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50 KB
  • 2021-05-14 发布

生物高考新题型解读及第二轮复习策略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新题型解读及第二轮复习策略 ‎(摘录)‎ 一、生物科《考试大纲》能力要求的说明及题型示例 ‎1.理解能力 ‎(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06年《考试大纲》所阐述的理解能力与2005年考纲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2005年考纲的理解能力渗透在各项能力中,要求以理解能力为基础,进行正确的推理、思维和判断。2006年《考试大纲》所阐述的理解能力要求侧重两点:一是对所学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二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事实上是强调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主要事实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这样的变化也是符合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实际的,近几年高考试题大部分就属于这种类型,尤其是在理科综合卷中,由于题量的限制,这类试题更具有考查效率,所以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式,如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卷III第30题考查了植物的矿质代谢、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种群等知识。‎ 例1 水稻种子萌发时,往往表现有“干长根、湿长芽”的现象。试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水稻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既有细胞的伸长和扩大,也包括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因而在水中氧气含量过低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抑制;而胚芽鞘的生长,只有细胞的伸长和扩大,没有细胞分裂,只要水分供应充足,细胞就能伸长和扩大,所以在水层中芽生长较快,根生长受抑制。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答案:水稻种子萌发时表现出“干长根、湿长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根和胚芽鞘的生长所要求的氧含量不同所致。‎ 例2 右图是成年男性体内物质代谢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B、C依次表示为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 B.图中②③两步骤所需酶的种类不同 C.物质A、B、C代谢终产物完全相同 D.若X是一种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则X可能是雄激素 解析:本题是有关物质代谢的网络体系试题,根据人体物质代谢的关系和各种物质在体内的变化情况,可以知道A、B、C依次表示为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酶催化,所以②③两步骤所需酶的种类不同;就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性激素属于脂质,若X是一种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则X可能是雄激素。在代谢产物方面,脂肪和糖类一样,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为尿素,C错.‎ 答案:C 例3 ‎ 苯丙氨酸是人体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种必需氨基酸,它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过程需要消耗 。‎ ‎(2)如果C处代谢途径中断,根本原因是 ,由此形成的疾病称为 ,是一种 染色体上的 性遗传病。‎ ‎(3)如果D处代谢中断,导致的疾病被称为 ,与C处代谢途径中断引起的疾病遗传方式是 的。‎ ‎(4)由图可知酪氨酸最可能是 (必需、非必需)氨基酸。‎ ‎(5)某对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问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为 。‎ 命题解读:本题以苯丙氨酸代谢为材料背景,考查生物学两大主干知识——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综合性很强,能力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应用层次。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苯丙氨酸代谢所涉及知识的内在联系。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白化病、苯丙酮尿症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见的黑尿症,它们均为在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因缺乏某种相应的酶而产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类涉及主干知识的综合性试题也是高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常见方式,在未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重要的命题方向。‎ 解题指导:(1)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是水解过程,需要消耗水。(2)如果C处代谢途径中断,是因为图中隐性致病基因pp②的存在,导致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从而改变代谢方向,在苯丙氨酸转氨酶的作用下,苯丙氨酸形成苯丙酮酸,导致体内苯丙酮酸大量累积,一部分苯丙酮酸可随尿液排出体外,产生苯丙酮尿症。故根本原因是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相应的酶,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如果D处代谢中断,由于图中隐性基因aa①的存在,使酪氨酸酶的转录、翻译过程受阻,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从而使黑色素的合成过程受阻,结果导致白化病患者的出现。白化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由一种氨基酸转化而来,应为非必需氨基酸。(5)因某对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可推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AaBb,每种病的几率都为1/4,则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为 (1–1/4)×(1 – 1/4) = 9/16。‎ 答案:(1)水 (2)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相应的酶 苯丙酮尿症 常 隐 (3)白化病 相同 (4)非必需 (5)9/16‎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考试大纲》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三年来,尽管《考试大纲》要求的实验范围从24个到18个,再到2006年的17个,考 试范围中也把实验部分从1/3调整到1/9,但能力要求却一步步在提高,在2006年《考试大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被提升为第二大能力,说明高考对实验的考查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增强,且2006年《考试大纲》还对实验部分提出了四大具体考查目标,即规定实验的综合考查、实验验证能力的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验评价能力的考查。其中规定实验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立足点和材料来源,也是考查考生独立从事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这类题在往年高考中都有体现,如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Ⅱ第30题有一问取材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实验验证能力是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常考题型,如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卷I第30题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等。实验探究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要求,2006年《考试大纲》中要求又进一步具体,并有所提高,提出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要求。事实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既是对实验的考查,也是对学科知识考查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它能体现出考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近几年考题中这类试题也逐渐在增多,如2005年广东卷第42题探究温度对荔枝果皮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评价能力的考查是过去高考常考的题型,常见于实验改错题或实验方案选择题中,一般着眼于对照实验是否合理、实验步骤顺序是否正确、实验试剂和仪器使用是否正确、应用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考查,如2002年全国理科综合卷第21题对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三个对照实验方案的评价等。‎ 例1 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也可以用陈稻米抛米增白、上油后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新稻米所含过氧化氯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钮化氢酶往有过氧化氧(H2O2)存在时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术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简单表示为:‎ 愈创木酚 H2O2‎ 过氧化氢酶 红褐色物质 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请你帮助完成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 实验日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材料:新稻米,陈稻米(数量足够)试剂和用具:1%的愈创水酚、1%的过氧化氧(H2O2)、带塞子的试管、培养皿、移液符、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1)让稻水事先浸有l%的愈创术酚。具体做法是 ,然后分别用移液管住两试管内加人1%的愈创小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摇动振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2)将浸有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具有与前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 。‎ ‎(3) 。‎ 预期结果: 。‎ 结论: 。‎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实验设计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不过这是在与酶有关的实验基础上才能够做的题目。要求具备一般酶实验的技能,‎ 答案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 实验原理:在有过氧化氢(H2O2)‎ 存在时,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可以使愈创术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实验步骤:‎ ‎(1)取两支带塞子的试管分别编号为A与B,其中A管设为对照,放人5 g新稻米,B管放人5 g待检测的陈稻米(要求设对照,放人稻米的量要足够多且相等)‎ ‎(2)用移液管吸取1%的过氧化氢(H2O2)分别滴人两培养皿的稻米里,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3)几分钟后(一定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新稻米呈红褐色,陈稻米几乎无色或颜色很浅 结论:稻米里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随着贮藏时问的延长而降低 例2 在探究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关系的实验中,科学家分离出蛙的神经元,其装置如右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在每一次刺激的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为 次。‎ ‎(3)科学家认为有两种假设:①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升高而增强。②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升高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升高而增强。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并在坐标右图中简单划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命题解读:本题围绕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重点考查考生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评价能力,属于应用层次。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神经调节类实验不属于2006年《考试大纲》要求的17个实验之一,但以实验为载体考查考生所学基本原理和规律是高考重要的命题方式,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的命题要求。‎ 解题指导:(1)该实验的原理是刺激引起电位变化从而产生电流,通过电流强度来反映兴奋强度。(2)当兴奋传导至电流表左边时,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导至电流表右边时,指针向右偏转,故感受一次刺激指针偏转两次。(3)①与②都正确,其假设中都有相同的阈值,①是达到该值立即兴奋,②是兴奋逐渐由弱达到该值后不再变化。答案:(1)刺激神经纤维将引起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形成局部电流,通过测量局部电流的大小来反映兴奋强度的大小 (2)两 (3)都正确。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高考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在逐渐演变,2005年考纲中没有明确该能力所考查的范围,多是关于新信息试题的考查,2006年《考试大纲》则把原识图能力和关注社会能力归并到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更具合理性。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高效地对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的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的一种主要能力要求之一,也是高考试题创新和命题突破的主要内容。近年来这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如2004年全国理科综合卷第1题SARS的内容、2005年江苏卷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以及近年来大量图表试题的出现都属于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中第1、3项的要求主要涉及一些学科或社会热点知识,如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干细胞研究、纳米材料、艾滋病、癌症、克隆技术、生态农业、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生物学知识等,这类题往往高起点、低落点,难度不大,但解题要求获取信息要快而准,不能出现遗漏。另一类是图表题,难度较大,常见的有柱状图、装置图、概念图、曲线图等,尤以曲线图为最,其难度大,运用广泛,解答的主要途径是掌握其变化特点,从图中获取解题信息。‎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 材料二:出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自由水比例减少时,机体代谢强度降低、生长缓慢,自由水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活跃、生长迅速。‎ ‎ 材料三:用高温、酒精、强紫外线或电离辐射处理细菌,可使蛋白质分子结构中肽键大量断裂而结构紊乱,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 材料四: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叶等为食,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和泥土排出体外,形成蚓粪,因此蚯蚓的生活改良了土壤 ‎ (1)材料一中体现了无机盐的什么功能?‎ ‎ (2)你对材料二中现象的解释是什么?‎ ‎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 (4)材料四体现了生物的什么特征?‎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目的是通过练习,学会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利用文字表达的方法。‎ 答案(1)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 (2)生物体新陈代谢强度与自由水含量成正比(或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不仅是各种代谢反应的介质,而且还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 (3)当蛋白质结构受到外界因素破坏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停止,说明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 (4)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例2 下图为某一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 (1)图中各细胞可在该动物的 结构中找到,若甲细胞为果蝇体细胞,图中少画的一对染色体应为 。‎ ‎ (2)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 ,其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 。‎ ‎ (3)丙细胞内有 个染色体组,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 ‎ (4)若该动物还患有由线粒体DNA缺陷引起的疾病,当它与正常的雌性个体交配后,后代中患病的几率为 。‎ ‎ (5)甲细胞在形成乙细胞和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区别是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是有丝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只有在睾丸(或精巢)中找到。如果是果蝇则少画了XY染色体。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不变,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成员在形态、大小等上互不相同,因此就图上看,上面一组,下面一组。如果是线粒体基因引起的疾病,属于细胞质遗传,父方不会传给下一代,只有母方的才能遗传给子代。‎ 与解答本题有关而题目中没有提供的知识是: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果蝇的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应用,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等。‎ 答案(1)睾丸或精巢 XY (2)有丝分裂 AaBbCC (3)2 ABC或AbC或aBc或abC (4)0 (5)甲细胞形成丙细胞的过程中有基因重组现象 例3 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18日电世界卫生组织17日证实,埃及已有3个地区发现鸟因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在欧洲,法国也首次发现H5型禽流感病毒,欧洲、非洲高度警惕,强化防疫措施。如图是某病毒的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 (1)禽流感病毒结构与图中结构 。‎ ‎ (2)若此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结构中不应有的是 。‎ ‎(3)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由于它的抗原决定簇外面有[ ] 包围,所以需要 细胞的处理,将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刺激淋巴细胞形成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4)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作为 ,但这样的病毒应该含有 基因。在细胞工程中病毒可作为 。‎ ‎ 命题解读:本题以禽流感和病毒结构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微生物、免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能力上重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要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还要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从新材料和图示中获取信息,然后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有的仅涉及材料分析,难度不大,但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往往是较难的题型。这类题也是高考命题的创新题型,近年来大量出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解题指导:(1)因流感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可以推理禽流感病毒与该结构相似。(2)烟草花叶病毒没有囊膜和刺突。(3)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病毒抗原是将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刺激淋巴细胞。(4)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作为运载体,作为运载体必须具有能复制、含标记基因等特点。在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促融剂。‎ 答案:(1)相似 (2)囊膜和刺突 (3)2 囊膜 吞噬 (4)运载体 标记 融合诱导剂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综合运用能力在2005年考纲中属于第1条的能力要求,现在单独列出来并去掉“解释”‎ 二字,说明高考命题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视。考查这一能力的题目大多会涉及多个知识点或较复杂的情况,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其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解题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说明自然科学的现象和问题,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例1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马歇尔和沃伦是在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这一发现迅速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在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是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引起的,学术界的说法是“无酸就无溃疡”,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些疾病与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误区,进而引发了一场对胃肠道疾病研究与治疗的革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和人的关系是 ,该菌在生态系统的地位是 。‎ ‎(2)如果幽门螺杆菌和酵母菌都有一个基因能编码132个氨基酸,那么构成这个基因的碱基数量多的是 ,原因是 。‎ ‎ (3)为了获得抵抗该菌的抗体,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来大量生产。‎ ‎ (4)刚刚发现幽门螺杆菌时,不能确定该菌是否是引起胃炎的病原体,那么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请简要说明过程和预测的结果。‎ ‎(4)为什么说这一·发现可以引起对肠胃疾病研究的革命?‎ 解析: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和人的关系是寄生,为消费者;由于原核生物的基因中没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所以编码同样多的氨基酸,真核生物基因的碱基数就多;大量产生抗体可以采用细胞工程来实现;为了确定该茵,需要微实验验证。‎ 本题把热点做素材,结合教材知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科学探究能力,虽然材料新颖,但基本知识都是教材所涉及到的。综合了生态、基因结构、细胞工程、实验探究设计等内容。‎ 答案:(1)寄生 消费者 (2)酵母菌 真核生物基因中有内含子 (3)细胞工程(单克隆抗体) (4)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挑选数名身高体重相当、健康状况一样的人,分成等数量的两组,给一组服用含有该菌的食物或水(或使用仪器把该菌放到实验人的胃里),另一组做对照,食用不含该菌的与实验组相同的食物或水。然后观察两组的胃炎的情况,结果应该是,服用含有该菌的人得胃炎,而对照组不得胃炎。 (5)由于这个发现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找到了引起胃炎的病原体,为今后的治疗、预防和进一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能引起一场研究肠胃病的革命。‎ 例2 农业生产上,害虫防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导致害虫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也多种多样。请分析回答:‎ ‎ (1)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质中的质粒发生了 。‎ ‎ (2)有些杂草对某些除草剂也能产生抗药性,是因为杂草的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质与该除草剂不发生亲和,因而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该抗药性遗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① ,② 。‎ ‎ (3)生产上运用化学杀虫剂杀虫,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除产生抗药性外,还由于害虫的天敌 。‎ ‎ (4)防治害虫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如抗虫棉的培育,该过程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 。‎ ‎ (5)抗虫棉生态效益显著。有人认为抗虫棉无需进行害虫防治。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 。理由是 。‎ 命题解读:本题以害虫防治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基因工程和生物进化等知识,能力上主要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属于应用层次的考查。害虫的防治是农业生产上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与生物学的多方面知识有关,本题的综合考查体现了高考命题注重能力考查的倾向。这类题往往从实际问题出发,联系多个知识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解题指导:(1)细菌的质粒是小型的环状DNA分子,不可能出现染色体变异,又由于细菌只能进行分裂生殖,也不会出现基因重组。(3)运用化学杀虫剂杀虫也可以杀死害的天敌,生物数量的变化不仅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食物和捕食者等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4)抗虫棉的培育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原理是基因重组。(5)抗虫棉不能抗所有的害虫,因此无需进行害虫防治是不对的。‎ 答案:(1)基因突变 (2)①母系遗传 ②后代无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3)大量死亡 (4)基因重组 (5)不赞成 抗虫棉不能抗所有的害虫 二、新典型举例 ‎(一)创新题型 ‎(1)科技类创新题型 例1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20年前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胃病的医学教条。如图所示为幽门螺杆菌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幽门螺杆菌细胞由于具有结构③ ,因此称为 细胞。细胞器[⑤]的功能是 。‎ ‎ (2)幽门螺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共同的结构有 。‎ ‎ (3)青霉素能杀灭幽门螺杆菌,其原因是 。‎ ‎(4)幽门螺杆菌的遗传属于 遗传,其基因结构与酵母菌的主要区别是 。‎ ‎(5)请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乳酸菌、幽门螺杆菌、酵母菌、细菌的从属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考查的知识点有细菌的结构模式图的识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幽门螺杆菌是细菌的一种,而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则③为拟核。原核细胞中惟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2)植物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同一性: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3)原核细胞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能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其死亡。(4)原核基因结构与真核基因结构最主要的不同是,真核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而原核基因结构中没有。(5)注意图示的从属关 系:乳酸菌、幽门螺杆菌是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答案:(1)拟核 原核 合成蛋白质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3)青每素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导致其死亡 (4)细胞核遗传、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内含子 (5)如右图。‎ ‎【方法·探究】本题以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综合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解答本题应注意三方面:一是要知道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是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二是要知道原核细胞的主要特点是:具没有由核膜包围的拟核,遗传物质分布在拟核中;有分散的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二分体、出芽、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只有无丝分裂。三是识别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要会画概念图。本题还拓展到了遗传学知识,如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是由拟核中的DNA控制的,而抗性等性状由质粒控制,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原核基因结构与真核基因结构最主要的不同是,真核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而原核基因结构中没有。‎ ‎(2)生活热点类创新题型 例2 如图中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注射疫苗后,志愿者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 ,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 调节。‎ ‎ (2)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变化曲线。此时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 (3)研究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从遗传物质分析,研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 (4)有些病毒灭活后,除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外,还可在细胞工程中用于 。‎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及细胞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人体的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在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机体内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抗原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较不稳定,变异频率较高;该病毒一旦发生变异,机体中原有的相应记忆B细胞将对其无法识别,这就是研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十分困难的主 要原因。作图时注意在15天之后,该志愿者体内抗体浓度较第一次注射疫苗时要高,原因是机体内已有相应记忆B细胞。答案:(1)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 (2)如右图所示。 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3)RNA RNA结构不稳定,变异频率高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 【方法·探究】对有关热点问题的学习,应穿插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简单地花较多的时间用于单纯的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复习。平时注意解答此类试题,不要仅仅是停留在概念本身和问题的表面,只有结合具体实例并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去思考和分析热点问题,才能使自己真正理解热点问题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环境资源类创新题型 例3 我国淡水湖泊中藻型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生物类群是微囊藻,因为其经常爆发性生长且能够产生微囊藻毒素(MC—LR)而引发水华现象。‎ ‎ (1)目前已从不同微囊藻菌株中分离、鉴定了60多种MC—LR结构。构成MC—LR环状七肽的7个氨基酸,其中5个是非蛋白质氨基酸,2个是蛋白质氨基酸。MC—LR分子式为C49H74N10O12,分子量约为l 000。假如组成MC—LR环状七肽分子的氨基酸和正常多肽分子相同,则其中含有 个肽键,最多含有 个游离氨基和 个羧基。‎ ‎ (2)微囊藻生长早期是单细胞浮游藻类,鱼类等动物取食后能够正常消化,没有毒性,但是生长后期细胞壁外被胶质鞘使群体呈结合状态,由于这层胶质鞘成分和MC—LR类似,尽管微囊藻体内蛋白质高达49.7%,生物可利用性也受到极大的限制,鱼类等动物取食后不能消化,且中毒死亡。因此可推知MC—LR属于微囊藻 (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微囊藻胶质鞘不能被鱼类消化的原因是 。‎ ‎ (3)微囊藻体内蛋白质含量特别高,可以推知这种藻类可能具有 能力;被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中特别容易引起藻类爆发性生长的原因是 。‎ ‎ (4)某一与自然水域隔离且被微囊藻严重污染已经出现死鱼的金鱼池中,采取引种睡莲花、水浮莲和其他鱼种的治污方案,结果很快使水体净化,遏制了死鱼。请根据下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治污原理。‎ 解析:通过引用淡水湖泊污染成因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微囊藻的信息资料,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消化特点,以及微囊藻的胶质鞘和毒素的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分析微囊藻爆发的原因,探讨生态学治理池塘污染的方案,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此题易错点是环状七肽具有7个肽键,且分子结构中无主链末端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剩下的5个氧原子最多只能组成2个 —COOH,‎ 答案:(1)7 3 2 (2)次级 鱼的蛋白质消化酶不能识别和水解非蛋白质氨基酸之间形成的肽键(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自身固氮 N、P是生物生长和繁殖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微囊藻能自身固氮,生活污水含有丰富的磷等矿质元素,其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有充足的原料,所以能够爆发性生长 (4)睡莲花和水浮莲都是浮游植物,在水面上生长,对水体起到封盖作用,与微囊藻竞争阳光和矿物质,压制了微囊藻的繁殖;同时,水浮莲的根须系和睡莲花的叶为小动物附着生长提供了场所,加上引进的鲢鱼对微囊藻的捕食,微囊藻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胶质鞘和产生微囊藻毒素,金鱼吃不到微囊藻胶块就不会死亡。‎ ‎【方法·探究】有关环境资源类热点材料题,其命题背景来源较广,如海洋资源、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思路和其他热点题相同,不同的是涉及的知识点要求有所差异。其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污染(水污染)、种间关系(竞争和捕食)、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治理等。‎ ‎(二)与新课程相关的综合题型 ‎(1)有关分子与细胞的综合题型 例4 细胞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如图所示是肝细胞中所进行的有关化学变化,请据图回答:‎ ‎(1)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 A.血浆 B.组织液 ‎ C.淋巴 D.细胞内液 ‎(2)在肝细胞A中,引起①过程的激素是 。‎ ‎(3)在肝细胞B中完成③过程的酶是 。‎ ‎(4)⑤和⑥的场所分别是 和 。‎ ‎(5)肝细胞B产生的CO2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并使呼吸加快,这种调节方式是 。‎ ‎(6)在肝细胞C中参与⑦过程的物质有 。‎ ‎(7)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图中哪些过程可能会被抑制 。‎ ‎ 解析:肝细胞处于组织液中,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肝细胞A中(1)过程是指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与此有关的激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肝细胞B中⑧过程表示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转变为丙氨酸的过程,这与肝细胞中的谷丙转氨酶有关,在它的作用下,将谷氨酸中的氨基转移到丙酮酸上,使丙酮酸成为丙氨酸。⑤和⑥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三阶段,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O2通过体液的传送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体液调节,脂蛋白是脂肪、蛋白质和磷脂结合形成的物质。胰岛素能加速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如④过程;能加速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糖元,如⑨⑩过程;能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如⑤(或⑤⑥)过程。答案:(1)B (2)胰高血糖素 (3)谷丙转氨酶(GPT) (4)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5)体液调节 (6)‎ 脂肪、蛋白质、磷脂 (7)④⑤⑨⑩(或④⑤⑥⑨⑩)‎ ‎【方法·探究】分子与细胞的综合题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等,命题常是以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亚显微结构与适宜条件下可以完成的生理过程、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知识的综合、物质运输与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人体和动物细胞的物质及能量代谢过程、生命活动调节等基础知识。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比较法复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将组成生物体的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从组成元素、种类、结构(或组成)、功能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记忆。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还要联系后面章节中的有关知识,明确蛋白质分子多样性与核酸分子多样性的关系。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考点,建议在复习中要边绘图边回想各细胞的结构(特别是线粒体、叶绿体及细胞膜)和功能,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复习。不同部位、不同功能的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如白细胞等)、乳腺细胞等,其细胞中含有的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其具有的功能也不同。在复习细胞分裂时,一是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二是要掌握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要求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能够识图、绘图,搞清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的含义。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复习时要理解其概念,了解其特点、实例,还要适当关注相关的科技新进展。‎ ‎(2)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综合题型 例5 果蝇(2n = 8)的两对性状: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1)一只雄果蝇基因型为BbXaY,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个BbbXa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 ,这些精子受精后,引起后代发生 。‎ ‎(2)红眼长翅的雌果蝇与红眼长翅的雄果蝇交配,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果蝇 ‎3‎ l ‎3‎ ‎1‎ 雌果蝇 ‎3‎ ‎1‎ ‎0‎ ‎0‎ ‎①推测亲本基因型为 。‎ ‎②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占 ,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 。‎ ‎③若要使子代果蝇雌雄各一种眼色,则选作亲本的眼色基因型为 。‎ 解析:(1)BbXaY的果蝇产生BbbXa的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B、b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b所在的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2)BbXAXa×BbXAY的子代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占:,与亲本基因型相同个体占:。答案:(1)BXa、Y、Y 染色体变异 (2)①BbXAXa×BbXAY ‎ ‎② ③XaXa×XAY ‎【方法·探究】遗传、变异与进化的综合题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遗传因子的发现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结构、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突变、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命题常以某一遗传现象或生物科技等为背景,综合考查考生对上述内容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始终抓住主干知识,进行联系或发散,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突出重点知识。比如,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从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结构与复制、染色体与基因、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等有关知识,先经过思考、分析、归纳,然后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的复习,一是理解、掌握有关的概念;二是理解、掌握新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三是能够运用所学的进化理论,举例说明或正确解释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等。‎ ‎(3)有关稳态与环境的综合题型 例6 血液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组织,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其中的 物质。‎ ‎(2)血液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如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大量增加,通过 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皮肤的 ,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 ‎(3)血液具有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分解外来的微生物,这属于 免疫。血液中发挥主要作用,能导致结核杆菌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称 。‎ ‎(4)血液中的葡萄糖是重要的供能物质,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激素主要是 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把摄取糖与声音刺激多次结合以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就能引起几乎与摄取糖时同样的血糖含量变化.这说明了调节血糖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在 。‎ 解析:本题围绕人体血液的多方面功能,综合考查了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1)由于血液中含有一些酸碱缓冲物质,人体pH才能保持相对稳定。(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散热量减少;当人体处于炙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散热量增大.(3)人体的防御功能主要是免疫,血液中白细胞吞噬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使结核杆菌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4)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答案:(1)缓冲 (2)下丘脑 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3)非特异性 效应T细胞 (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至少答出2点) 大脑皮层 ‎【方法·探究】稳态与环境的综合题型,涉及的知识点 主要有:人体内环境稳态、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而围绕人体内环境稳态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是高考命题常考题型之一,其可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极其丰富。对该方面知识的复习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熟悉人体内环境稳态所涉及的一些具体事例,包括pH的调节、温度的调节、水盐平衡与调节、血糖平衡与调节等;二是要将特异性免疫与细胞学、内环境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建议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掌握,紧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调节机制,结合实例,理清一系列关系,如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进化、适应、统一性的观点进行复习。再如复习物质循环时,要联系能量流动,将“碳循环”、“硫循环”、“氮循环”分别与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固氮等当今的环境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分析与运用。‎ 三、积极备战,切实提高第二、三轮复习的效率 ‎1.第一轮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轮复习一般都会在三月中旬结束(晚的可能到四月初),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部分同学差不多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对于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方面的试题,得分率较高,但在一轮复习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将第一轮复习看作平时上课的重复,只满足于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经过一轮复习后,各知识点虽然能做到基本掌握,但仍是孤立的、零散的,在解决综合题(如高考真题)时失误较多。‎ ‎(2)不重视课本。部分同学在复习中关注的重点是复习资料,大部分时间忙于做题、核对答案。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对性状分离,显性基因,杂合子等概念的理解仍是想当然,在解决考查概念的题型时,错误率较高。‎ ‎(3)解题能力弱。在复习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做的题不少,但对失误的地方不够重视,缺乏仔细的分析和反思,只关注答案,不注重思维过程,因而常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问题。‎ ‎2.第二、三轮复习策略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注重知识综合、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以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在第二轮复习中,专题的选择、习题的精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1.第二轮复习中专题的选择、选择专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代谢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课本中的第三章、第四章以及选修课本第二章。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零碎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同学们解决高考中出现的综合题。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相关的跨章节知识点归纳在一起,如蛋白质专题、水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实验设计专题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某一具体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具体内容在各种复习资料中都可以找到。‎ 在第二轮复习计划中,要结合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复习模式;在复习过程中不要过多地依赖复习资料,缺乏自主性的归纳总结。可按细胞学(含细胞工程)、植物生命的认识(含C3、C4‎ 植物)、动物生命的认识(含选修第一章)、微生物学、生命的延续(生殖发育、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体系结合提纲所列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回归课本,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一些重要的综合专题。如生物育种专题,蛋白质专题等,可在总结的同时选做典型例题,做到能对各个知识点,应用自如。‎ ‎2.习题训练安排:‎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可以选择老师精选的经典习题或者权威高考试题研究中心提供的试题,精选、精练并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总结;针对答题不规范的问题,可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进行分析,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在习题的安排上,将历年高考题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某一类型的试题重点突破,如信息题、图表题、数据处理题、曲线题、实验题等,以求达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