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69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 项“初步具备了人类创作的特质”错误; C 项“拥有主体性的创造力”只是能够进
行真正文学艺术创作的条件之一; D 项“精神活动”错误。)
2.D(“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错误。)
3.A(人工智能生成诗歌不具有创作意图。)
4、A强加因果,原文“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
是“开始”,并无“使得”之意。
5、C 曲解文意,原文“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第三极》的人群中”而非观众群体。
6. ①中英制片方以中国为题材,探寻“人与自然”这一当下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体现
了国际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②以中国为题材,充分展示了中国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的风貌,积极搭建了“中国倡议下
的世界对话”平台。③采用“合作式的制播融合”方式,由中英合作拍摄,全球 60 个国家,
180 多个机构播出。④叙述记录 30 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探寻“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国
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材料三中: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
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
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
择,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美丽
中国》由中英两方合作,所选的话题是全球共性的话题——“人与自然”。
其次,《美丽中国》影片历时 4 年,踏过 2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 56 个国
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 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 30 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
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影片力求最大程度展示中国之美,这正符合材料三中:国际传播语
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即体现中国特色。
最重要的是《美丽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纪
录片,在全球 60 个国家 180 多个机构播出,在第 30 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
礼中,荣获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这体现了材料三
中: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采用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
搭建播出平台。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
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总之,要用材料三中的语句,佐证纪录片
《美丽中国》的成功正是符合其观点的。
7. B(水手不是想要“告诫孩子大海是不能游泳的”,只是打趣孩子。)
8.①语言描写。船长话不多,但简明扼要,蕴含哲理,是一个生活和职场中的智者形象。②动
作描写。船长的动作干练果断,是长年处于决断者位置的人的特性。③侧面烘托。通过孩子
对船长的高度信任,侧面烘托出作为领导者的船长的专业性和权威性。④对比手法。比如将
发现孩子出事后其他水手的匆忙慌张和船长的冷静镇定作对比,突出船长经验丰富、专业睿
智。(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得 6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
9、①故事前面的讲述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选择最
典型的事例来叙述情节,且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显得比较客观公正。②故事后面交待
“我” 就是船长,以第一人称身份进行讲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③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增加了
对事情对人物的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感觉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每点 2分)
10. B。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
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
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
解了。”“其过”是“不闻”的宾语,意思是“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应在“其过”后断
开,排除 AC;“然”,意思是然而,应放在句首,所以应在“然”前面断开,排除 D。故选 B。
11. C “庶人皆可设庙”错,庶人不可以设庙。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2. A“上林尉是个无赖”错,“无赖”在此处指“不可靠,不能信任”,是古今异义词。
13. (1)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
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口辩,伶牙俐齿;超迁,越级提拔;随风靡靡,追随这种风气;其实,实际。4 点 4 分,
句意 1分)
(2)我的马幸亏驯良不暴躁,假设换了别的马,不就要翻车伤我吗?但是廷尉却只判处他罚
金。(赖,幸亏;令,假如,如果;固,难道;乃,却;当,判处。5分)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
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
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
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
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
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
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
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
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
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
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
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
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
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不久,任命张释之为廷尉。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
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
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
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
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
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
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
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
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
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
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
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
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
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
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
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
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14. B“写无人同情自己,更显凄凉”错误,选项对“不自哀”理解有误,它的意思是并不
哀叹自己,与前四字构成转折,同时引出“尚思”一句。
15. (1)虚实不同。第一首诗中“风雨”是实写,诗人夜听风雨,梦到了铁马冰河的征战
情景。而第二首是虚,午睡时听到马吃草的声音,于是梦到了风雨翻江的情景。(2)情感不
同。陆诗“风雨”表达作者对不能报国的忧愤;而黄诗则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一首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这是实
写风雨。结合后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作者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未
能上阵杀敌的伤悲。
第二首诗中,“梦成风雨浪翻江”的意思是到了梦中,却置身在风雨吹打着的江边,欣
赏着滔天巨浪。这是虚写风雨。此句呼应第二句“想见沧江白鸟双”,寄托的是作者希望归
隐的心情。
16.(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7.选 D.
18.选 A.解析:最后一段的段意是讲做人应淡泊。
19.选 B.解析:A、D 与后文衔接不紧,后面的“他们认为”是解释前面的“他们自以为是”
的,应连在一起。C 项“因为……的原因”句式杂糅。
20.明清时乡试在秋季举行,故名秋闱;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故名春闱。
21.(1). ①代谢废物不会堵塞血管 (2). ②额外的方式来排毒 (3). ③还是得靠健康
的生活方式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血管如何进行正常的代谢。根据上一句“代谢废物会随着血液运输到
特定器官,最终排出体外”,下一句“堵塞血管的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营养物质一脂类”可以
确定第一处应填写“代谢废物不会堵塞血管”;第二处根据“对健康人来说,人体本身就有
强大的排毒能力,只要肝肾等器官正常运转,产生的废物就可以正常排出”,这表明就不需
要额外的方式来排毒。由此可以得出第二处的答案为“额外的方式来排毒”;第三处根据
“想要保持血管健康没有捷径”“如合理膳食,少喝酒,不抽烟,预防肥胖,多运动等”可
知,第三处应该是再强调保持血管健康是得靠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得出答案“还是得
靠健康的生活方式”。
22.①相变现象很普遍;②《自然》发表了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③这项研究对理论和实
践应用均有重要价值。(每点 1分,句子简洁流畅 2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06-0325页
- 【物理】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19-22021-06-0118页
- 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5-3117页
-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0学年高二物2021-05-2710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05-2712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2021-05-2714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05-278页
-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2021-05-267页
- 【物理】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05-2617页
- 【物理】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19-22021-05-2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