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讲高考虽未涉及,但作为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内容,理应加强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某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②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③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__a__(填“a或b”),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__b__(填“a或b”)。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形影响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②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③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上,密度小。
②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密度较小。
③平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上,密度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答案] (1)D (2)C
[一站归纳]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二)三类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不同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三)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温馨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9·广东高考)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2019·海南高考)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2~3题。
2.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3.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解析:2.D 3.C 第2题,根据材料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第3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2019·江苏高考)2019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
km,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4~5题。(双选)
4.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
5.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解析:4.AC 5.CD 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位于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且材料中明确给出沿线地区多高山、断崖、陡坡和深谷。溶洞对桥隧影响不大,角峰为冰川地貌,本地区极少分布。第5题,冰川和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在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极少分布。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河流 B.海陆位置、地形
C.地形、经济发展水平 D.河流、气候
2.与甲城市附近相比,乙城周围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 )
A.夏季光照更足,有利于提高单产
B.冬季气温更低,有利于农产品保存
C.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收获
D.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解析:1.C 2.D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汉中,地处秦岭以南的山区,由于地形崎岖,该地区铁路线少,且绝大部分在平坦的河谷;乙为淮南,地处淮河平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运输量大,铁路密度较大;所以影响山区铁路布局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平原区主要则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第2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位于季风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相近,不同的是乙地处平原,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故选D。
(2019·柳州模拟)正屋正脊是指主屋屋顶最高处的一条屋脊。如图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山地地区的某乡村正屋正脊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图中乙地为该区域最高点,等高距为20 m。读下图回答3~5题。
3.该区域的相对高差最大可能是( )
A.60 m B.70 m
C.80 m D.110 m
4.海南岛乡村建筑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坐北朝南的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大,一般背山面河。夏至日前后,站在甲处面朝正屋的房门口能看到( )
A.太阳从右前方山头处落下
B.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落下
C.太阳从左前方山头出升起
D.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升起
5.该乡村建筑的排列是正屋沿等高线平行或与等高线有一定角度排列,这样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 B.便于采光
C.地面较为平坦 D.缩小房屋间的相对高差
解析:3.D 4.A 5.B 第3题,乙处为区域最高点,最低点位于图示东北部,两处相隔5条等高线,相对高差在100 m以上,选择项最可能是110 m。第4题,夏至日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甲处房屋面向西南,站在甲处面朝正屋的房门口能看到的是西南方,故看到太阳从右前方山头处落下。第5题,海南地区纬度低,光线好,并且由图中房屋排列,可以看出房屋朝向并不固定,并没有全部朝向光线更好的方向,所以房屋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便于采光。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下列气温变化示意图,回忆以下知识。
(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状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 ℃,年降水量为448 mm,且变化明显。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1)~(2)题。
(1)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2)2019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 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
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 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第(2)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19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答案] (1)A (2)B
[一站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3大考查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2大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变暖的3大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5项对策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浙江高考)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选B 由题目材料可知,云杉的分布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升高,北半球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高纬度)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到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上升;而从乙到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稍向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故选项B正确。
2.(2019·广东高考)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选B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全球气候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201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72~2019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3~4 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3.A 4.C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2019·江苏高考)2019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 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6.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5.B 6.A 第5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6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武威模拟)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19年平均值)变化图。完成1~2题。
1.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 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 D.1975~2019年
2.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结合图中相同的时间气温距平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75~2019年,D对。第2题,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C对。纬度没有差异,A错。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B、D错。
(2019·绵阳模拟)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3.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C.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解析:选B 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1~2题。
1.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 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 D.冰川融水量增大
2.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 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 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解析: 1.C 2.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第2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回答3~4题。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解析:3.C 4.B 第3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第4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6.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5.B 6.C 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9·福州模拟)读下图,完成7~9题。
7.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
A.天山 B.秦岭
C.横断山脉 D.台湾山脉
8.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地势
9.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地壳运动
C.风力增强 D.气温升高
解析:7.A 8.C 9.D 第7题,根据我国主要山脉的海拔高度及其分布可知,秦岭、台湾山脉位于地势的第二、三阶梯,而且海拔较低,山顶根本没有冰川分布,故排除选项B、D;横断山脉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南坡是迎风坡,冰川面积分布应该较大,而图中是北坡冰川面积分布多,所以该山脉应该是天山,故选项A正确。第8题,热量、气温主要是通过影响雪线的升高与降低,进而影响不同季节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同一季节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关系不大,故排除选项A、B;地势高低影响山峰上部是否有冰川分布,与面积大小,关系不大,故排除选项D;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最主要因素是降水,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如天山北坡有来自于北冰洋、大西洋的湿润气流进入,形成迎风坡,所以北部冰川面积大,故选项C正确。第9题,地壳抬升冰川面积变化无关,故排除选项B;风力增强对冰川面积减少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降水减少对于迎风坡的冰川面积减少影响较大,仔细观察图2,不同坡向冰川面积都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可见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故选项D正确。
某地理研究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农作物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读表回答10~11题。
农作物熟制
北界
一年一熟
向北推移200~300 km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向北推移500 km左右
10.该地理研究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
A.臭氧层空洞变大 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D.全球降水量增大
11.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2030年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1月0 ℃等温线南移
B.内蒙古高原适宜生长季延长
C.长江三角洲变大
D.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减轻
解析:10.B 11.B 第10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农作物熟制北界北移。第11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我国 1 月 0 ℃等温线北移;内蒙古高原的适宜生长季延长;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长江三角洲将变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使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加剧。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四种外力中,图示地区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作用明显。这两种外力不仅影响图示地区,而且对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它们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我国多样的地表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种在它们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沉积地形。(10分)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4分)
A.湖北省 B.河北省
C.吉林省 D.广东省
(3)从图中气候资料来看,此地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温差超过__________℃,比同纬度的多数地区温差都大,造成此地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4)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哪个地段?并简述理由。(6分)
解析:第(1)题,判断图示地区所受的外力作用,可依据图中信息:由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作用显著;从该地沙尘暴信息可知,该地受到风力作用。结合流水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分别写出两种典型地形即可。第(2)题,判断图示区域所在的省区,应联系四省的地理特点,结合图示信息判断。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不可能是湖北省和广东省;该地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吉林省纬度相对较高,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故最可能是河北省。第(3)题,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分析温差大的原因应联系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第(4)题,判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地段,应依据水土流失的原理及成因。
答案:
(1)流水 风力 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沙丘、黄土堆积。
(2)B
(3)30 冬夏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冬季风加剧了冬季的寒冷。
(4)乙地。因乙地地形最陡峭,进行农业耕作最易引起水土流失,故应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13.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4分)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11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答案:(1)“V”型 槽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9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第二讲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年2考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年1考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忆下列知识。
(1)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按自我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②关系:是相对的,当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强
较强
减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小
中
大
利用方式
单一
中等
多样化
利用率
低
中
高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由问题引知识]
突破点1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分布问题及对策
[一题串知]
读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市、区)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
A.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
B.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C.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
D.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A.西气东输
B.南方平整土地,北方节约用水
C.南水北调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水资源比重大,而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耕地资源比重大,说明我国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第(2)题,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实际上是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表现,其解决措施是南水北调。
[答案] (1)A (2)C
[一站归纳] 我国4大自然资源的问题及对策
类型
特点
分布
问题
对策
水资源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惊人
①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③节约用水;
④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森林减少;草场超载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②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③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资源
①地区分布不均;
②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森林遭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①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②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有色金属南方居多;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①开采时注意不要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②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
③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突破点2 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
[一题串知]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下图为安徽省2019~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完成(1)~(2)题。
(1)2019~2009年,安徽省( )
A.能源消费总量低于全国平均能源消费量
B.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C.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D.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弹性系数呈负相关
(2)现阶段,降低安徽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措施是( )
A.控制经济增速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优化经济结构 D.促进清洁能源开发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无法判断全国平均能源消费量和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故A、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上升,经济也与全国一样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概念可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弹性系数呈正相关。故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安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降低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要增长、结构要优化、清洁能源要开发,这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现阶段主要措施。
[答案] (1)C (2)B
[一站归纳] 我国能源问题及对策
对于我国能源问题的掌握和分析,应着眼于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1)浪费严重,能源短缺。
(2)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3)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4)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产生的原因
(1)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
(3)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4)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3.解决措施
(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1.B 2.A 3.A 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2019·四川高考)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4~5题。
4.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5.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
4.A 5.B 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域东北和西南海域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能资源丰富,冬季我国受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该海域处在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南侧,盛行东北风,故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东北风。第5题,风力发电站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风力发电成本较高,故风力发电站通常建设在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图中②地风能资源丰富,且靠近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目前在图中②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
(2019·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题。
6.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解析:选C 水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量的根本来源均为太阳辐射能,故选项A错误;石油和天然气大多是由缺氧环境下迅速被掩埋的死亡微生物生成的,而不是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故选项B错误;伏尔加河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油气开发,比如将河水注入油井和气井,可降低油气的开采成本;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输往西欧主要依靠管道,或通过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往其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输往西欧,故排除选项D。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济宁模拟)如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图中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读图完成1~3题。
1.1960~2019年,该地( )
A.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 B.草地面积逐年萎缩
C.荒地比重较为稳定 D.水体面积不断萎缩
2.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草原转化为耕地 B.荒地转化为耕地
C.新活动地域的开垦 D.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
3.据图推测,1990年以来该地可能( )
A.冰川融化加快 B.河流水量减少
C.气候逐渐变干 D.台风灾害增多
解析:
1.C 2.C 3.A 第1题,1960~2019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少,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为稳定;水体面积先减后增。综上所述,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草地、荒地、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所以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活动地域的开垦,C正确;不可能是草原、荒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A、B、D都是错误的。综上所述,C项正确。第3题,1990年以来该地水体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面积不断增加,说明该地水源增加,而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推测是冰川融化造成的。综上所述,A项正确。
(2019·沭阳模拟)读2019年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图,完成4~5题。
4.与世界相比,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
A.石油消费总量最少 B.水电消费比重最多
C.可再生能源比重偏大 D.煤炭消费比重较高
5.为实现2019年巴黎气候大会承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今后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 )
A.煤炭、石油 B.石油、天然气
C.风能、太阳能 D.煤炭、水能
解析:4.D 5.C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石油;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煤炭、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所以D正确。第5题,为实现2019年巴黎气候大会承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今后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新能源,所以C正确。
考点(二)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图,回忆下列知识。
(1)图中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海啸、洪水。
(2)由图可知,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3)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
提示:①我国位于两大灾害带的交会处;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运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等。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推测该日影响渤海湾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 )
A.热带气旋 B.温带气旋
C.副热带高压 D.亚洲低压
(2)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 )
A.东南部 B.东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3)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造成本次渤海湾风暴潮的原因还有( )
①正值天文大潮 ②位于浅海大陆架 ③入海河流正处于汛期 ④围海造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读图中海面水位可知,渤海湾该日海面异常升高,推测为风暴潮所致。由材料“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由风暴潮定义判断,可能是台风和温带气旋,但渤海湾纬度高,且该季节不会发生台风,故应为温带气旋。综上所述,选B项。第(2)题,海面上涨幅度越大,风暴潮灾害越严重。读图可知,渤海湾西南部受风暴潮影响,海面上涨幅度最大,东北部上涨幅度小,所以渤海湾西南部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东北部受其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选D项。第(3)题,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结合此时的天气系统、海湾的形状、天文潮汐等进行分析。从日期看,该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另外,温带气旋活跃,同时渤海湾水深较浅,潮水易被推高。此时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风暴潮的发生与围海造陆无关。综上所述,选A项。
[答案] (1)B (2)D (3)A
[一站归纳] 我国2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一)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我国东部地区等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淹没农田、村庄,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火山喷发
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滑坡频率的含义。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跟水库水体的水位变化有关。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C
[学方法]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法
1.自然灾害的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9·广东高考)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解析:选C 城区内涝是因为暴雨而出现的积水成灾现象。优化城区雨污管网、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加快城市内部积水的排泄;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滞纳城市内部洪水,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现象;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会排放城区积水,故对减轻城市内涝基本不起作用。
(2019·全国卷Ⅱ·节选)圣劳伦斯河(下图)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据此完成下题。
2.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选C 加深河道是为了蓄洪、行洪,绿化河堤是为了美化环境,这些措施对防凌几乎没什么作用;分段拦冰能够控制上游来冰,拓宽河道能够有效地防止冰坝的形成,减少凌汛危害。故选C。
3.(2019·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________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④________
解析: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可以容纳较多的灾民;要与山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避开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要方便居民就近避灾,避灾地点就应该选择在居民点附近;要有通道与外界相连,以便于灾民的转移及救灾物资的及时运达。
答案: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
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 ③临近居民区 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郴州模拟)读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回答1~2题。
1.有关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
B.全部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C.东部界线大概在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D.西南地区是集中分布区
2.结合分布图和已有知识可以得出( )
A.人口密集区滑坡、泥石流多发
B.经济发达是东部沿海省份少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C.地势起伏大、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
D.西南地区植被茂密,加大了土体的承重,多发滑坡、泥石流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看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和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并不是全部分布在我国第二级阶梯上,B不正确。第2题,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受地形、地质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密度、经济等人文因素影响较小;地势起伏大、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C正确;植被茂密可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2019·鹤壁模拟)下图为美国本土1900~1939年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3.美国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 B.地形和海陆位置
C.纬度范围 D.洋流
4.在图示年份( )
A.美国干湿地区变化范围较小
B.美国干湿地区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C.内陆地区干湿范围变化较小
D.美国干旱区范围一直在增加
解析:3.B 4.B 第3题,美国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内陆地区,西部是高大的山地,阻挡了西风带来的水汽,导致降水减少,而内陆地区则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干旱区,故美国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第4题,美国的干旱区在1900~1939年先是减小后又增大,在人口不多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年代,干旱区范围的变化主要和自然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干湿范围变化很大,内陆地区的变化大于沿海地区。故答案选B项。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
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
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
2.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
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
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
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
3.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
①海水淡化 ②从珠江调水 ③修建水库 ④大力开采地下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1.B 2.D 3.A 第1题,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第3题,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2019·湘潭模拟)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9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读2019年我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单位:kW·h),完成4~6题。
4.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
5.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
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
6.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 )
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
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
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
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
解析:4.A 5.D 6.B 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大部分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综上所述,选A项。第5题,我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A错;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B错;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出现“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C错;甘肃、蒙东、蒙西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D对。综上所述,选D项。第6题,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有: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解决的措施,故B错。综上所述,选B项。
(2019·太原模拟)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 ℃以下而使农作物受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初霜冻出现日期(1971~2019年)等值线图。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初霜冻出现日期的分布规律是( )
A.西部早于东部,北方早于南方
B.季风区早于非季风区
C.盆地早于高原,山区早于平原
D.外流区早于内流区
8.当初霜冻威胁到农作物时,农民宜采取的减灾应急措施是( )
①田间灌水 ②营造防护林 ③人工熏烟 ④喷洒农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7.A 8.C 第7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推知。东部季风区明显迟于非季风区;盆地气温高,结霜迟;外流区主要位于东部,所以结霜期较迟。第8题,田间灌水可增大地面比热容,降温慢;人工熏烟,可增加大气保温作用。
图1为我国某小学附近等高线图,图2为AB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9~11题。
9.该小学最有可能在(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东南丘陵
10.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台风
11.该地为了稳固岩层土层而采取的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排水 B.建抗滑挡墙
C.植树种草 D.清除土方减载
解析:9.D 10.A 11.C 第9题,依据海拔数值,可判断该地不可能是高原和平原,故最可能是东南丘陵。第10题,该地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灾害,故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滑坡。第11题,该地高低坡度大、土层分层明显,陡坡下面有公路和学校等重要人文事物分布,应采取更强制有效的措施来防范滑坡。植树种草是一种基础性的措施,对严重灾害威胁区效果不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9分)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下图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19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19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19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5分)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10分)
(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屿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19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 m间城区比例始终为0。第(4)题,风电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
答案:(1)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大。原因:填海造陆。
(2)林地、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呈减少的趋势。
(3)甲地区多为低矮山地丘陵;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 m,故判断为低矮山地丘陵。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可以承受风力发电的成本;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7分)
材料一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淮河全长约1 000 km,流域面积为26.9 km2。
材料二 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5分)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12分)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10分)
解析:
第(1)题,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第(2)题,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第(3)题,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答案:(1)画图略。(提示: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相关文档
- 安徽专用版高考化学 课时提能演练2021-05-148页
- 2012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汇总专题种2021-05-145页
- 2011年重庆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2021-05-1414页
- 如何根据考试说明指导学生备战化学2021-05-1412页
- 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2021-05-146页
- (新课标)广西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2021-05-146页
- 上海市奉贤区高考模拟考试数学试卷2021-05-148页
- 新课标卷一高考数学理试题直接打印2021-05-147页
- 高考数学考点分类自测 离散型随机2021-05-146页
- 2020高考考前情景默写100句(带答案)2021-05-1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