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00 KB
  • 2021-05-14 发布

天津市高考化学试卷及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天津市高考化学试卷 ‎ ‎ 一、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2.(6分)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 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 C.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mol Br2‎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 ‎3.(6分)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4.(6分)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 B.‎ 制备无水AlCl3 ‎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 D.‎ 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A.A B.B C.C D.D ‎5.(6分)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 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 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 ‎6.(6分)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 ‎ 二、本卷共4题,共64分.‎ ‎7.(14分)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 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   .B→C的反应条件为   ,C→Al的制备方法称为   .‎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   .‎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   ,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   (写化学式).‎ ‎8.(18分)2﹣氨基﹣3﹣氯苯甲酸(F)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共有   种,共面原子数目最多为   .‎ ‎(2)B的名称为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a.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互为邻位 b.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3)该流程未采用甲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而是经由①②③三步反应制取B,目的是   .‎ ‎(4)写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   .‎ ‎(5)写出⑧的反应试剂和条件:   ;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6)在方框中写出以为主要原料,经最少步骤制备含肽键聚合物的流程.‎ ‎…目标化合物 ‎9.(18分)用沉淀滴定法快速测定NaI等碘化物溶液中c(I﹣),实验过程包括准备标准溶液和滴定待测溶液.‎ Ⅰ准备标准溶液 a.准确称取AgNO3基准物4.2468g(0.0250mol)后,配制成250mL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备用.‎ b.配制并标定100mL 0.1000mol•L﹣1 NH4SCN标准溶液,备用.‎ Ⅱ滴定的主要步骤 a.取待测NaI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 b.加入25.00mL 0.1000mol•L﹣1 AgNO3溶液(过量),使I﹣完全转化为AgI沉淀.‎ c.加入NH4Fe(SO4)2溶液作指示剂.‎ d.用0.1000mol•L﹣1NH4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使其恰好完全转化为AgSCN沉淀后,体系出现淡红色,停止滴定.‎ e.重复上述操作两次.三次测定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消耗NH4SCN标准溶液体积/mL ‎10.24‎ ‎10.02‎ ‎9.98‎ f.数据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称得的AgNO3配制成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   .‎ ‎(2)AgNO3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的原因是   .‎ ‎(3)滴定应在pH<0.5的条件下进行,其原因是   .‎ ‎(4)b和c两步操作是否可以颠倒   ,说明理由   .‎ ‎(5)所消耗的NH4SCN标准溶液平均体积为   mL,测得c(I﹣)=   mol•L﹣1.‎ ‎(6)在滴定管中装入NH4SCN标准溶液的前一步,应进行的操作为   .‎ ‎(7)判断下列操作对c(I﹣)测定结果的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若在配制AgNO3标准溶液时,烧杯中的溶液有少量溅出,则测定结果   .‎ ‎②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则测定结果   .‎ ‎10.(14分)H2S和SO2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工业上采取多种方法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回答下列方法中的问题.‎ Ⅰ.H2S的除去 方法1:生物脱H2S的原理为:‎ H2S+Fe2(SO4)3═S↓+2FeSO4+H2SO4‎ ‎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1)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该菌的作用是   .‎ ‎(2)由图1和图2判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   .若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其原因是   .‎ 方法2:在一定条件下,用H2O2氧化H2S ‎(3)随着参加反应的n(H2O2)/n(H2S)变化,氧化产物不同.当n(H2O2)/n(H2S)=4时,氧化产物的分子式为   .‎ Ⅱ.SO2的除去 方法1(双碱法):用NaOH吸收SO2,并用CaO使NaOH再生 NaOH溶液Na2SO3溶液 ‎(4)写出过程①的离子方程式:   ;CaO在水中存在如下转化:‎ CaO(s)+H2O (l)═Ca(OH)2(s)⇌Ca2+(aq)+2OH﹣(aq)‎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简述过程②NaOH再生的原理   .‎ 方法2:用氨水除去SO2‎ ‎(5)已知25℃,NH3•H2O的Kb=1.8×10﹣5,H2SO3的Ka1=1.3×10﹣2,Ka2=6.2×10﹣8.若氨水的浓度为2.0mol•L﹣1,溶液中的c(OH﹣)=   mol•L﹣1.将SO2通入该氨水中,当c(OH﹣)降至1.0×10﹣7 mol•L﹣1时,溶液中的c(SO32﹣‎ ‎)/c(HSO3﹣)=   .‎ ‎ ‎ ‎2017年天津市高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2017•天津)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用氯气处理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D.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分析】A.石灰、碳酸钠都可与酸反应;‎ B.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可水解生成具有吸附性的胶体;‎ C.氯气不能与Cu2+、Hg2+反应生成沉淀;‎ D.烧碱可与铵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 ‎【解答】解:A.石灰与酸反应生成钙盐,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钠盐和二氧化碳,故可用于处理废水中的酸,故A正确;‎ B.铝盐、铁盐都能水解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胶体,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B正确;‎ C.氯气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不能与Cu2+、Hg2+反应生成沉淀,对重金属离子没有作用,故C错误;‎ D.烧碱可与铵根离子反应产生氨气,则可用烧碱处理高浓度的NH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故D正确.‎ 故选C.‎ ‎ ‎ ‎2.(6分)(2017•天津)汉黄芩素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3O5‎ B.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 C.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mol Br2‎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1种 ‎【分析】由结构可知分子式,分子中含酚﹣OH、碳碳双键、羰基及醚键,结合酚、烯烃等有机物的性质来解答.‎ ‎【解答】解: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2O5,故A错误;‎ B.含酚﹣OH,遇FeCl3溶液显色,故B正确;‎ C.酚﹣OH的邻对位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则1 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2mol Br2,故C错误;‎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官能团碳碳双键、羰基均减少,故D错误;‎ 故选B.‎ ‎ ‎ ‎3.(6分)(2017•天津)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分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 ‎ ‎4.(6分)(2017•天津)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 B.‎ 制备无水AlCl3 ‎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 D.‎ 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A.A B.B C.C D.D ‎【分析】A.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B.蒸发时促进氯化铝水解,生成的盐酸易挥发;‎ C.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且利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差异分离;‎ D.氯气与NaBr、NaI反应分别生成溴、碘,在四氯化碳中的颜色不同.‎ ‎【解答】解:A.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加热将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故A错误;‎ B.蒸发时促进氯化铝水解,生成的盐酸易挥发,则应在HCl气流中蒸发结晶,故B错误;‎ C.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应趁热过滤后,选择重结晶法分离提纯,故C错误;‎ D.氯气与NaBr、NaI反应分别生成溴、碘,在四氯化碳中的颜色不同,则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后观察颜色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 ‎ ‎5.(6分)(2017•天津)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 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 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 ‎【分析】A.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B.H与F、Cl等形成共价化合物,与Na等形成离子化合物;‎ C.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且HCl不是最高价含氧酸;‎ D.目前周期表中112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的IIB族,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 ‎【解答】解:A.非金属性O>N>Si,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故A正确;‎ B.H与F、Cl等形成共价化合物,与Na等形成离子化合物,则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 C.利用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HCl不是最高价含氧酸,则不能比较Cl、C的非金属性,故C错误;‎ D.目前周期表中112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的IIB族,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故D正确;‎ 故选C.‎ ‎ ‎ ‎6.(6分)(2017•天津)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分析】A.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 B.Ni(CO)4的沸点为42.2℃,应大于沸点,便于分离出Ni(CO)4;‎ C.由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分析;‎ D.达到平衡时,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答】解:A.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则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 B.Ni(CO)4的沸点为42.2℃,应大于沸点,便于分离出Ni(CO)4,则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故B正确;‎ C.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可知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大,故C错误;‎ D.达到平衡时,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时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错误;‎ 故选B.‎ ‎ ‎ 二、本卷共4题,共64分.‎ ‎7.(14分)(2017•天津)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  .B→C的反应条件为 加热(或煅烧) ,C→Al的制备方法称为 电解法 .‎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 ac .‎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 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CrO42﹣、Cr2O72﹣ ;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 NaOH和H2 (写化学式).‎ ‎【分析】Ⅰ.(1)固体混合物含有Al(OH)3、MnO2,加入NaOH溶液,过滤,可得到滤液A为NaAlO2,通入二氧化碳,生成B为Al(OH)3,固体C为Al2O3,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Al;固体D为MnO2,加热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可生成氯气;‎ ‎(2)题中涉及因素有温度和浓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以此可计算反应热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Ⅱ.(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B为Al(OH)‎ ‎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 故答案为:;加热(或煅烧);电解法;‎ ‎(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则2mol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4.28kJ=85.6kJ,‎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故答案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2H+⇌Cr2O72﹣+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Cr2O7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 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 ‎ ‎8.(18分)(2017•天津)2﹣氨基﹣3﹣氯苯甲酸(F)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共有 4 种,共面原子数目最多为 13 .‎ ‎(2)B的名称为 2﹣硝基甲苯或邻硝基甲苯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a.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互为邻位 b.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3)该流程未采用甲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而是经由①②③三步反应制取B,目的是 避免苯环上甲基对位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 .‎ ‎(4)写出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 保护氨基 .‎ ‎(5)写出⑧的反应试剂和条件: Cl2/FeCl3(或Cl2/Fe) ;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羧基 .‎ ‎(6)在方框中写出以为主要原料,经最少步骤制备含肽键聚合物的流程.‎ ‎…目标化合物 ‎【分析】(1)甲苯含有1个甲基,苯环左右对称;苯环为平面形结构,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2)B为邻硝基甲苯,对应的同分异构体:a.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互为邻位,b.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应含有酯基,且为甲酸酯,另外一种官能团为氨基;‎ ‎(3)如采用甲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硝基可取代甲基对位的H原子;‎ ‎(4)由结构简式可知反应⑥为取代反应,可避免氨基被氧化;‎ ‎(5)⑧为苯环的氯代反应,应在类似苯与溴的反应;F含有羧基、氨基和氯原子;‎ ‎(6)可水解生成,含有氨基、羧基,可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 ‎【解答】解:(1)甲苯含有1个甲基,苯环左右对称,则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共有4种,苯环为平面形结构,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结合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甲基上可有1个H与苯环共平面,共13个,‎ 故答案为:4; 13;‎ ‎(2)B为2﹣硝基甲苯或邻硝基甲苯,对应的同分异构体:a.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互为邻位,b.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应含有酯基,且为甲酸酯,另外一种官能团为氨基,可能为,‎ 故答案为:2﹣硝基甲苯或邻硝基甲苯;;‎ ‎(3)如采用甲苯直接硝化的方法制备B,硝基可取代甲基对位的H原子,目的是避免苯环上甲基对位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 故答案为:避免苯环上甲基对位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 ‎(4)由结构简式可知反应⑥为取代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该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氨基被氧化,‎ 故答案为:;保护氨基;‎ ‎(5)⑧为苯环的氯代反应,应在类似苯与溴的反应,反应条件为Cl2/FeCl3(或Cl2/Fe),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 故答案为:Cl2/FeCl3(或Cl2/Fe);羧基;‎ ‎(6)可水解生成,含有氨基、羧基,可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反应的流程为,‎ 故答案为:.‎ ‎ ‎ ‎9.(18分)(2017•天津)用沉淀滴定法快速测定NaI等碘化物溶液中c(I﹣),实验过程包括准备标准溶液和滴定待测溶液.‎ Ⅰ准备标准溶液 a.准确称取AgNO3基准物4.2468g(0.0250mol)后,配制成250mL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备用.‎ b.配制并标定100mL 0.1000mol•L﹣1 NH4SCN标准溶液,备用.‎ Ⅱ滴定的主要步骤 a.取待测NaI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 b.加入25.00mL 0.1000mol•L﹣1 AgNO3溶液(过量),使I﹣完全转化为AgI沉淀.‎ c.加入NH4Fe(SO4)2溶液作指示剂.‎ d.用0.1000mol•L﹣1NH4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使其恰好完全转化为AgSCN沉淀后,体系出现淡红色,停止滴定.‎ e.重复上述操作两次.三次测定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消耗NH4SCN标准溶液体积/mL ‎10.24‎ ‎10.02‎ ‎9.98‎ f.数据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称得的AgNO3配制成标准溶液,所使用的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 250mL(棕色)容量瓶、胶头滴管 .‎ ‎(2)AgNO3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的原因是 避免AgNO3见光分解 .‎ ‎(3)滴定应在pH<0.5的条件下进行,其原因是 防止因Fe3+的水解而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或抑制Fe3+的水解) .‎ ‎(4)b和c两步操作是否可以颠倒 否(或不能) ,说明理由 若颠倒,Fe3+与I﹣反应,指示剂耗尽,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 ‎(5)所消耗的NH4SCN标准溶液平均体积为 10.00 mL,测得c(I﹣)= 0.0600 mol•L﹣1.‎ ‎(6)在滴定管中装入NH4SCN标准溶液的前一步,应进行的操作为 用NH4SCN标准溶液进行润洗; .‎ ‎(7)判断下列操作对c(I﹣)测定结果的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若在配制AgNO3标准溶液时,烧杯中的溶液有少量溅出,则测定结果 偏高 .‎ ‎②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则测定结果 偏高 .‎ ‎【分析】(1)配制硝酸银标准溶液时,所使用的仪器出需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250mL(棕色)容量瓶及定容时需要的胶头滴管;‎ ‎(2)硝酸银见光分解;‎ ‎(3)滴定应注意防止铁离子的水解,影响滴定结果;‎ ‎(4)铁离子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根据所提供的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误差较大,应舍去,二、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即可,所以所消耗的NH4SCN溶液平均体积为10.00mL,‎ 结合c(AgNO3)×V(AgNO3)=c(NH4SCN)×V(NH4SCN)+c(I﹣)×V(I﹣)计算;‎ ‎(6)装入NH4SCN标准溶液,应避免浓度降低,应用NH4SCN标准溶液进行润洗;‎ ‎(7)反应的原理为c(AgNO3)×V(AgNO3)=c(NH4SCN)×V(NH4SCN)+c(I﹣)×V(I﹣),如操作导致c(NH4SCN)×V(NH4SCN)偏小,则测定结果偏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配制硝酸银标准溶液时,所使用的仪器出需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250mL(棕色)容量瓶及定容时需要的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250 mL(棕色)容量瓶、胶头滴管;‎ ‎(2)硝酸银标准溶液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避光保存是因为硝酸银见光分解,故答案为:避免AgNO3见光分解;‎ ‎(3)滴定应在pH<0.5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抑制铁离子的水解,防止因铁离子的水解而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 故答案为:防止因Fe3+的水解而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或抑制Fe3+的水解);‎ ‎(4)b和c两步操作不能颠倒,若颠倒,铁离子与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指示剂耗尽则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故答案为:否(或不能);若颠倒,Fe3+与I﹣反应,指示剂耗尽,无法判断滴定终点;‎ ‎(5)根据所提供的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误差较大,应舍去,二、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即可,所以所消耗的NH4SCN溶液平均体积为10.00mL,‎ n(AgNO3)=25.00×10﹣3L×0.1000mol•L﹣1=2.5×10﹣3mol,n(NH4SCN)=0.1000mol•L﹣1×10.00×10﹣3L=1.00×10﹣3mol,‎ 则c(I﹣)×0.25L=2.5×10﹣3mol﹣1.00×10﹣3mol,c(I﹣)=0.0600mol•L﹣1,‎ 故答案为:10.00;0.0600;‎ ‎(6)装入NH4SCN标准溶液,应避免浓度降低,应用NH4SCN标准溶液进行润洗,故答案为:用NH4SCN标准溶液进行润洗;‎ ‎(7)反应的原理为c(AgNO3)×V(AgNO3)=c(NH4SCN)×V(NH4SCN)+c(I﹣)×V(I﹣),‎ ‎①若在配制AgNO3标准溶液时,烧杯中的溶液有少量溅出,则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浓度偏低,则n(NH4SCN)偏小,测定c(I﹣)偏大,‎ 故答案为:偏高;‎ ‎①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造成读数偏小,则n(NH4SCN)偏小,测定c(I﹣)偏大,‎ 故答案为:偏高.‎ ‎ ‎ ‎10.(14分)(2017•天津)H2S和SO2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工业上采取多种方法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回答下列方法中的问题.‎ Ⅰ.H2S的除去 方法1:生物脱H2S的原理为:‎ H2S+Fe2(SO4)3═S↓+2FeSO4+H2SO4‎ ‎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1)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该菌的作用是 降低反应活化能 .‎ ‎(2)由图1和图2判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 30℃、pH=2.0 .若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其原因是 蛋白质变性(或硫杆菌失去活性) .‎ 方法2:在一定条件下,用H2O2氧化H2S ‎(3)随着参加反应的n(H2O2)/n(H2S)变化,氧化产物不同.当n(H2O2)/n(H2S)=4时,氧化产物的分子式为 H2SO4 .‎ Ⅱ.SO2的除去 方法1(双碱法):用NaOH吸收SO2,并用CaO使NaOH再生 NaOH溶液Na2SO3溶液 ‎(4)写出过程①的离子方程式: 2OH﹣+SO2=SO32﹣+H2O ;CaO在水中存在如下转化:‎ CaO(s)+H2O (l)═Ca(OH)2(s)⇌Ca2+(aq)+2OH﹣(aq)‎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简述过程②NaOH再生的原理 SO32﹣与Ca2+生成CaSO3沉淀,平衡向正向移动,有NaOH生成 .‎ 方法2:用氨水除去SO2‎ ‎(5)已知25℃,NH3•H2O的Kb=1.8×10﹣5,H2SO3的Ka1=1.3×10﹣2,Ka2=6.2×10﹣8.若氨水的浓度为2.0mol•L﹣1,溶液中的c(OH﹣)= 6.0×10﹣3 mol•L﹣1.将SO2通入该氨水中,当c(OH﹣)降至1.0×10﹣7 mol•L﹣1时,溶液中的c(SO32﹣)/c(HSO3﹣)= 0.62 .‎ ‎【分析】(1)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说明硫杆菌做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2)从图象中分析可知,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是亚铁离子氧化速率最大时,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是因为升温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3)当n(H2O2)/n(H2S)=4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4H2O2~4H2O~8e﹣,电子守恒得到H2S变化为+6价化合物;‎ ‎(4)过程①是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过程②NaOH再生是平衡CaO(s)+H2O (l)═Ca(OH)2(s)⇌Ca2+(aq)+2OH﹣(aq)正向进行;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 ‎(5)NH3•H2O的Kb=1.8×10﹣5,若氨水的浓度为2.0mol•L﹣1,可结合Kb=计算c(OH﹣),H2SO3的Ka2=6.2×10﹣8,结合Ka2=‎ 计算c(SO32﹣)/c(HSO3﹣).‎ ‎【解答】解:(1)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该菌的作用是做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故答案为:降低反应活化能(或作催化剂);‎ ‎(2)从图象中分析可知,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是亚铁离子氧化速率最大时,需要的温度和溶液PH分别为:30℃、pH=2.0,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是因为升温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催化剂失去生理活性,‎ 故答案为:30℃、pH=2.0; 蛋白质变性(或硫杆菌失去活性);‎ ‎(3)当=4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4H2O2~4H2O~8e﹣,电子守恒得到H2S变化为+6价化合物,H2S~H2SO4~8e﹣,氧化产物的分子式为H2SO4,‎ 故答案为:H2SO4 ;‎ ‎(4)过程①是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SO2=SO32﹣+H2O,过程②加入CaO,存在CaO(s)+H2O (l)═Ca(OH)2(s)⇌Ca2+(aq)+2OH﹣(aq),因SO32﹣与Ca2+生成CaSO3沉淀,平衡向正向移动,有NaOH生成,‎ 故答案为:2OH﹣+SO2=SO32﹣+H2O;SO32﹣与Ca2+生成CaSO3沉淀,平衡向正向移动,有NaOH生成;‎ ‎(5)NH3•H2O的Kb=1.8×10﹣5,若氨水的浓度为2.0mol•L﹣1,由Kb=可知c(OH﹣)=mol/L=6.0×10﹣3mol/L,‎ 当c(OH﹣)降至1.0×10﹣7 mol•L﹣1时,c(H+)=1.0×10﹣7 mol•L﹣1,H2SO3的Ka2=6.2×10﹣8,由Ka2=可知c(SO32﹣)/c(HSO3﹣)=‎ ‎=0.62,‎ 故答案为:6.0×10﹣3;0.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