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赣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 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而是源于已故现代知名文学研究专家博庚生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含“瘦”字的传诵千古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突破常规,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南宋文学家胡仔赞叹:“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说:“‘绿肥红瘦’一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词中之圣。”黄蓼因所言极是,深晓其中之妙。‎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诗忌直资曲,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作暗示,让读者思后才有所得,含蓄蕴藉。清代文人陈廷焯评论道:“‘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这精到点评直指“新来瘦”的妙绝之处,便于我们细细咀嚼。‎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 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物我交融。这样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怀人情境,勾画出一幅佳人兴叹、怜花自怜的画面:意境极美,意在言外,含蓄不露。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叹不如, 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人比黄花瘦”三句。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用语新颖;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擅用“瘦”字,因此效仿张先取名“三影”之法,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 22 -‎ 李清照用“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殢人娇》的“玉瘦香浓”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清照词因把爱花情趣、惜花情感、叹花情态表现了出来,而获文学家胡仔褒扬。‎ B. 作者也认为“绿肥红瘦”一句虽短小却也藏无数曲折,虽无限凄婉却也妙在含蓄。‎ C. “新来瘦”三句直接陈述“瘦因”,具体指出“瘦”无关“病酒”也无关“悲秋”。‎ D. 赵明诚与妻赛诗虽未必真有其事,但陆德夫认为“人比黄花瘦”绝佳却实有其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用大量篇幅主要论述了李清照雅号为“李三瘦”的原因。‎ B. 文章多处使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李清照“三瘦”词句的绝妙之处。‎ C. 文章论证了李清照“三瘦”词句所以名传千古,是因为它们都给人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D. 文章从语言、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三瘦”词句,事例丰富,颇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对李清照三“瘦”词句的评点,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其词作含蓄婉约风格特征的佐证。‎ B. 雅号途径来源比较广泛,古人的诗话词话、文人笔记甚或近人评价都可成为雅号的出处。‎ C. 宋词人张先有雅号为“三影”,这应与其诗词常用“影”字且有“影”字佳句有所关联。‎ D. 品味李清照诗词,一定要从其用字之处细细品玩,否则就事负了诗人的番匠 心妙用。‎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作者也认为”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说:‘绿肥红瘦’一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C项,“直接陈述‘瘦因’”错误,原文说的是“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 - 22 -‎ D项,“陆德夫认为‘人比黄花瘦’绝佳却实有其事”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D项,“文章从语言、表现手法、意境等方面分析李清照‘三瘦’词句”错误,第二首没有从意境方面分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C项,“其诗词常用“影”字”,“常用”错误,应是“擅用”。‎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2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期间,铁矿砂、钢材、原油、原木、天然橡胶等资源生产资科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与此同时,谷物、棉花、食用成品油等农副产品在进口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1950年,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是钢材,1978年,钢材作为第一大进口商品,进口量已经达到864万吨,是1950年的21倍左右,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我国通过进口贸易补充国内供给缺口,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目标,1981 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份额是1.06% ,1992年——1999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份额一直在2.07-2.80%波动,其后所占份额稳步提高、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额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其后一直到2018年,中国连续10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与1979年相比,2018 年我国主要进口商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当年前十大进口产品为例, 1979年, 以谷物为代表的农产品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而到2018年,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建国至今铁矿砂、原油、原木等资源产品始终位于前十大进口产品之列,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等产品则是我国主要的新品类进口产品。‎ ‎(摘编自《中国进口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1日)‎ 材料二:‎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 的主题,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有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此次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不仅签约额创新高,今年采购商的“购物车”里还出现了航空发动机、自动装备等一大批高精尖产品,科技装备和服务业采购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新品发布平台共组织53场发布活动,全球或中国大陆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391件,高于首届。与此同时,本届进博会展会服务更加优质。上海在主要口岸开设了进博会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共计125个,通关效率较首届提高62.5%,展品通关最快只需15秒。‎ ‎(摘編自新华网)‎ 材料三:‎ - 22 -‎ 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因其绒长、光洁、韧性好,被埃及称为“国宝”。埃及纺织工业就业人数超过150万,约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口的30%,“以往我们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产品主要销往欧美。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打开了这扇窗。”在上海参展的6天里,埃及纺织客商收获了一张张订单,看到了埃及商品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出口潜力,负责组织埃及企业参加进博会的专职部门埃及出口发展局局长阿齐兹说:“进博会让生产厂家有机会直面终端消费者,没有中间商或是中间环节介入。这样的机会在其它展会上是不多见的。”阿齐兹还强调,进博会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积极形象,原先人们只知道中国是个出口大国,现在人们看到中国市场已经向世界打开。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进口贸易”的相关描述,不正确一项是 A. 建国初,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通过进口贸易补充供给缺口。‎ B. 铁矿砂、原油、原木这些资源产品在我国进口贸易中一直占重要地位。‎ C. 建国后第一大进口商品几经变化,历经钢材、谷物、集成电路三个阶段。‎ D. 在我国进口份额超越德国进口份额之前,德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首届相比,服务更加优质,上海在所有通关口岸开设了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 B. 材料一和二用翔实数据凸显了我国进口贸易的特点,材料三则从国外视角体现了我国进口贸易对他国的影响。‎ C. 建国后的进口贸易发展历史,进口产品类型、规模发生的整体变化,反映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D.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埃及纺织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埃及纺织产业在中国开放的市场中找到了新增长点。‎ ‎6. 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的原因。‎ ‎【答案】4. D 5. A ‎ ‎6. (1)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进口份额增长快,进口商品种类多;(2)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经济吸引力增强,参展方多;(3)进博会展会服务更加优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德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错误,由原文“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额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可知,文章只是说2009年超过德国,所以有可能德国只是在2009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而并不是“一直”都是。‎ 故选D。‎ - 22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A项,“上海在所有通关口岸开设了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错误,原文是说“上海在主要口岸开设了进博会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的原因”相关内容,从三个角度概括,关键句有:“所占份额稳步提高、2009年,中国货物进口额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其后一直到2018年,中国连续10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 的主题,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有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本届进博会展会服务更加优质。上海在主要口岸开设了进博会服务专窗和专用通道共计125个,通关效率较首届提高62.5%,展品通关最快只需15秒”。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 - 22 -‎ ‎ 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②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阴滿地。枣树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 ‎③北平一个中人之家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美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洋槐、刺槐、枣树、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种植物,这时,都次第的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找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题,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④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阴。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当静淡雅的境界。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 ‎⑤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厄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丰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阴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 ‎⑥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阴满衔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骨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盛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公园里绿叶如盖, 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 22 -‎ ‎,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阴来,这绿阴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惨渗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⑦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他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 ‎ 注:本文作于1948年。‎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日常琐事,通过以小见大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恋及对其饱受战火威胁的哀叹之情。‎ B. 在作者眼里,北平这座古城底蕴深厚,它的建筑可以作为东方建筑的最佳代表,它的人才众多且遍布各领域。‎ C. 在结尾,作者把北平视为生命体,形象地写到北平在不断地枯菱,通过写北平的呼吁,以别样的角度,展现北平的困境。‎ D. 张恨水散文朴实中见细腻,在作者笔下,极小的枣花、极大的四合院都显得非常清晰,如在眼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 文章通过描写北平的景物,写出了五月的北平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 ‎ ‎【答案】7. A 8. 五月的北平是生机勃发、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四合院里花果扶琉、欣欣向荣;碧槐掩映,槐荫遍布全城,典雅而美丽。 ‎ ‎9. 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作者在对北平的美丽、悠闲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后,“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表达了作者对北平乃至全中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忧虑。‎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A项,“对其饱受战火威胁的哀叹之情”错误,《故都的秋》中没有表达对北平的饱受战火威胁的哀叹之情。‎ 故选A。‎ ‎【8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本题首先找到描写北平景物的语句,在第3、4、5段,然后分层概括北平的特点:“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阴滿地。枣树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洋槐、刺槐、枣树、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种植物……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当静淡雅的境界……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概括出四合院里花果扶琉、欣欣向荣;“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古庙门口……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概括出碧槐掩映,槐荫遍布全城,典雅而美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本题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起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公园里绿叶如盖, 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引出了下文“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他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对北平乃至全中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朝不保夕,人民哀亦无益的现实的悲叹。‎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 - 22 -‎ ‎)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乃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王畏秦,终不听。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晋鄙听,大善;不听,可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公子遂行。‎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十七》)‎ 注:嚄唶:huò z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单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D.‎ - 22 -‎ ‎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B. 信陵君即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C. 虚左,春秋战国以左为卑,文中候生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地位低下,所以让候生坐左边卑位。‎ D. 兵符,指古代传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文中兵符制成两半,右半留于国君,左半交于统帅。‎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信陵君礼贤下土,尊重侯赢。公子亲自去迎接身份低微的大梁夷门守门人侯生,并且陪同侯生去市屠中见他的朋友朱亥。‎ B. 信陵君重情重义,力救赵国。秦国攻邯郸,魏王畏惧秦国,不敢发兵救赵,公子估计不能从魏王处搬得救兵,但毅然前往赵国。‎ C. 信陵君急人所急,帮助如姬。如姬为公子伤心哭泣,于是公子派门客斩杀她仇人,获得她的敬重,所以如姬愿意为公子盗取兵符。‎ D. 信陵君爱才惜才。不忍杀晋鄙,侯生说如果晋鄙不听命令就可击杀他,晋鄙是魏国叱咤风云的名将,公子不忍心,流下了眼泪。‎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2)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2)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 - 22 -‎ 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引车”与“入市”是连贯的动作,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与其客语”是状中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C项,“以左为卑”错误,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C项,“如姬为公子伤心哭泣”错误,原文“如姬为公子泣”意思是,如姬对公子哭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遍,一个一个地;赞,介绍。(2)约,准备;车骑百余乘,一百多量车;以,率领。‎ ‎【点睛】常用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2 -‎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向魏王请求救兵。公子屡次请求魏王发兵,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使赵国灭亡,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侯生屏退他人悄悄地说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想办法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侯生说:“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起来。侯生说:“公子怕死吗?” 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去(接他的兵权),恐怕他不会听从,必定要杀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公子于是就出发。‎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鹤林招隐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 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 - 22 -‎ 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 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 ‎|注|鹤林、招隐寺在现在的镇江。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补缺杭州通判,本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春杭州任上,同年十二月,作者调任密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为作者游览所见所感,白描手法写景,用笔简练,语言平淡真实,质朴无华。‎ B. “行歌”与“坐咏”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惬意,让我们看到了清雅孤寂的诗人形象。‎ C. 颔联写出了“风”“花”“日”的动态,富有动态美,展现了一幅灵动的山间春夕图。‎ D. 颈联写了无人能识的“润草”,渺远难寻的“幽香”,从视觉和嗅觉角度体现环境的幽深。‎ ‎15. 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在幽居生活中偶尔遇见城市人,让作者感到有些遗憾,他更希望这种隐逸生活远离城市和喧嚣,追求宁静和清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富有动态美”“灵动”理解错误,本诗描写幽居环境,“风轻”“花自落”“日薄”都是静态感的景物。‎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这两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名山胜景,从诗人轻快明丽的诗句中,能感受其悠然的心境。“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是作者议论抒情句,意思是,幽居山林,偶尔看到城市人,这种隐逸生活还不够纯粹,略略感到一点心境与情景不符的遗憾。‎ - 22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 ‎(3)《赤璧赋》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乘一叶扁舟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情景。‎ ‎【答案】(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于嗟、桑葚、溘死、一苇、凌万顷。‎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汉字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 ”从___的书法艺术, 到“心正则笔正”的哲学思考,横折弯钩之间_____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判断:从唐诗宋词到史书典籍,是汉字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在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机器书写得再工整,它却只能是一个符号,传递不出一个人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更遑论体悟汉字背后的深刻意涵了。一言蔽之,( )。‎ - 22 -‎ ‎ 再者,从教育的角度看,适量的抄写也绝不是“形式有余,意义不足”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一环。作家孙犁直截了当地说,“读书遇到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 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可见,打基础的阶段没有 ,该动笔时就要动笔, 这是 的道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挥斥方遒 凝聚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B. 笔走龙蛇 凝结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C. 挥斥方遒 凝聚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D. 笔走龙蛇 凝结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B. 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C. 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D. 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通过笔锋与纸张的触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B. 而汉字之美,只要通过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C. 而汉字之美,只要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D. 而汉字之美,只有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挥斥方遒:指的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此处用于书法,应选“笔走龙蛇”。‎ 凝聚:聚集;积聚。常用于比喻,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感情等凝结成新的东西。此处用于新的东西的凝结,应选“凝结”。‎ - 22 -‎ 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轻车熟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此处用于名词宾语,应选“终南捷径”。‎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颠扑不破:比喻言论或学说正确,经得起检验。此处指道理正确,应选“颠扑不破”。‎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主要从句子逻辑的角度分析。“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汉字本身是一个符号,排除AD;“坚持手写的必要”与“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之间是递进关系,排除B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划线句“汉字之美,只有我们在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有“汉字之美”和“我们”两个主语,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排除A;“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化,排除BC。‎ 故选D。‎ ‎20.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 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母爱是:______‎ ‎【答案】母爱是用守望化作的一缕春风,荡涤心灵;母爱是用岁月抒写的一首田园诗,温馨浪漫;母爱是用奉献铸就的一叶风帆,助力远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以“母爱”为话题仿句,要求符合语境,语句关键性内容找准,且情感价值观积极向上。形式上用“母爱是用……,……”的三组句子;内容上符合“母爱”的内涵和作用。‎ - 22 -‎ ‎21.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一幅重阳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嫦娥起舞 菊花酒 敬老节 赏秋畅饮 月高悬 登高喜度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答案】上联:敬老节 登高喜度下联:菊花酒 赏秋畅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主要考查对联式仿写。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首先根据重阳节的节日特点选择部分相关的短语,根据对联词性结构不重字的要求,“敬老节”和“菊花酒”相对,“登高喜度”对“赏秋畅饮”。接着按照语意和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排列成句。‎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征途路漫漫,砥砺前行之中,可有无数起点。起点是行动、事件的开始,起点是人生与事业的起跑线……起点,它起于脚下,可我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将起点当成了终点。有人因为坐井观天在起点处盲目自大不再前行,有人因为“宗旨不正大”而“潦草塞责”“敷衍三四年”,有人因为畏难而在起点处踯躅不前……起点,不能再成为终点。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发出了“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的号召。‎ 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感受与体会?请以“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健康,有细节描写,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 我很渺小,犹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大海中的一滴水。天下之大,竟没有我的一方舞台。是的,为此,我很自卑,特别是进入了这个班级以后,习惯了在初中处处优秀的我在这里只能打个及格。习惯于在初中次次第一的我在这里只能在二十名的边缘徘徊。不上不下的成绩,容易令人忽视。家境不好的我在同学之间同样显得渺小。我意识到,我的起点真的是太低了,命中注定我的终点也只能是那样一个高度。‎ 可是,那一次班会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 22 -‎ 清楚地记得,那一个下午,各科老师还有几位领导都来了,教室后面坐了一排。我们意识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性,腰杆自然也就挺得笔直。‎ 叶老师是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的。她从包里取出两个苹果,又拿出两个小小的纸制的盘子,摆好,然后微笑着望着我们。我们一时不清楚老师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现在,这里有两个苹果,放在这里,谁先拿到或抢到这个苹果,就归谁。”叶者师说着,脸上依旧有我不理解的笑意。‎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待会要不要冲上去,可我坐在中间那排位置,希望是微乎其微。我在犹豫着。‎ ‎“预备,开始!”我刚欲起身,却发现同学们都愣了一下,随即又停了下来,于是我又坐下了。可就在我坐下的一瞬,已有好几个同学在桌上狂抢苹果。胜利者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失败者只能悻悻而回到座位上。讲台上只留下两个打翻了的空纸盘。‎ ‎“这不公平,老师。前排的人伸手可得。”原来是坐最后一排的一位男同学说的。刚才他沖上讲台,只差一点,那个苹果就被我前面的一位拿走了。他的脸上尽是不服气的表情。可老师并没有理会,拿起其中的一个盘子,说:“刚才大家肯定认为这里面什么也没有,可是你看,”老师打开来,掉下来一粒玛瑙;老师又把另一个打开,“这也许是一张藏宝图。”“现在我将一根丝线与它放在一起,你们来抢,预备,开始!”容不得我一丝一毫考虑,老师的话音刚落,坐在讲台前的二位同学冲向讲台,最后,一人得到了玛瑙石,另一人得到了丝线。‎ 整个过程中,我没动,因为我本没对它抱希望。‎ ‎“刚才有同学说,这不公平。可是你看,坐在倒数第二排的胡钦同学得到一个苹果。有些同学坐着根本就没动,这可能有两个原因:是可能不相信,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把苹果送给他;二是因为对苹果没有欲望,如果有了强烈的欲望,就有可能不顾一切冲上去。现在,你们各人的位置就好比你们的起点,各人基础不同,各人家境条件不同。可要想达到目标,首先要对目标产生强烈的欲望,要有得到它的激情,不管你的起点多低,通过你的努力,你同样可以达到那个高度,你的目标同样也会实现。就像胡钦同学尽管坐在倒数第二排,同样也得了一个苹果。”‎ 叶老师的话一结束,教室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师的一席话至今还在我的耳边萦绕、回响。是的,我的起点确实很低。可我今天终于明白了:起点不再是终点。‎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给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材料语和要求语,然后分别解读材料语和要求语,确定作文体裁,明确立意,再进行构思。本题由材料语和要求语两部分组成。‎ 审题:材料阐释了什么是“起点”,也列举了“将起点当成终点”的原因,总结出结论“起点,不能再成为终点”,以习近平“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发出号召,意在强调人生要勇于出发。作为命题作文,写作的指向十分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作文很容易写出彩。关于“起点”,顾名思义,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关于题目“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这次”限定了某一次起点,即某一个事件;“起点不再是终点”意味着是开始,不是结束,我们要不畏困难,勇敢前行。如果我们辩证地思考这个概念:有起点就有终点,它们的关系如何?人人希望有一个好的起点,但拥有好的起点未必赢得好的终点!而起点不好的人只要不忘奋斗,时时修正自我,坚定地朝目标努力,终点未必不好,甚至比起点好的人还要好!人生的真谛在于奋斗,成功与起点无关。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考生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抓住生活的细节处,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立意:1、只要心怀希望,每一次都是梦的起点2、失败和挫折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3、人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参考素材:‎ ‎1、人生一旦打开帷幕,就无法轻易说停,偶尔在休息站小憩过后,便又继续开始了新的历程。一路上的艰难险阻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 ‎2、倒计时3、2、1,顿时礼花绽放,敲锣打鼓的声响响彻云霄,为期两天的校运会开始了。我所有的比赛项目都在第二天,所以第一天没有我什么事情,只需养足精神,蓄势待发。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矫健的身影,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刮目相看。“三道,451”,终于轮到我了,抬头望着蓝天,心里便有了一种莫名的惶恐。但我知道,现在不是胆小懦弱的时候,而是应该沉着冷静。正真的成功之道就是调整心态。我大步流星地走向跑道,腿却开始抖个不停,枪声响起,个个都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似的奔跑起来。一开始我便落后了许多,在操场外,我班的同学奋力地为我加油鼓劲,使我感觉再不加快脚步便会愧对他们,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冲着这股子劲,我又跑了上去。快到终点了,我暗示自己千万不可以停下来,不可以。冲刺,终点到了。‎ ‎3、停下的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如果没有同伴,自己是多么的没用,泪水肆无忌惮地在脸上滑落,滑进心里,硬生生地疼。同学们跑过来扶我,安慰着我不要伤心。我奋力摆脱了他们的双手。我相信我可以,我可以坚强。‎ 人生中,没有永远的终点,只有无数个新的起点,等着我们去战胜自我。‎ - 22 -‎ ‎4、三年前我带着无限的遐想与希冀踏进校园,那时候道路两旁的梧桐树长势正盛,密密的叶子遮天蔽日,只有丁点的阳光,穿过叶墙,在那条宽阔笔直的路上洒下斑驳的日影。我听到周围一声声沉闷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我抬起头看到头顶破碎的天空,我知道我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日子在好奇与期盼中拉开帷幕。还记得开学前的军训,那样的燥热,那样的激动与不安,那样的坚持与怯懦,记忆依然鲜活。时间的脚步太快了,我几乎跟不上它的步伐。‎ ‎5、高三的考试多得像吃饭一样平常。每一张试卷都是我们检讨自已的工具。每一次考试,都是下一分钟的起点,考试成绩好的人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更加刻苦,考试成绩不好的人清楚自己的劣势,迎头赶上。纵使成绩大起大落,可是地球总是在转,总会成为“过去”的。高三的心情像六月的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前一分种的笑容满面,下一分钟也有可能变成泪流不止,高三的心都太脆弱,经不起太大的风浪。但是,每一次欢笑都是起点,每一次流泪也是起点。在这样的笑与泪中,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日出是起点,日落也是起点;欢笑是起点,流泪也是起点;高一是起点,高三也是起点。‎ 结构示例:“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记叙文文体。本文是高中学生心声的真实流露,初入高中,没有了初中的优越感,自卑而又敏感,一次班会课老师抢苹果的游戏改变了“我”,让“我”从失落、自卑中走出来,认识到生活中起点不是终点,重要的在于有目标,有激情并为之奋斗。结尾扣题,收束简洁有力。‎ ‎【点睛】记叙文写作的通病是假、大、空。选材上逃不出虚假、陈旧的怪圈,结尾总结升华及其不自然。要写好记叙文,考生要从生活中选材,写好细节,才能触动心灵。要写有情文,观察生活,融入真我,挖掘感动点;要写有色文,化记叙为描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手法,让人物活起来;要写有序文,谋篇布局要详略得当;要写有理文,善于提炼有价值的东西。‎ ‎ ‎ - 22 -‎ ‎ ‎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