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重庆南开中学高 2020 级线上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普及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而且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要想深入了解汉字问题,必须回顾历史。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在宫廷教育中“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就是说,王室子弟可由老师教授汉字分析的六种条例。汉字因为是学习一切科目的基础,被称为“小学”。汉代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几乎同等的地位。对汉字的崇敬,逐渐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这种上层文化的观念对底层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敬惜字纸”之风,便反映了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对汉字的崇敬背后,固然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继承在内,但其中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汉字只能被少数人学习和掌握,下层民众多数没有学习的机会。迟至民国初年,国内的文盲到 80%以上,这与汉字的复古与垄断是很相关的。以前正统的文本都是文言,但文言早已不是适用的口语,不经过严格训练是写不好的。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首先起来对此发难,展开了三次关于汉字问题的大辩论:
第一次,是 19-20 世纪之交,发生的“切音字运动”,代表人物卢戆章和王照。他们特别强调复古思潮在主观上加深了汉字学习的难度,主张以切音辅助汉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汉字的繁难。可以看出他们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初衷。
第二次,是 20 世纪初,在振兴民族文化前提下的“汉字存废之争”。吴稚晖鼓吹中国应废除汉文汉语,改用“万国新语”。同年国学家章炳麟发表《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他驳斥了“汉字落后”论,提出:一、汉字繁难,无表音机制,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需要制定一套标音符号来辅助扫盲和初等教育。他“取古文籀篆径省之形”制定切音方案,其中的 15 个字母后来为《汉语拼音方案》注音字母所采用。二、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特点各异。汉字适合于汉语,并与中国历史文化有难以分割的关系,是不能废除的。三、在强调便于扫盲教育与初等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高等教育与高深的文化历史学习。对后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
- 28 -
第三次,是 1920 年代以后,伴随新文化运动的汉字改革思潮。章炳麟的弟子钱玄同提倡改用拼音文字。他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世界公有的新学问决不能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这次汉字改革的提出,是与推行白话文、实行文艺大众化紧密相连的,是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何看待汉字大辩论中的知识分子?曾被批判为“保守”的章炳麟,现在看来,极有远见。而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对自己所受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向自己最擅长的文言反戈一击,这样做必然会受到强大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们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偏激与急躁会导致对科学的偏离,但是那种出于善良愿望的矫枉过正,又是我们应当怀着敬意来理解的。
(摘编自王宁《20-21 世纪汉字问题大辩论——汉字改革与简繁字问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是学习一切科目的基础,所以文字学在汉代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几乎同等的崇高地位。
B. 吴稚晖鼓吹改用万国新语,因为他认为汉字繁难,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
C. 章炳麟从古文取注音符号来辅助汉语教育,为《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了 15 个注音字母。
D. 钱玄同等人提出废除汉字,虽然是矫枉过正之举,但他们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应当被理解。
2. 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站在国家民族振兴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高度,回顾有关汉字发展的历史,以加深人们对汉字问题的了解。
B. 文章介绍了崇尚汉字的传统,分析了其中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重点梳理了三次关于文字问题的大争论。
C. 文章第二段具体讨论崇敬汉字的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而又有所侧重,在结构上自然地引出下文。
D. 文章在梳理三次争论的过程中,大量转述了历史人物的言论,借此证明了作者对汉字改革所持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改革,既要面对汉字的垄断与复古问题,又要考虑到它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还要兼顾扫盲与高等教育。
B. 周代的宫廷教育对王室子弟进行“六书”教育,是崇尚汉字的表现,这种崇尚本身就是一种对汉字的垄断。
C.
- 28 -
在对待汉字的问题上,章炳麟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底维护着中国文化,他其实并不保守,在今天看来反而极富远见。
D. 汉字问题具有多重复杂性,三次关于汉字的激烈争论势在必然,在信息时代进行汉字改革也应科学谨慎。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张冠李戴,错在“他认为汉字繁难,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这个地方,这个“他”是章炳麟,是他在《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文中的一句话的前部分,原文是汉字繁难,无表音机制,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需要制定一套标音符号来辅助扫盲和初等教育。
C项,曲解文意,错在“为《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了 15 个注音字母”,原文是其中的 15 个字母后来为《汉语拼音方案》注音字母所采用,说明并不是章炳麟在制定,他的提法只是被采用了15个。
D项,张冠李戴,错在“钱玄同等人提出废除汉字”这个地方,原文:章炳麟的弟子钱玄同“提倡改用拼音文字”,真正提倡废除汉字的是吴稚晖等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的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分析不当,错在“借此证明了作者对汉字改革所持的观点”这个地方,通观全文作者并没有表达自己对汉字改革的任何观点,文章所提到的三次论争等都是客观地展现论辩双方的观点,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故选D。
【3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简单等价,表述绝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错在“崇尚本身就是一种对汉字的垄断”这个地方。原文:远在周代,在宫廷教育中“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就是说,王室子弟可由老师教授汉字分析的六种条例。这只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而对汉字的崇敬背后,固然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继承在内,但其中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也就是崇尚文字不一定都意味着垄断还可能有“复古”的意味。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 月 18 日,香港大学管轶教授课题组与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课题组合作的工作成果在论文预印网站 bioRxiv 上发布,该研究表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中间宿主。
2 月 7 日,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消息称,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 28 -
此次管轶课题组在新发表的论文中又佐证了这一信息,在科研团队发表的这篇《中国南部马来半岛穿山甲中 2019-nCoV 相关冠状病毒的鉴定》的论文中提出, 尽管蝙蝠可能是 2019-nCoV 的宿主,但任何促进向人类转移的中间宿主的身份都是未知的。
此次研究科研团队从中国南部缉私行动中缴获的穿山甲中分离出了新冠病毒。鉴定结果表明,元基因组测序鉴定出穿山甲相关冠状病毒,属于 2019-nCoV 相关冠状病毒的两个亚系,其中一个在受体结合区与 2019-nCoV 高度相似。
该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穿山甲冠状病毒多个谱系的发现及其与 2019-nCoV 的相似性,所以应将穿山甲视为这种新型人类病毒的可能中间宿主,并建议应将穿山甲从潮湿的市场上移除,以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播。
(摘编自《新科学研究发现: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有新证据》,《环球时报》
2020 年 2 月 20 日)
材料二:
2 月 18 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立法,运用法治方式对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说“不”,倡导“舌尖上的文明”。当天,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此举将为福建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食用野生动物相关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撑。决定共 15 条,主要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范围、相关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职责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为增强可操作性,决定明确本省依法对野生动物食用实行名录管理制度,由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渔业、市场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摘编自《福建:率先立法向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说“不”》,新华网 2020 年 2 月 20 日)
材料三:
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11 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回应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
“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医治烫伤,它们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制成毛刷和画笔。”在部分网友反映的这本儿童读物中关于果子狸的介绍,引发网友抗议。
- 28 -
有网友感慨,“希望吃野味的习惯能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中逐渐消失,可是才发现给孩子们看的科普读物书,充斥着这类低俗的内容。”
(摘编自《儿童读物出现果子狸不当表述 出版社:已通知全面下架》,新华网 2020 年 2 月 12
日)
材料四:
1 月 31 日晚,百度发布《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拒绝野味篇》 ,报告
用数据显示了此次疫情爆发背后,“野味”的暗流涌动和用户观念的转变。
报告显示,疫情爆发之后,人们对于“野味”的搜索和关注度达到了历史峰值,但和过去不同的是,人们如今的关注点都放在野味的危害上。
此外,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百度全平台新增的阐述野味危害相关内容量(视频、图文)是过去十年的总和;在微博平台上,管住嘴拒绝吃野味、拒绝吃野味话题阅读量分别超过了 8000 万和 5000 万,拒绝野味正在成为全民共识。
(摘编自《“野味”大数据揭秘:果子狸蝙蝠过去十年热度不减》,《第一财经日报》 2020 年 2 月 1
日)
4. 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管轶教授科研团队对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的研究结果指向穿山甲,证实了之前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的结论。
B. 福建省制定法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旨在倡导“舌尖上的文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 28 -
C. 《动物小百科》关于果子狸的内容被批为“低俗”,主要是因为有“肉可吃”“稀有‘山珍’”的表述。
D.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十年间蝙蝠、果子狸等野味搜索热度不降反增,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野味危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轶团队论文中之所以用了“可能”二字,是因为他们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冠状病毒并非 2019-nCoV。
B. 福建省制定的法规不仅明确了对野生动物食用实行名录管理制度,还指定了承担名录制定任务的部门。
C. 穿山甲位列野味热搜之首,说明它是野味中常见的种类,新冠病毒中间宿主溯源将其锁定可能与此有关。
D. 网络平台上关于野味危害的内容量和阅读量激增,既表明公众观念转变,也表明公众相关知识缺乏。
6. 在科学家对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进行溯源的同时,为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需要相关方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6. ①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食用野生动物相关违法行为。②林业、渔业及市场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制定野生动物食用实行名录管理制度,报批并切实执行。③文化主观部门要出版正确引导民众饮食消费的书籍,加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防疫宣传,倡导舌尖上的文明,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错在“证实了之前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的结论”这个地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该研究表明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中间宿主”也就是这正是初步估计,未完全证实。
- 28 -
C项,分析不当,错在:主要是因为有“肉可吃”“稀有‘山珍’”的表述这个地方。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有网友感慨,“希望吃野味的习惯能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中逐渐消失,可是才发现给孩子们看的科普读物书,充斥着这类低俗的内容”可知:主要原因是这种表述对孩子们的误导,这个危害性是很大的。
D项,张冠李戴“新冠疫情爆发之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野味危害”,从原文可知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 人们如今的关注点都放在野味的危害上。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D项,于文无据。错在“也表明公众相关知识缺乏”这个地方。从材料四可知:网络平台上关于野味危害的内容量和阅读量激增,表明公众观念转变,拒绝野味正在成为全民共识,但看不出“也表明公众相关知识缺乏”。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科学家对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进行溯源的同时,为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需要相关方作出怎样的努力?这个题重点在于审题,“相关方”是指哪些主体?从材料二我们可以找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这个主体;从材料三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管理部门;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公民消费观念, “拒绝野味”的意识的必须增强等。然后结合相关语句归纳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 2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方
许达然
①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冰雪封蔽的远方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所不喜欢的远方。
④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雪莱的回忆——“我曾是远方原野的浪人,我曾航过大河”——也几乎是每个人的梦。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开展人们的胸怀,成熟人们的思想。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和我们的司马迁一样曾漫游远方,而写出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型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著作。人间到处可以找到异乡人,远方的憧憬把他们带到异乡,甚至在异乡成功了他们的事业。300 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离开了故乡来到他的远方伦敦,给了我们不朽的礼物——莎士比亚的戏剧。
⑤如果有人卖梦,小孩子也许要买长大的梦。小孩子期望自己长大,而可以无羁地去远方的梦土远游。这虽是小说里天真的对话,其实也是真实人生的写照。
⑥从童年的梦里醒来,年轻人有着遥遥的前程,遥遥的前程是一连串的远方。一切对他好像那么远,连死亡对他也是远的。也许他一无所有,却至少有一股澎湃的热血与勇气。也许他不知走向哪里,却有着走向远方的决心。远方也许是凶恶的敌人,但他依然向前。远方也许有暴风,有狂澜,但他依然把船向前驶去。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满布死亡,但他依然走近。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他要去,去那远方。还有什么喜悦比抵达梦土更使人歆羡?——那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看到的梦土虽荒凉,却高兴得跪下来感谢上帝。也许他在远方造乐园。也许他又觉得老家是亲密的远方。也许他死在远方。也许他从远方回乡。也许他凯旋。即使手上一无所得,他的心里仍有收获:有一天,可以告诉别人,他曾去过远方,那很少人去过的荒漠!
- 28 -
⑦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天文家总是全神观望天空,有一次不小心跌到井里去了。他呼救后邻人跑来,知道了他落井的原因后,就跟他说:“你怎么只注意天上的东西而不注意地上的呢?”伊索的这一则寓言,真的是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的。
⑧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一个刚会走路,在生命黎明的小孩,也会有他的远方;一个走过长程,进入生命黄昏的老人,仍会怀抱着他的远方。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圣海伦岛曾经是年轻的拿破仑的远方,却也是老迈英雄倒下的孤岛。你,人生旅程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
⑨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笼子不是天空。
⑩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远方”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既指空间距离上的远方,又指人们在生命中不断追求的理想与境界。
B. 第三段列举了人们对远方的各种幻想,并揭示了人们幻想远方时的心理特征,进而引发下文对“远行”的议论。
C.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点明了人们对远方的追求和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并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热烈。
D. 作者在第八段用“命运”一词来评价拿破仑的英雄末路,表达了远方难以到达的观点,流露出宿命论的感伤。
8. 文章末段说“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为什么远方是“温柔”“有力”的挑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本文围绕“远方”展开,行文妙趣横生,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妙趣”?
【答案】7. D 8. 因为远方的“温柔”充满着神秘的诱惑,对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是人对未来的憧 憬和希冀。之所以说它“有力的挑战”是因为远方也有“丑的远方”,它是“莽林”荒漠”, 更意味着陷阱与死亡,这对我们的意志、体力就是一种挑战;所以面对远方,如果没有迎难 而上、 锲而不舍的挑战精 神是不可能见到更美的风景的。
- 28 -
9. 事例鲜活丰富,寓抽象的“远方”于具体可感的故事中;语言清新又不乏哲理和诗意,让人颇有启发和教益;全文紧扣“远方”,形散神聚,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妙趣天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错在“表达了远方难以到达的观点,流露出宿命论的感伤”这个地方。从原文“你,人生旅程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作者以英雄拿破仑的人生作为例子说明:远方是无穷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这也说明并不是远方难以到达,而是有无穷的远方。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和远方的领悟,是一种达观、彻悟,而不是“宿命论的感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末段说“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为什么“远方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分别理解:“温柔”是指远方是美丽的、神秘的,令人憧憬的。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而“有力的挑战”是指远方是无穷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到了一个远方还有另外的远方需要抵达。同时,一味追求所谓的远方,而不顾及现实,就会像那个只知道仰望星空,而不脚踏实地,最终掉进井里的天文学家一样。这就是一种矛盾,而这个矛盾对于远方的执着追求来说就是一种“有力的挑战”。总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温柔的”“有力的挑战”的内涵即可。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散文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次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进行探究阅读的部分,从语言特点、读者的感受、旨趣的揭示等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本文围绕“远方”展开,行文妙趣横生,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妙趣”的?回答“如何”,应作两个方面的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高超技法(手法)表现这个“妙趣的”;其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妙趣”的?这篇哲理性的散文,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语言富有理趣,读来令人幡然醒悟;另外一个方面,作者素材丰富,信手写来可以说事例具体而生动,无论是拿破仑的例子,还是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抑或是寓言中的天文学家的故事,都让人在直观可感的故事中获得启发。文笔流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寓抽象的道理与生动的事例等等,这正是作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的原因。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戎方炽,韩琦为经略招讨副使,欲五路进兵,范文正坚持不可。尹洙说范曰:“韩公尝云‘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今公区区过慎,此所以不及韩公也。”范曰:“我军新败,岂可深入?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置于度外,仲淹未见其可。”韩公举兵,元昊设伏,全师陷没。韩公还至半途,而亡卒父兄妻子号于马首举幡招魂者几千人。韩公掩泣,驻马不能前。范公闻之叹曰:“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
劫盗张海过高邮军,知军晁仲约令百姓犒以牛酒,海悦,竟去,不为暴。事闻,富弼欲诛仲约。范文正曰:“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富公愠曰:“方欲举法,奈何沮之?”范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轻败坏?他日主上手滑,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自安,皆出按边,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徬徨终夜,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节选自《龙川别志》)
- 28 -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为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B.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C.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D.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军,古代军队统帅的名称。“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知军”即负责掌管军队的人。
B. 国门,古代指国都的城门或边境,现在多用来指国家的边境或海关,文中指汴京的城门。
C. 范六丈,即范仲淹。“六”是他的排行,古人常用排行称人;“丈”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
D. 敖仓,即粮仓。“敖”指河南敖山,秦朝在敖山设置重要粮仓,后用“敖仓”来泛称粮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谨慎持重,重视士卒生命。他不肯用士卒生命冒险,在宋军新败后认识到当时不宜进兵,被人所激仍坚持己见,韩琦兵败后他为之叹惋。
B. 范仲淹实事求是,理解高邮困境。他看问题不“一刀切”,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向皇帝解释说,晁仲约贿赂敌人是基于无兵无械现实的无奈之举。
C. 范仲淹突破常规,救灾成效显著。他发动当地百姓游乐,太守在日出时就到湖上宴饮,带动百姓纷纷出游,种种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杭州的灾情。
D. 范仲淹眼光长远,反对轻戮臣下。他指出宋朝从未轻易杀大臣是一大德政,又告诉富弼不可让皇帝开先例,富弼一开始不理解,后来由衷叹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8 -
(1)韩公尝云“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今公区区过慎,此所以不及韩公也。
(2)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
【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韩公(韩琦)曾经说过:“行军用兵应当把胜负放置在预估考虑之外”,现在您的表现太过谨慎了,这就是您的魄力不如韩公的原因啊。(2)当时高邮兵力不足,器械匮乏,虽然晁仲约按道义应该殊死抵抗或者防守,但是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范仲淹)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首先明确整个句子的主语都是范仲淹,“召”的宾语是“诸佛寺主首”,所以应在“主首”后断开,从而排除B。“谕之曰”的主语还是范仲淹,而且“曰”是断句的标志;“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是“谕之曰”的具体内容,其中“可以”是两个词,“可以趁机”的意思,二者不能断开,从而排除D。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是采取这样的措施之后的结果,“于是”前要停顿,故排除C。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28 -
A项,错在“知军,古代军队统帅的名称”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知军”实际是宋朝时以朝臣身份任知州,并掌管当地军队。也就是这个职位并不是“军队的统帅”,而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兼管地方军队,而且是宋朝官吏制度的特殊现象,并不是泛指“古代军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错在“富弼一开始不理解,后来由衷叹服”这个地方。对于杀不杀知军晁仲这件事,富弼最终的态度是“富公不以为然”,并不是“由衷叹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尝”,曾经;“度”,动词,估计、考虑;“区区”副词,太;“此……也”判断句。
第(2)句采分点:“今”,当时;“义”,名作状语,按道义;“法”,立法;“戮”,杀。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 28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一)西夏(党项)国在边境气焰越发嚣张。北宋韩琦为经略招讨副使,想派五路进兵征讨,范仲淹坚持认为不行。尹洙劝说范仲淹道:“韩公(韩琦)曾经说过‘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现在您的表现太过谨慎了,这就是您的魄力不如韩公的表现啊。”范仲淹说:“我方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深入敌人的虎穴呢?如果我方大军一动,所有的人都命悬一线,如果对大伙的性命都放在心上,我范仲淹认为这种做法是不行的。” 韩琦还是大举进兵,元昊方设下埋伏,北宋全部军队罹难。韩琦回撤到半途,那些死了的士兵的父兄以及妻儿子女,在韩琦的马前面哀号举巾幡招魂的人数达几千人。韩琦掩面而泣,马停驻不能前行。范仲淹听说这件事后叹息道:“正当那个时候是很难把胜负放在考虑之外的(言下之意应该胜负做好充分地估量)。”
(二)强盗张海带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且很优厚地对待他。张海很高兴,直接离去没有施加暴行。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虽然晁仲约按道义应当抵抗或者防守,但是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消除嫌隙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晁仲约因此免掉死罪。富公生气地说:“如今担忧法度不能推行,却又多次破坏它,要凭什么治理民众?” 范仲淹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公到底不认为范仲淹说的是对的。等到这两位的功绩不安稳,都被外调出使边防。范公自己请求戍守边疆,富公从河北返回京城,到了国门,被拒绝进入,他不能揣测出朝廷的心意,连续几晚彷徨着无法入睡,叹息着说:“范仲淹是圣人啊”。
(三)
- 28 -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述怀一首(节选) 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注]此诗是杜甫被俘将近一年后,从长安出逃至凤翔时所作。杜甫被俘前家人寄居在鄜州三川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平实质朴语言来抒写战乱年代的忧悲,心情反复折转,感情至为真挚沉痛。
B. 开头两句既交代战乱不休、国家残破的大背景,又点明作者与家人长久隔绝的事实。
C. 诗人从沦陷的长安脱身逃至凤翔后,寄信询问家人的信息,心中充满了忧念与悲慨。
D. 诗人知道鄜州也与其他地方一样遭遇了战祸,家中惨遭杀戮,到了鸡犬不留的地步。
15.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说此诗写苦情“字字俱堪堕泪”,诗歌是怎样写出苦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开篇 “潼关破”“隔绝久”写出了战乱导致了山河破碎,亲人离散的凄凉境地,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愁;“不知家在否”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对叛军作乱的愤慨之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用矛盾的心理描写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最后一句, “恐作穷独叟”写出了孤苦伶仃的、窘困不堪的生活现状。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婉曲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了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诗人对作乱者的厌恶之情。
- 28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错在“诗人知道……家中惨遭杀戮……”这个地方。从“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可知作者并不知道家中的情况,还在写信问,关于老家的信息都是“比闻”,并不确切。而“杀戮到鸡狗”有夸张成分,目的是说明叛军的残忍和无恶不作,但并不一定确指杜甫自己的家,只是说明这种满目疮痍、国破家残的现象是普遍的。总之,是“听闻”并不确切;是泛指战乱危害很广,不一定特指他自己的家。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题干要求回答:诗歌是怎样写出苦情的?请作简要分析。题目叫《述怀》,而开头就是“潼关破”“隔绝久”写出了战乱导致了山河破碎,亲人离散,诗人浓郁的家国之愁溢于言表。“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两句写出了音讯不通,徒增思念和担心之情。“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直接控诉了叛军制造的动乱草菅民命、惨无人道。“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写出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的感受,体现了一种忐忑惶恐的心情,表现了对家人的忧虑、牵挂。最后一句“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团圆欢聚的日子只在回忆中,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孤孤单单、贫穷潦倒的老头苟活于世了。这样写来,让读者同情怜悯,更加深了对叛军作乱的愤懑之情。
- 28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抱有坚定的志向。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问句,表明自己认识到君子与小人是不可和谐共处的。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呈现了山崖中湍急的水流冲击石壁而发出巨大声响的情景。
【答案】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匹夫”“方圜”“孰”“异道”“飞湍”“喧豗”“砯崖”“万壑”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8 -
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的《收获》杂志诞生于一九五七年七月,那是一个“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特殊时刻。( ),好像不只是缅怀与纪念一位文化巨匠,亦将眼前局促的语境廓然引入历史行进的大视野。而今这份刊物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回视开辟者的 ,让人不由感慨系之。《收获》的六十年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曾两度停刊,直至一九七九年再度复刊。而 的《收获》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洗礼,由此进入令人瞩目的黄金时期。以后的三十八年间可谓佳作迭出, ,呈现出老中青几代作家交相辉映的繁盛局面。复刊后依然长期担任主编的巴金先生,以其光辉的人格、非凡的睿智,为这份杂志注入了 和自由闳放的精神。巴金对年轻作者尤其寄予厚望,他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大家,“《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因而,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或是从这里起步,如今其中许多作品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经典。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刊号发表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B.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创刊号上发表
C. 创刊号发表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D.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被发表在创刊号上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筚路蓝缕 浴火重生 硕果累累 兼容并包
B. 栉风沐雨 浴火重生 硕果累累 兼收并蓄
C. 筚路蓝缕 东山再起 累累硕果 兼容并包
D. 栉风沐雨 东山再起 累累硕果 兼收并蓄
19. 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代又一代的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要么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要么从这里起步
B. 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 或是从这里起步,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
C. 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要么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要么从这里起步
D. 一代又一代的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或是从这里起步,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
【答案】17. C 18. A 19. D
- 28 -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括号前面的语境是:(1957年)那是一个“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特殊时刻。括号后面的内容是:好像不只是缅怀与纪念一位文化巨匠,亦将眼前局促的语境廓然引入历史行进的大视野。从选项来看这个文化巨匠指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呼应了后文的文化巨匠这个字眼,而上下句都是讲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的《收获》,特别是“创刊号”。所以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创刊号”而不是“鲁迅的……文章”,从而排除BD。
A项,“创刊号发表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整句的重心是: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而根据上下文,语段要表示的是创刊号发表鲁迅文章的勇气、魄力和意义,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第一处的语境是这份刊物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回视开辟者的艰辛地创业历程,所以应选“筚路蓝缕”,从而排除BD两项。
“浴火重生”,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第二处的语境是《收获》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洗礼,所以这是一种煎熬和痛苦的考验,所以选“浴火重生”,排除C项。
“硕果累累”和“累累硕果”意思差别不大,多比喻巨大的成绩,只不过前者是主谓短语,后者是偏正短语。第三处前面的语境是“以后的三十八年间可谓佳作迭出”,其中“佳作迭出”是主谓短语,所以应该选“硕果累累”这个主谓短语相呼应。
- 28 -
“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侧重于器量大,多指抽象的精神、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语境是复刊后依然长期担任主编的巴金先生,以其光辉的人格、非凡的睿智,为这份杂志注入了……自由闳放的精神,故选“兼容并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原画线句的主要毛病是语序不当。“一代又一代的”应该放到前面修饰“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而如果把《收获》比作家园的话,那么“起步”是最基础的,而“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是更成熟后的表现,应放到后面。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 ①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 ②____。进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 ③_____ 。
【答案】 (1). 那么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 (2). 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 (3).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做事”
- 28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题是一段社科性的说明文字,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第一个横线处前面的句子是“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显然这是一个假设句,后面要用“那么”与前面的“如果”呼应,而整句探讨的是主体,已经提到了“个体”,所以横线处的主体应该是与“个体”相对的“群体”(“集体”等)。第二处横线前面的句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这是一个“既……又……”的并列句,所以横线处填“又……”,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与群体的实践行动密切相关。第三处横线前是“简言之”表示总结,总结的内容应与“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句话相呼应,故可填: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做事”。这个“做事”是为了呼应首句“事哲学”,这样首尾贯通。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中日间的友好互动。每句不少于 7 个字。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日两国相互的捐赠物上贴有优美的古诗词:
日本对我国的捐赠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中国对日本的捐赠物上写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答案】“疫”不留情人有情,中日互助若比邻。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常识、理解诗句含义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题干的情景是今年的新冠疫情背景下,中日两国互相捐赠物品,最主要的是在捐赠的物品上两国人民用典雅的古诗词表示友好互助,共度疫情,共克时艰的美好祝愿。而题干要求是每句不少于7个字,所以这副简单的对联可以包括这样的内容:疫情、中日、友好、互助等。句中“疫不留情”化用短语“义不容情”;“若比邻”化用“天涯若比邻”的诗句。
【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近日在个人社交网站发表言论称:“这就是 2019 冠状病毒的事情,它不在乎你有多有钱,你有多出名,你有多有趣,你有多聪明,你住在哪里,你多大了,你能讲多少令人惊奇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伟大之处,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平等,如果船沉了,我们都会一起沉下去。”
麦当娜的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浅议“病毒或许是伟大的均衡器”
今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当下,必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打赢这场战役。近日,世界级的艺人,美国天王级的女歌手——麦当娜,这位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的歌迷的人气明星,近日自己的个人平台发表了颠覆我们对艺人只是靠颜值和演技的观念。
她在个人社交网站发表言论称 ,“COVID-19病毒是关乎每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绝对公平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它不在乎你有多有钱,也不在乎你有多出名,或是你有多有趣,你有多聪明,你住在哪里,你多大了,你能讲多少令人惊奇的故事。COVID就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伟大之处。可怕的是,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平等,而奇妙的是,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平等。就像我以前每晚在《人性》的结尾说的,如果船沉了,我们都会一起沉下去。”
由于麦当娜在全世界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她此番言论一出,立马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大量网友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觉得麦当娜总结得非常有道理,在病毒面前众生平等,它不会区别对待贫贱富贵、高矮美丑,即使你是王子首相、或是世界首富也照样感染你,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它的可怕之处。所以要想世界这艘大船不沉,全世界的人应携手合作,共同抗击病毒。
- 28 -
但是也有网友不完全认同麦当娜的话,他们认为麦当娜说的“均衡”太绝对化,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钱有地位的人仍然可以优先享受优质的医疗。在美国只要有钱就可以进行预防性的病毒检测,甚至私人医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而普通人即使怀疑自己已经被感染了也轻易得不到检测。而在某些高官眼中这就是人生,普通人应该学会接受。
麦当娜以一个流行歌手的身份,说出了极具哲理性的话语,令人钦佩。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麦当娜显然是合格的,她承担起了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为普通人发声,号召大家放弃身份和成见,一起携手抗击人类共同的敌人。
而国内娱乐圈的明星相对麦当娜而言,他们的格局就太狭隘了,炒作、耍酷、卖萌、溜粉他们独步天下,而谈起社会责则是一脸懵圈,这样的明星我们怎么爱得起来?我们国内的明星艺人是不是应该向麦当娜好好学习一下?这种毫无民族观念,毫无大局意识的明星,一点不值得我们崇拜。我们应该崇拜我们当代的英雄——最美的逆行者“白衣天使们”,是他们保障了我们的健康,延续了我们的生命,他们才是当今最可爱的“明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含有驱动性质的材料作文。材料由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近日在个人社交网站发表言论的引出。她称:“这就是 2019 冠状病毒的事情,它不在乎你有多有钱,你有多出名,你有多有趣,你有多聪明,你住在哪里,你多大了,你能讲多少令人惊奇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伟大之处,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平等,如果船沉了,我们都会一起沉下去。”这句话的内核其实就是“均衡器”,通俗地话来说就是天平。天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公平,无偏私,不厚此薄彼。她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拥护者甚众。其实这句话换成我们中国性的思维表达的话就是: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无关乎富贵贫穷,无关乎美丑贤愚。那么在这个均衡器面前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立意角度:
- 28 -
1.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2.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3.珍爱生命,注重健康
4.疫情就是均衡器,更是一面镜子。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由麦当娜的观点说开去,她的观点的核心是“均衡器”和“如果船沉了,我们都会一起沉下去”,即我们时常说的同舟共济。范文浅议“病毒或许是伟大的均衡器”》,开篇简洁自然,从麦当娜的发言说开去,抓住了“均衡器”这个关键词,进而推论出在病毒面前众生平等,它不会区别对待贫贱富贵、高矮美丑,即使你是王子首相、或是世界首富也照样感染你,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它的可怕之处。所以要想世界这艘大船不沉,全世界的人应携手合作,共同抗击病毒。最后,再次肯定歌星麦当娜不俗的发言和启示,并希望我们国内的炒作、耍酷、卖萌、溜粉的流量明星们,多一点时代视野、家国情怀,多一点悲悯情怀,少一点低级的作秀,最后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白衣天使才是真正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整个文章符合任务驱动型文章的特点,就事论事,很有时评文的特点,观点也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素材积累:
1.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2.我们向每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向每一位奉献在救死扶伤岗位的白衣天使学习。只要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疫情防控阻击战定能捷报频传,广大医护人员定能早日凯旋。
3.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4.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引起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即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 28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 28 -
- 28 -
相关文档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212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2021-06-0217页
- 【物理】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3117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2021-05-3117页
- 【物理】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2616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5-2519页
- 【物理】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2518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2021-05-2129页
- 2014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9月月考2021-05-2118页
-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教2021-05-2013页