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2.00 KB
  • 2021-06-02 发布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清表里解含义,看清特点析作用 1 . 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 文中内容 。一般可根据词典和前后语境分析。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需要根据整篇文本内容和情感分析。 2 .根据标题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1) 以时间 、 地点 、 环境为题 : 标题可能具有 “ 点明时间地点 , 创设故事背景 , 渲染环境氛围 ” 的作用 。 (2) 以物象、形象为题:标题可能具有 “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 的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标题可能具有 “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 的作用。 考点诠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由于地位突出,作者会反复斟酌,因而成为命题的焦点。高考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标题的内涵,二是小说标题的作用。对标题内涵的分析探究,要分清表里两个方面;注意字面义、比喻义、象征义,特别是文中语境下的意思。对标题作用的分析探究,要根据标题的特点,具体分析。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1]   ( 2019 · 深圳市高三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 “ 你是 …… 嗯,咱知道。 ”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 窑里黑 魆魆 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 不要怕,娃娃! ” 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 —— 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 …… 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 “ 呯 ! ”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 “ 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 什么地方来的! ”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 “ 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 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 是她的孙子。 ”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 搜他! ”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 “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 这么小也做土匪! ” “ 招来吧! ” 连长问他。 “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 “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 你怕死不怕? ”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 怕死不当红军! ”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 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 不, ” 孩子却镇静地说, “ 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 ……” 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一、文本梳理 1 . 小说的情节 ① 开端 :   ② 发展 :   ③ 高潮 :  大约十三岁的小红军在敌人的轰炸中与大 部队失去 联系,被一个老太婆收留。 孩子在老太婆的保护下,开 始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 宣扬红军抗日主张。 一队国民党东北军突然对村庄搜查,发现 小红军,却 被小红军的爱国热情感染,把小红军高高举起。 2 .小说的人物 (1) 主要人物 小红军 :   (2) 次要人物 老太婆 :   敌军连长 : 大约十三岁,热爱部队,天真 活泼,勇敢无畏。是一 个充满稚气的小战士形象。 孤苦无依,有同情心,保护红军 小战士。是革命群众 的典型。 狡猾、凶狠、痛恨日本人,不满杀自 己百姓,被小 红军感化,转化为抗日的力量。 3 .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30 年代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占领东北,全国军民即将团结抗日的大背景下。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注明原因 ) ①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 没有一个人影 ” 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 “ 孤冷的月亮 ” 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    ) ② 有着 “ 红五星 ” 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 “ 红五星 ”“ 渐渐地高去 ” , “ 红五星 ” 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    ) √ √ ③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    ) ④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    ) √ ×   不排斥抗日 。 答案:① 人物描写真实自然 。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 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 ③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小说标题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把握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如何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威胁不畏死亡的故事,塑造了 形象。 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 第 2 步:体会标题意义 小说的标题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从情节看是          ;实则                   ,像未出膛的枪弹一样,蕴含着无比的力量。 连长没有射出的那颗要杀死小红军战士的子弹 象征了有着坚定信仰的小红军、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第 3 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答题 表层含义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是东北军连长准备射向红军小战士而最终没有射出的那粒枪弹。 深层含义 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力量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小红军战士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规范作答 ] ① 指向小说的情节 , 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 , 最后却没有执行 。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 评分细则 ] 答出这颗枪弹的表层含义 2 分 ; 能从两个角度答出其象征意义各 2 分 。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 , 小说讲述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小红军的英勇无畏的故事 , 正像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②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具有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作用,无论是红军小战士,还是被红军小战士感染了的人们,都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③小说以 “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为标题,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这颗未出膛的枪弹象征了中国军民凝聚在一起的抗日力量,无坚不摧。 “ 四面包围 ” 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1 . 从人物看主题。 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 , 主人公的性格命运 , 往往隐含着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 2 . 从情节看主题。 小说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事件,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 3 . 从环境看主题。 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 4 . 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 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抓住作者的分析议论,可认识主题。 考点诠释 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课标精神 、 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 , 往往是小说阅读题中的压轴题 。小说阅读能力中的 “ 价值判断 ”“ 审美评价 ”“ 意蕴探究 ” 等考查点,往往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 2019 · 河南许昌、罗阳两市高三第三次联合质检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 流浪的弦音 安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盲人那年说: “ 我想认个干娘。 ” 盲人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盲人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盲人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 “ 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 ” 盲人的手颤了一下。 “ 你愿认吗? ” 盲人这次听准了。 “ 娘。 ” 盲人 “ 扑通 ” 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 “ 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 盲人说: “ 娘,阿炳也是盲人,我就给娘拉阿炳的 《 二泉映月 》 。 ” 盲人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盲人习惯了游走,盲人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盲人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盲人说: “ 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 干娘说: “ 记住,娘等你。 ”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盲人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盲人。不见盲人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盲人,再回来 ……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 “ 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 ” 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盲人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盲人的心就动了。 那天盲人说: “ 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 ” 盲人说: “ 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干爹的,从此干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 干娘说: “ 儿的命苦。 ” 盲人说: “ 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 ” 干娘握着盲人的手点着头。 盲人的干爹和盲人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盲人和干爹走进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盲人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盲人对干爹干娘说: “ 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 ” 盲人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 盲人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一、文本梳理 1 . 小说的情节 小说叙述了流浪艺人盲人找干娘的故事 。其情节结构如下: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盲人想找一个干娘。每每在演唱的 间歇,就说 “ 我 想认个干娘 ” 。 终于有一个寡妇决定做盲人的干娘,盲人满 心欢喜。 干娘给盲人做饭,等盲人回家。 盲人给干娘讲述自己的身世故事,促 成干娘和干爹组 成新的美好的家。 2 .小说的人物 (1) 主要人物 盲人: (2) 次要人物 干娘: 干爹: 身世不幸,父母早逝,被干爹收留,干爹的妻女却因此 事出走。盲人到处流浪唱歌,想为干爹找一个人做干娘。 身世不幸,是寡妇,生活孤单凄苦,有 爱心,收盲人为 义子,为盲人做饭洗衣,等候盲人回家。 有爱心,生活不幸。因收留盲人,妻女离他 而去,但他 没有放弃盲人,两人相依为命。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注明原因 ) ① 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盲人听到蹲在跟前的人说 “ 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 ” 时手颤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精妙地写出了盲人既惊喜又略带犹豫的心态。 (    ) ② 小说把普通词用得有味,如 “ 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 ” 中的 “ 攥 ” 写出了干娘对干儿的贴心疼爱, “ 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 中的 “ 竟然 ” 突显盲人喜悦到忘情的程度。 (    ) 犹豫 ” 不当。 ×   “ 略带 √ ③ 鸽子在小说中的出现并非闲笔,它们叫唤着伴着盲人飞,烘托了干娘对干儿远去不舍的心情,它们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烘托了相亲相依、感情交融的气氛。 (    ) ④ 小说结尾写盲人欣喜,和开头写盲人伤心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色,合乎读者对遭遇不幸的人同情的心理,增强阅读快感。 (    ) √ √ 答案:① 第一次 , 运用比喻的手法 , 写弦音似断帛之声 , 表现了盲人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 。②第二次,通过写想象的乐曲呈现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表现了盲人认到干娘后的激动。③第三次。 “ 乐儿悠悠地漾起来 ” 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了盲人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 小说通过苦难和温情的交响揭示主题,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简要分析苦难和温情的交响,然后概括小说的主题。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把握人物经历 小说中的盲人饱尝苦难,先后遇到富有爱心的      ,获得         ;               ,组成了温暖的家。 干爹干娘 人间难得的温情 干爹干娘也在盲人的帮助下 第 2 步:体会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得用 。 温情对抗人生的不幸 第 3 步:根据要求表述 盲人少年 盲人少年过着流浪的卖唱生活,先后获得了人间难得的温情 —— 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爱。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苦难、不幸,但只要施与他人温情,就会温暖自己。 干爹 干爹因收养盲人少年,妻女离去,但在盲人的帮助下,却获得了家的幸福。 干娘 干娘孤苦无依,把温情给盲人少年,却获得了来自盲人和干爹的温暖。 [ 规范作答 ] ① 盲人少年失去父母 , 过着流浪生活 , 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 、 照顾 。②干娘是个寡妇,内心自卑,却得到了盲人的敬爱和盲人干爹的感激,并和盲人干爹结伴。③干爹收养盲人,致使妻子带着女儿弃他而去,却得到盲人的敬爱,并和盲人的干娘走到一起。 主题: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 [ 评分细则 ] 从小说中的三个人物盲人少年 、 干爹 、 干娘的角度简析 , 3 分 ;主题概括正确, 3 分。 答案: 同意这种说法 。①盲人少年虽然身世不幸,但遇到了有爱心的干爹,干爹与他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书写了一曲感人的 “ 爱之歌 ” ;②干娘虽然是个寡妇,但她充满爱心,甘愿做盲人少年的干娘,风雨中等候少年,为少年做饭,演绎的也是一场人间大爱;③盲人少年,以流浪演艺的方式,寻找干娘,并与干爹牵手,组成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因此,整篇小说可谓一曲 “ 爱之歌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失 忆 余显斌 娘由于小脑萎缩,记忆力就开始一天天衰退,以至于现在,几乎忘记了一切。他自己又在外面忙着生意,整天不是塞北,就是江南的,到处奔波。照顾娘的任务,就落在老婆肩上。 老婆待娘,就如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老婆经常对他开玩笑: “ 我啊,带着两个小孩。 ” 可是,就这,老婆仍背着个不孝的名声。 随着娘失忆越来越厉害,有个毛病竟慢慢凸显出来,每次吃饭的时候,如果发现饭桌上有小黄鱼,娘就一定会悄悄拿了,装进自己的衣兜。因此,大家都背后纷纷议论老婆: “ 家里那样富有,咋就舍不得给老人吃? ” 老婆为此,很是委屈,对他道: “ 你劝劝吧。 ” 他长叹一声,他劝得还少吗?每一次,他一劝,娘就如小学生一样,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让他看着心疼。过后,娘仍藏小黄鱼。 他不想再这样,再这样,对自己的心是一种伤害,让老婆背着忤逆的名声也不公平。他坐下来喝着茶,仔细想着办法, 随后眼睛一亮 ,笑了。 几天后,他回到家,提着些小黄鱼。娘蹒跚着迎出来, 一见小黄鱼,眼睛就亮了 。他笑着说: “ 娘,给您做油炸小黄鱼,好不好? ” 娘笑着说好。娘说话的时候,口水流了下来。他忙拿出纸巾,给娘擦了。 老婆也出来了,笑着对娘说: “ 您儿子多孝敬。 ” 娘满意地点着头。那一刻,娘的脸上铺满阳光。 老婆做得一手好茶饭。老婆曾得意地对他道: “ 要管住老公,先得管住老公的胃。 ” 老婆做的油炸小黄鱼,更绝,表面金黄焦脆,泛着一种油亮的颜色。筷子一拨,里面的肉白嫩嫩的,进嘴就化。老婆说: “ 娘牙不好。 ” 说着,拿了一个小黄鱼,将里面的鱼刺一根根拔了,将鱼肉放在娘面前的碟子里道: “ 娘,你吃。 ” 娘点着头,用筷子夹着。这时,他们都转过眼,望着别处,当然,眼角仍然悄悄盯着娘。娘望望他们,见没注意自己,果然伸出手,悄悄拿起一个小黄鱼,准备收藏起来。 他和老婆已经商量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忙回过头,望着娘的手。 娘尴尬一笑,手停在空中。 他埋怨着道: “ 娘,你咋又这样啊? ” 娘低着头,如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轻声道: “ 娘以后不了。 ” 老婆如对孩子一样问道: “ 娘,你是想留着吃吗? ” 娘摇着头,表示不是的。 他猜测道: “ 娘,你 …… 是留给我吃的? ” 娘仍摇着头,表示不是的。许久,她说: “ 你吃的好着呢,我放心了。 ” 他和老婆对望一眼,老婆再次轻声问: “ 那 …… 你这样是干啥啊? ” 娘过了许久,轻声道: “ 给春生留着。他走时说了,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 ” 老婆不知娘说的什么,回过头,疑惑地望着他。这一刻,他热泪盈眶,难以自已,一件童年往事,倏地突现眼前: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背着书包,看着娘手里提着的小黄鱼,嘎嘎乐着说: “ 娘,给我留着小黄鱼,我回来吃好不? ” 小男孩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被一场河水冲走。 那个名叫春生的小男孩,是他的弟弟,比他小一岁。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嘎的笑声,早已在他忙碌的记忆里失去,甚至全然没了影子。 对于这件事,这个人,他已几乎失忆。 可是,在一个已经失忆的老人脑中,那双眼睛,那个稚嫩的声音,还有那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那样清晰,从未消失。 老婆听后,也泪流满面,对他说: “ 让娘藏吧,别人要说不孝顺,就让说去吧。 ” ( 节选自 《 微型小说选刊 》2018 年第 22 期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这是一篇讲述      的小说。根据故事情节,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开头至 “ 过后,娘仍藏小黄鱼 ” ) 开端: 写              ,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 ( “ 他不想再这样 ” 至: “ 娘,你吃 。 ” ) 发展: 写                          。 母爱故事 娘总是在吃饭时藏小黄鱼 “ 我 ” 为纠正娘的习惯,决定找出娘藏小黄鱼的原因 第三部分 ( 从 “ 娘点着头 ” 至结尾 ) 高潮: 写 。彰显小说的爱子主题。 失忆的娘原来是记 着自己孩子的一句话,藏小黄鱼给已逝的孩子吃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婆待娘如孩子,却背上不孝的骂名,很是委屈,就跟他商量出一个劝娘的办法,却引出伤心的往事。 B . “ 那一刻,娘的脸上铺满阳光 ” 这句神态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娘的快慰心理。 C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自由灵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关于亲情、关于孝德的动人故事。 D .本文语言朴素无华,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情节简单,却能平地起波,直抵肺腑,催人泪下。 解析: A 项, “ 就跟他商量出一个劝娘的办法 ” 分析错误, “ 老婆 ” 只是要求丈夫 “ 劝劝娘 ” ,主意则是 “ 他 ” 想出的。 答案: A 答案:① 第一次是 “ 他 ” 想办法不让 “ 娘 ” 藏小黄鱼之时的神态描写 , 表明 “ 他 ” 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上文 “ 他不想再这样 ” 的心理,又引出下文 “ 他 ” 提着小黄鱼回家等情节。②第二次是 “ 娘 ” 见到 “ 他 ” 提着小黄鱼回家时的神态描写,表现 “ 娘 ” 见到小黄鱼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 “ 娘 ” 再次藏小黄鱼及她留藏小黄鱼的真实原因做铺垫,含蓄地表现了 “ 娘 ” 对小儿春生的深沉母爱。 答案:① “ 失忆 ” 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 涵盖小说的主要内容 , 对作品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② “ 失忆 ” 一语双关,既指 “ 娘 ” 因小脑萎缩导致记忆力日益衰退的毛病,也指 “ 他 ” 几乎忘记弟弟春生被洪水冲走的事情;③ “ 失忆 ” 的老人还能清晰地记得已逝儿子春生的音容笑貌,忙忙碌碌的 “ 他 ” 对弟弟其人其事却几乎失忆,对比中彰显母爱深深的主题。 答案: ( 示例 ) 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母爱的 。①从小说的标题 “ 失忆 ” 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母亲;母亲一再偷藏小黄鱼,原来为了留给自己的小儿子,而这个小儿子已经多年前就不在人世了,小说显示的是 “ 母亲对儿子的爱 ” 。②从小说的情节看,小说虽然写的是母亲失忆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母亲对已经离世多年的小儿的一个细节的坚如磐石的记忆,是母亲对小儿的爱。③从小说的人物看,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母亲,写母亲偷藏小黄鱼的故事,揭示的是母爱的主题。 ( 如果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 孝心 ” ,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