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18页

  • 2.47 M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黄晓琼 ‎1.对于高考的一些思考 ‎1.1思考:高考成败体现在何处?‎ 体现在“考试” 上!----“分”是能力的集中体现!‎ 知识的应用必须依靠强大的知识结构 第一,必须归纳总结 ‎ 好些学生做一个题目是一个题目,结果做题无数,陷入茫茫题海,但从来不归纳总结。没有归纳总结,就不知道哪些题目可以归为一类,哪些题目是有共同的规律的,哪些题目虽然类似但有区别,哪些题目有共同的思路、通用的结论。‎ 第二,必须构建知识网络 ‎ 好些学生的知识是散的,东一点西一点。这样的知识构成,从心理学上,遇到问题时,是很难提取的,更别说是应用了。好的知识网络,应该可以让你很好的提取知识。当一个知识点没想起来时,可以从其他的知识点找到这个知识点,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是知识网络的力量。这就是能力——知识迁移。‎ 第三,必须有思想方法 在认知结构中,不能只有知识,还得有思想方法。在许多问题中,应该体现思想方法。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大类类似的问题。但方法的习得,似乎是个难题,不只在于教,更在于练,在练中总结方法。‎ ‎1.2高考的三个命题 ‎1.2.1高考考什么?——地理五大板块 ‎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地图三要素、等值线、地形剖面图 ‎2).自然地理;天气与气候、地球上的水与洋流、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地理、可持续发展 ‎4).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 ‎5).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与数字地球 ‎1.2.2高考考什么?——细分 高考地理的87个考点和40个高频考点 ‎1).地球地图模块:共10个考点,3个高频考点 ‎2).自然地理模块:共14个考点,12个高频考点 ‎3).人文地理模块:共16个考点,11个高频考点 ‎4).区域地理模块:共20个考点,11个高频考点 ‎5).3S技术模块:共4个考点,3个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 ‎1).地球与地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值)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表形态塑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5).整体性差异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8).区域产业活动: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9).世界地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10).中国地理:中国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国策;地形、地势的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11).3S技术: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3).可持续发展: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近6年全国卷高频考点分析 可见,综合题考查区域地理问题是近年来全国卷的重点和热点。第二大高频考点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大高频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大气运动。‎ ‎1.2.2高考地理怎么考?----试卷结构、高考预测 ‎1)命题特点 模块名称 命题特点 考试 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不受模块局限,模块间的内容融会贯通 ‎ 基于文史类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对中学地理核心、主干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能力进行考查。 ‎ ‎“文综”试卷——拼盘——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 ‎2)试卷结构: ‎ 试卷 题型 题号 分数 Ⅰ卷 选择题 ‎1-11‎ ‎44分 单选 Ⅱ卷 学科内综合 ‎36‎ ‎24分 有适当难度 ‎37‎ ‎22分 有适当难度 选做题 选修模块 ‎42、43‎ ‎10分 任选一题 合计 ‎100‎ ‎3)高考试题难度结构特点 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是有一定梯度的,分析历年地理试卷结构可知,不同档次的题目比例一般呈现为3:5:2,即容易题——‎ 约30%;中档题——约50%,其中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较大难度题——约20%——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选拔性强。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主攻方向。‎ ‎4)高考预测——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将提升。‎ 地理考卷上体现生活,高考改革中蕴含智慧。2017年高考虽已结束,但不久的未来将实施“3+3”制度。文理不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现在的高考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面对改革,我们该如何看待地理学科?如何更好的学习地理,做好过渡呢?‎ 新的高考改革方向是什么?是育人。高考是要考察学生对所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那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就地理学科来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提出了四个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四点四面体 ‎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启示:在区域情境中启发综合思维,‎ ‎ 在综合思维下进行区域认知, ‎ ‎ 在实践体验中展开综合思维, ‎ ‎ 在三项提升中形成人地观念。‎ ‚.高考不变的是什么?‎ 高考不变的是什么?概念、原理、规律、基本的地理思维方法,这是一定要考的。‎ 就地理来说,最核心的规律其实就是两个基本规律。因为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是被两种能量激活的,哪两种能量?一种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这是主导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③.考试命题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当中应该关注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关注位置、差异、尺度、关系、系统,还有发展。这就是地理最核心的概念。那作为地理教师来说,如果把这些关键词,牢牢地作为串联地理的核心主线的话,这样帮助学生训练的是地理的思维习惯。‎ ‎1.2.3高考地理怎么办?------解决好四个不等式 优秀生做题的三个境界: 懂 会 对 养成一个良好思维程序 ‎2.关于高考的一些新动向 高三复习备考的关键是获取较为准确的命题信息(方向)‎ ‎2.1关于最新的考试说明 近年来地理考试说明,除删除了《自然灾害》模块之外,没有本质的差异和变化。可以理解为高考的主导方向就是力求稳定,即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变。体现了稳定性和继承性原则。‎ ‎2.1.1高考预测 ‎(1)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察要求将会进一步提升。‎ 设问将不再直接指向某一知识点,考查的不仅是双基,而是特别强调系统性,着重考察知识间的联系。‎ ‎(2)试题取材生活化,体现关注“身边有用的地理”,突出人地关系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高考试题中体现“生活化”,突出“人地关系”思想。‎ ‎(3)关注跨学科领域知识,命题角度和视野将扩大。‎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类似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如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材料,但命题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命题,在2018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仍有可能出现。‎ 例题: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例题:读右图“北欧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区域渔业大幅度减产,到了80年代,1700多个湖泊鱼虾绝迹,周边森林也大片枯萎。经研究,这是由于受到英、法等国跨境污染的影响。‎ 说出材料中跨境污染的环境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4分)‎ 答案:酸雨(1分)。英、法等国燃烧化石燃料(1分),释放出酸性气体(1分),并随西(南)风(1分),飘送到北欧,随雨雪降落而形成。‎ ‎2.1.2备考建议 ‎(1)关注主干知识复习。‎ 近五年来必考的主干知识包括:等值线图、天气和气候、工农业生产、区域内部特征等。‎ ‎(2)精研高考试题,重视题组训练。‎ 改编和分类题组训练:对高考所体现的主干知识和科学思想,进行对应的题组训练和分类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3)授课要联系生活,选题要注重应用。‎ 以地球运动知识为例,其考查经历了:①大难度的空间思维考查;②地方卷生活化的地球运动考查;③全国卷生活中现象与地球运动相结合的考查,生活化特征明显。‎ ‎(2017新课标3卷)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据此完成10-11题。‎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1.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2.2‎ ‎ 2016年2月1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校长会上提出:今后高考将重点考查4项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试题中要①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②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③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理解;④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理学科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化视野。‎ 地理学科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2016新课标1)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右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答案:(1)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2)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便于种植;地势较高的旱地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2.3高考命题的新动向────重大新闻事件 ‎(1)能力立意,与时俱进,内涵加深,外延扩大。‎ ‎(2)用考试撬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3)高考要与时代发展同步:如:①一带一路;②供给侧改革;③2022年冬奥会;④可燃冰开发;⑤河长制;⑥关注时代新事物,将时代精神与所学原理有机结合。如:大数据——数据处理——发现新规律。⑦试题的一些背景材料来自主流学术期刊的最新的科研文献,考查的内容却是所学的原理。‎ ‎2.4高考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①问题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②问题的设计基于真实的资料和数据。‎ ‎③解决问题的结论要有现实意义。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一卡通、网购、冷链物流——“3S”技术;共享单车等。‎ ‎④避免纯理论性的题目和纯原理的考查。‎ ‎⑤增加题目的开放性,考查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的结论和答案不要求唯一,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5考查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答题时,解题过程比单纯的结论更加重要,因为解题过程反映的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正如北京高考命题地理组组长所说,高考地理试题不可能太简单了,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让考生拉开档次,才有利于高校选拔。文科数学、英语不会太难,语文、历史和政治的可塑性太强,只有地理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既有数理化的精准,又有文史哲的可塑,只有地理能把考生拉开档次,所以,地理试题不会简单。‎ ‎3.我的三轮复习 第一轮:按教材的顺序进行知识反刍,构建知识体系 第二轮:以区域为专题,认识区域,对知识原理和规律进行应用训练 第三轮:归纳答题模板,进行答题技巧训练 ‎3.1第一轮:按教材的顺序进行知识反刍,构建知识体系 ‎3.1.1必修1——自然地理——吃透原理和规律 例1: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课标是:(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尘、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根据本条“标准”‎ 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在上图中画出风带、标出气压带的名称 阅读下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归纳总结:‎ 例2: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标是:(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 ‎,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 对一个地区来说,水循环的环节其实就是水的“收入与支出”的方式。因此,在应用上河流补给、湿地形成以及干旱、洪涝、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发生,均可以用水循环原理来分析。‎ 注意水循环有哪些环节。对一地区来说,哪些是水的收入项,哪些是输出项?‎ 河流水与地下水、河流水与湖泊水的互补关系 归纳总结:‎ ‎3.1.2必修2——人文地理——学会分析区位因素 例3: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课标是:‎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会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技术、市场、政策、经验、习惯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这里,“标准”中的举例是指由学生自己举例。学生能自己举出实例与教师给出实例由学生分析,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检验效果是不同的。‎ ‎3.1.3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三个重要原理:‎ ‎1).地理位置决定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决定人类活动;‎ ‎2).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在不断发展变化;‎ ‎3).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人类活动也不同;‎ ‎4).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人类活动也不同。‎ 例4: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课标是:‎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①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本“课标”的重点,并不是针对某一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 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并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 ②一般说来,河流的开发、整治主要是围绕水利建设而展开的。只是由于各河流流域的地理条件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水利建设上各有侧重。即使同一条河流,上、中、下游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也各不相同,各河段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差异。‎ 河流治理措施及意义 ‎3.2第二轮:以区域为专题,对原理和规律进行应用训练 ‎ 高考试题考查的主要方式,就是考查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在一定区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要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落实到区域中进行考查。所以我建议,第二轮复习,以区域为专题进行综合复习。‎ ‎ 如将我国可以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世界划分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欧洲(西欧、俄罗斯)、非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 ‎ 对于中国地理在位置、自然、人文、区域联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仔细复习;对于世界地理,主要复习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的位置、自然、人文特点即可。‎ 例1:北方地区:(一)自然地理特征:‎ ‎1.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全国可划分为: 地区; 地区; 地区和 地区。‎ ‎2.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A、B、C、D所代表的地区名称。‎ ‎(2)说出四大区域之间的界线。‎ AB间:BC间:CD间:BD间:AD间:‎ ‎(3)四大区域各包括哪些主要地形单元?‎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渤海、黄海、日本海、俄罗斯、蒙古、朝鲜及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2)读右图,描述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对当地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说出松花江与黄河下游水文特征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分析此沼泽的成因,说明沼泽的生态意义及保护措施。‎ ‎(6)说出“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的地理意义。‎ ‎4.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原因。‎ ‎(2)比较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和积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5.填表比较北方地区三大地形区的自然差异和农业生产差异 ‎(二)北方地区的工业:‎ ‎2.读右图,找出主要矿产地。‎ ‎①主要油田:‎ 黑龙江: ;辽宁: ;‎ 河北: ;天津: ;‎ 山东: ;河南: ; ‎ ‎②主要煤矿:‎ 黑龙江: 、 河北: ;‎ 山东: ;河南: ;‎ ‎ 江苏: : ;‎ 山西: 、 、 ;‎ 陕西: ;安徽: 。 ‎ ‎③主要铁矿:辽宁: 、 ;河北: : ‎ ‎④主要盐场: ‎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5.分析东北平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6. 指出黑龙江省成为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7.简述三江平原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的主要原因。‎ ‎8.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天然林区的优势条件。‎ ‎9. 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10.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5.读下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判断左图中M地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指出M所在省区成为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地区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3)简述M地形区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的主要原因。(5分)‎ ‎ 近年来, M地形区采用了如右图所示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概括M地形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四)生态环境建设:‎ ‎13.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分析此沼泽的成因,说明沼泽的生态意义及保护措施。‎ ‎14. 分析华北地区春旱、盐碱、夏涝、风沙、寒潮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 ‎15.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 ‎(五)主要城市:‎ ‎16.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北京市的位置特征。‎ ‎(2)说明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 ‎(3)简述北京市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主要措施。‎ ‎3.2第三轮:归纳答题模板,进行答题技巧训练 ‎3.2.1时间把握 ‎  首先,考试时间足够答题,不要怕来不及。只要从容应对,以良好心态、有效利用时间。考前对自己默默地说:够的,来得及。不要怕时间不够,出现焦虑心态,导致简单的题目失分,导致可以得分的不得分。相信自己,时间足够应付考试。‎ ‎  其次,合理分配时间。地理试题,一般选做题相对比较容易得分,在考前5分钟浏览试卷时,迅速把整张试卷浏览,有无印刷问题、缺页问题,然后判断题的难易程度,开考后,先做选做题,力争不要失分。‎ ‎  ‎ 再次,不要隐性浪费时间。比如不该做的却做了,不要写的却写了,不用画的却画了。这些都是隐性浪费时间。解决的方法,就是认真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解答。‎ ‎  最后,一定要留有时间,检查答题情况。主要检查什么呢?一是考试答题卷的姓名、考号等有无写错。二是重点是选择题有无涂错。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三是检查有没有漏做题目、漏画图。四是检查是否按照要求画图。图例符号、线的类型(曲线、折线)、图的类型(柱状图、扇形图)、画图是否完整,有无图例符号等。五是检查是否在答题区域内答题,这步工作也必须要做,否则写了也白写。‎ ‎3.2.2审题第一 ‎  做题目就是与命题者斗智斗勇,能够防范并避开一个个陷阱,就是成功。对于考试来说就是智谋的运用,就像是一局象棋的残局,解局的方法不多,你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棋局的每一个子的运用,因此审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口号是:审题不失误就是成功。审题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审题决定成败。‎ ‎  方法指点: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浪费时间,用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将关键信息划线、画圈等,提醒自己不要掉入陷阱。‎ ‎  1).选择题的要求,一般不会改变,得分标准说明也不会变,可以不看。‎ ‎  2).审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读图题,都必须逐字、逐词、逐句地看,读图、读表时,必须看图表的名称(中心主题)、图例符号、图表信息等,绝对不能遗漏。‎ ‎  3).完整获取信息。要全面,不要遗漏 ‎  4).认真、仔细、深入解读信息,不要错误读取、理解信息和题目要求。‎ ‎3.2.3明确方向 ‎  审题后思考:①考什么?即明确考点;②在哪里?到记忆仓库中、货架上(知识网络)找;③怎样阐述的?回忆书中是如何阐述、描述的;④如何表述?知识迁移、无缝对接、按照要求、规范表述。‎ ‎3.2.4思维要严密 ‎  审题后,积极进行地理思维活动,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在思考时要做到思维严密,考虑周到。条件、影响等一定要分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一定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分析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要分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意义、积极意义,一般是从有利方面分析。另外,若题目只是要求从某一方面分析,则不需要全部分析,否则是浪费时间。‎ ‎3.2.5区域定位 ‎  正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一旦区域定位错误,则该道题全盘皆输,而且白忙乎,作无用功。因此,出现需要区域定位的题目,千万不要着急,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所有信息,判断区域位置。‎ ‎  方法指导:区域定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经纬度,这是常见的,因此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要清楚。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地势起伏、水系形状、自然带分布和更替、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三是根据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人口、民族、风俗、国家轮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等。三是综合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如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流向、地质构造、气候要素分布、等值线分布规律等来判断定位。‎ ‎3.2.6卷面要求 ‎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要求;‎ ‎  2).写字要端正,字迹要清楚;‎ ‎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  5).画图先用铅笔,然后加粗或用黑色签字笔再描绘;‎ ‎  6).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  7).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方向表述,不能用上下,而应该用东西南北。‎ ‎  方法指导:分要点答题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草拟要点,然后书写表述。这样能做到思维严密,而且不会遗漏,也不会过多使用橡皮进行修改。‎ 总而言之,我们要深入研究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五年的高考试题,针对常考题型,通过认真研究,帮助学生归纳出解题思路和答题规律,再经过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学会解答类似试题的方法和技巧,争取做到“做一题,明一理,通一类”,提高答题效率与正确率,以期更有信心地应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