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非选题(2)含答案
1、(2019·临汾一中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的次数变化统计表。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左”
16
5
11
1
侵略
12
1
3
2
阶级斗争
13
4
4
1
制度
34
77
46
64
7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
3
5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
37
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
4
16
非公有制经济
2
6
社会保障体系
1
4
——摘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运用中国现代史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可以对整个用词趋势进行分析或者提出新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语言组织合理,无政治性错误)
答案 示例一:
趋势: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
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拨乱反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国际方面,冷战结束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淡化。因此,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被淡化。
示例二:
趋势:政府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说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等词语不断增加。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炼变化趋势。可以从表中数据来看,哪些在减少,哪些在增多,哪些持平。如: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其次,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中提取支持该趋势的史实,加以论证说明。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危害。最后,根据论证说明,得出结论。如:淡化意识形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期经验教训的总结。
2、(2019·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7分)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得出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根据材料“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得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得出训练系统,注重实战。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抗击倭寇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注重实战。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思想觉悟、凝聚力和战斗素质;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3、“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
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9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以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4、(2019·河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的诗歌写道:“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
——摘编自顾国梅、朱静华的《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从“
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可以得出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以及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从“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可以得出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从整体来看,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第(2)问从“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可以得出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可以得出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调动了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争热情;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
答案:(1)特点: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
(2)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2019·重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摘编自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之战与凡尔登战役的性质有什么不同。(6分)
(2)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带着决定性的”,“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第(1)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性质进行说明。第(2)问,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战局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间非正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以来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它不仅终结了德国军队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促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总结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从材料依次得出即可。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从材料“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知作用是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的局势,可总结作用是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答案:(1)背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另一方面从“大逆不道”之词可以看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站在曹魏政权的立场评说)的影响,本身评价缺乏辩证的认知。第(2)问的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第二小问作用,减免租税,得出减轻人民的负担,并能够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通过“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得出有利于稳固统治,促进西晋实现国家的统一。
答案:(1)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带有感情色彩,未能全面、辩证的看问题。
(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作用: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解析:本题考查蔡元培,有教材依托。在必修教材新文化运动就涉及到蔡元培,大大降低试题难度。第(1)问,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
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关文档
-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资料地球的2021-05-144页
- 2008高考生物复习 必修二基础知识2021-05-149页
- 2017年度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书面表2021-05-146页
- 2011山东高考理综生物完美完美精校2021-05-145页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同步精炼 Unit 3 2021-05-148页
-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气候专题2021-05-144页
- 新课标卷1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2021-05-147页
- 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高考最后2021-05-1415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史知识点总结2021-05-1420页
- 高考数学(文)试题及答案(广东卷)2021-05-1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