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06-03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导语设计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 腥风血雨的记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 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 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 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 400 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 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 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 1、2 段。能不能找出表现 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 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 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第 2 段连用了 4 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 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 3、4、5 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 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 6 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 的良心在催促他。 2、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 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 7 段,第 2 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 由得慢了下来”。 第 9 段,第 1 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 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 10 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 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 2 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 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 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2、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明确:第 8 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 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 4、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 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作者也是在控诉。雏菊 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 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 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 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确:否定句! 7、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确:第 2 段的 4 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 第 6 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 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 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 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 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 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 深刻揭露。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 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 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 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 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 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 2 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 写一段不少于 3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