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 M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单元测试13中国地理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测试十三 中国地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漠河 B.乌鲁木齐 C.广州 D.上海 ‎2.影响拉萨和武汉1月份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冷空气 右面甲、乙两图中的两座山峰均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题。‎ ‎3.从成因上看,甲、乙两图中的山都是(  )‎ A.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褶皱山 B.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块状山 C.堆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土山 D.岩浆多次喷发而形成的火山 ‎4.乙图中的湖泊对长江径流的影响是(  )‎ A.洪水期湖泊水补给长江水,增加了长江水的洪峰 B.枯水期长江水补给湖泊水 C.蓄洪补枯,调节长江径流 D.对长江中上游的影响大于下游 右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第5题。‎ ‎5.乙地山脉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西侧夏季高温多雨,植被茂盛 B.西侧光照强,利于植被生长 C.东侧有黄河水的灌溉,气候湿润 D.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规划建设的“西三角经济区”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读图回答6-8题。‎ ‎6.与成都、重庆相比,西安地区气候资源的主要优势在于(  )‎ A.无霜期长 B.降水丰富 C.日照充足 D.雨热同期 ‎7.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比,“西三角经济圈”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城市体系完整,城市群带动能力强 B.经济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大 C.产业基础雄厚,协作关系好 D.矿产资源丰富,能源优势明显 ‎8.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B.打造西部开发的引擎和龙头,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C.加快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 D.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土地退化类型分布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地区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类型侵蚀为风力侵蚀,Ⅱ类型侵蚀为流水侵蚀 B.Ⅰ类型、Ⅱ类型侵蚀为主的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 C.盐渍化严重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的沟谷地带 D.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秦岭山地地区 ‎10.图中Ⅰ类型侵蚀区和Ⅱ类型侵蚀区的分界线大致位于(  )‎ A.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 B.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交错地带 D.农耕地区、牧业地区的交错地带 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500 m以上。下图表示三江源地区1950-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 ‎1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江源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河湖流量增加,洪涝多发,水土流失加剧 B.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生长期加长 C.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有利于商品粮基地建设 D.蒸发加剧,水资源减少,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甲)和图中M省风能分布示意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15题。‎ ‎13.下列关于M省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②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③7-8月为其雨季,降水最多 ④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下列有关M省风能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风力最强,风能资源丰富 B.内陆地区为山区,风能资源贫乏 C.内陆大风日期少与距冬季风源地远有关 D.丰富的风能多为东南风形成的 ‎15.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依托区位优势,建设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D.利用水热、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棉花种植业 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和降水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林地、旱地、草地 B.林地、水田、草地 C.草地、旱地、林地 D.林地、草地、旱地 ‎17.图中③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降水多、强度大 B.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湿地萎缩——围垦湿地 D.黑土冲刷——地形坡度大 读“某区域图”,回答18-19题。‎ ‎18.N湖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地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及M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地下水 冬季 B.冬季积雪融水 春季 C.冰雪融水 夏季 D.大气降水 秋季 ‎19.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番茄,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分布在河谷地区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C.土壤贫瘠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因素 D.瓜果、蔬菜的含糖量特别高 ‎2011年9月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严重地区甚至是大面积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结合右图,回答20-22题。‎ ‎20.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示人为因素比重最大的可能是(  )‎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过度樵采 C.过度放牧 D.城市、交通建设 ‎21.图中气候类型最多的省区(  )‎ A.纬度较高,南北跨度较大 B.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以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2.图中M省区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 A.棉花、基塘农业、蔬菜 B.花卉、茶叶、中药材 C.乳品、肉羊饲养、甜菜 D.天然橡胶、葡萄、马铃薯 第Ⅱ卷(综合题 共56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6分)‎ ‎23.(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疆阿拉尔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 ‎(1)据图说明阿拉尔成为“绿色岛屿”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 ‎(2)简述阿拉尔地区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4分)‎ ‎(3)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理?试简述理由。(3分)‎ ‎24.(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图及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 ‎ ‎ 材料二 该地区土地利用构成(%)变化统计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87年 ‎55.0%‎ ‎19.8%‎ ‎4.9%‎ ‎15.4%‎ ‎4.9%‎ ‎2007年 ‎40.2%‎ ‎44.1%‎ ‎6.2%‎ ‎1.3%‎ ‎8.2%‎ ‎(1)据图概括图示地区地形、地势及气候、河流特征。(4分)‎ ‎(2)简析该地6月、7月、8月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二,简述该区域3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此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 ‎(4)该地区在农业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请你对该地立体农业的布局拟定合理方案。(6分)‎ ‎25.(14分)阅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长三角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等地转移。‎ 材料二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瞄准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城市,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1)据图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4分)‎ ‎(2)据材料一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入与转出的意义。(4分)‎ ‎(3)据材料二简述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方向。(6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10℃的积温与降水等值线分布图(甲)及资源分布图(乙)。‎ 材料二 山西省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丙)及2010年山西省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图(丁)。‎ ‎(1)影响图甲中≥10 ℃的年等积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N地等降水量线的数值最可能为________mm。(2分)‎ ‎(2)简述10年间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贡献率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3)山西省是我国温带水果的优势产地。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你认为这对当地的水果生产有何有利影响?(4分)‎ 答案:‎ ‎1.A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纬度高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 ‎2.C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要高于拉萨。‎ ‎3.B 甲为山东泰山,乙为江西庐山,两者都是岩块相对上升而形成的块状山。‎ ‎4.C 乙图中的湖泊为鄱阳湖,对长江径流具有蓄洪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其影响主要是在长江下游。‎ ‎5.D 乙地西侧为贺兰山,由于山脉两侧降水量的不同,导致两侧自然景观不同。‎ ‎6.C 西安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间长;四川盆地降水多,多云雨天气,日照时间短。‎ ‎7.D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动力强、腹地广、产业基础好。西三角经济圈地处西部地区,矿产丰富,能源供应充足。‎ ‎8.B 建设西三角经济圈是为了打造西部地区的龙头,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9.A Ⅰ类型侵蚀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Ⅱ类型侵蚀为流水侵蚀,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冻融侵蚀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及内蒙古高原北部;盐渍化严重区多位于灌溉农业区。‎ ‎10.D 图中Ⅰ类型侵蚀区和Ⅱ类型侵蚀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因此也位于农耕区与牧业区的交错地带。‎ ‎11.C 根据材料中的“3500 m以上”可知三江源地区海拔高,图中的平均气温数值反映了三江源地区气温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牧草低矮,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气温低,热量不足;河流流量较小且落差不大,水能并不丰富。‎ ‎12.D 图示信息显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因此农作物播种时间将提前,蒸发加剧,会导致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土壤水分减少,草地退化,荒漠化加剧,但不会出现洪涝多发、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商品粮基地建设。‎ ‎13.C 从图中可以判断M省为福建省,其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5-9月皆为其雨季,但7-8月降水相对较少。‎ ‎14.D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其大风主要是夏季的东南风,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比内陆丰富。但内陆也并非都是风能贫乏区。‎ ‎15.C 该地位于沿海,临近港台,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16.A 根据图中①②③三地的地形、降水可知,①为大兴安岭,地势高,降水较多,形成森林;②为松嫩平原,降水较多,适宜耕种;③地降水较少,形成草原。‎ ‎17.B ③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地带,过度农垦及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18.C 图示区域属于内流区,7月(夏季)N湖水位高于M地潜水位,说明N湖夏季是丰水期。可凭此判断N湖的水源补给来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山地降水,但该地降水稀少。M地潜水位夏季最高,而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最严重。‎ ‎19.D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蔬菜、瓜果糖分的积累。‎ ‎20.B 薪柴是图示地区主要的生活能源,过度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1.B 图中气候最复杂、类型最多的省是云南省,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因纬度低有北热带气候分布,也因海拔高而有北温带及高山气候分布。‎ ‎22.B M省为云南省,该省有多种气候和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因此云南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应是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等。‎ ‎23.(1)位于沙漠边缘,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区;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4分)‎ ‎(2)政府政策支持;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消费市场区域的拓展;棉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任答四点,4分)‎ ‎(3)合理。(1分)理由:耕地资源较为充足;接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2分) 不合理。(1分)理由: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消耗大量水资源,水源枯竭导致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任选一观点作答,合理即可,3分)‎ ‎24.(1)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中小河流众多,水系发达。(4分)‎ ‎(2)6月,锋面雨带到达,多梅雨,降水较多;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伏旱期,降水较少;8 月,多台风雨,降水多。(3分)‎ ‎(3)耕地比重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2分) 减轻水土流失。(2分)‎ ‎(4)河谷发展水稻种植业,丘陵发展人工果林业,山地以天然林保育为重点。(6分)‎ ‎25.(1)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支水道不断淤积,面积扩大,逐渐发育成三角洲平原。(4分)‎ ‎(2)转入的产业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出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长三角地区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升级。(4分)‎ ‎(3)发展海洋运输,建设商品物流基地;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建设花园城市,发展海岛旅游业。(6分)‎ ‎26.(1)地形(1分) 600(1分)‎ ‎(2)变化: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分) 特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2分) 原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山西省能源生产的大发展,形成了以煤炭开采与加工为支柱的产业结构。(4分)‎ ‎(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市场上水果的需求也将增加,从而给当地的水果生产带来广阔的市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