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50 KB
  • 2021-05-14 发布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1细胞讲义Word版含答案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 细胞 串讲(一) 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与功能、物质运输 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填图)‎ ‎(1)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2019·山东卷,T‎4A)‎ ‎(2)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2019·全国卷Ⅱ,T4B)‎ ‎(3)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2019·浙江卷,T4D改编)‎ ‎(4)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2019·四川卷,T‎2A)(√)‎ ‎(5)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2019·重庆卷,T‎1A)‎ ‎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增大导致抗寒性增强 B.用HO浇灌植物,不能在植物体内的(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细胞在合成ATP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均有水的产生 解析:选D 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减少,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加,即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降低可导致抗寒性增强;用HO浇灌植物,HO进入植物体后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CO2,后者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就可以生成(CHO);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也能产生氢,并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细胞中ATP合成过程脱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均脱水。‎ ‎2.下列关于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镁是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各种色素的组成元素 B.人体缺铁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 C.人体血液中Ca2+浓度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 D.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一定作用 解析:选A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而参与光合作用的还有其他色素;人体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有氧呼吸功能;人体血液中Ca2+浓度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细胞中的某些无机盐离子(如HCO)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一定作用。‎ ‎3.如图曲线表示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吸收水和磷的量。以下有关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磷的需要量不同 B.小麦吸收水和磷在生长前期是同一过程,后期不同 C.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的需要量不同 D.小麦吸收水和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和磷的需要量不同,在前期对二者的吸收量均增加,在生长后期对二者的吸收量出现明显差异。注意到虽然生长前期对水和磷的吸收量均增加,但非同等程度增加,后期又不相同,故对水和磷的吸收不是同一过程。事实上对二者的吸收方式、原理均不同,因此对二者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中的有机物 ‎1.蛋白质和核酸(填图)‎ ‎2.糖类和脂质(填图)‎ ‎(1)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2019·全国卷Ⅲ,T1D)‎ ‎(2)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2019·江苏卷,T4B)(√)‎ ‎(3)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2019·全国卷Ⅰ,T1B)‎ ‎(4)淀粉和脂肪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2019·江苏卷,T1D改编)‎ ‎(5)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2019·全国卷Ⅱ,T‎5C)(×)‎ ‎(6)多糖在细胞中可与其他分子相结合,糖类可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2019·重庆卷,T‎1C和2019·江苏卷,T1D改编)‎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但所有的细胞器均含有蛋白质 B.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所共有的细胞器,间接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 C.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后均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D.蛋白质可以行使催化、调节、免疫、运输等功能 解析:选C 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含有磷脂和蛋白质,核糖体、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但都含有蛋白质;所有细胞均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车间,这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分泌蛋白合成后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而一些胞内蛋白则不需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酶具有催化作用,蛋白质类激素具有调节作用,抗体具有免疫功能,血红蛋白及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2.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分子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B.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 C.双链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叶绿体与线粒体中含有三种RNA 解析:选C 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RNA中的mRNA可以传递遗传信息,某些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双链DNA分子中,大部分脱氧核糖连着两个磷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可以进行基因的表达,因此含有rRNA、mRNA、tRNA三种RNA。‎ ‎3.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解析:选B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单糖,都具有还原性,而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糖原、纤维素和淀粉都是多糖,三者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都是二糖,但是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淀粉的水解产物,麦芽糖不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4.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组成都有C、H、O B.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C.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产能不同,这与它们的分子组成有关 D.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解析:选B 糖类只含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除C、H、O外,往往还含有N、P;糖类中的单糖、二糖等不属于生物大分子;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化学组成中C、H比例高于糖类;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六例”感悟生物膜组成、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填空)‎ ‎(4)核膜上的核孔数目多→RNA、蛋白质等物质运输快→蛋白质合成旺盛→细胞代谢快。‎ ‎(5)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易于扩散和转移。‎ ‎(6)衰老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从三个角度归类识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填空)‎ ‎3.把握与分泌蛋白合成及运输有关的两个常考点 ‎(1)相关细胞结构: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囊泡和细胞膜。‎ ‎(2)运输方向: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4.明确细胞核的两大功能 ‎(1)细胞内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遗传信息库)。‎ ‎(2)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只能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2019·海南卷,T1D改编)‎ ‎(2)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019·全国卷Ⅰ,T1D)(√)‎ ‎(3)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2019·全国卷Ⅲ,T1B)‎ ‎(4)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2019·四川卷,T‎5C)(×)‎ ‎(5)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2019·全国卷Ⅱ,T1B)‎ ‎(6)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2019·安徽卷,T‎1A)‎ ‎1.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下列有关其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物质的跨膜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D.细胞产生的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 解析:选B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还有少量糖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细胞产生的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进而发挥作用。‎ ‎2.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中心体的复制 B.乳酸菌细胞壁的合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将全部被排出细胞外 D.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的 解析:选D 中心体只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洋葱是高等植物;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但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有的可以作为细胞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再利用,有的被排出细胞外;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其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B.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C.用龙胆紫对人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之后,在细胞核中可观察到46条染色体 D.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解析:选C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当存在细胞核时,观察不到染色体,此时为染色质形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4.下列有关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B.组成成分中含mRNA C.全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D.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解析:选A 核糖体是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体RNA(rRNA)组成;有的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能识别基因启动子的是RNA聚合酶,而不是核糖体。‎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理清渗透系统与渗透作用 ‎(1)渗透系统的组成:‎ ‎①具有半透膜。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原理与结果:‎ ‎①原理: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②结果: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2.判断五类模型图中物质运输的方式 ‎(1)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2019·全国卷Ⅲ,T‎1A)‎ ‎(2)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2019·海南卷,T1B)(×)‎ ‎(3)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2019·全国卷Ⅰ,T‎4C)(√)‎ ‎(4)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单向进行的(×)‎ ‎(2019·四川卷,T‎1A)‎ ‎(5)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2019·重庆卷,T3B)‎ ‎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出来 B.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C.温特实验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相等 解析:选A 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出来,如某些小分子的神经递质;性激素是脂质,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温特实验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会加大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下列有关囊泡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囊泡运输物质不消耗能量 B.浆细胞中不会发生囊泡运输 C.高尔基体在囊泡运输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D.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和细胞膜融合的位点是随机的 解析:选C 通过囊泡运输物质也消耗能量;浆细胞可分泌抗体,能发生囊泡运输;在囊泡运输中,高尔基体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位点不是随机的,这一过程依赖于细胞骨架。‎ ‎3.如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 B.图乙中液面不能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图丙中③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D.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 解析:选B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有半透膜及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图乙表示的是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液面不再升高的原因是通过半透膜进出渗透装置的水分子相等,这时液体压强和浓度差的作用达到了平衡的状态,但b溶液的浓度应大于a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 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植物细胞在吸水状态下没有涨破的原因是有细胞壁的支持作用,如果破坏了细胞壁则植物细胞吸水之后可能会涨破。‎ ‎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解析:选C 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是因为物质A进入了细胞,使细胞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吸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所以0~1 h内,细胞体积变化量小于原生质体体积变化量;2~3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增大,此时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外溶液的渗透压;0~1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液泡中的水分进入细胞质基质,此时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大于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 ‎[课时作业]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耐旱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氢 C.RNA和DNA组成元素的种类不同,碱基种类相同 D.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解析:选D 仙人掌细胞(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组成细胞(鲜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RNA和DNA组成元素均为C、H、O、N、P,而碱基种类有所不同,RNA含U,DNA含T;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骨架。‎ ‎2.(2019·佛山测试)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 B.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的相同 C.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 D.缺水时,动物体的正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解析:选C 贮藏中的种子含有结合水与少量自由水。萌发的种子含水较多,休眠种子含水较少。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体内多余的盐。缺水时,动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体内水的散失,以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3.(2019届高三·厦门质检)下表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化学组成 作用机理 A 激素 蛋白质或脂肪 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调节生命活动 B 酶 蛋白质或RNA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物质分解 C 受体 蛋白质与糖类 与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传递信息 D 抗体 蛋白质与糖类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解析:选C 激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脂肪不是激素。酶能催化物质分解也能催化物质合成。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与细胞间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抗体是一类免疫球蛋白,不含糖类。‎ ‎4.(2019·如皋期中)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孔数目越多的细胞其代谢越旺盛,核仁越大 B.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功能更复杂 C.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头部,利于游动 D.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和分泌囊泡,利于膜成分的更新 解析:选C 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尾部,为精子的运动提供能量。‎ ‎5.右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出现了两处明显的错误,体现在结构①和④上 B.被称为有机物合成“车间”的结构是③‎ C.在细胞分裂末期,⑤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⑥‎ D.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只有②、④、⑦‎ 解析:选D 图中①~⑦依次是液泡、细胞核、内质网、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壁和线粒体。在核糖体上也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6.(2019届高三·深圳摸底)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核糖体的遗传物质是RNA B.mRNA、tRNA均不含有氢键,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核酸与ATP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D.DNA酶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断开的化学键不同 解析:选C 具有核糖体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无遗传物质;tRNA具有折叠部分,有氢键存在,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DNA、RNA和ATP均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DNA酶的作用是水解DNA,断开核苷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DNA,断开的化学键也是磷酸二酯键。‎ ‎7.(2019·海南高考)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D.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 解析:选B 膜蛋白自主翻转,只能说明蛋白质是运动的。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会造成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由该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的结论。‎ ‎8.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氧生物的细胞都是以线粒体作为产能的“动力车间”‎ B.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并降解所吞噬的物质 C.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D.噬菌体、蓝藻、酵母菌都具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 解析:选C 蓝藻等部分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但是没有线粒体;溶酶体中的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细胞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器。‎ ‎9.(2019·南宁一模)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分子物质均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方式出入细胞的 B.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C.协助扩散、胞吐均是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ATP D.抑制细胞呼吸对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无明显影响 解析:选D 有的小分子物质如水、甘油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而有的小分子物质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则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胞吐和浓度无关,但消耗ATP;质壁分离过程不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对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无明显影响。‎ ‎10.(2019·西安三模)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核孔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但无法实现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 B.胰岛B细胞比口腔上皮细胞的核仁大、核孔数目多 C.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D.核膜是双层膜,其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解析:选A 核孔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甲、乙、丙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甲、乙、丙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丙>乙 D.无法确实 解析:选C 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甲到乙及从乙到甲扩散的速率相等,由于影响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故甲中溶液浓度大于乙中溶液浓度。同理可知,丙中溶液浓度大于乙中溶液浓度,但由于水柱h2形成的静水压比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甲中溶液浓度大于丙中溶液浓度。因此,甲、乙、丙三者关系为甲>丙>乙。‎ ‎12.如图是某些物质穿膜运输的图解,下列分析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图中穿膜运输情况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B.细胞之所以能吸收Cl-与它的遗传物质的表达有关 C.水分子的移动趋势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有关 D.若此细胞为动物细胞,则淀粉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解析:选D 图中水分子可以从细胞内穿膜到细胞外,Cl-可以穿膜进入细胞,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穿膜进入细胞,图中穿膜运输情况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Cl-,需要载体和能量,所以细胞能吸收Cl-与载体蛋白有关,载体蛋白的合成是由基因表达控制的;水分子的移动趋势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有关,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移动;淀粉为多糖,不能直接进入细胞,需要先经过水解形成葡萄糖再被吸收。‎ 二、非选择题 ‎13.(2019·黄冈一模)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的变化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5种有机物质最可能含有S元素的是________,属于单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6~11月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组织提取液,并用斐林试剂检测,________月的苹果提取液________色最深,说明该月还原糖含量最高。‎ ‎(3)图中的酶最有可能是________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________,抗冻性逐渐______。‎ ‎(4)苹果成熟过程中,________(激素)会逐渐增多,并由________合成纤维素酶,作用于________,使其果肉日益松软。‎ 解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还可能含有S等元素,大多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2)图中的还原糖是葡萄糖、果糖,10月份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最多。(3)淀粉酶将果实中的淀粉分解为二糖和单糖,细胞液浓度增大,自由水含量相对减少,抗冻性增强。(4)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所以,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会逐渐增多,核糖体合成纤维素酶,作用于细胞壁。‎ 答案:(1)酶 果糖、葡萄糖 (2)10 砖红 (3)淀粉 大 增强 (4)乙烯 核糖体 细胞壁 ‎14.(2019届高三·合肥质检)如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有④和________(填序号)。若观察细胞中④结构,需用________染液作为专一性染料。‎ ‎(2)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_______性。‎ ‎(3)若该细胞为人体的浆细胞,细胞中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_。浆细胞内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合成后运输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加工成熟。‎ ‎(4)多数生物的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如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核糖体移动方向 ‎…GAAUGUCUUGUGACCGAAUGGCUCGAGUGGUCG ‎   1     2     3    0‎ AUGGACC…‎ ‎ 4‎ ‎(5)如果控制某肽链合成的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碱基序列,结果控制合成的肽链反而变短了,其原因可能是该基因转录的mRNA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④为线粒体,观察线粒体使用活体染色剂健那绿。(2)核孔是某些大分子选择性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转录产生的mRNA经过一系列加工后通过细胞核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核孔对转运的物质具有选择性。(3)动物细胞不含有叶绿体。抗体在浆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后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核糖体向右移动,则起始密码子应在“0”左边,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依此向左每3个相邻碱基为一个密码子,所以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2”GUG。(5)根据题意分析,可能是外来碱基序列插入后,该基因转录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翻译出来的肽链变短。‎ 答案:(1)⑤⑥ 健那绿 (2)核孔 选择 (3)⑤叶绿体 ①核糖体 ②内质网 ③高尔基体 (4)2 (5)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第Ⅱ课时 高考研究——教师为主导·锁定高考范围,备考更高效 在生物体内,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D代表不同的有机物,小写字母a~g表示小分子物质;图2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⑩表示细胞结构;图3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a、b、c、d表示物质运输方式,C表示物质,A、B、D表示细胞膜的成分或结构。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各小题:‎ ‎[问题设计]‎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据图1填空)‎ ‎(1)元素X代表的是N、P,Y代表的是N,它们被植物以无机盐离子形式从土壤中吸收。‎ ‎(2)物质h具有的主要功能有:良好溶剂;参与化学反应;运输物质;化学反应的介质。‎ ‎(3)大分子物质D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三大类,其中糖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纤维素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单体d能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4)物质g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物质[C]蛋白质和物质[f]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5)控制细胞遗传性状的物质是A(填字母),构成它的单体是[a]脱氧核苷酸,在人体内该单体有4种。‎ ‎(6)在A和C的一条链中连接两个a和两个c之间的化学键分别是磷酸二酯键和肽键。若C是由n个单位c脱水缩合形成的,则相应的A片段中至少有3n个碱基对。‎ ‎2.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图1中过程Ⅱ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填细胞结构)中。‎ ‎(2)图2中某细胞器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未在甲、乙两图中标出,该细胞器为溶酶体;不属于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细胞器有③⑤(填序号),可以产生ATP的结构有①②⑩(填序号),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①⑤⑩(填序号)。‎ ‎(3)图2中动植物都有但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细胞器是⑨;乙图中与植物吸水、失水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⑧。(均填序号)‎ ‎(4)若图2中的甲图表示人的胰岛B细胞,则与胰岛素的合成、加工、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依次是⑤⑥⑨(填序号)。‎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图3中A、B大都是运动的,不同细胞中A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激素调节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与物质D有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图中物质D含量减少。(填字母)‎ ‎(2)红细胞吸收O2可用图3中b过程表示,神经细胞吸收K+排出Na+可分别用图3中a、d过程表示。如果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则图3中a、d过程的运输将受阻。(填字母)‎ 高考地位 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命题中常会涉及1~2道考题,分值一般为6~8分 高考题型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个别的填空偶尔有所涉及 高考热点 ‎1‎ 蛋白质与核酸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内容多涉及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结合基因表达考查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过程中的有关内容;其次糖类和脂质的组成和功能、物质的检测、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个别选项中也偶尔出现 ‎2‎ 对细胞膜、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功能的考查,往往结合物质运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兴奋的传递)、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知识进行命题;对叶绿体、线粒体的考查还常结合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知识进行命题 ‎3‎ 高考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常借助示意图综合考查细胞膜结构及其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关系,或借助曲线图考查影响物质出入细胞的因素等知识 考点一 蛋白质、核酸及其相互关系 ‎1.(2019·全国卷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解析:选D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而RNA与DNA的组成元素相同,由此可看出,ATP与包括DNA在内的核酸的组成元素相同;tRNA是由一条RNA链自身折叠形成的三叶草状结构,其下端有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配对的三个连续碱基,这三个连续碱基构成了反密码子;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019·全国卷Ⅱ)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析:选C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植物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和叶绿体;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且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是通过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磷酸基团之间形成的共价键连接的;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 B.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解析:选A α鹅膏蕈碱是环状八肽,是由8个氨基酸脱去8分子水形成的,因而肽键的数目和脱去的水分子数目相同;蛋白质是由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可能由1条肽链构成,也可能由多条肽链构成;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由其空间结构被破坏造成的,肽键并不一定断裂;变性蛋白质中仍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1.掌握蛋白质与核酸的概念图转换 ‎ [常见图示]         [变式图示]‎ ‎(1)图1是通过蛋白质与核酸间的关系构建的概念图,判断的依据是中心法则。图中A、B、C依次为DNA、mRNA和蛋白质。X代表的元素为N、P,Y代表的元素中一定有N,也可能含有其他元素。单体a、b、c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2)图2是通过结构中的化合物组成构建的概念图,判断的依据是染色体和细胞膜的物质组成。图中甲、乙、丙分别是DNA、蛋白质和磷脂。‎ ‎2.理清核酸与ATP的关系 ‎(1)元素组成都是C、H、O、N、P。‎ ‎(2)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理清蛋白质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1)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 ‎(3)‎ ‎1.(2019·桂林模拟)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定的功能 B.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双链也随之解旋 C.DNA分子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结构的稳定性 D.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析:选B 结构决定功能,某些蛋白质具有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双链的解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中的DNA分子复制过程中,而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因此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的双链并不随之解旋;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得DNA分子具有其结构的稳定性;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所以水绵是实验时观察光合作用场所的良好材料。‎ ‎2.(2019·武昌诊断)初步研究表明,βAP沉积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APP(由695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蛋白)经过异常加工而成,具体过程如图。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APP的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 B.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断开的化学键相同 C.APP分子形成βAP分子需要脱去两分子水 D.βAP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解析:选C APP为跨膜蛋白,其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断开的化学键均为肽键;APP分子形成βAP分子需要消耗两分子水;根据题干信息可知,βAP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3.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C.A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不同,C则相同 D.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解析:选B 根据图示可判断,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a、b、c分别代表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为核苷酸,e为氨基酸,m为磷酸,f为五碳糖,n为碱基。人体中d的种类有8种,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各有4种。DNA、RNA的多样性由d的数量、排列顺序以及d中n的种类充分体现,蛋白质C的多样性由e的数量、排列顺序以及e中R基的种类和C的空间结构充分体现。人体不同细胞中的核DNA相同,但由于细胞分化,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考点二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2019·全国卷Ⅰ)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选B 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溶酶体具有膜结构。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核内含有DNA,是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RN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叶绿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过程中能合成ATP,暗反应过程中能进行CO2的固定。‎ ‎2.(2019·全国卷Ⅱ)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解析:选D 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胞间连丝进入另一个细胞,因此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会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蔗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哺乳动物的细胞不能合成蔗糖,但可以合成乳糖。‎ ‎1.活用三看法判断细胞结构模式图的类型 ‎2.巧用索引法判断细胞类型 ‎3.牢记有关细胞结构的五个特例 ‎(1)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如原核细胞、真菌细胞也有细胞壁。‎ ‎(2)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大液泡。‎ ‎(3)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不分裂,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5)蓝藻虽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1.(2019·四川高考)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解析:选C 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如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原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呼吸;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D.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解析:选B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原核生物中的硝化细菌等。‎ ‎3.(2019·株洲模拟)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判断甲是否为需氧型生物,依据的是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①‎ B.若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并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 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能确定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细胞 D.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③,可将甲、乙、丙三种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个类群 解析:选B 甲为原核生物细胞,①是线粒体,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②是叶绿体,绿色植物有些细胞不含叶绿体;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膜结构,可以确定细胞甲和细胞乙是否为原核生物;③是细胞核,丙是噬菌体,噬菌体不具有细胞结构。‎ 考点三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2019·全国卷Ⅲ)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解析:选C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的功能各不相同的原因是它们所含有的蛋白质功能不同。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涉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的囊泡转运过程以及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等,这些过程与膜脂的流动性有关。膜中的磷脂是由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胆固醇属于固醇,固醇与磷脂都属于脂质。‎ ‎2.(2019·全国卷Ⅰ)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解析:选C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产生的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3.(2019·江苏高考改编)如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④属于生物膜系统 B.结构③能增大细胞膜的面积 C.⑤具有选择透过性,而⑥具有全透性 D.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都相同 解析:选B ①为内质网,②为细胞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④为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结构③为细胞膜的凸起,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⑤为核膜,与其他生物膜一样有选择透过性;⑥为核孔,对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性。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功能不同,化学成分也有差异。‎ ‎1.警惕有关细胞膜成分的三点易错 ‎(1)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膜的成分及含量不完全相同。如动物细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而植物细胞膜中含量很少或没有。‎ ‎(2)细胞膜的组成并不是不可变的。例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组分发生变化,糖蛋白含量下降,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 ‎(3)糖蛋白和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2.归纳生物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明确生物膜的组成与功能的关系:‎ ‎(2)全解分泌蛋白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图示:‎ ‎①过程示意图:‎ ‎②膜面积变化模型图与放射性强度变化图:‎ ‎(3)用“三看法”解读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 ‎3.关注囊泡的来源、成分和去向 ‎1.(2019·四川高考)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解析:选A O2产生于光反应中,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生成H2O的生理过程较多,未必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如蛋白质合成时产生水,其场所是核糖体;消耗[H]的过程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不都在生物膜上;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不一定有膜结构。‎ ‎2.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膜中所含有的成分都有糖蛋白 B.能量转换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上 C.胰岛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无关 D.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解析:选D 不是所有的生物膜上都有糖蛋白;叶绿体的内膜上不发生能量转换;性激素属于固醇,固醇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2019届高三·豫南九校联考)科学家发现了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如图是囊泡膜与靶膜融合过程示意图,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膜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B.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依次参与RNA聚合酶分泌过程 C.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囊泡的参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D.图中TSNARE与VSNARE的结合存在特异性 解析:选B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同时也包括囊泡膜;RNA聚合酶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不会分泌到细胞外;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中先由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至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该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少恢复到原来大小;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膜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故TSNARE与VSWARE结合具有特异性。‎ 考点四 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及影响因素分析 ‎1.(2019·全国卷Ⅰ)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选C “离子泵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离子泵是一种载体蛋白,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使载体蛋白变性,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2.(2019·全国卷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析:选B 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和部分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形成囊泡移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或部分小分子物质排出细胞的现象。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不形成囊泡,不属于胞吐作用。‎ ‎1.明确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内在因素:物质跨膜运输与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有关,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2)外在因素:‎ ‎①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梯度范围内):‎ ‎②氧浓度:‎ ‎③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对两种被动运输方式和主动运输的运输速率有影响,尤其是因影响了细胞呼吸的速率对主动运输速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如图)。‎ ‎2.物质跨膜运输中的六个“不要漏掉”‎ ‎(1)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2)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胞吞和胞吐。‎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4)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率的因素除载体蛋白数量外,不要漏掉浓度差。‎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6)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3.“四看法”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2019·海南高考)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过程 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D.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 解析:选B 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过程;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离子,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 ‎2.(2019届高三·银川联考)如图所示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其中a表示生物膜上的糖蛋白,①~③表示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①方式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 B.①②③运输方式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此图若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涉及③方式 D.糖醋蒜腌制过程中,蔗糖和醋进入细胞的过程与②和③有关 解析:选D 分析题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是否消耗能量,可判断①为自由扩散、②为协助扩散、③为主动运输。含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①方式为物质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所以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若此图表示神经元的细胞膜,则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钠钾泵可逆浓度梯度运出钠离子,故涉及③方式。糖醋蒜腌制过程中,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蔗糖和醋是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 ‎3.(2019·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蔗糖通过胞间连丝由伴胞进入筛管中,筛管内的蔗糖水解后,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从伴胞扩散到筛管;由题图可知,蔗糖分解产生的单糖顺浓度梯度运至薄壁细胞;图中蔗糖从伴胞到筛管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由题图可知,筛管中的蔗糖水解成单糖后,两种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进入薄壁细胞。‎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及其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的核酸碱基含量可能相同 B.人体的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具有相同的核DNA和不同的RNA C.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核酸分子具有多样性 D.反应时需要加热的实验包括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甲基绿与DNA的反应 解析:选D 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其碱基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相同;人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已经分化,核DNA相同,但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转录成的RNA不同;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核酸分子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甲基绿与DNA反应均不需加热,在常温下就能进行。‎ ‎2.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间的通讯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B.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细胞通讯过程中具有选择透过性 C.动物体内的激素都需要通过靶细胞上特异性载体转运入细胞内实现信息交流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一种细胞通讯的信号分子 解析:选D 某些细胞释放的脂质类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的通讯,因此细胞间的通讯不一定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细胞通讯过程中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不能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激素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若某种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表面,则其不需要进入细胞内即可实现信息交流。‎ ‎3.(2019·海南高考)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 C.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D.分泌蛋白从细胞内排出时,囊泡的膜可与细胞膜融合 解析:选C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排出细胞外,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转移,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特殊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某些物质出入细胞具有运输作用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能够识别神经递质,识别后即被降解,不再识别其他神经递质 解析:选A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以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出入细胞的某些物质具有运输作用;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化学本质为球蛋白,不是糖蛋白;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既可以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催化作用;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可以多次识别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即被降解。‎ ‎5.下图表示动物肌肉细胞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示意图,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C.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解析:选D 肌肉细胞只能利用葡萄糖合成肌糖原,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所以葡萄糖只能由膜外进入膜内,可判断甲侧是细胞外,乙侧是细胞内;由题图可知,Na+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是Na+驱动,不是ATP;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方式不同。‎ ‎6.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甲表示某分泌细胞的分泌过程示意图,乙是甲图中③放大后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图中①~⑥表示结构名称,A、B、C表示物质名称,a、b、c表示物质运输方式):‎ ‎(1)甲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2)乙图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填字母)。‎ ‎(3)甲图所示的氨基酸、葡萄糖、碘的运输是乙图中的________方式,若用蛋白酶处理该细胞,则乙图所示的________运输方式将受阻。‎ ‎(4)mRNA合成后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将通过________层生物膜。‎ ‎(5)若对甲图中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用3H进行标记,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间依次出现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6)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结构是________(填图甲中序号)。‎ ‎(7)分泌物能够顺利排出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性。‎ 解析:(1)观察甲图可知:①~⑥表示的分别是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线粒体、核膜和高尔基体。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2)乙图中A、B、C表示的分别是糖蛋白、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3)乙图中a、b、c表示的运输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细胞外到细胞内)和主动运输(细胞内到细胞外),氨基酸、葡萄糖和碘进入细胞的方式为b,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若加入蛋白酶,则b、c运输方式会受阻。(4)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中出来,所以通过0层生物膜。(5)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的顺序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6)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7)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答案:(1)①③④⑤⑥ (2)A (3)b b、c (4)0‎ ‎(5)②①⑥③ (6)⑥ (7)流动 ‎[课时作业] 达标练,分层训练押高考 ‎ ‎1.(2019·黄冈二模)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含n个氨基酸、m条肽链的蛋白质中氮原子数目至少为(n-m)个 B.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共同参与 C.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D.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稳定主要由Na+、Cl-和血红蛋白共同维持 解析:选C 含n个氨基酸、m条肽链的蛋白质中氮原子数目至少为n个;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体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2.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生物膜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相同,功能有差异 B.细胞膜上含有糖类,都与蛋白质构成糖蛋白,可以作为判断细胞膜外侧的标志 C.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排出细胞外不穿过生物膜 D.无机盐离子的运输需要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协助 解析:选B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相似,都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但因为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功能有差异;细胞膜上的糖类也可与脂类结合形成糖脂;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运输是通过囊泡,排出是通过胞吐方式,都不需要穿过生物膜;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有的是主动运输,有的是协助扩散,但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2019届高三·株洲质检)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及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所以糖类不会用来组成细胞的结构 B.无机盐在细胞中多为离子状态,进出细胞都为主动运输 C.水是生命之源,水在细胞中即能参与众多化学反应,也能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 D.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解析:选C 糖类也会用来组成细胞的结构,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就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无机盐在细胞中多为离子状态,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为主动运输,如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的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水是生命之源,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在细胞中能参与众多化学反应,结合水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4.(2019·芜湖二模)如图为细胞核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甲、乙表示物质,①②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中均出现碱基A与U配对,G与C配对 B.①需要的RNA聚合酶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运入细胞核 C.乙在细胞核内与核糖体相结合,并利用其上的密码子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正常人体骨骼肌细胞中只能发生图中的②,而不能发生①‎ 解析:选D ①为D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为A—T,G—C;②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T—A,A—U和G—C。①需要DNA聚合酶,不需要RNA聚合酶,②需要RNA聚合酶。乙是mRNA,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相结合,且利用其上的密码子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正常人体骨骼肌细胞已高度分化,细胞核内会发生转录,不会发生DNA复制。‎ ‎5.(2019·合肥质检)一条肽链的分子式为C22H34O13N6,其水解后共产生了下列3种氨基酸:‎ 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个C22H34O13N6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B.合成1个C22H34O13N6分子将产生5个水分子 C.1个C22H34O13N6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D.在细胞中合成1个C22H34O13N6分子至少需要3种tRNA 解析:选C 据题意可知,构成该多肽的每个氨基酸都只含有1个氮原子,因此组成此肽链的氨基酸共有6个,脱水缩合时,将产生5个水分子。如果不考虑R基上的羧基(氧原子数),则6个氨基酸共含氧原子数为2×6=12(个),假设谷氨酸共有a个,则此六肽含氧原子数为13=12+‎2a-5,解得a=3,由于组成该肽链的每个氨基酸只有1个氨基,所以该多肽只有1个游离的氨基,但谷氨酸含有2个羧基,所以该多肽有4个游离的羧基。一种氨基酸至少对应一种tRNA,故合成此肽链至少需要3种tRNA。‎ ‎6.(2019届高三·石家庄联考)下列关于细胞结构或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壁维持细胞一定的形态,动物细胞形态与细胞外液的浓度有关 B.乳酸菌只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酒精 C.肺炎双球菌无染色体,但也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了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选B 植物细胞壁起支持、保护作用,维持细胞一定的形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形态与细胞外液的浓度有关;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酒精;肺炎双球菌无染色体,但也能产生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将其加工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其通透性也随之改变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解析:选D 细胞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之间可发生融合;生物膜上有蛋白质,用蛋白酶处理能破坏细胞膜结构,会改变其通透性;生长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参与,所以此过程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互联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主要依赖于离子的跨膜运输过程,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主要依赖神经递质的膜泡运输过程。‎ ‎8.表中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器的种类、膜结构及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细胞器的功能 细胞器的种类 细胞器的膜层数 A 动物细胞分裂中纺锤体形成 内质网 单层 B 性激素的合成场所 高尔基体 双层 C 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 中心体 无膜 D 凋亡细胞碎片的分解 溶酶体 单层 解析:选D 在动物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心体不含膜结构;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包装与高尔基体有关,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凋亡细胞的细胞碎片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催化分解,溶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 ‎9.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超级病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有耐药性,MRSA有多个变异种,其中PVL是毒性较强的一个变种且繁殖速度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RSA的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B.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增强 C.MRSA有许多变种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RNA易变异 D.MRSA的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不存在染色体的变化 解析:选B 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场所是在核糖体,但细菌没有核仁;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使其耐药性增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分裂方式。‎ ‎10.如图为物质运输方式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物质运输方式 A.①所示运输方式依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人体中葡萄糖进入细胞都依赖②所示过程 C.①②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D.②③过程的相同点是需要载体协助 解析:选B ①过程表示胞吞或胞吐,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葡萄糖进入细胞不一定都是依赖主动运输(②),如葡萄糖进入人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③);①②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②)和协助扩散(③)都需要载体参与。‎ ‎11.(2019·营口模拟)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的四种大分子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c的种类约61种,只含3个碱基,分子量比b小得多 B.b、c、d的合成离不开化合物a,这四种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合成场所相同 C.b、c、d三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器中 D.a、b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化合物,四种相同的化合物 解析:选A 由图示可知,a、b、c、d分别代表DNA、mRNA、tRNA、rRNA。每个tRNA含有3个与密码子结合的游离碱基,并不是只含3个碱基;密码子有64种,其中3个终止密码子不对应tRNA,故理论上分子c的种类约61种。b、c、d的合成叫转录,a的合成是DNA的复制,转录和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时,b、c、d 3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核糖体、线粒体中。a、b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化合物——核糖、脱氧核糖、胸腺嘧啶、尿嘧啶,四种相同的化合物——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磷酸。‎ ‎12.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中也含此酶,其中以蛋清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从鸡蛋清中提取分离的溶菌酶如图所示,溶菌酶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来溶菌。临床作为药物使用时偶有过敏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个溶菌酶分子被彻底水解成氨基酸的过程中,需要消耗128个水分子,氨基和羧基的数量都增加128个 B.鸡蛋作为食物,蛋清中的溶菌酶进入人体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C.与溶菌酶合成、加工及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溶菌酶只对细菌细胞起作用,对动物和植物细胞不起作用 解析:选B 由图可知1个溶菌酶分子由129个氨基酸构成,含有128个肽键,将溶菌酶彻底水解为氨基酸时需要128个水分子,水解一个肽键可增加1个氨基和1个羧基,故氨基和羧基的数量都增加128个。鸡蛋作为食物,鸡蛋中的溶菌酶被消化酶所分解,不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溶菌酶是分泌蛋白,所以它的合成、加工及运输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系。溶菌酶只能水解肽聚糖,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没有肽聚糖,由此可判断溶菌酶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不起作用。‎ ‎13.(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解析:选B 由图分析可知,载体①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需要消耗ATP。载体②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协助扩散速率较快。‎ ‎14.(2019届高三·江西协作体联考)红细胞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某科研人员将人的红细胞分别置于几种等渗溶液(蒸馏水除外)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溶血时间最短是因为红细胞与蒸馏水的浓度差最大 B.不同溶液中红细胞溶血时间长短可能与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速度有关 C.乙醇、甘油、丙酮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甘油>乙醇>丙酮 D.氯化铵、醋酸铵、草酸铵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能呈正相关 解析:选C 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溶血时间最短是因为红细胞与蒸馏水的浓度差最大,水分子迅速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根据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不同,可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从红细胞放入甘油、乙醇、丙酮溶液中溶血时间分别为7.17 min、2.04 min、1.65 min可知:甘油、乙醇、丙酮通过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丙酮>乙醇>甘油;通过比较氯化铵、醋酸铵、草酸铵中阴离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三组实验中的溶血时间可推知,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能呈正相关。‎ ‎15.图甲是人胰岛B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与图乙所示细胞相比,图甲所示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标号);结构④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⑤的功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最可能是________,从产生到分泌出细胞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为________(填标号)。‎ ‎(4)图乙所示为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 ‎/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细胞壁与由________(填字母)共同组成的____________(填名称)发生分离所致,此时e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中结构①~⑩依次是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染色质、核仁、核膜、细胞核、高尔基体、细胞膜、中心体。图乙中a为细胞壁,b为细胞膜,c为液泡膜,d为细胞质,e为外界溶液,f为细胞液。(1)比较两图可知,图甲所示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是液泡。(2)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其中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其上能进行翻译),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图甲所示为人胰岛B细胞,其分泌物可能是胰岛素(或胰岛素原),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因此,该细胞的分泌物从产生到分泌出细胞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为③①⑧⑨。(4)图乙所示为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此细胞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而原生质层由b、c和d共同组成;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e中的物质是蔗糖溶液(或外界溶液)。‎ 答案:(1)液泡 (2)②③ 染色质 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 (3)胰岛素(或胰岛素原) ③①⑧⑨ (4)b、c、d 原生质层 蔗糖溶液(或外界溶液)‎ 串讲(二)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明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两个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受细胞核控制范围的限制。‎ ‎2.读懂细胞周期的四种表示图示(填表)‎ 名称 图示 说明 扇形图 A→B→C→A为一个细胞周期 坐标图 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 柱状图 A:DNA合成前期(G1期) ‎ B:DNA合成期(S期) ‎ C:DNA合成后期(G2期)及分裂期(M期)‎ 直线图 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 ‎3.掌握有关细胞周期的四个判断方法(填表)‎ 判断依据 方法解读 根据概念判断 一看细胞是否连续分裂;二看是否为“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根据分裂时长判断 常见的有圆周(扇形)图和线段图。占时长的属于分裂间期,占时短的为分裂期。每个细胞周期先进行分裂间期再进行分裂期,因此“一长一短”构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根据DNA含量的变化判断 ‎2n ⇒间期的G1期 ‎2n→4n ⇒间期的S期 ‎4n ⇒间期的G2期和分裂期 根据细胞数目判断 细胞数目加倍所用的时间即一个细胞周期 ‎(1)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2019·浙江卷,T‎2A)(×)‎ ‎(2)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2019·海南卷,T5D)(×)‎ ‎(3)若加入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后,培养细胞分裂的G1期变短,S期变长(2019·浙江卷,T5改编)(×)‎ ‎(4)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5)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将继续分裂(×)‎ ‎1.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解析:选C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前期;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肝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无细胞周期。‎ ‎2.对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四个示意图的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生理过程 甲 乙 丙 丁 A DNA复制发生在 a、c B→A ‎②‎ S B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b、d A→B ‎③‎ M C 有丝分裂中期包含在 b、d A→B ‎①‎ M D 核膜重现发生在 b、d A→B ‎③‎ M 解析:选C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从所占时间长短上看,间期所占时间长,对应甲图的a、c段、乙图的B→A段;从含量变化上看,逐渐加倍的情况是DNA复制的情况,对应丙图的②和丁图的S期。着丝点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后期,核膜重现发生于末期,均对应甲图的b、d段,乙图的A→B段;从含量上看,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体细胞中的2倍,故均对应丙图中的③和丁图中的M。‎ 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牢记细胞周期中的三种变化 ‎(1)纺锤体的变化:前期形成,末期解体。‎ ‎(2)核膜、核仁的变化:前期解体,末期重建。‎ ‎(3)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2.掌握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发生特殊行为变化的三个时期 ‎(1)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2)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记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加倍、减半的时期 DNA 数目加倍 ‎①有丝分裂间期 ‎②MⅠ分裂前的间期 数目减半 ‎①有丝分裂末期 ②MⅠ分裂末期 ‎③MⅡ分裂末期 染色体 数目加倍 有丝分裂后期和MⅡ分裂后期 数目减半 ‎①有丝分裂末期 ②MⅠ分裂末期 ‎③MⅡ分裂末期 ‎4.妙用“三结合”法图析细胞分裂的方式及特点 ‎(1)结合不同分裂时期特点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 ‎              ‎ ‎         ‎ ‎(2)结合染色体的奇、偶数识别细胞分裂方式:‎ ‎(3)结合细胞质的分裂情况作出判断:‎ ‎(1)图1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则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2019·江苏卷,T12AD)(×)‎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变化如图2所示(2019·广东卷,T‎24A)(×)‎ ‎(3)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2019·海南卷,T‎5A)‎ ‎(4)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5)人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1/223(×)‎ ‎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 Ⅱ 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12和24‎ D.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解析:选D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DNA复制。动物细胞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的G2期,有丝分裂前期从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数为24的性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中期Ⅱ)时,染色体数为12,染色体DNA分子数为24。分裂间期的G2期DNA已经完成复制,若此时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说明该染色质的一个DNA分子正常、另一个DNA分子异常,则该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一个含有正常DNA,另一个含有异常的DNA。‎ ‎2.假如右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A 该生物体的正常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图示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故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①和④是同源染色体,若①上有基因A,则④上可能有A或a;染色体③和②是同源染色体,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 ‎3.图甲、乙、丙是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乙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 C.染色体①上同时出现基因B、b的原因一定是交叉互换 D.在同一个生物体的睾丸内,可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 解析:选B 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所以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由于图中染色体②上的基因为b、b,所以染色体①上同时出现基因B、b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由于图甲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而图乙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所以在同一个生物体的睾丸内,不可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填表)‎ 项目 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 原理 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结果 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形成新的个体 大小比较 分化程度: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 全能性大小: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 联系 ‎①两过程遗传物质都不发生(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②一般来说,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小 ‎2.明确细胞衰老“大、小、多、少”的四类变化 ‎3.澄清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从方式看 ‎(2)从结果看 ‎4.把握细胞癌变的五个常考点 ‎(1)实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2)特征: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改变;③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3)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4)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地增殖。‎ ‎(5)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时一般不发生变化。‎ ‎(1)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包括①~④(×)‎ ‎①线粒体的功能 ②发育的全能性 ③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④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2019·重庆卷,T1改编)‎ ‎(2)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2019·江苏卷,T2B)‎ ‎(3)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2019·全国卷Ⅰ,T1B)‎ ‎(4)细胞凋亡是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2019·天津卷,T3D)(√)‎ ‎(5)某些癌细胞在合适条件下能逆转为正常细胞(√)‎ ‎(2019·浙江卷,T3B)‎ ‎1.下列与细胞的生命历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B.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是有利的 C.细胞癌变是因为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D.细胞坏死一般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缓慢死亡的过程 解析:选B 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具有的分裂方式;细胞凋亡对维持多细胞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利,如清除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数量减少,是细胞衰老死亡的结果 B.恶性肿瘤细胞有无限增殖的特性,所以不易被化疗药物杀死 C.人的造血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 D.体外培养时,儿童的成纤维细胞传代次数多于成人的成纤维细胞 解析:选D 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数量减少是细胞凋亡的结果;不同的化疗药物作用机理不同,但都可以将恶性肿瘤细胞杀死,同时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故化疗时需控制好时间周期;人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血细胞;人的体细胞一般能够分裂50~60次,儿童的成纤维细胞在体内分裂的次数少于成人的,故体外培养时儿童的成纤维细胞传代次数多于成人的成纤维细胞。‎ ‎[课时作业]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尖成熟区细胞比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长 B.一个四分体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脱氧核苷酸链 C.有丝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后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选C 根尖成熟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细胞周期;一个四分体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有丝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2019届高三·邢台检测)下列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着丝点分裂完成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染色体上的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解析:选C 二倍体生物的细胞着丝点分裂完成时,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DNA分子复制使DNA数目加倍,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每个DNA分子中一定有1条母链和1条子链;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但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数目正好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 ‎3.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C.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D.致癌因子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 解析:选D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种类增多;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4.(2019·宿迁一模)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c最适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B.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是a、b、d C.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 D.从b到d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解析:选A 细胞c处于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细胞d处于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内外因素;从f到f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5.科学研究发现:癌变前衰老的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该成果可对癌变前衰老的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的肝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停止,多种酶活性降低 B.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 C.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的肝细胞不会积累 D.细胞癌变后将脱离正常分化,细胞内酶活性进一步降低 解析:选B 衰老的肝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代表肝细胞内的基因会停止表达;由题意可知,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引起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对于体内衰老的细胞具有监控、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的肝细胞会积累;细胞癌变后将脱离正常分化,细胞代谢旺盛,细胞内某些酶活性会升高。‎ ‎6.(2019·嘉峪关三模)如图是某高等生物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a段属于有丝分裂的间期 B.O~c段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C.b时期曲线下降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两个子细胞 D.O~d过程不存在细胞分化 解析:选C 此图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b~c段包含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b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进入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存在分化。‎ ‎7.科学家将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与分裂期的细胞进行融合,结果发现:在融合完成的初期,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和细胞核并存的现象,随后核膜开始解体,染色质开始凝缩成为染色体。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融合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该结果表明分裂期细胞中有能使核变化的物质 C.融合细胞内染色体与DNA数量比为1∶2‎ D.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其化学成分并未发生改变 解析:选C 间期的细胞与分裂期的细胞融合,依据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根据题干信息,融合初期存在细胞核,随后核膜开始解体,表明分裂期的细胞中有能使细胞核发生变化的物质;从题干信息中无法判断间期细胞在融合后是否进行了DNA复制及分裂期的细胞所处的时期,所以无法判断融合细胞内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不同形态。‎ ‎8.梭菌霉毒素可使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而使该细胞凋亡,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杀死癌细胞的新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失活,其空间结构不一定改变 B.梭菌霉毒素能间接改变细胞内mRNA的种类 C.细胞癌变前后,细胞内的基因不一定改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解析:选B 蛋白质失活,其空间结构一定改变;mRNA是通过转录产生的,是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梭菌霉毒素可能会间接改变mRNA的种类,从而使该细胞凋亡;细胞癌变前后,细胞内的基因一定改变;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9.如图表示人体内一些生命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能进行①过程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②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遗传物质改变 C.④过程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D.①~④过程的发生都与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基因表达有关 解析:选C 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后遗传物质未改变;细胞癌变受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①~④过程的发生都与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与基因表达有关。‎ ‎10.如图表示某男性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只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 B.FG时期,细胞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Y染色体携带色盲基因 D.HI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解析:选B 依图分析知:AF时期表示有丝分裂,而FI时期表示减数分裂;FG时期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均可发生基因重组;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与Y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区段;HI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 ‎11.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二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B.分裂后的子细胞遗传信息相同的是②④⑤‎ C.图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 D.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解析:选B 图①细胞所含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其形成的子细胞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根据④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12.如图是对某动物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核DNA分子数(c)的条形统计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以用于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②的结果不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③可以用于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①表示的时期中可能会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解析:选C 据图可知:①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DNA复制之后)、前、中期和减Ⅰ前的间(DNA复制之后)、前、中、后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②③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②③的区别是②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是③的2倍,因此,②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之前)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苏高考)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的细胞。‎ ‎(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 ‎(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1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且在每一极都可以找到同源染色体,所以图1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在图2中的5种细胞类型中:a类型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b类型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或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类型细胞为正常体细胞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类型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类型细胞是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所以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a、b;由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如果用细胞松弛素B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那么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 a (2)次级精母细胞 (3)b、d、e (4)a、b (5)b→a、d→c (6)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 受精卵含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14.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下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质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来实现。‎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____________,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____,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_____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解析:(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3)Dnase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Caspase能够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4)吞噬细胞以胞吞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答案:(1)糖蛋白 信息交流 (2)核糖体 (3)磷酸二酯键 肽键 (4)胞吞 溶酶体 第Ⅱ课时 高考研究——教师为主导·锁定高考范围,备考更高效 图1是某高等生物细胞增殖某些时期的模式图,图2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3是人体某结构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 ‎[问题设计]‎ ‎1.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丝分裂图像是:甲、丁。减数分裂图像是:乙、丙、戊、己。‎ ‎(2)减数分裂图像排序:戊→乙→丙→己。‎ ‎(3)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图戊所处的时期,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2个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丙所处的时期。‎ ‎(4)判定图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依据: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 ‎(5)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等的图像:丁。‎ ‎2.图1中己所示细胞对应图2中的6时期,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精细胞。‎ ‎3.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1~4、9~13,A点的变化可表示的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 ‎4.根据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2为细胞增殖过程,3为细胞分化过程;图中除过程5外,均属于正常生命历程。遗传物质一定发生改变的是5过程。‎ ‎(2)图中A细胞的特点:‎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②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③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图中B细胞的特点:‎ ‎①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无限增殖;‎ ‎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易于分散和转移。‎ 发生5过程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 高考地位 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一般会涉及1道考题,分值为6分 高考题型 近几年对本专题的考查基本上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极少涉及非选择题 高考热点 ‎1‎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区别、细胞增殖与遗传变异的关系是常考点。命题多结合细胞分裂过程、图像或坐标曲线,异常配子的来源和产生过程进行设问,考查对细胞分裂图像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细胞增殖与遗传和变异关系的理解能力 ‎2‎ 健康与疾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理,细胞凋亡和癌变的机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是命题的重点,考题常结合一些较新的实例,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点一 细胞分裂与生物变异 ‎1.(2019·全国卷Ⅱ)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解析:选D 图A、B所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上有染色单体,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两个图示的差异反映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B正确;图C、D所示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此时细胞中应该没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C正确,D错误。‎ ‎2.(2019·全国卷Ⅰ)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解析:选C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相比,在前、中期,两者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相同;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目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也不变,因此,在后期两者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但DNA分子数目相同;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的两倍。‎ ‎3.(2019·全国卷Ⅲ)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解析:(1)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后,DNA合成被阻断,使细胞停滞于间期(S期),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暂时不受影响。(2)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阻断细胞周期,而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因此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不会被阻断在间期。(3)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答案:(1)分裂 间(或答S) (2)纺锤体形成 不会 (3)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准备物质 ‎1.理清细胞分裂与变异类型的关系 细胞分裂类型 特点 变异类型 无丝分裂 没有纺锤体变化,有DNA复制 基因突变 有丝分裂 有DNA复制和染色体变化,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发生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 有DNA复制、染色体交叉互换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现象 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掌握判定细胞分裂图像中变异类型的方法 ‎(1)细胞图像中基因突变的判定方法:‎ ‎①若图甲为减数分裂图像,图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则染色体上出现B、b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若要确定变异类型还需要结合其他信息,如体细胞基因型、其他染色体上基因情况等。‎ ‎②图甲若为有丝分裂图像,则B、b不同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这是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现象。‎ ‎(2)细胞图像中基因重组的判定方法:‎ ‎①若细胞图像中的四分体时期体现出交叉互换现象,则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②若为减数分裂图像,同一染色体上出现诸如B、b的不同,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 ‎③若为有丝分裂图像,同一染色体上出现诸如B、b的不同,则不必考虑基因重组。‎ ‎(3)细胞图像中染色体变异的判定方法:‎ ‎①图像中染色体形态(包括长度)发生了变化或染色体上标记的基因数目、位置发生了改变,可判定为结构变异。‎ ‎②图像中染色体出现个别增减(也可能是成倍地增减),则判定为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3.牢记判断异常细胞和配子来源的两大角度 角度一:明确异常细胞产生的三大原因。‎ 纺锤体形成受阻 ‎ 低温诱导或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导致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细胞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异常,进而使产生的配子全部异常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导致由本次级性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异常(另一次级性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可能正常)‎ 角度二: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原因(假设亲代为AaXBY)。‎ ‎(1)若配子中出现XY在一起时,则一定是MⅠ分裂异常。‎ ‎(2)若配子中A与a、X与Y分开,但出现了两个AA/aa或两个XX/YY的配子,则一定是MⅡ分裂异常。‎ ‎(3)若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的配子时,则一定是MⅠ分裂和MⅡ分裂均异常。‎ ‎(4)若配子中无A和a或无XB和Y时,则可能是MⅠ分裂或MⅡ分裂异常。‎ ‎(5)若配子中出现Aa在一起,则可能是MⅠ分裂异常,MⅡ分裂正常;也可能是M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MⅡ分裂异常。‎ ‎1.一对染色体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D.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解析:选C 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儿子,发育成该男孩的受精卵是由XX和Y结合或X和XY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如果是XX和Y结合形成,则说明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果两个X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则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如果两个X染色体是复制关系的相同染色体,则说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同染色体未分开。受精卵如果是X和XY结合形成,则说明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2.某动物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动物的细胞分裂装片时发现了图乙、丙所示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丙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分别是4和2‎ B.图乙、丙所示细胞可同时存在于该动物的精巢中 C.图丙所示细胞分裂可产生2个类型相同的生殖细胞 D.图甲所示细胞形成图乙所示细胞的过程中基因B和W会发生重组 解析:选A 分析图示可知,图乙所示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图丙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故图乙、丙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分别是4和2;图丙所示细胞为不均等分裂,不可能存在于该动物的精巢中;图丙所示细胞分裂可产生1个生殖细胞;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3.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个体基因型 配子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 A DD D、d 减数第一次分裂 B AaBb AaB、AaB、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XaY XaY、XaY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析:选C 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D、d的配子,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其发生时期为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aB、AaB、b、b的配子,等位基因没分离,原因只能是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基因型为XaY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XaY、XaY的配子,等位基因没分离,原因只能是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AXBXb、XBXb、a、a的配子,等位基因没分离且基因A和A移向了同一极,原因是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没分离,且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出错。‎ 考点二 结合热点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 ‎1.(2019·全国卷Ⅱ)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解析:选B 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很大贡献。哺乳动物的受精卵是未经分化的细胞,而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由受精卵分化形成的,属于已分化的细胞,只是分化程度不高,仍保留分裂和分化的能力。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将离体的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2.(2019·全国卷Ⅲ)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解析:选C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动物体内癌细胞同化作用方式为异养,不具有自养能力;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2019·全国卷)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选D 癌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癌变后,形态和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其癌基因以及与致癌相关的核酸序列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可能诱发细胞癌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掌握两大判断标准 细胞分化的判断标准——关键应看是否“与众不同”‎ 细胞 水平 同一来源的细胞是否形成形态、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且细胞器种类、数量也有差异)‎ 分子 水平 ‎①是否有特殊基因(奢侈基因)的表达 ‎②是否含有特殊(或特有)化学成分,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等 细胞全能性判断的标准 起点——是否为“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终点——是否为“完整个体”‎ ‎2.理清细胞分化、分裂、癌变、坏死及凋亡的关系 ‎3.把握细胞生命历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情况 项目 结果 遗传物质变化 细胞分裂 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 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 细胞分化 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癌变 变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细胞衰老 细胞正常死亡 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 细胞凋亡 细胞正常死亡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1.(2019·天津高考)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需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可知,Art可促进细胞中凋亡蛋白Q的表达,从而使癌细胞凋亡率升高,而细胞在凋亡过程中形态会发生变化,故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可以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为了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rt,加入癌细胞培养液中;设置含有Art与不含Art的对照实验,才能确定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用蛋白质饲喂患癌鼠,蛋白质会被消化,所以饲喂凋亡蛋白Q不能确定该蛋白的作用。‎ ‎2.如图表示人体内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细胞与白细胞的基因型不同,因此合成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也不相同 B.血小板和红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DNA→DNA→RNA→蛋白质 C.图示细胞中,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 D.白细胞能够穿过血管壁去吞噬病菌,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选C 白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故干细胞与白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血小板和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不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图示细胞中,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白细胞能够穿过血管壁去吞噬病菌,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nuc1基因普遍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分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nuc1基因的表达可导致细胞凋亡 B.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细胞的nuc1基因均不表达 C.癌细胞分裂快,其内不可能存在nuc1基因 D.nuc1基因的一条链中A与T数量一定相等 解析:选A 由题意知,nuc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分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细胞死亡是由nuc1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nuc1基因会表达;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细胞,癌细胞内含有nuc1基因,只是该基因不表达;基因中两条链上的碱基数A=T,单链中A与T的数量一般不相等。‎ ‎1.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  )‎ 解析:选D 设控制色盲的基因为b,据题意知,亲本中父亲基因型为XBY,母亲基因型为XBXb,则孩子基因型为XbXbY。原因是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其中Xb 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进入卵细胞中,产生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A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B中细胞质均等分裂,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不均等分裂。C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D表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 ‎2.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解析:选D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 ‎3.(2019届高三·衡阳八校联考)最新研究表明,决定细胞“命运”的内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外因则取决于细胞对细胞外信号的特异性组合所进行的程序性反应,下图为部分信号决定细胞“命运”的示意图,图中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胞外信号,则下列有关细胞外信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胞外信号D和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 B.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 C.只要有细胞外信号F和G,就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D.由于细胞凋亡无胞外信号作用,可证明细胞凋亡与基因无关 解析:选B 由图示可看出信号A~E同时存在时,细胞会进行分裂,但不能说明只要存在胞外信号D和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信号A~E同时存在,细胞会进行分裂,而癌细胞能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图中信号A、B、C、F、G同时存在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也不能说明只要有细胞外信号F和G就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有关。‎ ‎4.有资料表明雾霾与肺癌有关,PM 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肺癌风险性增加25%~3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部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 B.同一个体中的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C.效应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D.人体细胞的染色体(质)上本来就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解析:选B 根据癌细胞的特点,肺部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各种致癌因子通过改变正常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功能诱发细胞癌变,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人体细胞的染色体(质)上本来就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动物产生配子时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相关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中只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 ‎(1)图1过程表明,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____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显示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的不正常分裂情况,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图3表示卵原细胞,该卵原细胞经图4形成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则其形成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表示正常减数分裂的亲代细胞及其产生配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主要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是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由图2可知,配子①和②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只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差错,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导致出现异常配子。(3)如果形成了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则说明在图4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是Ab、ab、aB。‎ 答案:(1)减半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移向细胞同一极 (3)Ab、ab、aB ‎[课时作业] 达标练,分层训练押高考 ‎ ‎1.现在发现人群中有极少数XXYY个体,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男性不育。一患者父母正常,非近亲婚配,其他子女完全正常,无类似异常。假设所有个体有丝分裂均正常进行,则该病在家庭中发病的原因一定离不开哪种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  )‎ A.初级卵母细胞        B.次级精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 解析:选B 据题意分析可知,XXYY个体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母亲减数分裂正常,而父亲两次减数分裂均不正常,即母亲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父亲产生含XYY染色体的精子(MⅠ和MⅡ均不正常);另一种是父亲和母亲减数分裂均不正常,即母亲减数分裂产生含XX染色体的卵细胞(可发生于MⅠ,也可发生于MⅡ),父亲减数分裂产生含YY染色体的精子(MⅠ正常,MⅡ不正常);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病在家庭中发病的原因一定离不开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 ‎2.(2019·临沂模拟)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凋亡,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若培育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 解析:选B 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并没有培育成完整个体,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将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的过程中经历了细胞分裂、分化和衰老;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细胞坏死是病理性死亡,不属于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3.如图是某二倍体植物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根尖细胞示意图,该细胞(  )‎ A.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一定发生了隐性基因突变 D.其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解析:选D 此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根尖细胞不是生殖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该图中A与a所在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分裂后产生的,有可能是A突变成a,也可能是a突变成A;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4.研究发现细胞癌变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能以自身的核酸为模板,在其蛋白组分的催化下合成端粒DNA序列。正常细胞中端粒DNA随分裂次数增多逐渐缩短。下列与端粒酶和癌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端粒酶的组成与染色体的组成不同 B.正常人体细胞不能无限增殖与端粒DNA长度的限制有关 C.人体内癌细胞一般都表现出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D.从功能上看,端粒酶属于RNA聚合酶 解析:选D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正常细胞不能无限增殖是因为端粒DNA随着分裂次数增多逐渐缩短;根据题干信息,端粒酶能够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DNA,从而维持端粒DNA长度,使细胞能无限增殖,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其端粒酶活性较高;端粒酶属于逆转录酶。‎ ‎5.基因型为AaXb Y的果蝇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某一初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则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一半正常,一半异常 B.Xb与Xb、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该果蝇产生的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概率是1/2‎ D.该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AXb、aXb、AY、aY四种精子 解析:选D 结合体细胞和配子的基因型可知,如果是该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发生分离,则该精母细胞产生的精子全部异常;Xb与Xb、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该果蝇产生的各种基因型的精子占精子总数的比例无法确定,因此无法判断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概率;若在四分体时期,A、a所在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Xb、aXb、AY、aY四种精子。‎ ‎6.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B.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 C.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 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1中b点所处时间段 解析:选B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目不会出现减半的情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为2→4→2,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该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对应于图1中a点的时间段。‎ ‎7.假设一个精原细胞(含4条染色体,基因组成为AaBb)进行有丝分裂时,有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分裂完成时产生了A1和A2两个细胞。另一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考虑交叉互换),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为B1和B2,B1完成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并产生C1和C2两个细胞,B2也完成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D1和D2两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B1、B2四个细胞染色体组成均不正常,但其中A1和A2、B1和B2细胞中DNA数和染色体数相同 B.A1和A2、C1和C2、D1和D2这三组细胞遗传信息两两相同 C.若A1基因组成为AaB,则A2基因组成为AaBbb,且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若C1基因组成为AB,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选C 据题意知,A1和A2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一个为5条,一个为3条;若B1细胞中有3条染色体,则B2细胞中有1条染色体,C1和C2细胞中均有3条染色体,D1和D2‎ 细胞中均有1条染色体。如果减数分裂完成后,生成的一个子细胞中只含有AB基因,说明等位基因分离了,如果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分裂是正常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所以A与B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 ‎8.如图为同一高等动物处于后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只显示部分染色体,设该动物体细胞的基因型为MMNn),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可能在卵巢中同时观察到上面两图 B.两图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形成图甲的性原细胞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D.图乙中1与3或1与5都可以互为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C 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甲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因此无法判断该动物的性别,所以可能在卵巢中同时观察到甲、乙两图;图甲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乙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根据题干信息,该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不含m基因,因此图甲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图乙中1和5是由着丝点连着的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9.cmyc蛋白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myc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很不稳定,合成后很快就被降解,而在癌细胞中稳定性显著提高。研究者用分化诱导剂(PA)处理某种癌细胞,并检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A诱导剂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 B.cmyc蛋白能促进细胞的增殖 C.PA诱导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D.cmyc基因表达增强抑制细胞癌变 解析:选D 由图可知,分化诱导剂(PA)处理时间越长,癌细胞中表达的cmyc蛋白越少,说明PA诱导剂可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cmyc蛋白在癌细胞中稳定性显著提高,所以cmyc蛋白能促进细胞的增殖;PA诱导剂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10.《PNAS》杂志最近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最新成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恶性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水分含量少,细胞呼吸速率快 B.细胞癌变后,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C.细胞癌变与细胞凋亡都是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 D.要控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肿瘤药物作用的时间最好是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时 解析:选B 恶性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水分含量高,细胞呼吸速率快;细胞癌变后,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细胞凋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要控制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肿瘤药物作用的时间最好是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 ‎11.火鸡有时能孤雌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这有三个可能的机制:①卵细胞形成时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②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③卵细胞染色体加倍。请预测每一种假设机制所产生的子代的性别比例理论值(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①雌∶雄=1∶1;②雌∶雄=1∶1;③雌∶雄=1∶1‎ B.①全雌性;②雌∶雄=4∶1;③雌∶雄=1∶1‎ C.①雌∶雄=1∶1;②雌∶雄=2∶1;③全雄性 D.①全雌性;②雌∶雄=4∶1;③全雄性 解析:选D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性染色体组成为ZZ的个体表现为雄性,ZW为雌性。若机制①成立,卵细胞形成时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则亲本雌鸡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都为ZW型,子代全为雌性。若机制②成立,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那么当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Z时,一个极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1/3)或W(2/3),则形成的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1/3)或ZW(2/3);当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W时,一个极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W(1/3)或Z(2/3),则形成的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WW(1/3)或ZW(2/3),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卵细胞受精后发育成的新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ZZ占1/3×1/2=1/6,ZW占2/3×1/2+2/3×1/2=2/3,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则子代中雌∶雄=(2/3)∶(1/6)=4∶1。若机制③成立,卵细胞染色体加倍,则形成的受精卵性染色体组成为ZZ或WW(不能成活),则发育成的子代都为雄性。‎ ‎12.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将4个关键基因移植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具有类似干细胞功能的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如图为该技术在人体细胞中的实验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PS细胞与肌肉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关键基因在肌肉细胞中能复制、转录和翻译 B.过程①②③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图示过程体现了iPS细胞具有全能性 C.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可避免异体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D.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过程将改变肌肉细胞的细胞质环境,使iPS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解析:选C 肌肉细胞通过移植得到了4个关键基因,所以iPS细胞与肌肉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细胞的全能性是通过形成完整的个体来体现的,从图中可以看出,iPS细胞仅仅是分化成多种细胞,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iPS细胞来自患者自身的体细胞,诱导分化形成的新生器官与自身器官的表面抗原相同,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iPS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其功能并没有趋向专门化。‎ ‎13.可以导致细胞中DNA含量加倍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几项可能不会导致细胞的DNA含量加倍的是(  )‎ A.在细胞的分裂期,使用了秋水仙素,细胞质中的纺锤体形成受阻 B.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完成了复制 C.在分裂期,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遭到破坏 D.在细胞周期中,线粒体受到毒害无法形成ATP 解析:选D 线粒体产生ATP,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会影响细胞分裂,若线粒体受损,则会导致DNA的复制受阻。‎ ‎14.(2019·四川高考)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B.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C.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解析:选C 肿瘤干细胞和癌细胞是两种不同的细胞,二者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耗能,都需要消耗ATP;BAX蛋白属于凋亡蛋白,ABCG2蛋白属于载体蛋白,其编码基因都不属于原癌基因;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逃避凋亡,故利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15.为研究青蒿素能否作为抗癌药物,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一:用青蒿素处理乳腺癌细胞,观察其结构变化。‎ ‎①用含适宜浓度青蒿素的培养液培养乳腺癌细胞36 h后,用________________对细胞进行观察,可见比例接近的上图中的三种细胞。‎ ‎②由此可知,青蒿素能够诱发乳腺癌细胞__________,发挥抗肿瘤作用。‎ ‎(2)实验二:研究青蒿素抗肿瘤与Fe2+的关系。‎ 研究发现,癌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数量和胞内Fe2+浓度大大高于正常细胞。为确定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和胞内Fe2+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员对乳腺癌细胞进行表中所示不同处理,16 h后统计乳腺癌细胞的数目,计算相对百分比。‎ 组别 处理方式 乳腺癌细胞相对百分比 ‎1‎ 普通培养液 ‎101.9%‎ ‎2‎ 普通培养液中加入全转铁蛋白 ‎109.6%‎ ‎3‎ 普通培养液中加入青蒿素 ‎10.4%‎ ‎4‎ 普通培养液中先加入全转铁蛋白,再加入青蒿素 ‎0.2%‎ 注:全转铁蛋白是Fe2+与转铁蛋白的复合物,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胞内Fe2+升高。‎ 表中数据是各组乳腺癌细胞处理16 h后与________的数目百分比。比较________组结果可知,胞内高Fe2+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比较3、4组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有利于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3)研究人员结合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理分析,青蒿素与肿瘤细胞内的Fe2+结合后释放出自由基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随之改变,细胞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一方面诱导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________,使细胞程序化死亡。另一方面导致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引起细胞吸收大量水分发生膨胀直至死亡。‎ ‎(4)传统抗肿瘤药物一般通过阻止细胞DNA复制发挥作用,也会损伤正常细胞,青蒿素毒副作用小的原因是能够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 解析:(1)①由题图可知,实验一观察的细胞中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等细微结构,是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②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征,由题意知,用青蒿素处理的实验,正常细胞、凋亡细胞、胀亡细胞比例接近,说明青蒿素能够诱发乳腺癌细胞凋亡和胀亡。(2)表格数据说明因变量是乳腺癌细胞相对百分比,表中数据是各组乳腺癌细胞处理16 h后与处理前的数目百分比;分析表格中第1组、第2组数据可知,普通培养液中加入全转铁蛋白时,乳腺癌细胞相对百分比增加,由于全转铁蛋白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胞内Fe2+升高,因此可以说明胞内高Fe2+浓度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分析第3组、第4组实验数据可知,与第3组实验对照,第4组实验普通培养液中先加入全转铁蛋白,再加入青蒿素后,乳腺癌细胞相对百分比降低,说明胞内高Fe2+浓度有利于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3)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青蒿素与肿瘤细胞内的Fe2+结合后释放出自由基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诱导凋亡基因表达,同时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吸收大量水分而发生胀亡。(4)青蒿素毒副作用小的原因是能够作用于胞内Fe2+浓度高的细胞。‎ 答案:(1)电子显微镜 凋亡和胀亡 (2)处理前 1组和2 胞内的高Fe2+浓度 (3)选择透过性 表达 渗透压升高 (4)胞内Fe2+浓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