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 MB
  • 2021-05-14 发布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右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C.公路运输量大 D.公路运输价格低 解析:选B。山区的地势起伏较大,建造交通线的难度和造价较高,修建公路难度相对较小。‎ ‎2.(2015·高考广东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选A。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选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选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选项错误。‎ ‎(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6‎ 解析:第3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中国自然带会因为温度的上升而相应北移。第4题,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3.B 4.A 我国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地面和低空都会出现降温,而且冷空气越强,降温幅度越大;冷空气越厚,降温层次越高。下图为“我国最大降温高度地区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寒潮给我国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下列不属于寒潮衍生的次生灾害是(  )‎ A.暴雨  B.冰冻 C.沙尘暴 D.雪灾 ‎6.寒潮也会给我国生产、生活带来有利影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减少病虫害,利于作物生长 B.利于风力发电,提高发电效率 C.带来降水,缓解农业旱情 D.利于北方海域海轮航行,节省能源 解析:第5题,寒潮能够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冰冻等天气,暴雨一般出现在夏季。第6题,寒潮带来的大风会影响海轮航行,有利有弊。‎ 答案:5.A 6.D ‎7.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6‎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选B。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影响小,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2018·萍乡质检)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8~9题。‎ ‎8.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有(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②④ ‎ C.③④ D.①③‎ ‎9.C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B.人类不合理灌溉 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夏季风强劲 解析:第8题,A地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小,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B地位于黄河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第9题,C位于地势低平的沿海,盐碱地所占比重大是沿海海水浸渍。‎ 答案:8.D 9.A ‎(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2017年3月,东北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天气。资料显示,春耕春播时期,东北地区还有1/4耕地过湿,不仅推迟了春耕,更加重了春涝的程度。据此回答10~11题。‎ 6‎ ‎10.东北地区今春耕地过湿的原因有(  )‎ ‎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雪量比常年多 ‎②低温持续时间长,土壤解冻慢 ‎③气温低,蒸发弱 ‎④土壤粉沙性强,含水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东北地区耕地过湿加重了春涝程度,因为(  )‎ A.土壤含水已接近饱和状态 B.山间洼地多,排水不畅 C.降水过多,地表径流增加 D.多条河流发生凌汛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第10题,东北地区春季耕地过湿,其水源主要来自前一年冬季的雨雪,2012年冬季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雪量比常年多;东北地区纬度高,低温持续时间长,土壤解冻慢,水分不易下渗;气温低,蒸发弱,冬季积雪难以融化蒸发掉;而土壤的粉沙强,利于水分下沉,不是土壤过湿的原因。故选A。第11题,因冬季积雪,气温低,东北地区土壤含水已接近饱和或过饱和态,耕地过湿,所以加重春涝程度;东北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而不是山间洼地;降水过多,积雪增多,加重春涝,而不是地表径流增加;东北地区有凌汛的河流很少。故选A。‎ 答案:10.A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兰州诊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油页岩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具有层理构造、可以燃烧的细粒岩。油页岩经开采加工后可提供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副产品,但开采难度比常规能源大。美国的页岩油探明储量高达约3 000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70%以上。1920年,美国率先开发页岩油,此后历届政府大力支持页岩油、气的开发。2013年,由于页岩油的大规模开发,美国石油在世界石油产量前十位的国家中增幅最大。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仍需大量进口石油。‎ 6‎ ‎(1)按三大类岩石成因判断油页岩的岩石类型,并简述理由。(8分)‎ ‎(2)分析美国开发页岩油、气的优势区位条件。(8分)‎ ‎(3)分析页岩油、气大规模开发对美国的有利影响。(8分)‎ 答案:(1)沉积岩。 理由:油页岩富含有机质,说明生物遗体在沉积岩层尚未石化而形成化石;具有层理构造。(2)美国页岩油、气储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由于开发技术高,成本持续降低);国内油、气消耗量巨大,市场需求量大;政府的有力支持。‎ ‎(3)增加能源供给,缓解国内能源紧缺状况;减少石油、天然气进口,节约了外汇储备;降低能源对外依赖程度,增强了国家能源安全;刺激并促进了动力导向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振兴美国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推动能源开发方面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增加就业机会。‎ ‎13.(2018·河北省定州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16年1月21日‎-23日,一场“霸王级”寒潮侵袭了我国大部分地区,致使我国部分地区的越冬农作物遭受冻害,华北地区的大量冬小麦受损严重。下面为华北地区某冬小麦农田和冬小麦受损景观图。‎ ‎ ‎ ‎(1)说出本次寒潮对冬小麦造成的主要危害。(10分)‎ ‎(2)列举冬小麦防治冻害可采取的工程措施。(12分)‎ 解析:(1)根据材料,本次寒潮造成冬小麦枯萎或死亡,‎ 6‎ 冬小麦减产、甚至绝产。(2)防治冻害的措施,主要是在寒潮来临前浇水,改善土壤墒情。在农田中压实保墒。释放烟雾,增强大气的保温效应。用麦草或塑料薄膜等覆盖,增施草木灰。在寒潮过后及时浇水,酌情追肥,喷施药剂等。‎ 答案:(1)危害:造成冬小麦枯萎或死亡(冬小麦减产绝产)。‎ ‎(2)措施:寒潮来临前浇水,改善土壤墒情;压实保墒;释放烟雾,增强大气的保温效应;用麦草或塑料薄膜等覆盖(增施草木灰);寒潮过后及时浇水(酌情追肥,喷施药剂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