   = 1 1 C n k k n k k x    . (2)对于正整数 3n≥ ,求证: (i) 1 ( 1) C n k k n k k   =0;(ii) 2 1 ( 1) C n k k n k k   =0;(iii) 1 1 1 2 1C1 1 nn k n k k n     . 答案: 2、(2011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整数 4n  , ( , )P a b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其中 , {1,2,3, , },a b n a b  (1)记 nA 为满足 3a b  的点 P 的个数,求 nA ; (2)记 nB 为满足 1 ( )3 a b 是整数的点 P 的个数,求 nB 解:(1)点 P 的坐标满足条件:1 3 3, 3.nb a n A n      所以 (2)设 k 为正整数,记 ( )nf k 为满足题设条件以及 3a b k  的点 P 的个数,只要讨论 ( ) 1nf k  的情形,由1 3 3b a k n k     知 1( ) 3 . .3n nf k n k k   且 设 *1 3 , , | 0,1,2 |, .n m r m N r k m     其中 则 所以 1 1 3 ( 1) (2 3 3)( ) ( 3 ) .2 2 m m n n k k m m m n mB f k n k mn            将 1 3 n rm   代入上式,化简得 ( 1)( 2) ( 1) 6 6n n n r rB     所以 ( 3) , ,6 3 ( 1)( 2) , .6 3 n n n n B n n n       是整数 不是整数 3. (2016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1)求 3 4 6 7–47C C 的值; (2)设 m,nN*,n≥m,求证: (m+1) Cm m +(m+2) +1Cm m +(m+3) +2Cm m +…+n –1Cm n +(n+1) Cm n =(m+1) +2 +2Cm n . 【答案】(1)0(2)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组合数公式化简求值(2)设置(1)目的指向应用组合数性质解决问题, 而组合数性质不仅有课本上的 1 1 1 m m m k k kC C C    ,而且可由(1)归纳出的 1 1( 1) (m 1) ,( , 1, , )m m k kk C C k m m n       ;单纯从命题角度看,可视为关于 n 的等式,可结 合数学归纳法求证;从求和角度看,左边式子可看做展开式 1 1( 1)(1 ) ( 2)(1 ) (1 ) ( 1)(1 )m m n nm x m x n x n x            中含 mx 项的系数,再利用错 位相减求和得含 mx 项的系数 ,从而达到化简求证的目的 试题解析:解:(1) 3 4 6 7 6 5 4 7 6 5 47 4 7 4 0.3 2 1 4 3 2 1C C               考点:组合数及其性质 十四、推理、证明、数学归纳法 (一)填空题 1、(2009 江苏卷 8)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 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 1: 4,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 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 【解析】 考查类比的方法。体积比为 1:8 (二)解答题 1、(2010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1)求证 cosA 是有理数;(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cosnA 是有理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数学归纳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的能力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 10 分。 (方法一)(1)证明:设三边长分别为 , ,a b c , 2 2 2 cos 2 b c aA bc   ,∵ , ,a b c 是有理数, 2 2 2b c a  是有理数,分母 2bc 为正有理数,又有理数集对于除法的具有封闭性, ∴ 2 2 2 2 b c a bc   必为有理数,∴cosA 是有理数。 (2)①当 1n  时,显然 cosA 是有理数; 当 2n  时,∵ 2cos2 2cos 1A A  ,因为 cosA 是有理数, ∴ cos2A 也是有理数; ②假设当 ( 2)n k k  时,结论成立,即 coskA、 cos( 1)k A 均是有理数。 当 1n k  时, cos( 1) cos cos sin sink A kA A kA A   , 1cos( 1) cos cos [cos( ) cos( )]2k A kA A kA A kA A      , 1 1cos( 1) cos cos cos( 1) cos( 1)2 2k A kA A k A k A      , 解得: cos( 1) 2cos cos cos( 1)k A kA A k A    ∵cosA, coskA , cos( 1)k A 均是有理数,∴ 2cos cos cos( 1)kA A k A  是有理数, ∴ cos( 1)k A 是有理数。 即当 1n k  时,结论成立。 综上所述,对于任意正整数 n,cosnA 是有理数。 (方法二)证明:(1)由 AB、BC、AC 为有理数及余弦定理知 2 2 2 cos 2 AB AC BCA AB AC    是有理数。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cosnA 和sin sinA nA 都是有理数。 ①当 1n  时,由(1)知 cos A是有理数,从而有 2sin sin 1 cosA A A   也是有理数。 ②假设当 ( 1)n k k  时, coskA 和sin sinA kA 都是有理数。 当 1n k  时,由 cos( 1) cos cos sin sink A A kA A kA     , sin sin( 1) sin (sin cos cos sin ) (sin sin ) cos (sin sin ) cosA k A A A kA A kA A A kA A kA A             , 及①和归纳假设,知 cos( 1)k A 和sin sin( 1)A k A  都是有理数。 即当 1n k  时,结论成立。 综合①、②可知,对任意正整数 n,cosnA 是有理数。 2.(2013 江苏,23)(本小题满分 10 分)设数列{an}:1,-2,-2,3,3,3,-4,-4,-4, -4,…, 1 1( 1) , ,( 1) k k kk k     个 ,…,即当 1 1 2 2 k k k kn       (k∈N*)时,an=(-1)k-1k. 记 Sn=a1+a2+…+an(n∈N*).对于 l∈N*,定义集合 Pl={n|Sn 是 an 的整数倍,n∈N*,且 1≤n≤l}. (1)求集合 P11 中元素的个数; (2)求集合 P2 000 中元素的个数. 解:(1)由数列{an}的定义得 a1=1,a2=-2,a3=-2,a4=3,a5=3,a6=3,a7=-4,a8= -4,a9=-4,a10=-4,a11=5,所以 S1=1,S2=-1,S3=-3,S4=0,S5=3,S6=6,S7=2, S8=-2,S9=-6,S10=-10,S11=-5,从而 S1=a1,S4=0×a4,S5=a5,S6=2a6,S11=-a11, 所以集合 P11 中元素的个数为 5. (2)先证:Si(2i+1)=-i(2i+1)(i∈N*). 事实上,①当 i=1 时,Si(2i+1)=S3=-3,-i(2i+1)=-3,故原等式成立; ②假设 i=m 时成立,即 Sm(2m+1)=-m(2m+1),则 i=m+1 时,S(m+1)(2m+3)=Sm(2m+1)+(2m+1)2-(2m +2)2=-m(2m+1)-4m-3=-(2m2+5m+3)=-(m+1)(2m+3). 综合①②可得 Si(2i+1)=-i(2i+1).于是 S(i+1)(2i+1)=Si(2i+1)+(2i+1)2=-i(2i+1)+(2i+1)2 =(2i+1)(i+1). 由上可知 Si(2i+1)是 2i+1 的倍数,而 ai(2i+1)+j=2i+1(j=1,2,…,2i+1),所以 Si(2i+1)+j=Si(2i +1)+j(2i+1)是 ai(2i+1)+j(j=1,2,…,2i+1)的倍数.又 S(i+1)(2i+1)=(i+1)(2i+1)不是 2i +2 的倍数,而 a(i+1)(2i+1)+j=-(2i+2)(j=1,2,…,2i+2),所以 S(i+1)(2i+1)+j=S(i+1)(2i+1)- j(2i+2)=(2i+1)(i+1)-j(2i+2)不是 a(i+1)(2i+1)+j(j=1,2,…,2i+2)的倍数,故当 l= i(2i+1)时,集合 Pl 中元素的个数为 1+3+…+(2i-1)=i2,于是,当 l=i(2i+1)+ j(1≤j≤2i+1)时,集合 Pl 中元素的个数为 i2+j. 又 2 000=31×(2×31+1)+47,故集合 P2 000 中元素的个数为 312+47=1 008. 3.(2014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函数 0 sin( ) ( 0)xf x xx  ,记 ( )nf x 为 1 ( )nf x 学科王 的导数, n N . (1)求    1 22 2 2 2f f   的值; (2)证明:对任意的 n N ,等式    1 2 4 4 4 2n nnf f     成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考查探究能力及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推理论证 能力.满分 10 分. (1)解:由已知,得 1 0 2 sin cos sin( ) ( ) ,x x xf x f x x x x        于是 2 1 2 2 3 cos sin sin 2cos 2sin( ) ( ) ,x x x x xf x f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 22 3 4 2 16( ) , ( ) ,2 2f f         故 1 22 ( ) ( ) 1.2 2 2f f     (2)证明学科王:由已知,得 0 ( ) sin ,xf x x 等式两边分别对 x 求导,得 0 0( ) ( ) cosf x xf x x  , 即 0 1( ) ( ) cos sin( )2f x xf x x x     ,类似可得 1 22 ( ) ( ) sin sin( )f x xf x x x      , 2 3 33 ( ) ( ) cos sin( )2f x xf x x x      , 3 44 ( ) ( ) sin sin( 2 )f x xf x x x     . 下面学科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1 ( ) ( ) sin( )2n n nnf x xf x x      对所有的 n *N 都成立. (i)当 n=1 时,由上可知等式成立. (ii 学科王)假设当 n=k 时等式成立, 即 1 ( ) ( ) sin( )2k k kkf x xf x x      . 因为 1 1 1[ ( ) ( )] ( ) ( ) ( ) ( 1) ( ) ( ),k k k k k k kkf x xf x kf x f x xf x k f x f x           ( 1)[sin( )] cos( ) ( ) sin[ ]2 2 2 2 kk k kx x x x            , 所学科王以 1( 1) ( ) ( )k kk f x f x  ( 1)sin[ ]2 kx   . 所以当 n 学学科王科王=k+1 时,等式也成立. 综合(i),(ii)可知等式 1 ( ) ( ) sin( )2n n nnf x xf x x      对所有的 n *N 都成立. 令 4x  ,可得 1 ( ) ( ) sin( )4 4 4 4 2n n nnf f         ( n *N ). 所以 1 2( ) ( )4 4 4 2n nnf f      ( n *N ). 学科王学科王学科王学科王学学科王科王 4(2015 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集合  3,2,1X ,   )(,,3,2,1 *NnnYn   ,  ,),( abbabaSn 整除或整除 nYbXa  , ,令 ( )f n 表示集合 nS 所含元素的个数. (1)写出 (6)f 的值; (2)当 6n  时,写出 ( )f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答案】(1)13(2)   2 , 62 3 1 12 , 6 12 3 22 , 6 22 3 12 , 6 32 3 12 , 6 42 3 1 22 , 6 52 3 n nn n t n nn n t n nn n t f n n nn n t n nn n t n nn n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 6n  时,   6 66 6 2 132 3f      ,结论成立; ②假设 n k ( 6k  )时结论成立,那么 1n k  时, 1kS  在 kS 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元素在  1, 1k  , 考点:计数原理、数学归纳法 十五、选做题 1、(2008 江苏卷 21)(选做题)从 A,B,C,D 四个中选做 2 个,每题 10 分,共 20 分. A.选修 4—1 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设△ABC 的外接圆的切线 AE 与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 E,∠BAC 的平分线与 BC 交于点 D.求 证: 2ED EB EC  . B.选修 4—2 矩阵与变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设椭圆 2 24 1x y  在矩阵 A= 2 0 0 1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曲线 F,求 F 的方程. C.选修 4—4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 )P x y, 是椭圆 2 2 13 x y  上的一个动点,求 S x y  的最 大值. D.选修 4—5 不等式证明选讲 设 a,b,c 为正实数,求证: 3 3 3 1 1 1 2 3abca b c   + ≥ . 答案: B C ED A 2、(2009 江苏卷 21)[选做题]在 A、B、C、D 四小题中只能选做两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20 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A.选修 4 - 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C≌△BAD. 求证:AB∥CD.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四边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满分 10 分。 证明:由△ABC≌△BAD 得∠ACB=∠BDA,故 A、B、C、D 四点共圆,从而∠CBA=∠CDB。再 由△ABC≌△BAD 得∠CAB=∠DBA。因此∠DBA=∠CDB,所以 AB∥CD。 B. 选修 4 - 2:矩阵与变换 求矩阵 3 2 2 1A      的逆矩阵.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逆矩阵的求法,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0 分。 解:设矩阵 A 的逆矩阵为 ,x y z w      则 3 2 1 0 ,2 1 0 1 x y z w                 即 3 2 3 2 1 0 ,2 2 0 1 x z y w x z y w             故 3 2 1, 3 2 0, 2 0, 2 1, x z y w x z y w            解得: 1, 2, 2, 3x z y w      , 从而 A 的逆矩阵为 1 1 2 2 3A      . C. 选修 4 - 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1 , 13( ) x t t y t t       (t 为参数, 0t  ). 求曲线 C 的普通方程。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基本知识,考查转化问题的能力。满分 10 分。 解:因为 2 1 2,x t t    所以 2 12 ,3 yx t t     故曲线 C 的普通方程为: 23 6 0x y   . D. 选修 4 - 5:不等式选讲 设 a ≥b >0,求证: 3 33 2a b ≥ 2 23 2a b ab .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常见方法,考查代数式的变形能力。满分 10 分。 证明: 3 3 2 2 2 2 2 23 2 (3 2 ) 3 ( ) 2 ( ) (3 2 )( ).a b a b ab a a b b b a a b a b          因为 a ≥b >0,所以 a b ≥0, 2 23 2a b >0,从而 2 2(3 2 )( )a b a b  ≥0, 即 3 33 2a b ≥ 2 23 2a b ab 3、(2010 江苏卷 21)[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 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A.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本小题满分 10 分) AB 是圆 O 的直径,D 为圆 O 上一点,过 D 作圆 O 的切线交 AB 延 长线于点 C,若 DA=DC,求证:AB=2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圆的有关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方法一)证明:连结 OD,则:OD⊥DC, 又 OA=OD,DA=DC,所以∠DAO=∠ODA=∠DCO, ∠DOC=∠DAO+∠ODA=2∠DCO, 所以∠DCO=300,∠DOC=600, 所以 OC=2OD,即 OB=BC=OD=OA,所以 AB=2BC。 B O C A D (方法二)证明:连结 OD、BD。 因为 AB 是圆 O 的直径,所以∠ADB=900,AB=2 OB。 因为 DC 是圆 O 的切线,所以∠CDO=900。 又因为 DA=DC,所以∠DAC=∠DCA, 于是△ADB≌△CDO,从而 AB=CO。 即 2OB=OB+BC,得 OB=BC。 故 AB=2BC。 B. 选修 4-2:矩阵与变换 (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 平面 直角 坐标 系 xOy 中 ,已 知点 A(0,0) ,B(-2,0), C(-2,1)。 设 k 为 非零 实数 ,矩 阵 M=     10 0k ,N=     01 10 ,点 A、B、C 在矩阵 MN 对应的变换下得到点分别为 A1、B1、C1,△ A1B1C1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 2 倍,求 k 的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形在矩阵对应的变换下的变化特点,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0 分。 解:由题设得 0 0 1 0 0 1 1 0 1 0 k kMN                  由 0 0 2 2 0 0 1 0 0 0 1 0 2 2 k k                  ,可知 A1(0,0)、B1(0,-2)、C1( k ,-2)。 计算得△ABC 面积的面积是 1,△A1B1C1 的面积是| |k ,则由题设知:| | 2 1 2k    。 所以 k 的值为 2 或-2。 C. 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ρ=2cosθ与直线 3ρcosθ+4ρsinθ+a=0 相切,求实数 a 的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基本知识,考查转化问题的能力。满分 10 分。 解: 2 2 cos   ,圆ρ=2cosθ的普通方程为: 2 2 2 22 ,( 1) 1x y x x y     , 直线 3ρcosθ+4ρsinθ+a=0 的普通方程为:3 4 0x y a   , 又圆与直线相切,所以 2 2 | 3 1 4 0 | 1, 3 4 a      解得: 2a  ,或 8a   。 D.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 a、b 是非负实数,求证: 3 3 2 2( )a b ab a b 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考查推理论证的能力。满分 10 分。 (方法一)证明: 3 3 2 2 2 2( ) ( ) ( )a b ab a b a a a b b b b a       5 5( )[( ) ( ) ]a b a b   2 4 3 2 2 3 4( ) [( ) ( ) ( ) ( ) ( ) ( )( ) ( ) ]a b a a b a b a b b      因为实数 a、b≥0, 2 4 3 2 2 3 4( ) 0,[( ) ( ) ( ) ( ) ( ) ( )( ) ( ) ] 0a b a a b a b a b b       所以上式≥0。即有 3 3 2 2( )a b ab a b   。 (方法二)证明:由 a、b 是非负实数,作差得 3 3 2 2 2 2( ) ( ) ( )a b ab a b a a a b b b b a       5 5( )[( ) ( ) ]a b a b   当 a b 时, a b ,从而 5 5( ) ( )a b ,得 5 5( )[( ) ( ) ] 0a b a b   ; 当 a b 时, a b ,从而 5 5( ) ( )a b ,得 5 5( )[( ) ( ) ] 0a b a b   ; 所以 3 3 2 2( )a b ab a b   。 4、(2011 江苏卷 21)【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答题............ 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 或演算步骤. A.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圆 1O 与圆 2O 内切于点 A ,其半径分别为 1r 与 2 1 2( )r r r , 圆 1O 的弦 AB 交圆 2O 于点C ( 1O 不在 AB 上), 求证: :AB AC 为定值。 证明:连结 AO1,并延长分别交两圆于点E和点D连结 BD、CE,因为圆 O1 与圆 O2 内切于 点 A,所以点 O2 在 AD 上,故 AD,AE 分别为圆 O1,圆 O2 的直径。 从而 2ABD ACE     ,所以 BD//CE, 于是 1 1 2 2 2 .2 r rAB AD AC AE r r    所以 AB:AC 为定值。 B.选修 4-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 10 分) 21-A第 图 已知矩阵 1 1 2 1A      ,向量 1 2       ,求向量 ,使得 2A   . 解: 2 1 1 1 1 3 2 2 1 2 1 4 3A                  设 2 3 2 1. , 4 3 2 x xA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 得 ,从而 3 2 1, 4 3 2. x y x y      解得 11, 2, .2x y          所以 C.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求过椭圆 5cos 3sin x y      (  为参数)的右焦点且与直线 4 2 3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平行的直线的普通方程。 解:由题设知,椭圆的长半轴长 5a  ,短半轴长 3b  ,从而 2 2 4c a b   ,所以右焦 点为(4,0),将已知直线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2 2 0.x y   故所求直线的斜率为 1 2 ,因此其方程为 1 ( 4), 2 4 02y x x y    即 D.选修 4-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解不等式: | 2 1| 3x x  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2 1 0, 2 1 0, (2 1) 3, (2 1) 3.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或 解 得 1 4 12 .2 3 2x x    或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4| 2 .3x x      5.(2012 江苏卷 21)[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 骤. A.[选修 4 - 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AB 是圆 O 的直径,D,E 为圆上位于 AB 异侧的两点,连结 BD 并延长至点 C,使 BD = DC,连结 AC,AE,DE. 求证: E C   . A E B D C O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圆的基本性质,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时结合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考查.本题属于选讲部分,涉及到圆的性质的运用,考查的主要思想方法为等量代换法,属 于中低档题,难度较小,从这几年的选讲部分命题趋势看,考查圆的基本性质的题目居多, 在练习时,要有所侧重. B.[选修 4 - 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矩阵 A 的逆矩阵 1 1 3 4 4 1 1 2 2            A ,求矩阵 A 的特征值.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构成、矩阵的基本运算以及逆矩阵的求解、矩阵的特征多项式 与特征值求解.在求解矩阵的逆矩阵时,首先分清求解方法,然后,写出相应的逆矩阵即可; 在求解矩阵的特征值时,要正确的写出该矩阵对应的特征多项式,难度系数较小,中低档题. C.[选修 4 - 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 10 分) (第 21-A 题) 在极坐标中,已知圆 C 经过点  2 4P , ,圆心为直线   3sin 3 2      与极轴的交点,求 圆 C 的极坐标方程.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的参数方程和圆的参数方程、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的互化、两角 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本题要注意已知圆的圆心是直线 2 3)3sin(   与极轴的交点,考 查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对于参数方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常见曲线的考查上,题目以中低 档题为主. D.[选修 4 - 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实数 x,y 满足: 1 1| | | 2 |3 6x y x y   , ,求证: 5| | 18y  . 【答案与解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及其运用,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切 实注意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与其灵活运用. 6.(2013 江苏,21)A.[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AB 和 BC 分别与圆 O 相切于点 D,C,AC 经过圆心 O,且 BC=2OC. 证明:连结 OD.因为 AB 和 BC 分别与圆 O 相切于点 D,C, 所以∠ADO=∠ACB=90°. 又因为∠A=∠A,所以 Rt△ADO∽Rt△ACB. 所以 BC AC OD AD  . 又 BC=2OC=2OD,故 AC=2AD. B.[选修 4-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 10 分)已知矩阵 A= 1 0 0 2      ,B= 1 2 0 6      ,求矩阵 A-1B. 解:设矩阵 A 的逆矩阵为 a b c d      ,则 1 0 0 2      a b c d      = 1 0 0 1      ,即 2 2 a b c d       = 1 0 0 1      , 故 a=-1,b=0,c=0, 1 2d  ,从而 A 的逆矩阵为 A-1= 1 0 10 2         , 所以 A-1B= 1 0 10 2         1 2 0 6      = 1 2 0 3       . C.[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 10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l 的 参数方程为 1, 2 x t y t     (t 为参数),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22tan 2tan x y       (θ为参数).试求直线 l 和曲线 C 的普通方程,并求出它们的公共点的坐标. 解:因为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x=t+1, y=2t (t 为参数),由 x=t+1 得 t=x-1,代入 y=2t, 得到直线 l 的普通方程为 2x-y-2=0. 同理得到曲线 C 的普通方程为 y2=2x. 联立方程组 2 2 1 , 2 , y x y x       解得公共点的坐标为(2,2), 1 , 12     . D.[选修 4-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已知 a≥b>0,求证:2a3-b3≥2ab2-a2b. 证明:2a3-b3-(2ab2-a2b)=2a(a2-b2)+b(a2-b2)=(a2-b2)(2a+b)=(a-b)(a+b)(2a+ b). 因为 a≥b>0,所以 a-b≥0,a+b>0,2a+b>0, 从而(a-b)(a+b)(2a+b)≥0,即 2a3-b3≥2ab2-a2b. 7 (2014 江苏卷 21)【选做题】本题包括 A, 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 演算步骤. A.【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AB 是圆 O 的直径,C、 D 是圆 O 上位于 AB 异侧的两点 证明:∠OCB=∠D. 本小题主要考查圆的基本性质,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0 分. 证明:因为 B, C 是圆 O 上的两点,所以 OB=OC. 故∠OCB=∠B. 学科王又因为 C, D 是圆 O 上位于学科王 AB 异侧的两点, 故∠B,∠D 为同弧所对的两个圆周角, 所以∠B=∠D. 学科王 因此∠OCB=∠D. B.【选修 4-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矩阵 1 2 1 x      A , 1 1 2 1      B ,向量 2 y       , x y, 为实数,若 Aα = Bα ,求 x y, 的 值. 【答案】本小题主要考查矩阵的乘法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满分 10 分. 2 2 2 y xy      A , 2 4 y y      Bα ,由 Aα = Bα 得 2 2 2 2 4 y y xy y       , ,解得 1 42x y  , C.【选修 4-4:学科王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21 2 22 2 x t y t        , (t 为参数),直线 l 与抛物 线 2 4y x 交于 A B, 两点,求线段 AB 的长. 【答案】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的参数方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 力.满分 10 分. 直线 l: 3x y  代入抛物线方程 2 4y x 并整理得 2 10 9 0x x   ∴交点 (1 2)A , , (9 6)B , ,故| | 8 2AB  D.【选修 4-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 x>0, y>0,证明:(1+x+y2)( 1+x2+y)≥9xy. 本小题主要考查算术一几何平均不等式.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满分 10 分. 证明:因为 x>0, y>0, 所以 1+x+y2≥ 233 0xy  ,1+x2+y≥ 233 0x y  , 所以(1+x+y2)( 1+x2+y)≥ 2 23 33 3xy x y =9xy. 8.(2015 江苏卷 21)A(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在 ABC 中, ACAB  , ABC 的外接圆圆 O 的弦 AE 交 BC 于点 D 求证: ABD ∽ AEB A B C E D O (第 21——A 题) 【答案】详见解析 考点:三角形相似 21.B(选修 4—2:矩阵与变换) 已知 Ryx , ,向量      1 1 是矩阵      0 1 y xA 的属性特征值 2 的一个特征向量,矩阵 A 以及它的另一个特征值. 【答案】 1 1 2 0       ,另一个特征值为1. 【解析】 试题分析:由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可列出关于 x,y 的方程组,再根据特征多项式求出矩阵 另一个特征值 试题解析:由已知,得 2     ,即 1 1 1 2 0 1 2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则 1 2 2 x y      ,即 1 2 x y     ,所以矩阵 1 1 2 0       . 从而矩阵  的特征多项式     2 1f      ,所以矩阵  的另一个特征值为1. 考点:矩阵运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1.C(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圆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 2 sin( ) 4 04       ,求圆 C 的半径. 【答案】 6 考点:圆的极坐标方程,极坐标与之间坐标互化 21.D(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解不等式 2 3 2x x   【答案】 15 3x x x        或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绝对值定义将不等式化为两个不等式组的并集,分别求解即可 试题解析:原不等式可化为 3 2 3 2 x x       或 3 2 3 3 2 x x       . 解得 5x   或 1 3x   .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15 3x x x        或 . 考点: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9.(2016 江苏卷 21)【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 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 过程或演算步骤. A.【选修 4—1 几何证明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如图,在△ABC 中,∠ABC=90°,BD⊥AC,D 为垂足,E 是 BC 的中点,求证:∠EDC= ∠ABD. 【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先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 ECBCDE  2 1 , 再由 ECDEDC  , ECD 与 DBC 互余, ABD 与 DBC 互余,等角关系: ECDABD  ,从而得证 试题解析: 证明:在 ADB 和 ABC 中, 因为 90 , ,ABC BD AC A    为公共角, 所以 ADB ∽ ABC ,于是 ABD C   . 在 Rt BDC 中,因为 E 是 BC 的中点, 所以 ED EC ,从而 EDC C   . 所以 EDC ABD   . 考点:相似三角形 B.【选修 4—2:矩阵与变换】(本小题满分 10 分) 已知矩阵 1 2 ,0 2A      矩阵 B 的逆矩阵 1 11= 2 0 2 B        ,求矩阵 AB. 【答案】 51 4 0 1        [:] 因此, 1 511 2 14 40 2 1 0 10 2 AB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逆矩阵,矩阵乘法 C.【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本小题满分 10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11 2 3 2 x t y t      (t 为参数),椭圆 C 的参数方程为 cos , 2sin x y      ( 为参数).设直线 l 与椭圆 C 相交于 A,B 两点,求线 段 AB 的长. 【答案】 16 7 考点:直线与椭圆参数方程 D. 【选修 4—5:不等式选讲】(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 a>0,|x-1|< 3 a ,|y-2|< 3 a ,求证:|2x+y-4|<a. 【答案】详见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进行放缩证明 试题解析:证明:因为| 1| ,| 2|3 3 a ax y    所以| 2 4| | 2( 1) ( 2) | 2| 1| | 2| 2 .3 3 a ax y x y x y a              考点: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