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26 KB
- 2021-05-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验十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板块一 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实验原理与操作
◆ 实验目的
1.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掌握用图象法求电动势和内阻。
◆ 实验原理
1.实验依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3.E和r的求解:由U=E-Ir
得:,
解得:
4.作图法数据处理,如图所示
(1)图线与纵轴交点为电动势E。
(2)图线与横轴交点为短路电流I短=。
(3)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r=。
◆ 实验器材
电池(被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坐标纸、铅笔。
◆ 实验步骤
1.电流表用0.6 A量程,电压表用3 V量程,按实验原理图所示连接好电路。
2.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使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组数据(I1,U1)。用同样方法测量几组I、U值,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处理
1.公式法
取上表六组对应的U、I数据,数据满足关系式U1=E-I1r、U2=E-I2r、U3=E-I3r…让第1式和第4式联立方程,第2式和第5式联立方程,第3式和第6式联立方程,这样解得三组E、r,分别取平均值作为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大小。
2.描点法
以路端电压U为纵轴、干路电流I为横轴建立UI坐标系,在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U,I)值所对应的点,然后尽量多地通过这些点作一条直线,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则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即是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一次函数的纵轴截距),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为电池的内阻r,即r=。
◆ 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应选的大些(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和I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严重,使得E和r明显变化。
3.测出不少于6组I和U的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类似于逐差法,要将测出的UI数据中,第1和第4组为一组,第2和第5组为一组,第3和第6组为一组,分别解出E、r
值再求平均值。
4.在画UI图线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不要顾及个别离开直线较远的点,以减小偶然误差。
5.干电池内阻较小时,U的变化较小,此时,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甲所示的状况,使下部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为此,可使纵坐标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并且把纵坐标的比例放大,可使结果的误差减小。此时图线与横轴交点不表示短路电流,而图线与纵轴的截距仍为电动势。要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用r=,计算出电池的内阻r。
◆ 误差分析
1.偶然误差
(1)由读数不准引起误差。
(2)用图象法求E和r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测量过程中通电时间过长或电流过大,都会引起E、r变化。
2.系统误差
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影响而导致的误差。
(1)如图甲所示,在理论上E=U+(IV+IA)r,其中电压表示数U是路端电压。而实验中忽略了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V而形成误差,而且电压表示数越大,IV越大。
即:U真=U测
I真=I测+IV=I测+
结论:
当U测=0时,I真=I测,用U真、I真画出乙图中右侧的修正图,由图可以看出:E真>E测,r真>r测。
从电路的角度看,电压表应看成内电路的一部分,故实际测出的是电池和电压表这一整体的等效内阻和电动势(r测和E测),因为电压表和电池并联,所以r测小于电池内阻r真,因为外电阻R断开时,a、b两点间电压Uab等于电动势E测,此时电源与电压表构成回路,所以Uabr真。
从电路的角度看,r测=r真+RA。由于通常情况下电池的内阻较小,所以这时r测的测量误差非常大。
◆ 其他实验方案设计
以上测量方法一般称为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安阻法
用一个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电路如图甲所示,测量原理为:E=I1(R1+r),E=I2(R2+r),由此可求出E和r,或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此种方法使测得的电动势无偏差,但内阻偏大。
2.伏阻法
用一个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电路如图乙所示,测量原理为:E=U1+r,E=U2+r,由此可求出r和E,或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此种方法测得的电动势和内阻均偏小。
3.粗测法
用一只电压表粗测电动势,直接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所测值近似认为是电源电动势,此时U=≈E,需满足RV≫r。
4.双伏法
用两个电压表可测得电源的电动势,电路如图所示。测量方法为:断开S,测得V1、V2的示数分别为U1、U2,此时,E=U1+U2+r,RV为V1的内阻;再闭合S,V1的示数为U1′,此时E=U1′+r,解方程组可求得E。
板块二 考点细研·悟法培优
考点1 器材选择与实物连接
例1 [2014·大纲卷]现要测量某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可利用的器材有:电流表,内阻为1.00 Ω;电压表;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R1、R2、R3、R4、R5;开关S;一端连有鳄鱼夹P的导线1,其他导线若干。某同学设计的测量电路如图(a)所示。
(1)按图(a)在实物图(b)中画出连线,并标出导线1和其P端。
(2)测量时,改变鳄鱼夹P所夹的位置,使R1、R2、R3、R4、R5依次串入电路,记录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在图(c)中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画出UI图线。
(3)根据UI图线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尝试解答 (1)连线如图所示
(2)UI图线如图所示
(3)2.90(在2.89~2.91之间均可)
1.03(在0.93~1.13之间均可)。
(1)见尝试解答图,可先从原理图中选取一个回路如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进行连接,R1并联于电压表两端,最后再将R2至R5依次与R1串联后再与电压表并联。
(2)作图过程略,图见尝试解答。
(3)由U=E-I(RA+r)可知图中UI图线的纵截距表示E、斜率的绝对值k=RA+r,故由图可得E=2.90 V,r=k-RA=2.03 Ω-1.00 Ω=1.03 Ω。
[2017·湖南邵阳统考]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定一电池的内阻r和一待测电阻的阻值Rx。已知电池的电动势约为6 V,电池内阻和待测电阻的阻值都约为10 Ω,且不超过10 Ω。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有:
A.电流表A1(量程0~600 mA,内阻不计);
B.电流表A2(量程0~3 A,内阻不计);
C.电压表V1(量程0~6 V,内阻很大);
D.电压表V2(量程0~15 V,内阻很大);
E.滑动变阻器R(阻值0~100 Ω);
开关S一个,导线若干。
该实验过程如下:
(1)在连接电路前,先选择合适的器材,电流表应选用__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__。(填所选器材前的字母)
(2) 按图甲正确连接好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逐次调小其接入电路的阻值,测出多组U和I的值,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以U为纵轴,I为横轴,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3)断开开关S,将Rx改接在B、C之间,A与B用导线直接相连,其他部分保持不变。重复步骤(2),得到另一条UI图线,其斜率的绝对值为k。
(4)根据上面实验数据结合图乙可得,电池的内阻r=________Ω;用k和r表示待测电阻的关系式为Rx=________。
答案 (1)A C (4)10 k-r
解析 (1)电池电压为6 V,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选择电压表C;电路中最大电流为I==0.3 A,故应选电流表A。
(4)根据题图甲可得关系U=E-Ir,所以UI图象的斜率表示电池的内阻,则内阻为r= Ω=10 Ω;将Rx改接在B、C之间,根据题意,则有关系式U′=E-I′(Rx+r),则等效内阻为Rx+r=k,故Rx=k-r。
考点2 实验原理与数据处理
例2 [2017·贵州八校联考]小明在做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已知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1.5 V,内阻约为0.3 Ω;电压表V(0~3 V,内阻约为3 kΩ);电流表A(0~0.6 A,内阻为0.80 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10 Ω)。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请在给出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在实验中测得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得到如图所示的UI图线,由图可得出该电源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实验时由于________表的分流作用,导致电动势E和内阻r的测量值都小于其真实值。
尝试解答 (1)如图所示__1.50__0.20__(2)电压。
(1)因电流表的内阻是已知的,故可采用电流表外接电路。由题图可知E=1.50 V,r=-rA= Ω-0.80 Ω=0.20 Ω。
(2)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导致电动势E和内阻r的测量值都小于真实值。
[2017·温州模拟]在测定一组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电流传感器1
B.电流传感器2
C.定值电阻R0(3 kΩ)
D.滑动变阻器R(0~20 Ω)
E.开关和导线若干
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没有电压传感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传感器,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完成实验。
(1)该同学利用测出的实验数据作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传感器1的示数,I2为电流传感器2的示数,且I1远小于I2)如图乙所示,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2)若将图线的纵轴改为________,则图线与纵轴交点的物理含义即为被测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答案 (1)4.5 1.5 (2)I1R0
解析 (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U+Ir,可得I1R0=E-(I1+I2)r,又I1远小于I2,故I1R0=E-I2r,则I1=-I2,即I1与I2间为线性关系,由数学知识可得,k=-,b=,由题图乙可知,b=1.5 mA,k=-0.5×10-3,解得E=4.5 V,r=1.5 Ω。
(2)若将图象纵轴改为路端电压,即I1R0,则图线与纵轴交点的物理意义即为被测电源电动势的大小。
考点3 创新实验——测E和r的其他方法
例3 某实验小组测定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器材有:
水果电池E:电动势约为1 V;
电流表A:量程10 mA,内阻约为几欧;
电压表V:量程1 V,内阻RV=3 kΩ;
滑动变阻器RP:最大阻值200 Ω;
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 Ω;
开关S,导线若干。
(1)该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电流表的示数及变化均很小,且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很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小组经过分析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闭合开关S,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压表的示数U
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并计算出对应的与的值。
第二步:以为纵坐标,为横坐标,作出图线(用直线拟合)。
第三步: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当电阻箱的电阻R=2000 Ω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3所示。读出数据,完成下表。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ⅱ.若根据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k=2.0×103 Ω/V,截距b= V-1,则该水果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V,内阻r=________Ω。
尝试解答 (1)水果电池的内阻很大或滑动变阻器阻值较小__(2)ⅰ.①0.370__②2.7__ⅱ.1.0__2000。
(1)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表的示数及变化均很小,且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很小,说明电池的内阻远远大于滑动变阻器RP的最大阻值,即电池的内阻很大。
(2)ⅰ.电压表示数U=0.370 V,==2.7 V-1。
ⅱ.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U+r,即=+·+·,根据图线可得直线的斜率k=,k=2.0×103 Ω/V,截距b=+,b= V-1,代入数据解得该水果电池的电动势E=1.0 V,内阻r=2000 Ω。
[2017·北京昌平月考]老师要求同学们测出一待测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所给的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E、定值电阻R1(阻值未知)、电压表V(量程为0~3.0 V,内阻很大)、电阻箱R(0~99.99 Ω)、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导线若干。
某同学连接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电路,他接下来的操作是:将S2拨到a,拨动电阻箱旋钮,使各旋钮盘的刻度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后,闭合S1,记录此时电压表示数为2.20 V;然后断开S1,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将S2切换到b,闭合S1,记录此时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3所示),然后断开S1。
(1)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图2所示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____Ω,图3所示的电压表读数为________V。由此可算出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________Ω。(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该同学继续以下的操作:将S2切换到a,多次调节电阻箱,闭合S1,读出多组电阻箱的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象。由此可求得该电池组的电动势E及内阻r,其中E=________V,电源内阻r=________Ω。(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20 2.80 5.45 (2)2.86 0.270
解析 (1)电阻箱的阻值等于2×10 Ω=20
Ω,题图3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2.80 V,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R1==5.45 Ω。
(2)将定值电阻R1等效为电源内阻的一部分,电源电动势E=U+I(r+R1)=U+(r+R1),
=+·,由图象可知纵轴截距的倒数为电源电动势,所以E= V≈2.86 V;图线的斜率k== Ω/V=2 Ω/V,解得r=2 Ω/V·E-R1=2×2.86 Ω-5.45 Ω=0.270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