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1-06-02 发布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嘉祥一中2017级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 ‎(取材于张健《无情不作诗》,有删改)‎ 材料二 - 28 -‎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它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 ‎(取材于刘汉俊《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 - 28 -‎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第二季“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仅仅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取材于新小平《“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相关文字推断,下列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2. 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 A. 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 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 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 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3. 根据材料二,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 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 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 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 28 -‎ ‎4.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 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 “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限制参赛者的职业、身份等。‎ D. 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5.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答案】1. B 2. D 3. D 4. B ‎ ‎5. ①学校要通过课堂这一渠道,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古诗文经典,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②各文化部门如文联、作协可以鼓励人们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心声的诗词作品,如组织一些诗词创作大赛等。③各种文化媒体可以像央视一样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力求通过形式上的包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要做好此题需要对文中相关人物形象特征作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从文中找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然后逐一解读选项所列诗句大意和情感。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相关文字推断,下列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根据材料一所言:“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可见黛玉的情怀特征为:忧伤、萧索、孤寂。‎ A项,“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大意是“想要打问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的询问东篱: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的这么晚?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 可见诗歌流露出的是“清高孤傲的品性”“无限相思的孤寂凄苦”,恰合了材料一中黛玉的遭际、品性和情怀。 此诗句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问菊》。‎ - 28 -‎ B项,“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大意是“月亮挂在中天夜色多么寒凉,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诗人们月下吟常常雅兴勃发,漂泊的游子惹恨牵愁却不忍把她遥观。月轮啊!你是翡翠楼边悬挂着的玉镜,月轮啊!你是珍珠帘外高挂着的冰盘。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点起蜡烛,辉煌的光彩映照着这画栋雕栏”,可见这首诗只是写月亮,中心不是很突出,水平也不高,无论从内容到艺术特色都不符合黛玉的特征,这是香菱的第一首诗歌。‎ C项,“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这诗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题帕三绝》 一、二句写宝玉被打后,料定黛玉一定在为他流泪,因此才赠给黛玉两块平日里自己用的手帕。这两句诗表述了黛玉果然在为宝玉流泪,除了为宝玉还能为谁呢?三、四句写黛玉本来在为宝玉流泪,收到宝玉赠送的手帕,知道宝玉深知她的心意,于是哭得更厉害了。可见是黛玉写的诗歌,符合材料一中所言特征。‎ D项,“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符合材料一中黛玉的个性特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错误。原文信息是“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可见只是说王熙凤对不出。‎ B项,“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错误。原文信息是“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C项,“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 - 28 -‎ 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错误。“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真情所至,方有高格”,可见选项表述逻辑关系错乱,应该是因为有真情实感,诗中的一草一木才具有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为:根据材料二,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关键词“精神家园” “文化乡愁”均属于内在思想方面。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一个没有表现这些内容,即是答案。‎ A项,“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属于精神方面的内容;‎ B项,“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属于精神方面的内容;‎ C项,“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民族文化”属于文化层面的内容;‎ D项,“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属于表现形式的外在层面,与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等思想内涵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材料中的论点和选项所给论据的理解分析能力。既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对所给论据是否能够佐证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主要观点“《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主要观点对应,而且是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题干为: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项,“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属于成功原因,具体指“独特的魅力”,原文可见材料二的第四段“‘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联系现实生活可见早已“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项,“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不属于成功之因,因为表述有问题,可见原文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选项“浅显易懂”表述绝对,文中并没有这样说,另外“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和文中“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意思有别。‎ - 28 -‎ C项,“‘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限制参赛者的职业、身份等”属于成功的原因,可见原文材料三的第三段。‎ D项,“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属于成功原因,可见原文材料三第四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本题题干为“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提炼出答案①学校、语文课担负着传承的责任,当仁不让。‎ 从材料三的倒数第二段“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提炼出答案②各文化部门如文联、作协可以鼓励人们传承古诗词文化。‎ - 28 -‎ 从材料三前两段“《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可以提炼出答案③各种文化媒体可以像央视一样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助力古诗词文化的传播。‎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 28 -‎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 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 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 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 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 C. 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 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8.‎ - 28 -‎ ‎ 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C ‎ ‎8. 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应该掌握诗歌中常见意象特点、表达技巧和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本题是客观选择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写题的难度。‎ D项,“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是指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错误。诗中意思是说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应该掌握诗歌中常见意象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方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本题是客观选择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写题的难度。‎ C项,“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错,诗歌将愁绪化作了父亲破碎的月光满杯,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满头,具体可感,是化抽象为形象。‎ 故选C。‎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掌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的方法。一般来讲读懂诗歌要先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从而体会情感。诗歌意象具有典型性,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所以,我们读诗时应借助联想、想象,把省略的内容品味出来。题干问的是“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题时可以从形象(意象)、技巧、语言几个方面去思考。答题模式为,先概括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首先概括:答案中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属于概括提炼或总结归纳手法部分,一般放在每一点的在最前面,这是得分关键点,力求全面、准确。‎ 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案中: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均属于简析部分,说明源于哪一联,再抓取关键点紧扣概括的手法解析。‎ 具体来讲:诗歌借助炊烟、候鸟、枯叶、新月意象营造思乡的氛围;对母亲轻推摇篮,哼催眠曲的描写,眉头深锁,白发满头的外貌描写,对父亲劳作的描写,双手细节描写把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感人,形象生动;实写炊烟、明月,虚写对自己的思念,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对偶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生动,有很强的表现力。借助意象的要把名词意象注意点明,并总结出意境氛围;细节描写的点出是哪种细节,比如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虚实结合的要注明虚写了什么,实写了什么,虚实结合的效果(内容丰富,充分表达意思情感等);语言特点结合具体例子加以注解,比如本题中多处使用叠词、反复(“绵绵”“明明灭灭”)等修辞手法强化了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 28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乃鹿也,罗织之吏乃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诏陪葬定陵。 ‎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9.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跌荡少检 跌荡:行为放纵 B. 卿累负谤铄 铄:毁谤 C. 臣顾何辜 辜:辜负 - 28 -‎ D. 因武后不豫 不豫:生病 ‎10.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侍宴,武后曰 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 ……‎ B. 偏将为贼败 为来俊臣所构 C. 孝逸乃引兵击敬业 臣乃鹿也,罗织之吏乃猎者 D. 彼将杀臣以求进 帝以问元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 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 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 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 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C. 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B. 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 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D. 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8 -‎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15. 魏元忠历事三朝,极忠诚干练,为何晚年却屡遭贬谪?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9. C 10. B 11. C 12. B 13. C ‎ ‎14. (1)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而又舍弃这一位。‎ ‎(2)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 ‎ ‎15. ①魏元忠刚直不阿,不懂察言观色,多次面折君主、违逆圣命;②屡次触犯来俊臣、张易之等权贵利益,因此遭到忌恨、诋毁;③魏元忠牵涉进太子起兵杀武三思一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需要在掌握高考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个实词的意义。本题是问“下列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C项,“臣顾何辜”中“辜”是“罪”的意思;‎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虚词类的题,需要掌握高考中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A项中“因”的意思分别为:介词,由,跟从/介词,趁着;‎ B项中“为”均是介词,“被”的意思;‎ C项中“乃”的意思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是,就是;‎ D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用来/介词,因(此)。‎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万有一”表假如,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前面断开,排除AD;“海内承平久”语意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B - 28 -‎ ‎;“闻”作谓语,“狂狡窃发”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诛”是“待”的宾语,不能断开;“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语意完整,后面要断开。‎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此外,汉代长乐宫称“东朝”,又称“东宫”,太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分析错误,原文招致“易之等恨怒”的原因是称易之等人是“小人”。‎ 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赋分点:‎ ‎(1)“副”:符合,相称;“徒”:徒然;“彼”:那一位。‎ ‎(2)“顾”:宠爱;“徇忠”:至死尽忠;“臣之罪也”:判断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题干要求分析魏元忠晚年屡遭贬谪的原因。概括时首先需要审清题干,锁定区间;然后结合语境,由果溯因,尽量遵循一果多因原则,梳理全面;由果溯因时注意就近与分散相结合,多从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两个角度作答。‎ - 28 -‎ 具体来说,可从他为人的性格(主观)、遇到的人(客观)、遭遇的事情(客观)三个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①属于主观层面,从本身的性格特征而言:“‘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 “臣乃鹿也,罗织之吏乃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体现出他的刚直不阿,不懂察言观色,面折君主、违逆圣命。‎ 答案②属于客观上遇上奸臣小人:“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易之等恨怒”,可见屡次触犯来俊臣、张易之等权贵利益,因此遭到忌恨、诋毁;‎ 答案③属于客观上参与了政变受到牵连治罪:“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卷入皇权之争自然难以保身。‎ ‎【点睛】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 28 -‎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 28 -‎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人。做太学生,行为放纵不拘小节,很久不被调任。盩厔人江融通晓兵法,魏元忠跟随他交游,学到了他的全部学问。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犯边境,魏元忠前往洛阳宫呈递奏章,谈论遣将用兵的要领,高宗称赞他的建议。升迁做监察御史。皇帝曾从容地说:“朝外认为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魏元忠回答说:“是周朝的成王、康王,汉代的文帝、景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有遗憾怨恨吗?”魏元忠回答说:“有的。王义方是一代英豪,却死在草野。议论者说陛下不能任用贤能。”皇帝说:“我刚要任用他,听说他已经死去,只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魏元忠说:“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而又舍弃这一位。”皇帝默然不语感到惭愧。升任殿中侍御史。徐敬业起兵作乱,下诏魏元忠监督李孝逸的军队。到了临淮,而偏将被贼军击败,李孝逸惧怕贼军锐势,按兵不敢前进。魏元忠说:“您是因为宗室而担任将领的,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啊。海内太平已久,听说狂狡之徒作乱,都关心倾听以等待叛军被诛灭的消息。如今大军停止不前,则辜负了远近的期望,万一朝廷改命其他将领来替代您,您将如何解释呢?”李孝逸于是率兵进击徐敬业,平定了他。回朝后,魏元忠授任司刑正。任御史中丞,被来俊臣陷害。将要行刑,他面不改色。不一会儿诏令凤阁舍人王隐客飞速骑马前来赦免死罪,喊声传到刑场,囚犯们都欢叫起来,只有魏元忠安坐不动。被流放到岭南费州。后来再次担任御史中丞。过了一年多,又被侯思止陷害,再度流放于岭南。酷吏被杀,魏元忠被召入恢复旧官。陪从武则天宴享时,武则天曾问他说:“你多次遭陷致罪,是何原因?”他回答说:“臣就像一匹鹿,构陷罪名的人,就像猎人,是想用臣的肉做羹罢了。这些人杀臣是想求得通达,臣哪里来的罪过?”圣历二年,升迁做检校洛州长史,治理号称严明。张易之的家奴欺凌百姓,十分横行,魏元忠笞杀了他,权贵豪强无不敬畏。不久魏元忠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抵御突厥。魏元忠统帅军队慎重自守,虽然没有显赫战功,却也不曾失败。中宗在东宫时,魏元忠担任检校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张宗昌权倾朝廷,魏元忠曾经上奏说:“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武后很不高兴。张易之等怨恨愤怒,趁着武后有病,便共同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阴谋挟太子为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便将魏元忠拘捕下制狱。武后明白是二张的谗言,但又碍于张易之,因此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中宗恢复帝位,魏元忠进任侍中。武后去世,皇帝守丧期间,军国大事委托给魏元忠裁定。任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掌权,群臣不敢有所企望。魏元忠请求还乡扫墓,皇帝下诏宰相及各部门长官到上东门为他饯行,发给千骑营卫兵四人侍从,赐银千两。安乐公主曾私下请皇上废除节愍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拿此事问魏元忠,魏元忠坚持说不可,才作罢。魏元忠因为武三思专权用事,考虑有什么办法除掉他。恰逢节愍太子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暗中参与了这件事。武三思与宗楚客互相勾结而为朋党,等到武三思被杀,宗楚客等人上奏举报魏元忠参与谋反,元忠因此贬为渠州员外司马。宗楚客又派杨再思再上奏,说魏元忠因为有叛逆罪的嫌疑,不适合授内地官,于是魏元忠又被贬为思州务川县尉。魏元忠到了涪陵去世,享年七十余岁。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下诏陪葬定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4】。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5】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所作。【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4】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5】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 28 -‎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6.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 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 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7. 下列选项中与第一首词“淡著胭脂匀注”一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 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 日边红杏倚云栽(清·曹雪芹《红楼梦》)‎ ‎18. 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都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A 17. D ‎ ‎18. 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第一首词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及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判断。‎ ‎“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 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 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 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 D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以此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日边红杏”本已娇艳,况且又有凌云之势,暗指探春将嫁得贵婿。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手法及情感的鉴赏,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所以考生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通过诗歌背景、诗人生平、意象分析、抒情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赵词在上片写杏花: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带给他的是失去国家的无尽悲怆之情。‎ - 28 -‎ 陈词上片依旧,回忆在曾经在洛阳的游乐: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用简笔白描的手法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与下片形成对比,“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城动员,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为了勉励子侄成为谨慎谦虚的人,马援借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说明即便学习龙伯高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又转而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告诫他们若学习杜季良失败,则会成为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答案】 (1). 修我戈矛 (2). 修我矛戟 (3). 取之无禁 (4). 用之不竭 (5). 刻鹄不成尚类鹜 (6). 画虎不成反类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戈、戟、竭、鹄、鹜”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8 -‎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色彩。色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 ,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色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色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色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色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20.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 排比 引用 B. 比喻 排比 对偶 C. 对比 比拟 对偶 D. 对比 比拟 引用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生动化的色彩与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A 21. 参考答案:①原文以“色彩”“表情”“面容”为中心词的三个短语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③原句状语前置,使得主语“人们”和谓语中心词“相信”靠近,使句子结构紧凑,更易于理解句意。 ‎ ‎22. 参考答案:①每个人都是演奏者 ②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解析】‎ ‎【20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修辞效果。文中“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每个人都是演奏者,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采用比喻的修辞;“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采用排比的修辞;“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是引用的手法。‎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两个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别的句子,首先要找出两个句子的不同处在哪里,因为不同处即是造成表达效果有别的原因。两句不同处,一在于状语的位置是句首还是句中,二在于分句句式特点的不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解答此题,注意连贯题的八个一致性:①主语一致性;②话题一致性;③词语结构一致性;④句式长短一致性;⑤感情色彩一致性,语体色彩一致性;⑥氛围一致性;⑦音节一致性;⑧顺序一致性。‎ ‎①处,前句“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后句“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先从后句看,“都是一个……声部元素”,说明第一个空需要填出本句主语,结合前句“人间”“色彩交响”两词,后句“都”一词,可知应填入“每个人”;再由前后句“人间……色彩交响”“都是……声部元素”,可推断出需填入“演奏者”。‎ ‎②处,由前文“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是一个能力形成的动态过程,可知此处应该填入“一个民族的这个能力形成过程如何”,由后文“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美感进化过程”“民族文化历史”等关键信息,推知第二个空应该与“漫长的历史”有关,并应包含“进程”一词。‎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答案】关键信息:①‎7月12日;②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③旨在普及地名文化知识;④《光明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性质,如本题提供的就是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接着就要看语段一共几句话,这几句话的中心是什么,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段文字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是“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举行”,时间是“‎7月12日”,地点是“京”;第二句话“旨在……”交代活动的目的——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第三句是说“光明日报》在该事件中的贡献——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考试有很多种,既有高考、中考这样的学业考试,也有生活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如何在考试中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考试的参与者。考场设在医院,也设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家庭。考试中,很多人交出了满分的答卷,有些人也许可以勉强及格,也有少数人只能得零分甚至负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面对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面对考试 人生也是一场考试。每个人在离开世界的时候,都要毫不例外地向后人交一份人生的答卷。这个答卷不是文字写就的,而是用事实凝成的;它是无形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应当怎样看待这场考试,并书写这份答卷呢?‎ 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用自己的言行写成的,言行不同,写下的历史必然也不同。英雄的历史之所以为后人传颂,是因为它是用激动人心的事实写成的;科学家的名字所以能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创造了宝贵的财富;伟人的形象所以在百年之后仍然那样高大,是因为他们曾经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庸人所以刚刚离开就被人忘却,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未给历史留下什么有意义的痕迹。‎ - 28 -‎ 人来到世界,又离开世界,来的基本相同,去的却大不一样。人的价值要在生命的旅途中实现,但对人生价值的评论却不只在生的时候,尤其对那些名声显赫的人,更多的评论是在死后,而不是在生前;是后人,而不是今人。 ‎ 有人说,人死了还管他怎么评论。这是人生问题上的一种短视和无知。人死了并非一切荡然无存,他终身劳动的成果,他的美德和修养,都会对后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生命的延伸。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虽死犹荣,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人在生的时候,不仅要想到能够为社会创造些什么,而且应该想到,在死的时候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生的答卷不仅系着生前的言行,而且系着死后的影响。真正有意义的答卷,无论对今人还是后人,都是一块珍贵的宝石。 ‎ 人生的考试决不像文化考试那样简单。面对这场考试,不仅需要美德,而且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汗水,有时还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人生中的难题很多:怎样消除烦恼、怎样排解忧愁、怎样战胜恐惧、怎样警惕嫉妒、怎样防止悲观,等等。对这些,每个人都需要做出正确的回答。但经验告诉我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写好人生的答卷,首先要过好下列三个关口。 ‎ 一是权力关。权力能辅佐人,但也能腐蚀人。未掌权的人,不要看到别人手中的权力就眼馋;已经掌权的人,不要总嫌自己手中的权力太小。为个人争夺权力是一种耻辱,被权力所奴役是一种愚蠢。在权力面前一定要谨防野心,在权力背后一定要警惕私心。 ‎ 二是金钱关。人不能没有金钱,但谁如果把金钱看得重于一切,那他就难免会随之而失去一切。人钻进钱眼里,犹如鱼落入网里,是注定要失去自由的。 ‎ 三是美色关。看到漂亮的人就动心,难免会做出蠢事。有的人才华横溢,却不得美名,摆不脱美色是一个重要原因。 ‎ 人生是一次大考,考试从懂事时就已开始。面对人生的考试,人应该经常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答题,愿人人都心怀敬畏,虔诚的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解析】‎ ‎【详解】审题:‎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虽是命题作文一定也要认真审读所给材料,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从而打开思路,构思选材。同时,命题作文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要求考生明确写作范围,在做出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文题“面对考试”,是动宾结构,“考试”是宾语。根据材料提示可知:考试有很多种,既有高考、中考这样的学业考试;也有生活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面对考试的主体对象可能是每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等。是谁,面对什么考试,这些都是在构思时需要确定的。写作的重点应是“如何在考试中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保持怎样的心态,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一定要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面对考试,需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2、面对考试,越充分准备,苦练内功,越不怕大考。‎ ‎3、面对考试,沉着应变,理性应对,才能赢得胜利。‎ ‎4、面对考试,铺陈同舟共济的底气,凝聚鼎力担当的精神,让考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契机。‎ ‎5、面对考试,正确评估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6、面对考试,要心怀敬畏。‎ 可用素材:‎ ‎1、人生的四分之一时间就在考试中度过。虽然经过了各种大大小小许多考试,但是每次面对考试依然会紧张。有时也会做这样一个噩梦,梦见自己正在考试,卷子上一个题都不会,眼泪都急了出来,感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上,难以呼吸。一拳锤在胸口,本想顺顺气,结果一下子从梦中惊醒。猛然间,微笑爬上脸庞,正庆幸自己只是在做梦。这时看到桌子上躺着的试卷,笑容又僵在脸上。‎ 考试像一个魔鬼,无情蹂躏你的青春。又像一个天使,带你冲上云霄,走得更高更远。我们害怕考试,又期待考试。有时我们以为一场大考就能决定人生命运,长大后才知道,决定命运的不是考试,而是自己。‎ ‎2、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是让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次考试,这是一次人性的考试,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家庭。不仅仅是亲情爱情,还有友情和各种社会关系。可能还会因为这次考试,对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 28 -‎ 前几天,获嘉县发生一起私营业主驾车冲撞执法人员案件,致使5人被撞,其中3人受伤住院,造成很大社会影响。从目前了解情况看,这就是一起占道和店外经营的执法案件,本来不是多大的事,顶多是罚款,以后不占道就是,毕竟道路是让人和车走的,不是让做生意占道经营的地方。但是年轻店主的疯狂举动,确实让人震惊。我想这起事件应该也是和此次疫情有关,疫情的发生让很多店铺生意减少,封闭后甚至没有生意可做,这可能都会给人造成一种压抑。‎ 面对非常时期的考试,作为一个公民,其实也是一种素质的考验,持久的压抑造成一时的冲动,恐怕会终生后悔。不管谁站在任何角度去说此事,撞人肯定不对,不说执法人员,就是任何人,冲动起来也不能说撞就撞吧。就此时此事来说,这位年轻的店主,没有通过非常时期的考试,可能会遗憾终身,终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3、这次疫情也是对人素质和性情的一次考试,并且来得突然而迅猛,让很多人一时没有做好准备,不是迎接疫情的准备,而是面对人生种种不测的准备。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生存压力都很大,都需要各种付出,才能维系家庭生活。但是越是这样,越是对我们的人生人性提出了考验。人们在努力拼搏挣钱的同时,不能忘记怎么做人,不管你面临的什么,多么的困苦,都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 ‎4、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疫情的抗击。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着全国人民的精气神;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着普通百姓的爱国情;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着我们的信念和能力;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着我们国家建设的应变力;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你我如何答题,它考验我们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着我们走向未来辉煌复兴伟大的能力。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场疫情是一场大考,虽然让我们感到丝丝的阵痛,但终究会让我们看到朝霞喷薄欲出的人间大美。‎ ‎5、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越是大考越考验能力,也越能提升能力。面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锐意改革、强化落实,一定能成功应对考验,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面对考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体现到为人民服务中、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大考面前,结果导向,容不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确保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从严实作风里收获实实在在成效。‎ 参考结构:‎ 面对考试 第一部分,紧扣标题,提出问题。首先,指出人生也是一场考试。然后,明确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要交一份特殊的答卷。最后,引出问题:怎样看待这场考试,并书写这份答卷呢?‎ - 28 -‎ 第二部分,承接上文,分析论述。首先论述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用自己的言行写成的,言行不同,写下的历史必然也不同。然后,指出对人生价值的评论是在死后,评价的人是后人。最后明确看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 第三部分,回扣标题,明确做法。首先指出人生的考试决不像文化考试那样简单。然后指出面对考试的条件。最后提出写好人生的答卷,要过好三个关口。 ‎ 第四部分,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面对人生的考试,愿人人都心怀敬畏,虔诚的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