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8 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基本特征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及其以前
工业化初期
后工业化时期
分布地区
非洲原始部落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
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1%以上
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以下
示意图
2.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
(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①产生原因: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自然增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②带来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③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突出
①人口老龄化的含义: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阶段。
5
②产生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③产生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④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3.中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
(1)人口过多,增长量大: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2)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为105左右,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约为113.51,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调。
(3)人口老龄化: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面对上述人口问题,我国将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如“二孩”政策的实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环境。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指“气(气候)”“水(水源)”“土(土壤)”“矿(矿产)”。作为基础性影响因素,虽然影响力在不断减小,但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也会成为主导因素。
(2)经济因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同时,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
5
、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市
1.城市区位因素
2.城市三大功能区
功能区
占地面积
形态
区位特征
商业区
只占城市用地的小部分
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地价较高
工业区
工业城市尤其重工业城市中所占比重大,旅游城市或历史文化城市工业区占地面积可能比较小
集聚性强,呈片状分布
向河流、交通干线集聚,分布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
住宅区
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占地面积最广,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呈片状、团状、点状分布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涵义
含义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城市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5
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转型);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地域城市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发展(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城市化)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基本特征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速度较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现状
大城市中心区逐渐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
五、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5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建筑景观和建筑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
(1)影响建筑景观
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
(2)影响建筑格局
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受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东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